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万事万物都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奇异,头脑中的灵感。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儿童身上所散发出的无限创造力,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把自己真实而又童真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或忧愁,表達他们眼中的美好或烦恼,简单又不失乐趣,自由且充满童真。为他们轻轻推开一扇童诗的大门,是语文课程与儿童天性十分融洽的结合。
【关键词】
童真 创造力 想象力 语文教学
儿童诗歌是以儿童为阅读主体,凸显儿童真实生活,契合儿童吟诵口味的诗歌内容。其中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语言、真挚童真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儿童诗符合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儿童诗在他们的语文学习和创造力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后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人。”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在诞生之初都是以诗歌作为母语的,或吟、或诵、或唱,而儿童诗中包含的那一种儿童式的率真,儿童式的想象,儿童式的构思,就能把人带入一个充满童稚和童趣的世界。
一、抓住儿童诗歌的事物之趣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他们眼中独具一格的物象。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的事物上去。”对于儿童来说,万千的事物各有特点,大到天空中的太阳和明月,小到地上的蚂蚁和石子。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普通,都是一些被人看惯了的东西。比如家里的衣帽架,电视机的遥控器,亦或如春天盛开的花朵,冬天飘落的雪花,这些人们认为平淡无奇的事物在儿童眼里都有着生命和灵性。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抓住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并对儿童进行引导想象,就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的事物看似毫无联系,但在儿童看来却是相通的。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这首《鲜花和星星》,诗歌中出现了满天的星星和满地的鲜花,这两种物象都有又多又美这一特点,也都寄托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诗歌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平时的生活场景融入其中,抓住兩种事物“满天”和“满地”的特点,使学生立刻体会到将这两种物象放在一起的妙处,感受鲜花与繁星的多和美。接着立刻让学生仿照诗歌中的语句,选取生活中的事物,把这些事物的特点写下来。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发挥想象,让他们观察到的物象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
二、领会儿童诗歌的韵律之趣
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儿童诗已经占了阅读总篇目的3%,《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歌的心离得最近,他们对儿童诗歌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或用音乐,或用图片,或让学生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开放的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汉字的发音特点,儿童诗歌读起来往往都是富有节奏,朗朗上口的。教材中的儿童诗歌通常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诗歌中还喜欢使用大量的叠词,让儿童诗变得音韵十足。如苏教版第三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首诗中,就用了“乐呵呵”“喜滋滋”等叠词,这样的词语学生只要一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的那份快乐和欣喜,并不需要教师专门对词语去进行解释,这些词语表达的情感只有学生自己投入去诵读,才能真正体悟。
三、体悟儿童诗歌的语言之趣
语言是诗词意象的载体,是诗歌表达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诗人把自己所见到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所感受到的情感通过语言来加以呈现。因此诗歌中的语言文字是把作者的见闻和作者的心情联系起来的媒介。
在阅读儿童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语言魅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儿童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知。如苏教版第一册《大海睡了》这首诗中,夜晚的大海是宁静的。在诗人的笔下,风儿不在闹,浪儿不在笑,而那被晚风轻拂发出的潮水声,也成了大海睡熟的鼾声。诗人以自然现象为基础,赋予了大海生命,诗歌的语言十分灵动,让学生读来饶有趣味。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诗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子,自己来动手创作诗歌。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语言表达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歌时,可以让学生从模仿文本提升到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武宪的童诗《阳光》为例,诗中写“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诗歌的语言用词,让学生体会到,在窗上爬着是因为阳光有脚,在花上笑着是因为阳光有脸,在溪上流着却看不出来阳光有什么,能不能把这个“流”字给换掉?学生一听要挑战诗人,立刻兴致高涨,有的学生把“流”字换成了“跑”,有的换成了“跳”还有的换成了“滑”,让阳光成为了一个活泼的小生命。
四、把握儿童诗歌的形式之趣
儿童诗歌有着独特的文体形式。儿童诗歌虽然短小却有着巧妙的编排,一行一行的,简短而有力,有着强烈的音律节奏。教师在教学儿童诗歌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到诗歌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要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
儿童诗歌中通常会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诗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设问、反复、对比等。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歌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眼前这栋精美的建筑是遵循了怎么样的建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整合诗歌结构,把握住儿童诗歌的形式之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的诗歌《雨点》时,有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首诗的语言表达结构是一样的。学生一下就能找出雨点落下的四个地点分别是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地点之间都什么联系,学生立刻能想到从池塘到大海,范围越来越大。用这种方式引领学生在诗歌的框架中穿行,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内在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诗的教学是一个发现、享受、捕捉以及创作美的过程。通过儿童诗歌这一美妙的载体,慢慢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渐渐成为了一个有十足的热情去创造美的人。为孩子推开一扇儿童诗的大门,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万事万物都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奇异,头脑中的灵感。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儿童身上所散发出的无限创造力,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把自己真实而又童真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或忧愁,表達他们眼中的美好或烦恼,简单又不失乐趣,自由且充满童真。为他们轻轻推开一扇童诗的大门,是语文课程与儿童天性十分融洽的结合。
【关键词】
童真 创造力 想象力 语文教学
儿童诗歌是以儿童为阅读主体,凸显儿童真实生活,契合儿童吟诵口味的诗歌内容。其中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语言、真挚童真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儿童诗符合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儿童诗在他们的语文学习和创造力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后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人。”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在诞生之初都是以诗歌作为母语的,或吟、或诵、或唱,而儿童诗中包含的那一种儿童式的率真,儿童式的想象,儿童式的构思,就能把人带入一个充满童稚和童趣的世界。
一、抓住儿童诗歌的事物之趣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他们眼中独具一格的物象。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的事物上去。”对于儿童来说,万千的事物各有特点,大到天空中的太阳和明月,小到地上的蚂蚁和石子。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普通,都是一些被人看惯了的东西。比如家里的衣帽架,电视机的遥控器,亦或如春天盛开的花朵,冬天飘落的雪花,这些人们认为平淡无奇的事物在儿童眼里都有着生命和灵性。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抓住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并对儿童进行引导想象,就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的事物看似毫无联系,但在儿童看来却是相通的。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这首《鲜花和星星》,诗歌中出现了满天的星星和满地的鲜花,这两种物象都有又多又美这一特点,也都寄托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诗歌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平时的生活场景融入其中,抓住兩种事物“满天”和“满地”的特点,使学生立刻体会到将这两种物象放在一起的妙处,感受鲜花与繁星的多和美。接着立刻让学生仿照诗歌中的语句,选取生活中的事物,把这些事物的特点写下来。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发挥想象,让他们观察到的物象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
二、领会儿童诗歌的韵律之趣
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儿童诗已经占了阅读总篇目的3%,《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歌的心离得最近,他们对儿童诗歌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或用音乐,或用图片,或让学生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开放的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汉字的发音特点,儿童诗歌读起来往往都是富有节奏,朗朗上口的。教材中的儿童诗歌通常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诗歌中还喜欢使用大量的叠词,让儿童诗变得音韵十足。如苏教版第三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首诗中,就用了“乐呵呵”“喜滋滋”等叠词,这样的词语学生只要一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的那份快乐和欣喜,并不需要教师专门对词语去进行解释,这些词语表达的情感只有学生自己投入去诵读,才能真正体悟。
三、体悟儿童诗歌的语言之趣
语言是诗词意象的载体,是诗歌表达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诗人把自己所见到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所感受到的情感通过语言来加以呈现。因此诗歌中的语言文字是把作者的见闻和作者的心情联系起来的媒介。
在阅读儿童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语言魅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儿童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知。如苏教版第一册《大海睡了》这首诗中,夜晚的大海是宁静的。在诗人的笔下,风儿不在闹,浪儿不在笑,而那被晚风轻拂发出的潮水声,也成了大海睡熟的鼾声。诗人以自然现象为基础,赋予了大海生命,诗歌的语言十分灵动,让学生读来饶有趣味。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诗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子,自己来动手创作诗歌。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语言表达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歌时,可以让学生从模仿文本提升到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武宪的童诗《阳光》为例,诗中写“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诗歌的语言用词,让学生体会到,在窗上爬着是因为阳光有脚,在花上笑着是因为阳光有脸,在溪上流着却看不出来阳光有什么,能不能把这个“流”字给换掉?学生一听要挑战诗人,立刻兴致高涨,有的学生把“流”字换成了“跑”,有的换成了“跳”还有的换成了“滑”,让阳光成为了一个活泼的小生命。
四、把握儿童诗歌的形式之趣
儿童诗歌有着独特的文体形式。儿童诗歌虽然短小却有着巧妙的编排,一行一行的,简短而有力,有着强烈的音律节奏。教师在教学儿童诗歌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到诗歌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要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
儿童诗歌中通常会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诗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设问、反复、对比等。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歌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眼前这栋精美的建筑是遵循了怎么样的建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整合诗歌结构,把握住儿童诗歌的形式之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的诗歌《雨点》时,有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首诗的语言表达结构是一样的。学生一下就能找出雨点落下的四个地点分别是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地点之间都什么联系,学生立刻能想到从池塘到大海,范围越来越大。用这种方式引领学生在诗歌的框架中穿行,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内在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诗的教学是一个发现、享受、捕捉以及创作美的过程。通过儿童诗歌这一美妙的载体,慢慢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渐渐成为了一个有十足的热情去创造美的人。为孩子推开一扇儿童诗的大门,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