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陈情献策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得胜称帝,建立了汉朝,随后便开始大封功臣。在封赏了立有大功的二十多位臣子后,其余的功臣却因功劳大小日夜争吵,久久不能解决。
  一天,刘邦在洛阳的南宫休息,他从阁道上向下眺望,看到将领们三五成群,坐在沙土地上窃窃私语。他召来谋臣张良问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张良回答:“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的事呢!”刘邦听后大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何要造反?”张良说:“陛下以一介平民夺得天下,所依赖的正是这些将领。如今您当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您所亲近的人;所诛罚的,都是您所怨恨的人。现在军中正在论功行赏,如果将所有的功臣都进行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没有自己的份,同时,他们还怕您清算旧账,最终会被杀头,所以聚在一起讨论如何造反。”刘邦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您生平最痛恨的人是谁?”刘邦答:“雍齿和我有旧仇,曾多次使我受辱,我早就想杀他了,只因他的功劳多,所以才不忍下手。”张良说:“那您就先封赏雍齿。群臣看到您最讨厌的人都被封赏了,他们自然也就心安了。”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便大摆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宴会结束后,群臣都高兴地说道:“连雍齿这样的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从此再没人提造反之事了。
  司马迁对张良的评价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诚如斯言。《史记》中找不到张良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和惊天动地的豪迈义举,他的所作所为,好似信手拈来,却又慎密稳健。张良之所以能从易处入手解决难题,从小处行动成就大业,正是由于他洞悉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也正是这一功夫,成就了张良楚汉第一谋士的美名。(高希)
  原文链接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②,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③。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留侯:指张良,因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有功,被封为留侯。
  ②萧、曹:指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和曹参。
  ③趣:通“促”,催促。
其他文献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抔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  当时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说与听。  品读  明代有一部历史小说叫《英烈传》,说的是朱元璋同他的谋臣猛将推翻元朝、扫平群雄、建立明朝的经过。这书的作者不太清楚。早在书流传未久的时候,有人怀疑是武定侯郭勋命人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夸耀其祖上郭英的功劳。还有一种本子,题名《云合奇踪》,作者标明是徐文
期刊
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赴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在任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有四:首先,为改变当地人民生存环境,他四处奔波,实地勘查,发动百姓筑坝修堤、浚治渠川,东钱湖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疏浚与修治;其次,他实行了一项能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就是贫苦农民青黄不接之时,可向政府借贷粮食,到收获之时以低息偿还,这不仅缓解了广大农民受饥饿逼迫的困苦,也使政府粮仓以陈换新,深受地方欢迎,这种做法成为后来青苗
期刊
战国后期,赵国与齐国结盟,并互派人质。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去拜见赵国当时临朝听政的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以示友好。赵威后热情地接待了来访使臣。使臣献上了齐王准备的礼物,又呈上了一封齐王的亲笔书信。赵威后收下信,并未立即拆开,而是与使臣聊起天来。她亲切地问道:“贵国的庄稼长势可好?贵国的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贵国君主也还好吧?”使臣听后,大为不悦,说道:“我是奉了我国国君之命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
期刊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废封建、行郡县以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总体上经历了从郡(州)、县二级制向省(州、道、路)、州(府、郡)、县三级制的演进,并始终保持着中央集权的特质,即所谓“百代都行秦政制”。但不论是二级制还是三级制,州、县两级在国家治理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人常说,“郡县治,天下安”,寓意深刻。作为州、县主官的太守(郡守、知府、知州)、县令(县长、知县)执掌一方政务,其得人与否,直接关系
期刊
汉宣帝即位不久,渤海郡一带闹灾荒,饥民暴乱,盗贼四起,太守束手无策。汉宣帝想选一位能臣前去治理,丞相和御史都推荐了龚遂。  汉宣帝决定亲自考察一下龚遂的人品和能力。当他见到七十多岁、貌不惊人的龚遂时,不免有些担心,问道:“渤海郡法律废弛,饥民作乱,我很担忧,您准备怎么处理盗贼?”龚遂回答:“渤海远离京师,没有称职的官吏去安抚,百姓饥寒交迫,不得已做了强盗,就好比赤子拿着兵器在水塘中戏耍罢了,并不是
期刊
善抓根本  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邓析子·无厚》  大意:不治理根本问题而忙着处理细枝末节,就好比是垂下一块石头去救落水的人,扔一捆柴禾去扑灭烈火。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灾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  大意:如果不从根处砍伐树木,它一定还会再生;如果不从源头堵住水流,它一定还会再流;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灾祸,它一定还会再
期刊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朝野震骇。叛军安禄山初役大捷,气焰嚣张,派勇将尹子琦率军十万进攻睢阳。时逢御史中丞张巡驻于睢阳,见敌军来势凶猛,决定据城固守。  张巡鼓舞将士,犒飨三军,并亲率唐军与叛军交战二十余次。一天晚上,叛军刚刚休息,忽听睢阳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琦急令部队备战。但唐军虽擂鼓呐喊,似要杀出城来,却一直紧闭城门,按兵不动。尹子琦的部队被折腾了一宿,彻夜未眠。到了第二
期刊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品读  唐寅在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赴北京会试时,与江阴豪富举子徐经(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同行。考试前,徐经收买主考官程敏政的家人,得到试题,唐寅也知道了这件事。他生性坦诚,不谙世故,竟与朋友闲谈时说起,因此被出卖,同徐经一起下狱,饱受皮肉之苦。
期刊
近日读到杨庆存著《宋代散文研究(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我从该书获得的众多启益中,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厘定宋代散文的历史成就、解析其渊源的时候,揭示了宋仁宗的“文德之治”对宋代文风革新的“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  宋代营造了中国散文史的巅峰时期,散文创作卓有成就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占六位。然而,更令人讶异称绝的是,宋代的六位散文大家,均是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并脱颖于
期刊
晚凉秋风,转眼间明月就出来了,满地是溶溶的光,树梢上重重层层的枝叶也反射着银色,在这上下清澈的月的世界里,不觉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恍如在谛听一首美妙而悠远的歌曲和浏览一幅年深月久却美丽如故的工笔长卷——这是丙辰年(1076)中秋,苏东坡通宵喝酒直至大醉,忽然忆及已经分别七年如今近在咫尺却无由相会的弟弟苏辙,万端愁绪一时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写下的千古绝唱。就词而言,状写明月无有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