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之“恋”是不是过“早”?没有性发育做基础,不算恋爱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 =《北京青年》周刊S=孙云晓
  为什么不倡导中学生恋爱,却鼓励交往?
  BQ:早恋不只是青少年间的流行话题,小学里也有男女生的爱慕吸引,作为教育专家,你怎么定义早恋?什么是早,什么是晚?
  S:早恋是一个模糊、不科学的概念,客观地描述应该叫“青春期恋爱”。国际上普遍认为青春期,也就是性发育的阶段在10-20岁。在这之前只是喜欢、友谊或者模仿。有的小学生也会写情书,但没有性发育作为基础,不叫恋爱,也不是早恋。即便10-20岁也很宽泛,早期朦胧的感觉多,随着年龄升高,恋爱的成分才越多。
  BQ:你对这个阶段恋爱的态度是怎样的?
  S:理性地讲,我不是很倡导中学生恋爱,但是特别支持青春期男女生交往,中小学时代是男女生友谊发展的黄金阶段。毕竟我们的社会是男人与女人合作的社会,需要熟悉异性的性格、处事方式,学会关心和合作。而人都是在体验中成长的,跟异性交往需要体验,所以从小就需要有异性朋友,性的教育是性别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强调发展友谊,因为爱情是排他的,有承诺就意味着有约束。而友谊不排他,人是自由的,关系宽松、相互信任而没有约束,你可以有很多朋友,在这种广泛的交往中,你会逐渐发现异性是什么样,哪种类型可能更适合你,为以后恋爱做准备。
  BQ: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也就是现在初中生的年纪,他们的爱情可以歌颂,可是现在很多老师或者家长视早恋如大敌,担心它会影响学习,也担心过早发生性行为对身心造成影响?
  S:恋爱是人生的必修课,学会恋爱,是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随着身心发育,如果对异性完全没兴趣,那反而有问题。但是很多人的悲剧也同样从恋爱开始,轻率会带来麻烦的事情。我曾经采访了不少发生过性行为的中学生,有五个发现:1.他们半数以上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 2.三分之一来自名校; 3.首次发生性行为100%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 4.发生性行为的事情100%不告诉父母和老师;5.他们对今天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为什么性行为本身不是问题?
  BQ:人各有异,有些人天生感情丰富,谁敢说,青春期发生的不是真爱呢?即便发生性行为,他们也会说,我们爱了,为什么不可以?
  S:若说没有真正的爱情,那太武断。但大部分中国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在我看来,发生本身不是很大的问题,至少不能说是坏事。但问题在于它容易引发问题。比如怀孕然后流产,对女孩身体是种伤害;如果生了孩子,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害。再者就是传染疾病,我曾采访过一个男孩,我问他有多少女朋友,他说数不清;至于发生性行为的频率,他说几乎每天都有,很放纵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性疾病的可能就极大提高了。
  BQ:曾经在青春期恋爱被打压的那批70后和80后,也走上了老师的岗位,他们不少人会反弹,对现在孩子们的恋爱予以支持,终究尺度该如何把握呢?
  S:北京有个优秀班主任,他的班上有个男孩对他说,“老师我非常喜欢咱们班的某某”,老师说,“这可是咱们班最棒的一个女孩,你来说说她的优点”,这个男孩说了很多,老师又问“再说说她的缺点”这个男孩什么也说不出来,老师对他讲,看不到缺点,说明你没有真正了解她。结果还没有一个月,他又跑来跟老师说,“我观察了一下,她的毛病太多了……”
  BQ:这个老师很有策略啊,但是父母呢?他们往往是不知所措的中间派?
  S:不要说恋爱了,即便怀孕,父母都要尊重、理解,只有这种态度,才能帮助孩子。好的关系胜过教育,特别是青春期更加考验亲子关系。有个案例,女儿上高中就怀孕了,她跪在母亲面前,这个妈妈,虽然也很震惊,但是她没有骂孩子说“你把全家的脸都丢了”之类的话,而是告诉女儿“不要怕,要有勇气解决问题”。她带女儿去医院做了流产,告诉学校,女儿急性阑尾炎需要请假20天,她也请假照顾女儿,告诉她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她的女儿非常感动,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也要成为让你骄傲的女儿”,后来她考上了重点大学,又去美国留学,这个经历让她成长。
  为什么年龄越小越需要精神之恋?
  BQ: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却是正向,从方法论上说,接纳才能解决?
  S:我们都不希望出现伤害身体的事情发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真有“朋友”了,家长的态度反对或者支持都不合适,接纳和理解才是根本的态度。家长需要给孩子出主意,这个主意不是要他们中断关系,而是如何了解对方,该如何相处,有什么注意事项。
  BQ:发生性问题的孩子有没有什么共性?
  S:很多女孩子跟我说,觉得和异性身体抱在一起的感觉非常温暖,在家庭中缺少关爱的女孩子,特别容易在家庭外寻找温暖。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中学时发生性关系的女孩中出身单亲家庭的是健全家庭的3倍以上。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信心水平普遍下降,对于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自己是不是漂亮很敏感,这时家庭的关爱就更重要了。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当然包括爱情的幸福,每个人都年轻过,如果那时没有和异性交往的经历,人生一定很苍白,但是我强调精神的沟通更重要,年龄越小越需要精神之恋。
  BQ:所以说,所谓早恋不只是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家庭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S:行动比说教管用,母亲和儿子的交往,父亲和女儿的互动,都是孩子经历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孩子从父亲身上看明白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从母亲身上看到,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什么是爱情和婚姻。但很多夫妻亲热时背着孩子,打架则不避讳,这很恐怖,其实应该是倒过来的。
其他文献
在北京大风降温却阳光灿烂的中午,物质狂去赴密友,作家——“饥饿的女儿”虹影的家宴。她刚刚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当世界变成辣椒》。虹影说,饥饿是她的胎教。  在2012这个大家对“毁灭”特别敏感的年份,岁末年终竟不期而遇、不约而同,几个和“饥饿”有关的话题扑面袭来。“毁灭和饥饿都让我们恐惧”。物质狂特意当天早晨没吃饭饿着自己。而物质狂这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徐帆。  《一九四二》是一部直面饥饿的作品。“
期刊
沈宏非:作家、美食评论家、 《舌尖上的中国》 美食顾问  不管是在香港还是上海,半岛酒店始终都保持了它做为一家老牌酒店应有的品质和气质,在酒店的中餐厅“逸龙阁”,你可以用舌头来尝到这种特有的品质和气质。“逸龙阁”的出品,以传统粤菜为基础,以上海菜(主要是冷盘)为搭配,偶有季节性创新菜为调剂,属于那种“未必每一道都会有惊喜但绝对保证每一道都不失水准、未必时时都会推出新菜但绝对保证每一道老菜都不会走样
期刊
在最近上映的贺岁电影中,讲述“文革”期间纯爱的《爱你一生一世》是个异数。女演员何晴身兼数职,不光饰演女主角“莲妹子”,更是出品人兼制片人,还为里面好几个角色配音。都说何晴长得神似陈晓旭,可眼前的何晴着实是一个“铁娘子”,干练强势、雷厉风行,与弱柳扶风、满目柔情的“林妹妹”陈晓旭相去甚远。2012年11月,一组名为“陈晓旭未曝光私照”的照片流传网络,但其中几张照片的真身实为演员何晴。这起乌龙事件之后
期刊
双榆树是有着独特气质的一片地儿。倚着人民大学,望着中关村,它没有国贸林立的高楼、南锣鼓巷的古朴京味儿,更没有三里屯的光怪陆离、灯红酒绿。掀开京城繁华的华丽盖头,它就是北京最草根、最真实的样子——永远吵嚷的三环上的喇叭声是它的背景音,行人天桥上抱着裹着棉被的小孩卖盗版盘的妇女和此消彼长的“贴膜吗?办证吗?”是它尖锐的高音符、用脚贴出的小广告是它外衣上的补丁、高楼大厦间点缀着的成都小吃、驴肉火烧和兰州
期刊
“可能世界的幻象”捷克当代摄影联展的策展人画儿说,简·派瑞比尼(Jan Pohribny)是“被上帝拣选过的人”。  简·派瑞比尼很早就致力于拍摄捷克摄影中罕有的风景主题,通过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加入彩色光线的绘画效果,他将摆拍与动感联系起来,让拍摄地的光环及大地的能量得以显现。  他说:“我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的能量。”  他把本国风景演化成自己丰盛想象力的载体,因此,我们能感受到他作品中宇宙的气息,
期刊
YESSICA系列  制胜秘笈:亮丽色彩风  YESSICA系列本季以条纹为主打元素,用色彩温暖冬季。以太阳的颜色亮黄色、亮红色为主,运用在多种不同款式和不同面料上,再搭配经典的条纹图案,冬日立即显得不再沉闷。亮绿色系的毛衫打破了冬季的冷漠,千鸟格纹长裤散发职场女性完美气质。高调的颜色搭配低调的图纹堪称经典,再加之细节的点缀,条纹的穿插,无论大衣还是长裤,犹如寒冷冬日里的一束暖光布满全身。  1.
期刊
秋冬色彩体系主旋律艳丽的红色似乎很久没有像2012秋冬季一样备受T台的宠爱了,因此红色在这个秋冬的回归显得更加耀眼。加之秋季红色单品的抢眼程度,今冬的红色扮相想必会愈加火热。这个秋冬的红色以大面积的运用为特色,从礼服裙、连衣裙,到套装、大衣,抢眼夺目的同时又完全没有以往红色给人带来的张扬印象,反而更多高贵优雅。以秀场的呈现比例来看,Valentino红色连衣裙款式颇多,Alexander Mcqu
期刊
2012年12月10日,中国作家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BQ记者踏上了高密的土地——这座莫言写作所依据的现实之源。眼中看到的是一片崭新,参观者络绎不绝,莫言旧居损毁残缺的院墙已被修整完好,在故乡生活的莫言二哥每天来这里与游人合影……围观“莫言”,已经成为这里的重点。
期刊
“我更愿意将自己定义成一位发现情境的街头摄影师。裸体的艺术可以在任何地点拍摄,但我镜头下的这些模特们不仅衣衫完整,还有着属于自己的慈善之举。她们是有理想、有目标的美好的人。因此我想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为她们摄影,而里约提供了再好不过的背景。”  ——Steve McCurry  作为掌镜第40版倍耐力年历的全球知名摄影师,Steve McCurry因1979年的阿富汗之旅而出名。在那次冒险之旅中,他有
期刊
11月29日正式开画,导演陆川的最新作品《王的盛宴》和众多大制作撞个满怀。作为青年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他涉足影视圈后的作品一向不多,争议却不少。这一次,该如何讲述那场中国人最了解的“饭局”?从太史公的笔下到勾栏瓦肆说书人的两片嘴里,已然让世人烂熟于心。陆川不是香港行业环境里长大的李仁港,他绝不会拍出一部中规中矩却乏善可陈的《鸿门宴》来。通过大范围的调访和阅读,他发现真正让自己兴奋的不是月下追韩信,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