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贝尔斯“奇遇记”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3月11日潘杰瓦伊的枪声和16条无辜生命的逝去带来“阿富汗最黑暗的一天”开始,38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美国大兵罗伯特·贝尔斯就“暴得大名”,成为全世界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当然,大兵贝尔斯的“奇遇”并不止于此。事情的蹊跷在于,直到3月16日“一名不愿公布姓名的美政府官员”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之口说出他的名字之前,尽管许多人都在谈论他,但他的名字却无人知晓,他只是那个“已婚,有两个孩子,曾三次在伊拉克服役,首次派驻阿富汗”的大兵;而在“美军屠夫”姓名大白于世的时候,传出的消息却是,两天前他就被带离阿富汗送到科威特,此刻已在前往美国堪萨斯州莱文沃思堡军事基地的途中,理由仅是“阿富汗没有合适的关押设施”!也就是说,就在贾拉拉巴德的阿富汗大学生和民众高呼“美军士兵必须在坎大哈受审”的时候,贝尔斯早已陈仓暗渡,飞越万里关山回国了。
  闯了大祸的贝尔斯偷偷地走了,就在同一天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却高调地来“灭火”,一踏上阿富汗的土地就宣称“我们都被这一事件深深震惊并感到悲伤”,并有意无意地说贝尔斯“有可能面临死刑判决”。然而3月15日《纽约时报》援引一名美官员的话说:“这名士兵与妻子关系紧张,受压力、酒精和家庭问题影响,精神突然崩溃。”这是美方往精神疾病方面为贝尔斯解脱预作辅垫。
  “他并不是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尝试做正确事情、令人喜爱的年轻人”,3月19日的《纽约时报》开始暗示贝尔斯是一个“好人”,同天的美国广播公司则干脆直截了当地称“贝尔斯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那么如何在这个“好人”与那个连杀16人的“屠夫”之间自圆其说呢?美国主流媒体再三强调贝尔斯在美军服役十年,三进伊拉克,身心疲惫,或许患有创伤后精神失调问题,所以一下子就“崩溃了”。
  美国媒体如此“宽容”,让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也有点看不过去。这家报纸说,如果是一个塔利班武装人员做了这样的事,不用说肯定是“邪恶、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而轮到贝尔斯,则是“可能遭受过某种创伤”,这种逻辑让人有些厌烦。其实,只要稍稍回看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贝尔斯的“奇遇”并不是上天特别眷顾他。1968年越战期间,在越南广义省美莱村,一个美军排在排长凯利的率领下屠杀了数百名平民,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然而凯利没有受到任何惩处,直到第二年、1969年11月事件被《纽约时报》披露后,美国军方才不得不在国内审判凯利。1971年3月31日,凯利被判终身监禁,然后“奇遇”降临了,他只在监狱待了三天,就获准回家进行“公寓监禁”,三年半后凯利重获自由……而这种对于自家士兵“重重提起、轻轻放下”的戏码三四十年后还在重演。2009年11月,就是在此次贝尔斯肇事的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美军士兵吉布斯成立了一个五人“杀人小组”,开始屠杀平民并收藏受害者骨头的“杀人游戏”。东窗事发后,2011年11月,吉布斯被判终身监禁。这是十年来驻阿美军士兵因杀人被判的惟一一例,不过,吉布斯仍可以在坐牢十年后获得假释!
  事实上,肇事后不在当地受审的“治外法权”正是美国大兵频频逢遭“奇遇”的“护身符”。那么,何以美军时不时会有这种疯狂行为?面对遥遥无期的征战和时常伴随的死亡,士兵心理极度扭曲,在犯罪后不用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一冲动就杀了人。然而,这是一种表面解释。而更深的根源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对于非西方社会在文明与种族上的根深蒂固的蔑视。美国士兵或许是尊重生命的,但尊重的是美国人的生命,而不会珍惜阿富汗人的生命,更不会把这些生命与自己人等量齐观。而这种“内外有别”的文明与种族歧视如果寻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罗马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但这仅限于罗马人,而且并不妨碍他们随时可以剥夺外族奴隶的生命,甚至将其作为“角斗士”投诸猛兽。
  不过,今天的时代毕竟不同了。潘杰瓦伊事件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忙不迭地出来“危机公关”,在宣称“美国会如同对待我们自己的公民和自己的孩子遭到杀害一样来严肃处理此事”的同时,一直强调“这不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做法,这不代表我们的军队”。其实,是不是偶然事件其实很好判断,那就是——贝尔斯的最终命运,会不会是另一个吉布斯,甚至是另一个凯利。
其他文献
6月初,德国检察机关宣布,涉嫌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杀害中国公民林俊的加拿大人卢卡·罗科·马尼奥塔将可能在本月底之前被送回加拿大受审。德国方面已经正式启动了引渡马尼奥塔的法律程序,并将有关材料送交柏林地区高等法院审批。  对于这个杀害了我们同胞的所谓艳星兼同性恋兼变态狂的下场,相信国人一定很关注。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个不太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节:马尼奥塔为何要“不辞辛劳”从加拿大飞往巴黎,再“风尘仆仆”
“舍主自保”  据阿拉伯媒体报道,2011年12月18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两个派别的领导人当天抵达埃及首都开罗,开始就如何落实此前由埃及撮合双方达成的民族和解协议、如何共同组建联合政府、如何筹备定于2012年5月举行的巴勒斯坦大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会谈。  开罗的巴勒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易卜拉欣·德拉维告诉笔者,哈马斯和法塔赫这次开罗会谈的级别很高
进入11月,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天气已渐渐寒冷,然而,这里的政治气候却一点也没有冷却下来的迹象。  11月4日,激烈的枪声几乎在的黎波里上空回荡了一整天,两个民兵组织在位于市中心的利比亚最高安全委员会总部大楼交火,一度动用了迫击炮等重型武器。最高安全委员会总部大楼和附近一家医院在交火中严重受损,另外还有多人伤亡。中东媒体认为,这场激战是利比亚眼下乱局的一则缩影。据悉,这两支民兵武装均隶属利比亚最高
我从公共外交这个角度讲一下。从2011年开始,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已从理念普及阶段进入到能力提升阶段。外交部的“外交小灵通”在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交小灵通”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而不是面向海外受众直接做公共外交活动。如果“外交小灵通”是英文的,受众是海外公众,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了。现在它是
CCDV是什么?  先从构词原理说起。一些国家选取各自英文国名的首个字母,组合成一个大家熟悉的单词或是朗朗上口的新词。这类国家身份标签简明扼要,目标任务一目了然。近期比较活跃的例子有金砖国家(BRICS)、二十国集团(G20)等。  CCDV就属于这一类,它代表了中国(China)、古巴(Cuba)、朝鲜(DPRK)和越南(Vietnam)四个国家。以排列组合公式推导,四个字母会产生出多种排列法。
2012年夏天,笔者赴美国科罗拉多州参加中欧美学术论坛。在此次会议期间,中欧美三方最为重要的战略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均会聚于此,阵容强大,足以显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力量实体对该项活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在名单上列有密密麻麻的前国务卿、前国防部副部长、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等多位极为显赫的人物,而笔者则与约瑟夫·奈等大师级人物被分配到同一讨论小组。  在美国富人聚集的阿斯平市,笔者一方面忙碌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亚洲地区武器进口高居几大洲榜首,占全球近一半规模(44%),排名世界前五位的武器进口国均是亚洲国家,外媒称“亚洲已是军备竞赛重灾区”。一向秉持东方温和理念的亚洲国家,为何突然荣膺“武器进口桂冠”?亚洲国家能否摆脱“安全困境”?对这些问题,各方存在不同的解读。到底怎么看亚洲军购规模的扩大,笔者在此提出三个视点。    “合理性增长”还是“爆发性增长
上半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下半年高调缓和,力倡合作  观察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上半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下半年高调缓和,力倡合作。2013年半岛局势依然如此。由于朝鲜半岛局势起伏变化,基本上由朝鲜掌握主导权,因此,探求这一规律变化的动因,主要也是从分析朝鲜的利益追求入手。  从年初开始到目前,在这半年中朝鲜做了三件事。  一、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其核计划进入“收官之战”。  
中非关系在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局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说其特殊,可能主要是因为并表现在:看似不显眼,实则分量重;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显威力;日常运转无波澜,但该联手时就联手。  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不断步入新的境界。仅国际贸易一项,中国和非洲大陆的贸易年均增速就高达32%。2011年中非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83%,达到了16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目前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位置。此
有一种古老,足以让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放下骄傲而仰视;有一种纠结,足以让她自己的人民和邻居恸哭悲鸣;有一种混乱,足以让她自己的姓名变得虚幻;有一种希望,足以让她由绝望而生出大国之梦。如此这般的古老、纠结、混乱、希望汇聚在一起——这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最根深蒂固的宗教、贫困落后的乡村、紧紧束缚着人民心灵和身体的古老制度、生机勃勃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宏伟的计划与抱负……印度,如同一个衣衫褴褛、却朝气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