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融合技术在 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实践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x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博物馆具有保护文物、文化教育等功能,是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当前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博物馆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自身运行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在此过程中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手段,提高博物馆的对外形象。根据博物馆传统运行情况来看,主要以陈列、橱窗展示为主,这些方式导致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缺乏互动性,文物信息的表达方式也十分单一。AR-VR融合技术的引进,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有效提高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提高博物馆的文物展览效果,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对文物进行全面了解。本文主要内容探究了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我国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当前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在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使得相关信息能够通过游戏、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向参观者展现,拉近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为博物馆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AR-VR融合技术的引进,改变了博物馆传统陈列展览模式,使得文物得以通过有趣、强交互性的方式进行展现,促使参观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   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优势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中应用AR-VR融合技术,能够使得文物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在此过程中,通过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充分调动参观者的视听感官系统,进而为参观者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应用AR-VR融合技术时,博物馆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全三维制作的方式,增强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性,使得参观者能够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尊重史实
  在应用AR-VR融合技术时,博物馆方面要结合文化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等相关内容,不断引进大量的史实资料,包括录音、图片、视频等,尽可能地展现出文物信息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1)。
  (二)推陈出新
  博物馆在应用AR-VR融合技术时,切记要以史实资料为基础,利用AR-VR融合技术中的三维技术以及后期修复技术,向参观者展现部分残缺文物的真实面貌,使得文物真实应用场景能够被有效还原。
  (三)注重体验
  AR-VR融合技术可以通过视音频的方式,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虚拟模拟场景,逼真地还原文化的使用现场,使得参观者可以真实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此外,不同的博物馆主体内容有所不同,AR-VR融合技术还能够形象地展示出真实的历史场景。例如在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利用AR-VR融合技术可以向参观者营造出火焰粒子、烟雾爆炸等景象,更好地展现出场馆主题(2)。
  1.AR-VR融合技术陈列展览思路的提出
  AR-VR融合技术一经提出便受到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不少研究学者也开始对AR-VR融合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例如有关研究人员在户外场景中应用AR-VR融合技术时,利用惯性传感器的特点,充分感受户外场景的实际变化。此外,北京理工大学的相关研究团队还利用AR-VR融合技术还原了圆明园的真实场景,参观者可以通过头盔等设备,在虚拟的圆明园场景中漫步。还有任波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利用AR-VR融合技术使得人们可以360度体验房屋建筑的建设情况。由此可见AR-VR融合技术对于各行各业带来的现实意义。将AR-VR融合技术有效应用到博物馆当中,能够使得传统陈列展览工作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变得可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逼真感,还能够增强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参观者通过AR-VR融合技术能够沉浸到虚拟场景中,身临其境,接受相关文物信息(3)。
  2.AR-VR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在博物馆中应用的AR-VR融合技术充分利用了VR、AR的自身优势,即利用了VR技术中的交互感与AR技术的沉浸感。在AR-VR融合技术中主要包含有两部分内容,一种是应用AR技术使得参观者与文物能够增强互动,其次是利用VR技术不断开发与文物相关的虚拟漫游部分。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使得人们通过虚拟图像感受到博物馆外的场景。当人们戴上头盔等感知设备时,感受到的虚拟场景便如同真实场景一般存在。人民群众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外部工具,例如摄像头等设备获取相关场景信息,然后在该虚拟设备当中,利用计算机视觉跟踪注册方法,对正式存在的环境进行模拟,使得现实环境能够与虚拟环境相融合,最终提高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具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相关人员在设计一个完善的AR-VR系統时,首先可以对三维虚拟场景进行设定。例如在某市红色文化革命馆中,博物馆的主体便是红色革命,设计人员便可以利用AR-VR融合技术设定关于红色革命的场景,参观者在利用AR-VR融合技术体验是,可以通过系统设定实现多个方向的移动,可以通过头盔也可以通过鼠标等设备实现。当参观者想从虚拟世界中走出,切换到真实世界中时,只需要点击相关设备的按钮,即可完成AR-VR之间的转换。当参观者应用增强交互模块时,系统便会自行利用摄像头捕捉相关景象,再利用计算机视觉跟踪注册技术,将相关位置数据不断传送给系统中的渲染模块,系统随后将虚拟产品加载到真实场景当中。在此过程中,除了应用到AR-VR融合技术之外,还会应用到Unity与VuforiaSDK联合起来一起开发(4)。
  在完成开发工作后,具体系统体验图如图2所示。参观者可以通过移动端扫描查看到相关信息。例如在某红色文化革命馆当中,博物馆可以根据陈列展览的文物,选择适当的影片,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生活场景等相关内容,使得游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革命时期的生活风貌,展现民国时期的民俗风情。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VR漫游系统尽可能地还原民国时期的城市景象。场景素材可以取自电影、电视剧当中的场景,利用VR开发工具包,构建虚拟场景,充分展现出本国时期的建筑物特点、码头等,体验者通过佩戴头盔可以体验到民国时期的文化风情,在各个街道之间穿行,切实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强化参观人员对文物的理解程度。
  ●   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前景
  (一)虚拟讲解员
  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内的展览内容十分丰富,会涉及到艺术、自然、历史等相关内容,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诸多复杂的背景下,对于参观者而言,几行的文字描述根本不能够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解清楚。基于此,博物馆可以利用AR-VR融合技术,结合文物展览情况,创建虚拟的文物讲解员,或者可以将文物的相关信息植入到AR-VR应用当中,使得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二)“复活”展览对象并且与之互动
  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展览中的主角(已经不存在的人或物)“复活”,甚至可以通过该技术与参观者实现互动。例如在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当中,便利用AR-VR融合技术推出了一个移动应用,当游客应用AR-VR移动设备对准恐龙骨架时,便能够看到真实的恐龙复原图像,为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三)复原产品的真实面貌
  利用AR-VR融合技术复原产品真实面貌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残缺的、带有岁月痕迹的文物,传统的修复图片等通常会给参观者带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AR-VR融合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得参观者可以通过虚拟场景全方位地查看文物设计情况。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我国AR-VR融合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文物实际情况,创设科学合理的虚拟场景,提高参观者的参观体验,使得参观者通过虚拟场景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强化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为博物馆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工作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其他文献
清代社会出现了一种经典的祭祀专用瓷盘。这种瓷盘的特点不在器型,而在于用一种神秘的梵文作为装饰纹样。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种纹样蕴含的意味。  从遗存实物(图1-图8)看,清代祭祀瓷盘梵文纹饰分两部分:一是在盘底书写的一个梵文咒牌;二是在盘器壁上书写的梵文咒轮。梵文咒牌有咒牌的含义,咒轮有咒轮的含义,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当然又含有某种特定的用意。追溯起来,这种梵文纹样与佛教法事“焰口施食”有关。  所谓
期刊
束腰系带的钩扣,是历代服饰必备之物。物件虽小,却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人们竟不可须臾离开。开始仅为实用,后来实用中增加了美化装饰,由简入繁,材质增多,花样翻新。有些古人遗留的精美带钩,成了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最近参观苏州东吴博物馆,见到几件战国和汉代的带钩,印象十分深刻。  带钩起源于周朝,广为流行于战国至秦汉,乃古代王公贵族和文人武士系腰带之用的饰品。战汉带钩多用青铜铸造,形式多样,与当时的流行纹饰
期刊
砚以铭贵。一方好砚,质佳雕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若再刻上贴切的铭文,好比锦上添花,如果是名人所镌,更是身价百倍。一般认为,砚铭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多在宋朝以后。宋代以文治国,文人地位提高,加之那时篆刻艺术空前兴盛,在它的影响下,砚铭广泛吸收了篆刻艺术的构图形式、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使砚铭的文学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砚铭的艺术品位。据记载
期刊
张大千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临摹和创作了不少佛教造像立轴和扇面。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进行了为期2年6个月的壁画临摹工作,共绘制了276幅作品。此次敦煌之行成为张大千艺术之路的分水岭,其画风一改之前的婉约、甜俗的风格,逐渐形成了以唐风为基调、雄强华丽的大千画风。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佛像绘画。  ● 佛教造像屡创新高  2016年香港佳士
期刊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也逐步成为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文物保护的工作质量对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博物馆中保存著大量的文物,若想让承载历史文化的文物更好地传承下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必不可少。通过对部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文物保护工作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有优化完善的空间存在。  我国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
期刊
法常,宋代的禅僧。他在宋元两代并未受到画坛主流的重视,直到若干年后“明四家”之首的沈周看到其《水墨写生图》,给出了“回视黄荃、舜举之流,风斯在下矣”的极高评价。法常名下有两卷《水墨写生图》,内容大体相似,笔法略有区别。但是两卷笔力都比较弱,距沈周的评价较远,且印章、题跋存在很多疑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 牧溪生平及画艺  禅僧法常,自号牧溪,俗姓李,蜀人。擅绘人物、山水、猿鹤、禽鸟、龙虎、树石。
期刊
晚明、清代以降,笔筒自创式之始,即为文房之宝收藏的热门,而竹、木笔筒最为称雅。彼时,文人士大夫乃至江南巨贾豪门,竞相购藏,以为雅奢;及至清初,康雍乾三帝,更是堪称“粉丝”和“发烧友”,下诏延揽嘉定竹刻名匠,入值皇家造办处,助推竹刻一脉“火”遍宇内,其艺或工,穷乎神技,登峰及巅,五百年后,余脉未绝。  笔者入藏竹木笔筒几十数,其中有部分规格尺寸明显偏小,仅堪掌中把玩,或只能置放当下的圆珠笔(图1至图
期刊
戊戌岁杪,京城拍卖季书画收藏圈的一次小聚,座中有甫从东瀛归者,阔谈大阪“阿部房次郎藏中国绘画”大展,听得一众吃客如醉如痴。说到《江山楼观图》,敬陪末座的我颇不知味,弱弱地问了句:“展览上看得到陈寅生的题跋吗?”对方愣住了,反问:“陈寅生是谁呀?”我说:“就是刻墨盒的陈寅生。”“那怎么会?展的都是宋元名迹,国宝级的那种!”周围一阵哄笑。  爱墨盒收藏的我顿觉自惭形秽,但我确知,在为纪念阿部房次郎诞生
期刊
● 南开大学最早的校徽  南开大学最早的校徽要追溯到1917年。当时,南开中学已经成立,而南开大学的建立尚在筹划之中。张伯苓先生為了创办南开大学到美国进修和考察。临行前他将南开中学校长的职务委托给他的弟弟、南开中学教师张彭春代理。当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洪水涌进南开中学,水深近两米,情况十分危急。在张彭春指挥下,教师们将全体学生紧急转移护送至安全地带。10月,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借校上课。
期刊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博物馆越来越重要,在博物馆中陈放着很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这代表着我国传统的文化;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当中,大众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大数据环境下,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储存和运算方面,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就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展开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