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语对比的角度看汉语感叹句的句法生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句法理论对各语言特殊句型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但是,对感叹句的句法研究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汉语感叹句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本文运用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最简方案思想,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感叹句,认为,占据感叹句CP中心语位置的成分既可以以显性的语气词形式也可以以零形语气成分的形式出现,并且这一中心语和其成分统制的TP同标,构成语气链。TP的移动是为了满足C的EPP特征。
  
  关键词:感叹句,句法分析,语气链,EPP特征
  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语言特殊句型的研究多侧重于对疑问句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句型如双宾语结构、被动结构、提升结构等的研究,对感叹句的句法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尤其是对汉语感叹句的生成语法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认为英语中感叹句的结构形式和疑问句相似。
  一、英语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句法差异
  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的形式主要都是用疑问词来实现,所不同的是,在疑问句中,占据CP中心语位置的C主要表示疑问语气,而在感叹句中,运用类推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假设,C主要表示感叹的语气特征。但是,从句法行为上看,两者差别很大。以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为例。句1,2分别是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形式,3,4是它们的结构形式:
  1. Will you help me?
  2. What will you do?
  
  从3和4中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是T到C的提升,是中心词到中心词的移动,而在特殊疑问句中,除了中心词移位之外,还涉及到WH移动。引起WH移位的原因是因为特殊疑问句中CP中心语C具有WH特征,EPP特征的同时,还具有T的时态特征。可是,通过比较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英语中,感叹句也主要是由疑问词构成,但是和疑问句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句5,6:
  5. What fun we have had!
  6. How badly he is behaving!
  通过比较2,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形式特征的最大不同在于,疑问句的助动词要倒装,句法上说是要进行中心语移位,而在感叹句中,虽然也存在WH移位现象,但是和疑问句不同的是,感叹句中的助动词没有进行移位。如何解释?对感叹句的句法解释的文献较少,但是,RADFORD2004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他认为,和疑问句等其他句型一样,感叹句的最大投射也是CP,CP的中心语C具有感叹的语气特征,C带有[WH]和[EPP]特征,但是和疑问句所不同的是,感叹句中的C没有[T]特征,因为只有表示疑问的主句中的C才具有时态特征,因此,感叹句中的T不移动到C的位置。句5的生成过程如6和7所示:(Radford 2004)
  
  
  如果认为上述分析是合理的话,那么该理论能不能套用到对汉语语言的分析中呢?
  二、英汉语感叹句的句法差异
  显然我们不能套用分析英语疑问句、感叹句的句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因为,无论是英语的感叹句还是特殊疑问句都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例如,在英语特殊疑问句中,疑问词移动一般认为是在显性句法过程中完成的,而汉语不同,汉语一般认为是WH-IIN-SITU的语言,虽然也有疑问词,但是,它们一般是在逻辑层面进行移动。如果说英语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还有一点相似性的话,也就是说,至少在两种语言中的特殊疑问句都有疑问词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比较感叹句时,我们发现,两者的差异性则是太大了。尤其是在句法结构形式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共同之处。首先我们看英语感叹句的构成。英语中的感叹句主要是由WHAT和HOW来引导,分别如句5和6所示。它们构成感叹句的基本形式分别为what+n.+主谓部分和how+adj/adv+主谓部分。两类感叹句中的主谓部分都可以省略,如:
  8.What a nice day (it is)!
  9.How clever (you are)!
  What,how等一般被看作是疑问词,虽然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疑问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疑问,一类是表示指代,只有表示疑问的疑问词才在句法上出现以为现象,表示指代的who和what即使是在逻辑层面也不发生移动。这和本文的讨论没有关系,因为感叹句中的疑问词其主要特点之一仍然表示一种疑问。在英语中,用疑问词构成的感叹句占据了感叹句的绝大多数。汉语和英语在感叹句的构成形式上迥然不同。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把感叹句的结构形式分为4类:(1)由叹词构成的,叫叹词句,如“哦”表示醒悟;(2)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和“啊”结合起来表示感叹,如“天哪!”;(3)有的感叹句只是一句口号,有的是祝词,它们总是带有强烈的感情,例如“侵略者滚出去!”;(4)是带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和语气助词的,如“真不容易啊!”。通过和英语感叹句的构成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特别大,因而很难用分析英语的句法学理论来分析汉语。但是,感叹句作为一种基本的句型结构,在所有的人类语言中基本上都存在,因为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而强烈的感情表达主要通过感叹句的形式来实现,因此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我们可以假设,无论是英语感叹句,汉语感叹句或是其它语言的感叹句在句法生成过程中必然有共同之处。这样以来,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感叹句的生成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汉语感叹句的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的句法成分相对比较完整的感叹句,也就是黄,廖分类中的3和4类。
  三、感叹句的句法分析
  在CHOMSKY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核心功能语类主要有3个,分别为C, T和v,其中C表示语气。一个句子就是语气的最大投射,即CP。在陈述句的情况下,CP的中心语多以零形式而存在,如英语中的陈述句
  10.I hate him.
  的完整结构形式如11:
  
  在疑问句中,C主要表达的是疑问语气,具有[WH]特征。在祈使句中主要表达的是命令祈使语气,在感叹句中CP的中心语C具有感叹语气。从结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语气C成分统制TP以及TP所包含的所有成分。那么,如何从感叹句的研究中推导出感叹句结构的生成过程呢?我们假设,在所有类型的句类中,中心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成分统制某个命题成分,该成分和中心语有共同的下标,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C和TP构成一个语链,本文把这一语链称作语气链。其中,C是语气短语的中心语,TP则相当于一个命题。如果说C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EPP特征,那么能够满足C的EPP特征只能是和其有共同下标的命题。根据左向合并以及特征核查的理论,特征核查在Spec-head的关系中进行,能够满足C的EPP特征的命题TP必须占据CP指示语的位置,如13:
  
  如果C是显性实现,那么C是以语气助词的形式出现,如果C是零成分,那么所生成的句子便是以陈述句的形式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也就是说,感叹句中存在感叹语气链。同理可以推演到其他语气类型的句法结构中,即疑问句中存在疑问语气链,陈述句中存在陈述语气链,等。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中心语C必须成分统制具有共同下标的成分,进而满足最基本的句法关系,即成分统制关系。命题的前移是为了满足C的EPP特征。问题看上去似乎解决了,可是,又怎么解释如14所显示的疑问感叹句以及由副词等构成的感叹呢?如:
  14.你为什么这么做?!
  15.他真是一个好孩子!
  在14,15中,疑问词“为什么”和副词“真”对语气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认为,C和TP有着共同的下标,此时,位于TP内的疑问词和副词由于TPi的渗透作用而带上了感叹的语气特征,分别表示为16和17:
  16.<C, TPi, 为什么i>
  17.<C, TPi, 真i>
  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从16,17可以发现,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下标,疑问词“为什么”在具有疑问特征的同时也具备了感叹的语气特征。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解决汉语特殊疑问句中的隐性移动问题。如果表示疑问的中心语C和疑问词有着共同的下标,要核查特征,特殊疑问词必须移动。用本文的方法,我们假设,移动的同时,包含疑问词的TP继承了疑问特征,因此,TP和疑问词以及C有着共同的下标。这样一来,TP的移动既满足了特殊疑问句中C的特征,又满足了C的特征,只不过移动是在逻辑层面进行而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感叹句中的疑问词和副词,为什么可以和C以及TP有着共同的下标,本文没有展开讨论。或许这和两者的句法性质相关。因为在生成语法理论的文献中,副词以及用于说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方式等疑问词往往被看作是附加成分。附加成分在句法结构的形式上是可有可无,但是,在语义上,它们往往是语义突出的中心,这和表示感叹,疑问等强烈的感情正好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关于各语言句类的句法分析无法统一解释既有的现象。从普遍语法的角度看,既然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存在用感叹句来抒发感情的现象,那么他们必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提出的语气链的观点正是统一解释的一种尝试,如果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必然会丰富和促进普遍语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Chomsky, Noam,The Minimalist Program[M].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5.
  [3]Chomsky, 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M].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no 15, 1998.
  [4]Radford,Minimalist Syntax[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4.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是和谐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对我国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
期刊
摘 要:在对河南省六个地区73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其生活、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生活;教育;心理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
期刊
摘 要:中原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原文化品牌课建设就是要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建设中原文化品牌课,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有诸多不足。中原文化品牌课的建设要立足创新,丰富课程文化资源,用好课程文化资源,重视动态文化资源。从内容框架、教材编撰、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多方入手,建设一流品牌课。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有的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图书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建设,这已成为诸多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大学校园文化     1.引言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不断为
期刊
摘要: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而这两个生源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有优劣,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生源的心理,教育,知识基础等特性分析,提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可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培养模式,走自主创新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职校生源;普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考研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热点问题,“考研热”的研究也逐步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尽管“考研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列举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引起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考研热;探微    一、“考研热”的兴起    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应培养其创造性。本文从物理实验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及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论述了加强实验环节的必要性, 强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实验环节;物理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不仅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应具有创造性,
期刊
摘 要:邓小平党建思想是毛泽东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毛泽东党建学说的坚持,又是对毛泽东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党建思想是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无疑就必然带有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一光辉思想,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党建思想;创造;科学预见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
期刊
摘 要:排比是一种修辞效果显著的辞格,而排比尾句在其修辞效果达成中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解析排比尾句内在构成特点,为其在整个排比句中重要的表达地位寻找具体的形式支撑,并为排比辞格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排比;尾句;构成特点     排比是一种修辞效果显著的辞格。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往往能给整篇文章增添光彩,可以使事物的描写更加全面细致,可以使道理的论述更加周密
期刊
摘 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作者和读者等方面入手,探析小手悲惨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家庭;性格;悲惨   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作家之一,原名玛丽-安伊文思(Marry Ann Evans),生长在英国华立克郡。父亲是一处大庄园的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