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艺里的“茶道”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03157017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喝茶是寻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的一件事却蕴含着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的表征就在于茶艺,艺是“表”,是整个喝茶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在整个喝茶过程的形式表现中所看不见的内在部分。就是道。艺与道互为表里,是喝茶的大道理。
  茶艺的形式表现称为行茶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段”。一、准备阶段;二、操作阶段;三、完成阶段,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
  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优美的表现:有优美的表现,才会有完美动人的圆满结果。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整个茶艺表现圆满成功的基础。分两个部分:一、有形部分,格物致知。二、无形部分,诚意正心。
  一、有形部分的“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把事物彻底分析,进入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通于外物,体会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内在;“致知”就是把事物彻底了解,顺应大自然的循环,领悟到作息正常对身体的好处。“格物致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科学”,是着重于物质部分,是属于客观外在的经验学习,是知识、是外向性。
  二、无形部分的“诚意正心”
  “诚意”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没有半点虚伪不实;诚意之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清心正意,就是“正心”,达到正心之后。才是修养的基础。诚意也就是念兹在兹,丝毫都不马虎,不敷衍了事或苟且塞责,不要有杂念、私欲,把心端正起来,方可称为“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专心一致,把所有心意放在一件事上,心无邪念妄想。
  茶人行茶事、饮茶,诚意正心,祛除杂念,万缘放下。心中空荡荡,声闻俱息,过影不留,了无一芥,达到心清意正,抱着一期一会的态度来办理每一次的茶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则气正,气正则意自正,孔子席不正不坐;茶人饮茶。首先要求诚意正心,主敬存诚,不仅是对茶的恭敬,也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道的恭敬,这样才有资格谈茶论道。作为茶人,对茶尊重,对水尊重,对茶器尊重。对茶汤尊重,才能领悟茶中的道理。
  真正的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茶事修持后,心境逐渐趋于平静,定力因此锻炼而来,虽然身处闹市丛林中,环境喧闹嘈杂,也能做到一心不乱,心如一潭止水,空明澄澈不起一丝涟漪,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唐代南台守安禅师有诗:“南台静坐一柱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饮茶时环境须清幽,独饮比较容易清心,两三茶人共饮,闲话不及国事、家事以及人事。以谈茗事、禅事、有关茶道的趣事为妙,此时心不清而自清,意不净而自净,自然能诚意正心。茶人如此,已入禅境了,最堪进茶。
  在准备工作当中,需要知识,也需要有修养,订定时间、选择空间、设计环境、备妥道具、营造气氛等工作都是属于这个阶段该做的事。茶会有“一期一会”之说,每一次的茶会,可能都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来做准备工作,以很喜悦的心来等待嘉宾的来临。
  凡是看得见的东西,表演的东西都是“艺”;隐藏在“艺”的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而事实存在的东西,就是“道”。“道”以艺呈现;“艺”因道而存在。“道”、“艺”相辅相成,没有“道”的艺,不能称其为“艺”;没有“艺”的道,是不能说明其为“道”。茶艺、茶道即是如此。明白此中道理,也就能较准确地说明茶艺的问题了。
其他文献
福建三明市是闽中偏西内陆山区,但是与名茶铁观音之乡——安溪毗邻,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不少台茶商和周边茶商来此投资建厂,短短几年间高山乌龙茶得到大力发展,更是出产了不少优秀茶品,如金观音、黄旦、毛蟹等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然而这新产区的“高山茶”滋味到底怎么样呢?《海峡茶道》杂志社特别选取了三明市大田县、永安市和沙县3个县市5家茶厂的“高山春茶”进行品鉴对比,希望能使茶友对三明高山茶有个更新的
期刊
人物名片:顾景舟(1915年~1996年),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唏、武陵选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紫砂壶世家。当代著名紫砂大师,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海外来宾,被国内外收藏家典藏。    在宜兴工艺美术史上,顾景舟的名字震古烁今,蜚声海外。他的造壶艺术更与明代时大彬等齐名并称。  顾景舟自幼便有着很高的制壶悟性,虚心学习前人经验。年方二十即在造壶艺术方面初露才华
期刊
接连一周的忙碌,身觉疲倦,正想找一处静心之地放松一下,不想接到一位好友的邀请,说是得了好茶同分享。不禁倦意尽消。带上简易的茶具赴约去。夏日江滨茶座里,饮茶的客人不少,却难得安静,听着店家放着《牡丹亭》的琴曲,静静看着江面印画出的怡红快绿。  简单的寒暄,好友就拿出了两泡她所说的好茶。仔细端详,原来是福建福华茶叶公司生产的“政和功夫”。之前对这家公司略有耳闻,它坐落于政和县东平镇,拥有茶园3000亩
期刊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永福寺地处杭州灵隐之西的石笋峰下,与飞来峰呼猿洞遥相面对。1600多年前,西印度高僧慧理前来这一带卓锡,并成为灵隐、灵鹫、永福等名刹的“开山之祖”。  南朝刘宋时,吴兴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饮茶益寿”传为佳话之际,慧琳和尚筑庵于此(即后来的永福寺) 宋代云知禅师、郭正祥,明代陶望龄等人皆有永福寺茶诗传世  清初,曹洞宗寿昌派第35代传人、艺僧东皋心越驻锡永福寺六
期刊
闽东茶叶贸易最早出现于明代,据万历《福宁州志·贡辨》记载:“芽茶八十四斤一十二两,价银十三两二钱二分;叶茶六十一斤一十两,价钱一两四钱七分九厘。”这表明明代闽东茶叶除入贡以外,还有部分进入茶市进行贸易。清代中期闽东茶叶贸易日臻繁荣,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卞宝第《闽峤鞧轩录》载:“霞浦县……物产茶。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的茶商聚集处。宁德县……物产茶、纸、粗磁。”清代、民国初年,闽东
期刊
在日本的时候,常常坐新干线到京都去看画展。那样踊跃的、忐忑的、惴惴不安的心情,跟去北京的798与上海的田子坊是无区别的。其实明明知道自己要看到的是什么,然而在看到的时刻才能真正体会到从头到脚的感受,或麻木、或振奋、或沮丧、或欣喜、或万念俱灰……所以这之前、其间、之后的心境,竟是大不相同的。  若是夏天的话,平安神宫旁边的美术馆,去的路上是没有树阴的。只有那些散发着浓厚大和气息的店铺,让人有些微的清
期刊
五蕴,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聚合,这个名、色分为五种类聚,即为五蕴。另《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茶席。是从“五蕴”的体悟延伸至对茶道的理解,并结合人生的感悟所创。品赏五蕴茶席如参悟禅道。品质幽兰、高贵素雅正透露着“禅艺”的静谧。内在,走向自然的深层,返璞归真,隐而不显,含而不露。外在,沉静,实质,又有活力,无一物中无尽藏。细细品味,其釉色如同宇宙星辰
期刊
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泡茶师,他们仪态从容并且优雅,娴熟自然,似乎蕴藏着极大的魅力,善于把一泡茶泡成最顶级的好茶。  有的时候,别人喝他泡的茶,就会说比别的地方好得多,“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茶汤”,这就是对泡茶师最大的赞赏。  有多少种茶,就有多少种泡茶高手。可以说,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坊间“自学成才”的泡茶师,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甚至千奇百怪的泡茶技法。这在闽南潮汕一带特别多,也因为自小与茶为伍的
期刊
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6月在中国成都如期召开,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动荡之中,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后,茶业大会的召开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越是在灾难之后,越需要这样的奋起与努力,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大会,人们更加明白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作用。历届的国际茶业大会都是茶业界规格最高的盛会,从6月6日开始,来自世界各国茶叶行业组织领导、主管官员、权威专家和主要贸易商相聚一堂,在之后的几天
期刊
春回大地。当冬天的山峦开始有了生命之绿的时候,南方的佳木——茶,也在这个泥暖草生的季节里悄然萌发,那幼嫩的芽叶争先恐后地向人们展示着蓬勃旺盛的活力,让人欢喜不已。  然而,有时候,大自然会像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阴晴不定,变化无常。就像今年,它让很大一部分茶区的茶树再次体验了严寒或提前体验了炎夏——倒春寒和干旱,把一身的绿装变成了“褴褛衣裳”,它们叫“冷”或是“喊渴”,令茶农们感到非常揪。毋庸置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