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外部环境推动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浙江师范大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实力,从研究生选拔与资助、导师制度、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等几个层面进行了培养机制改革的尝试。但在改革中还存在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不够、硕士研究生师范技能训练缺失、学科特色向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转化等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探索。
[关键词]省属师范大学 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5-0005-04
省属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色是教师教育,其承担着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制走向开放,省属师范大学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逐步向综合化发展,学位点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研究生数量随之剧增,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显然滞后于研究生培养规模及培养层次的发展,势必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成为非常必要的课题。
一、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
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外部环境推动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其中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及教育质量下滑、相关政府部门逐级部署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最主要的外部环境;而省属师范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发展、研究生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其内部发展的需求。
二、外部环境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驶入快车道,从1999年到201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由9.2万增加到53.82万人,201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达153.84万。[1]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张的直接后果便是培养条件与教育资源紧缺,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课题组于2006年形成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生质量下滑主要表现为硕士生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不足”。[2]社会各界开始担忧或质疑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旨在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各级相关政府部门部署下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入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进程。从2006年开始,首批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展开。2007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相继投入改革。2008年改革推广到47所高校。到2009年,共有53所高校参与了改革,[3]并鼓励省属院校也推行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机制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今后10年,还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4]与此同时,各省教育厅纷纷出台关于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践的深入,一场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讨在全国教育界展开。
三、省属师范大学内部发展的自然需求
一方面,省属师范大学发展目标转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要求随之调整。当前,随着我国教师教育趋向高学历与高素质,开放化与国际化发展,师范院校由原来单纯的师范性逐渐走向以师范性为主、同时拓展非示范性学科的综合化发展道路。为此,“教学研究型”成为绝大多数省属师范大学确定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学校由原来的以教学为中心、本科教育为主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5]的发展方向。在发展定位转型中,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省属师范大学在新形势下,要求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来适应学校的转型与发展。
另一方面,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诸多高校均在深入反省研究生教育问题,并尝试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大背景之下,省属师范大学对自身的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当前省属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如下四个方面:(1)生源不足,难以选拔高质量人才,而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师范院校尤其明显;(2)研究生奖助机制单一,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3)导师队伍良莠不齐,研究生得不到有效指导;(4)经费欠缺,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培养需求,等等。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难于提高,研究生就业难。因此,如何根据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研究生是省属师范大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改革的初步尝试——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浙江师大)是一所地处浙江中部地区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近年来,学校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目前在读研究生人数较五年前扩大近一倍。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调整与完善,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认真分析总结学校发展条件及研究生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学校主要从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环境建设、研究生奖助机制、导师制度、创新计划等几个层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改进招生策略,优化培养环境
选拔优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之一。多年来,浙江师大研究生招生指标近半数靠调剂工作完成。为了改变不利的招生状况,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总结出生源不足的三大原因:一是地域方面的差距,学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处于劣势,缺乏对考生的吸引力;二是招生宣传力度不够,考生缺少对学校当前的发展状况及综合实力的全面了解;三是国家调剂政策本身带来的问题,优秀考生总是优先考虑实力更强的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高校往往是这些考生考试不利之后的保底选择,即调剂,从而使省属高校在现行招生体制下处于被动。 为此,学校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招生方式,通过招生策略的改进来克服客观因素的不足。一是扩大招生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在省内及省外的部分高校内设立研究生招生宣传点,对学校的招生政策及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宣传;委派导师代表走进其他高校,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展示导师实力的同时, “挖掘”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二是减轻学生因考学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凡参加复试的考生,一律不收取复试费,而且本校第一自愿报的考生,免收报名费。从2009年开始,研究生新生学费由学院(学科)与学校共同承担,研究生实行公费就读。三是严把复试关,慎重选拔优秀考生。尽管生源不太充足,学校并未降低研究生的选拔标准,学校专门成立校级、院级以及各专业复试领导小组,严格监督执行复试中的专业笔试、专业面试、英语面试、思政考核、心理测试等每一项复试环节,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进行各项硬件设施建设,美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优雅舒适、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目前学校新老校区占地面积共3300余亩,校园环境清幽,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而新落成的校图文信息中心,建筑宏伟,内部设施齐备,学校拥有网络数据库58个、中外文藏书2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800余种、电子图书208万种,堪称学子们读书的天堂。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拥有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种实验室共48个,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9亿元,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而学校修建的研究生多功能教学实验大楼成为全校研究生日常上课、学术讨论、实验研究、会议交流的活动中心。培养环境的优化有效改善了研究生的学习条件,也陶冶了他们的身心和情操。
(二)建立多样的、动态的、具有激励功能的研究生奖助机制
健全、规范的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励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学有所成的学子。浙江师大在原来所设置的助学金、年度奖学金基础上,另增设了“三助岗位”、“研究生导师专项”、“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等基金,并改进奖励办法与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提高了奖励金额。
奖励办法是,研究生奖学金第一学年几乎覆盖所有研究生新生,此后每学年对研究生德育、智育、文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划为三个等级进行发放。“三助岗位”(助研、助管、助教)主要由导师及相关管理部门设置,学生自愿申请,年度考核通过者给予资助。“导师专项”基金由学校按研究生人头划拨给导师管理,导师根据学生的科研能力、学业完成情况及其他综合表现,择优给予资助。“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用于资助完成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培优候选人获得第一批资助款项后,如中期考核通过,可获得第二批资助款项。对于获得高级别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专著、专利等,以及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学校设置“科研成果奖”给予奖励。
改进后的研究生奖助机制不但克服了原来单一化、平均化、“终身制”模式的不足,而且还是一种形式多样、动态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将教育资源确实用在那些刻苦钻研的研究生身上,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而潜心于学术研究,进而促使他们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三)建立以人为本,约束、激励、发展并存的导师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6]也就是说导师制度建设要以导师与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最终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浙江师大以此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多次讨论和修订了研究生导师管理条例,明确导师职责、权力及具有可行性的奖惩办法,并计划实施有关导师培训与发展方案,建立起约束、激励、发展并存的导师管理机制。学校相关部门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导师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导师自身的学术能力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导师长期从事师范生的培养工作,这种教学型的思维方式束缚了他们对研究生进行创造性的学术指导。第二,部分导师对导师职责的认识有偏差,对学生指导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导师忙于公务及个人的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对研究生的悉心指导。为此,学校从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范导师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导师聘任制,实行岗位责任制,规范导师考核制度。在导师聘任资格中,对教师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专著、科研项目、获奖和教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师还有以科研经费承担资助研究生的相关责任,如“三助”岗位明确要求导师以自己的项目经费资助“助研”岗位的研究生,学校同时鼓励“优秀硕士论文培育”的选题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按一定比例配套资助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候选人完成学位论文。在三年一次的导师考核中,指导研究生不尽责、科研成果不达标的导师将被定级为“不合格”,暂停招收研究生,直到下次考核“合格”,方能继续招生。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导师培训活动和导师评优评奖活动,以增强导师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新任导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后方可招收研究生,所有导师必须定期参加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导师培训。培训主要采取上级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现场观摩和教学学院组织的教研活动、访学和高级研修等形式。评优评奖活动主要有优秀导师评选活动、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等,被评为优秀的导师,或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论文的导师,均会获得学校的表彰与奖励。
第三,提供导师足够的权限与自我发展空间。导师可以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招收、录用研究生,并视个人实际情况决定所带研究生数量,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制定、助研岗位设置、研究生奖助评定等方面,均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导师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活动。学校还在职称评定、年终奖、学术会议、出国访学等方面给予导师倾向性的政策,以促进导师的发展。 新的导师管理条例,虽然还在试行之中,但也初见成效,它有效调动了导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其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四)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
为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浙江师大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旨在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创新学术研究,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综合实力。
研究生所申报的创新项目经过相关专家审核立项后给予经费资助。该项目每年实施一次,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三批申报工作,前两批项目的中期检查结果显示,立项的多数研究生能较好地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部分研究生经过深入钻研,撰写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部分特别优秀的创新项目被推荐为省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另有部分同学将创新项目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被遴选为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候选人。
与创新项目相对应,学校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培养基地。学校依托有着长期研究积淀与传统特色的学科与学位点,设立了“江南文化研究”、“儿童文化研究”、“非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或学科特色的研究基地。基地在壮大学科科研实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和打造创新型研究生。选入基地的研究生,在有关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直接进入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之中,能力突出者能获得较多的校外项目合作或独立承担项目研究,并被资助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此外,学校还与地方企业及有关研究单位签订合作项目,建立研究生创业实习基地,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创新。“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较好地融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以“研究生教育质量年”为契机,全面推进研究生管理制度改革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学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内涵提升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为落实“质量立校”工程,浙江师大在2011年启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实施方案,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剖析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按照“着眼长远、分段实施、持续推进”的思路,由研究生学院牵头,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展开,通过座谈、访谈、听课、测评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点面结合,对研究生招生与就业情况、培养环节落实情况、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培养质量与导师情况、学风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各学院通过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与举措,召开专题会、研讨会,逐一分析、对比,找差距,找原因,提出整改的计划和内容。学校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充分吸收各学院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提出切实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总体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管理体制,从实质上促进了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改革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以浙江师大为例的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处于初始阶段,还在不断尝试、摸索与完善中,其也出现一些需要特别关注以及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建设重视不足
教育部所设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已经在2010年实施招生,省属师范大学也陆续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单位。当前我国还要大力加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7]教育部刚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明确指出:“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8]省属师范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为主要职能,更应将应用型、实践型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目前从各省教育部门部署的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各省属师范大学所出台的改革方案来看,改革涉及的多数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部分改革方案模糊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的界限,淡化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探讨,出现了专业学位建设缺失的问题。省属师范大学为向教学研究型发展,倾注了过多的资源进行学术型学位点建设,从而忽略了专业学位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性。因此,省属师范大学在改革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思路调整,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实现“硕士生培养的资源要向为攻读博士做准备的学生倾斜,同时完善以就业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9]
(二)硕士研究生师范技能训练缺失
“师范性”是省属师范大学最大的特色,是立校之本。省属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其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师范大学难于具备的优势,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吸取的优势资源。在当前从事中学教育成为师范大学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的一条重要就业渠道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师范教育资源,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适当的师范技能训练,对于扩大研究生就业选择以及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目前省属师范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及综合性转型的过程中,因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学术型”的发展,其培养过程一般走“学术型”模式,而且热衷于“高深学问”的探究。其培养环节一般不涉及师范技能的相关知识,造成许多研究生步入中学教师岗位后对教学技能的茫然,实在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忽略与浪费。因此,如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有效利用教师教育优势,并将之融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是省属师范大学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学科发展特色向研究生培养特色转化的问题
处于转型中的省属师范大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靠拢。为争取更多的学术资源,获得更好的学校声誉,省属师范大学都在积极开展学位点申报工作,并采用多种措施,重点资助特色学科的发展。如浙江师大的江南文化研究、儿童文化研究,四川师大的巴蜀文化研究,徐州师大的汉文化研究、神经语言学,山西师大的戏曲文物研究、黄河文明研究、三晋文化研究,沈阳师大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等,[10]目前这些特色学科的研究已凸显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如何依托特色学科资源,将学科发展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研究生培养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以此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省属师范大学需要认真思考与长期探索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EB/OL].(2011-7-08).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110708/t201
10708_647259_2.shtml.
[2] 梁传杰,陈晶.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1 .
[3] 范华秀,耿有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价值导向与制度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2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30).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30/t20100730_501910_4.shtml.
[5] 钟晨音.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2):30.
[6] 罗英姿,李占华,邓丽华. 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1):38.
[7] 张继蓉,李素琴.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21.
[8]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 (2012-7-24). http://fgb.zjnu.edu.cn/article.asp?articleid=742.
[9] 徐可欣.研究生教育改革:分层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8-12-4.
[10] 武海顺.地方师范院校面对的挑战与机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604.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省属师范大学 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5-0005-04
省属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色是教师教育,其承担着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制走向开放,省属师范大学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逐步向综合化发展,学位点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研究生数量随之剧增,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显然滞后于研究生培养规模及培养层次的发展,势必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成为非常必要的课题。
一、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
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外部环境推动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其中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及教育质量下滑、相关政府部门逐级部署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最主要的外部环境;而省属师范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发展、研究生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其内部发展的需求。
二、外部环境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驶入快车道,从1999年到201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由9.2万增加到53.82万人,201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达153.84万。[1]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张的直接后果便是培养条件与教育资源紧缺,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课题组于2006年形成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生质量下滑主要表现为硕士生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不足”。[2]社会各界开始担忧或质疑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旨在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各级相关政府部门部署下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入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进程。从2006年开始,首批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展开。2007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相继投入改革。2008年改革推广到47所高校。到2009年,共有53所高校参与了改革,[3]并鼓励省属院校也推行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机制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今后10年,还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4]与此同时,各省教育厅纷纷出台关于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践的深入,一场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讨在全国教育界展开。
三、省属师范大学内部发展的自然需求
一方面,省属师范大学发展目标转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要求随之调整。当前,随着我国教师教育趋向高学历与高素质,开放化与国际化发展,师范院校由原来单纯的师范性逐渐走向以师范性为主、同时拓展非示范性学科的综合化发展道路。为此,“教学研究型”成为绝大多数省属师范大学确定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学校由原来的以教学为中心、本科教育为主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5]的发展方向。在发展定位转型中,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省属师范大学在新形势下,要求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来适应学校的转型与发展。
另一方面,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诸多高校均在深入反省研究生教育问题,并尝试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大背景之下,省属师范大学对自身的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当前省属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如下四个方面:(1)生源不足,难以选拔高质量人才,而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师范院校尤其明显;(2)研究生奖助机制单一,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3)导师队伍良莠不齐,研究生得不到有效指导;(4)经费欠缺,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培养需求,等等。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难于提高,研究生就业难。因此,如何根据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研究生是省属师范大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改革的初步尝试——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浙江师大)是一所地处浙江中部地区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近年来,学校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目前在读研究生人数较五年前扩大近一倍。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调整与完善,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认真分析总结学校发展条件及研究生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学校主要从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环境建设、研究生奖助机制、导师制度、创新计划等几个层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改进招生策略,优化培养环境
选拔优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之一。多年来,浙江师大研究生招生指标近半数靠调剂工作完成。为了改变不利的招生状况,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总结出生源不足的三大原因:一是地域方面的差距,学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处于劣势,缺乏对考生的吸引力;二是招生宣传力度不够,考生缺少对学校当前的发展状况及综合实力的全面了解;三是国家调剂政策本身带来的问题,优秀考生总是优先考虑实力更强的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高校往往是这些考生考试不利之后的保底选择,即调剂,从而使省属高校在现行招生体制下处于被动。 为此,学校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招生方式,通过招生策略的改进来克服客观因素的不足。一是扩大招生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在省内及省外的部分高校内设立研究生招生宣传点,对学校的招生政策及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宣传;委派导师代表走进其他高校,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展示导师实力的同时, “挖掘”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二是减轻学生因考学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凡参加复试的考生,一律不收取复试费,而且本校第一自愿报的考生,免收报名费。从2009年开始,研究生新生学费由学院(学科)与学校共同承担,研究生实行公费就读。三是严把复试关,慎重选拔优秀考生。尽管生源不太充足,学校并未降低研究生的选拔标准,学校专门成立校级、院级以及各专业复试领导小组,严格监督执行复试中的专业笔试、专业面试、英语面试、思政考核、心理测试等每一项复试环节,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进行各项硬件设施建设,美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优雅舒适、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目前学校新老校区占地面积共3300余亩,校园环境清幽,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而新落成的校图文信息中心,建筑宏伟,内部设施齐备,学校拥有网络数据库58个、中外文藏书2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800余种、电子图书208万种,堪称学子们读书的天堂。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拥有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种实验室共48个,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9亿元,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而学校修建的研究生多功能教学实验大楼成为全校研究生日常上课、学术讨论、实验研究、会议交流的活动中心。培养环境的优化有效改善了研究生的学习条件,也陶冶了他们的身心和情操。
(二)建立多样的、动态的、具有激励功能的研究生奖助机制
健全、规范的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励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学有所成的学子。浙江师大在原来所设置的助学金、年度奖学金基础上,另增设了“三助岗位”、“研究生导师专项”、“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等基金,并改进奖励办法与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提高了奖励金额。
奖励办法是,研究生奖学金第一学年几乎覆盖所有研究生新生,此后每学年对研究生德育、智育、文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划为三个等级进行发放。“三助岗位”(助研、助管、助教)主要由导师及相关管理部门设置,学生自愿申请,年度考核通过者给予资助。“导师专项”基金由学校按研究生人头划拨给导师管理,导师根据学生的科研能力、学业完成情况及其他综合表现,择优给予资助。“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用于资助完成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培优候选人获得第一批资助款项后,如中期考核通过,可获得第二批资助款项。对于获得高级别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专著、专利等,以及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学校设置“科研成果奖”给予奖励。
改进后的研究生奖助机制不但克服了原来单一化、平均化、“终身制”模式的不足,而且还是一种形式多样、动态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将教育资源确实用在那些刻苦钻研的研究生身上,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而潜心于学术研究,进而促使他们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三)建立以人为本,约束、激励、发展并存的导师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6]也就是说导师制度建设要以导师与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最终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浙江师大以此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多次讨论和修订了研究生导师管理条例,明确导师职责、权力及具有可行性的奖惩办法,并计划实施有关导师培训与发展方案,建立起约束、激励、发展并存的导师管理机制。学校相关部门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导师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导师自身的学术能力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导师长期从事师范生的培养工作,这种教学型的思维方式束缚了他们对研究生进行创造性的学术指导。第二,部分导师对导师职责的认识有偏差,对学生指导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导师忙于公务及个人的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对研究生的悉心指导。为此,学校从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范导师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导师聘任制,实行岗位责任制,规范导师考核制度。在导师聘任资格中,对教师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专著、科研项目、获奖和教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师还有以科研经费承担资助研究生的相关责任,如“三助”岗位明确要求导师以自己的项目经费资助“助研”岗位的研究生,学校同时鼓励“优秀硕士论文培育”的选题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按一定比例配套资助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候选人完成学位论文。在三年一次的导师考核中,指导研究生不尽责、科研成果不达标的导师将被定级为“不合格”,暂停招收研究生,直到下次考核“合格”,方能继续招生。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导师培训活动和导师评优评奖活动,以增强导师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新任导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后方可招收研究生,所有导师必须定期参加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导师培训。培训主要采取上级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现场观摩和教学学院组织的教研活动、访学和高级研修等形式。评优评奖活动主要有优秀导师评选活动、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等,被评为优秀的导师,或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论文的导师,均会获得学校的表彰与奖励。
第三,提供导师足够的权限与自我发展空间。导师可以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招收、录用研究生,并视个人实际情况决定所带研究生数量,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制定、助研岗位设置、研究生奖助评定等方面,均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导师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活动。学校还在职称评定、年终奖、学术会议、出国访学等方面给予导师倾向性的政策,以促进导师的发展。 新的导师管理条例,虽然还在试行之中,但也初见成效,它有效调动了导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其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四)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
为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浙江师大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旨在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创新学术研究,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综合实力。
研究生所申报的创新项目经过相关专家审核立项后给予经费资助。该项目每年实施一次,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三批申报工作,前两批项目的中期检查结果显示,立项的多数研究生能较好地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部分研究生经过深入钻研,撰写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部分特别优秀的创新项目被推荐为省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另有部分同学将创新项目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被遴选为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候选人。
与创新项目相对应,学校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培养基地。学校依托有着长期研究积淀与传统特色的学科与学位点,设立了“江南文化研究”、“儿童文化研究”、“非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或学科特色的研究基地。基地在壮大学科科研实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和打造创新型研究生。选入基地的研究生,在有关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直接进入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之中,能力突出者能获得较多的校外项目合作或独立承担项目研究,并被资助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此外,学校还与地方企业及有关研究单位签订合作项目,建立研究生创业实习基地,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创新。“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基地”较好地融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以“研究生教育质量年”为契机,全面推进研究生管理制度改革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学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内涵提升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为落实“质量立校”工程,浙江师大在2011年启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实施方案,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剖析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按照“着眼长远、分段实施、持续推进”的思路,由研究生学院牵头,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展开,通过座谈、访谈、听课、测评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点面结合,对研究生招生与就业情况、培养环节落实情况、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培养质量与导师情况、学风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各学院通过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与举措,召开专题会、研讨会,逐一分析、对比,找差距,找原因,提出整改的计划和内容。学校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充分吸收各学院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提出切实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总体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管理体制,从实质上促进了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改革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以浙江师大为例的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处于初始阶段,还在不断尝试、摸索与完善中,其也出现一些需要特别关注以及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建设重视不足
教育部所设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已经在2010年实施招生,省属师范大学也陆续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单位。当前我国还要大力加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7]教育部刚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明确指出:“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8]省属师范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为主要职能,更应将应用型、实践型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目前从各省教育部门部署的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各省属师范大学所出台的改革方案来看,改革涉及的多数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部分改革方案模糊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的界限,淡化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探讨,出现了专业学位建设缺失的问题。省属师范大学为向教学研究型发展,倾注了过多的资源进行学术型学位点建设,从而忽略了专业学位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性。因此,省属师范大学在改革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思路调整,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实现“硕士生培养的资源要向为攻读博士做准备的学生倾斜,同时完善以就业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9]
(二)硕士研究生师范技能训练缺失
“师范性”是省属师范大学最大的特色,是立校之本。省属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其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师范大学难于具备的优势,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吸取的优势资源。在当前从事中学教育成为师范大学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的一条重要就业渠道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师范教育资源,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适当的师范技能训练,对于扩大研究生就业选择以及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目前省属师范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及综合性转型的过程中,因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学术型”的发展,其培养过程一般走“学术型”模式,而且热衷于“高深学问”的探究。其培养环节一般不涉及师范技能的相关知识,造成许多研究生步入中学教师岗位后对教学技能的茫然,实在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忽略与浪费。因此,如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有效利用教师教育优势,并将之融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是省属师范大学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学科发展特色向研究生培养特色转化的问题
处于转型中的省属师范大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靠拢。为争取更多的学术资源,获得更好的学校声誉,省属师范大学都在积极开展学位点申报工作,并采用多种措施,重点资助特色学科的发展。如浙江师大的江南文化研究、儿童文化研究,四川师大的巴蜀文化研究,徐州师大的汉文化研究、神经语言学,山西师大的戏曲文物研究、黄河文明研究、三晋文化研究,沈阳师大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等,[10]目前这些特色学科的研究已凸显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如何依托特色学科资源,将学科发展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研究生培养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以此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省属师范大学需要认真思考与长期探索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EB/OL].(2011-7-08).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110708/t201
10708_647259_2.shtml.
[2] 梁传杰,陈晶.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1 .
[3] 范华秀,耿有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价值导向与制度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2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30).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30/t20100730_501910_4.shtml.
[5] 钟晨音.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2):30.
[6] 罗英姿,李占华,邓丽华. 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1):38.
[7] 张继蓉,李素琴.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21.
[8]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 (2012-7-24). http://fgb.zjnu.edu.cn/article.asp?articleid=742.
[9] 徐可欣.研究生教育改革:分层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8-12-4.
[10] 武海顺.地方师范院校面对的挑战与机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604.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