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婶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镇的春天是蝴蝶飘舞的季节,载着巧婶的马车伴着花儿的芬芳而来。
   巧婶,没人知道她姓啥,只知道她叫巧儿,是坐着张叔的马车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小镇的。
   初见时的巧婶很让人怜惜,走在街头弱柳扶风,一双暗蓝的大眼睛会传神,尤其那窈窕的身段,两条乌黑齐腰的麻花辫上打着粉色的蝴蝶结,扭扭捏捏地痒痒着一群爷们儿的心。
   这时张叔会眼睛眯成一条缝,有些得意。
   好奇的巧婶见什么都好奇,尤其爱听邻居王伯讲古说今。王伯是小镇上见识广墨水又多的人,在城里上班,每天往返于小镇,街坊邻居都喜欢晚饭后围在王伯家门前大槐树下,听王伯讲古讲城里的新鲜事。
   巧婶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编织出有七彩蝴蝶的毛衣,疏密错落的针线活更是一绝,引得一群婆姨们纷至沓来。
   说来也怪,巧婶因气管不好,身体弱得气都喘不匀,但肚子还算争气,一口气给张叔添俩男娃。嚼舌的婆姨们明里暗里说,不用她浪,瞧着她喝西北风吧。
   二娃出生后,巧婶家里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张叔每天起早贪晚赶车揽活,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巧婶在家做些缝补活挣些零花钱,小日子才算勉强支撑下来。
   镇上只有一家供销社,东西少而贵,巧婶有时干着急找不到做活用的针线布料。
   隔一段时间,巧婶就会把需要的针头线脑拉个清单,塞给王伯。赶上王伯在大槐树下讲古,王娘会递给巧婶个小板凳,张叔从自家端着大茶缸子过来给王伯倒茶,嘴里说没文化,听个热闹吧,说罢嘿嘿一笑凑到巧婶身旁盘腿坐在地上。
   巧婶织的新样式毛衣蝴蝶是主角,穿到王娘身上那叫俏,王娘包饺子,第一碗一定送给巧婶。
   每天,王伯下班一到家,就会被邻居围在中间,王伯有个万宝囊,一打开就会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当属巧婶眼睛瞪的最大,也最会说话。
   “谢谢王大哥,你可让妹子开眼了。”
   “他巧婶子,我还真得谢谢你,这镇上当属你最识货,大哥累点也值得。”
   俩人一句一句的拉着话,眼神也就活分起来。
  巧婶搭在屁股蛋上的麻花辫子不见了,学着小镇女人盘起头发,在高高的发髻上嵌着一只淡紫色的凤尾蝶,女人味更足了。
   后来,巧婶添了台缝纫机,做起活来麻利又好,成了小镇第一个个体户。据说是王伯帮忙要的票,才买到的。
   生意火了,巧婶整天有做不完的活,听王伯讲古,都是一路小跑。王伯只要看到巧婶的影子声音就洪亮起来。
   天冷了,王伯就搬进自家的东屋里讲古,去的人就少了。王娘忙着手中做不完的活,这耳听,那耳就跑了。巧婶却听得如醉如痴,听到两只蝴蝶从墓碑前飞出的时候,哽咽啜泣。王伯与巧婶有说不完的话……
   刚刚还听得有滋有味的张叔,忽地拉起巧婶,嚷着,摸黑了,回家睡觉!
   后来,只要巧婶一露面,王娘就追鸡打狗,张叔脾气也大了起来,两家来往就少了些。
   有个雨天的午后,巧婶想找王娘拉拉家常。推开王娘家房门,只有王伯独自饮酒,桌上一壶酒一盘花生米,王伯喝得脸红到脖根,见到巧婶来了,顿时两眼放光。
   “你嫂子烦我喝酒磨叨出去了,今天大哥接着给你讲梁山伯。”
   “王大哥我找嫂子有事,改日再听吧。”
   转身想离开的巧婶,被王伯一把抓住胳膊,因站立不稳倒在王伯身旁,屋外的雨越下越大……
   跑回家时,巧婶不敢看镜子里的自己,盘起的头发散乱下来、衣服裹着身子滴水。赶巧张叔开着四轮车回来,用手摸摸没有热气的锅盖,气的别过身子抽闷烟。
   一入冬,巧婶的气管炎又犯了,整夜不能睡觉,跪在炕头喘得不停。刚好二娃待业在家,围前围后地侍候着,也不见好转,就盼着蝴蝶飞来的春天了。
   二娃天生一老板料,帮衬着娘,把缝纫店改成服装店开到镇中心。王伯每天下班不再提着那个万宝囊了,供销社改叫商店了,街边个体商铺日渐繁华。
   再遇见王伯时,明显感觉王伯的精神头不如从前。晚饭后讲古的声音也小了许多,用王伯的话讲,这都什么年代了,电视机都走进家里,谁还稀罕听古。
   一个冬日的清晨,王伯不明不白地病了,到了医院就被大夫留下,一周下来整个人昏迷不醒。没过几天王伯走了。
   這晚,天空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巧婶哮喘病突发,天快亮时,折腾一夜的巧婶气若游丝,二娃背起巧婶放到四轮车上,张叔拉着个脸打着车去医院了。
   王伯“七七”过后,嚼舌的婆姨们发现,巧婶打扮的如往日一样出门了,病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巧婶,整个人更加羸弱,眼中光芒暗淡,言语也少了,白天一头扎在服装店,晚上闷在家里,抱着之前王伯捎来的半导体听古,心口一念,气的张叔想把那玩意砸了。
   蝴蝶飞来时,二娃去城里工作张叔也跟去了。巧婶将服装店改成旗袍店,在旗袍上刺绣出翩翩飞舞的七彩蝴蝶,巧婶的手绣旗袍飞出了小镇。巧手又巧舌的巧婶把生意打理得更红火,不忙时就躲在店里听收音机。
   后来,巧婶的旗袍店开到了城里。巧婶每天一袭旗袍,往返于小镇。据说有人看到,巧婶旗袍上的蝴蝶在飞。
其他文献
五年前,我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认识了学校的棒球教练赫伯教授的妻子黄珊,她有着东方面孔。她和赫伯一起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的学术报告大厅里,他们悄然坐在报告厅的后面,但在这个学术报告厅里极少有东方面孔,我一下就记住了一名东方女性,黄珊。   第二次见到黄珊的时候是在夏天广场纳凉音乐会上,她和先生坐在离我特别近的位置,我主动过去和她打招呼,她似乎把我忘了,而她的先生清楚
期刊
在河洛地区,民间一直有“皮狐子”的传说。“皮狐子”就是《聊斋志异》中所说的狐狸仙儿,即修炼成精的狐狸。   传说狐狸仙儿最是锦上添花,嫌贫爱富,谁家越贫穷,越去偷谁家;谁家越富有,就越往谁家送钱财。据说康百万家的财富多,就是“皮狐子”趁夜黑人静去偷别人家的银子,然后源源不断地送到康家。到康应魁这一代,更是传得邪乎。说是有一年,康应魁在扩建庄园时,从地下挖出一大坛“金元宝”。这些金银财宝,都是“皮狐
期刊
柱子被土匪抓走后,在土匪窝里人不人鬼不鬼地混了两年,终于死里逃生,跑了回来。家里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娘,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老人家。   寒风呼呼,夜色沉沉,柱子还是熟练地摸进了家。一进院子,看到窗口映出的灯光,柱子心里一下子暖烘烘的——灯在,娘就在,家就在。先前,只要他晚上不回家,家里的煤油燈就一直亮着。   “娘,娘。”柱子低声叫着,他怕声音大了吓着老娘。   柱子的话音一落,“哗啦”声,门开
期刊
在农村土地还未承包到户时,每个生产队都有牛屋。那时候,生产队的几百亩田地都要靠队里的十几头牛来劳作,耕田耙地、拉粮送肥、拖磙碾场,样样农活都离不开它们。当时,牛就是村庄的宝贝,庄户人的依靠,人们对待牛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牛屋修的也很用心,厚墙苫草,一抹溜数间屋,风雨不侵,冬暖夏凉。   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的牛屋盖在村庄偏北的小竹林边,有六间房,一头用来饲养十几头耕牛,另一头则留给饲养员三老爹居
期刊
初二下半年,丁香作为插班生来到我们班。班主任李老师要丁香做自我介绍。丁香站起来说:“我叫丁香,今年十四岁……”  班里的学生都静静地听着,我却一下子笑出了声。李老师白了我一眼,说:“丁香同学,你就和笑你那个同学坐一桌吧。他叫黑石,黑色的黑,石头的石。”全班同学止不住大笑起来,我则弄了个大红脸。  她的名字让我想起自己家院子里栽着的丁香树。我没想到会有人叫这个名字,和花一样的名字。我家院子里的丁香树
期刊
圈里幾十头猪正该卖的时候,生猪价一下大降。前些天老婆就叫卖,丁一两叫再等等。结果等来了降价。为了这,两口这两天嚷了几回了。   晌午吃饭时,老婆端起碗又埋怨他,俩人又嚷了几句。   丁一两气哼哼吸了两根烟,到底理亏心虚。他起身装了一包萝卜,背起来去送给爹娘。   丁一两姊妹仨,妹妹嫁到了邻村,兄弟当兵转业分到了公安局,住在城里。分家时有协议,每年弟兄俩每人给父母一百斤小麦一百斤大米五十斤白菜五十斤
期刊
几乎每个周日下午,老王都会到西山水库钓鱼。   老王六十多岁了,退休前在一家企业做门卫,退休金不多。自己的身子板还算硬朗,也不能在家里干坐着养老,就应聘到一家船舶设计公司做了办公楼门卫。公司因效益好待遇高,所以应聘员工条件很苛刻,可谓百里挑一。   老王很满意这个职业,平时工作主要就是收发报纸和快递,给外来办事人员做个登记,偶尔收拾一下大厅里的卫生。这里安逸清闲,不用风吹日晒的,工资比之前单位高得
期刊
早晨,順子妈将饭菜端上桌后,就坐在了一旁。   “顺儿,你大舅家的事,办得咋样了?”   “顺儿,你三姨也不来电话,不知她腰疼好些了没有?”   ……   忙着要上班的顺子,边往嘴里扒拉饭,边划拉手机看信息,面对妈的唠叨,头也不抬“嗯嗯啊啊”地应付着。   “顺儿,我问你话呢?”眼见儿子起身要走,顺子妈面露愠色,眼睛眨也不眨盯住他。   “呃呃,我听着呢——哎呦,要迟到了,晚上回来再说哈,妈。”儿
期刊
一   我飞一般冲进大门,高声叫道,娘,娘,二春叔回来了——我跑得太急,半蹲着两手掐腰儿,直喘粗气。   娘坐在院子里簸麦子。她的手在簸箕里揉搓着,圆实的麦子和裹着的麦壳子分离了。她端着簸箕上下颠动,倏地向后一缩,麦壳子仿佛得了大赦,争先恐后地飞了出去。   娘站起身,把麦子倒进口袋,听了我的话,手一抖搂,一些麦子流出袋外了。她竟然毫无察觉。啥?你,二春叔回来了?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脸上不禁莞尔。 
期刊
周末的夜晚,厚厚的云层遮住了星星和月亮的光芒。天边出现了一道长龙似的闪电, 沉闷的雷声轰轰作响。   天要下雨了。   晚上10点,一个中年女人叫了我的出租车。上车后,她告诉我,去接女儿和儿子放学回家,儿子在一中, 女儿在三中。   我对中年女人说,那就先去接女儿吧,三中近,一中远。   不料,中年女人却说,先去接儿子,后接女儿吧。   我觉得奇怪,舍近求远先接儿子,这个女人未免太重男轻女了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