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16日,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三益广场。
连日阴雨过后,天色终于放晴。
一大早,社区里的老人们就汇聚到了广场上。
伴随着音乐声响起,老人们纷纷扭动着身子,舒展起筋骨来。
在广场四周,硕大的黄葛树伸展着躯干。一群园林工人正攀附在上面,小心翼翼地修剪枝干。
“这些天雨水较多,黄葛树生长旺盛,时常出现断枝伤人的情况,社区正在进行整治。”南湖社区党委书记张琦说。
这看似简单的整治工作,曾让张琦伤透了脑筋。
“社区里遍布黄葛树、刺桐树等高大树种,进行修剪整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离开了社区‘大党委’的支持,工作将难以开展。”张琦说。
如张琦所言,在社区“大党委”成立之前,南湖社区的工作的确曾遭遇过重重困境——
破“老旧散”之困
今年,是张琦在南湖社区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回想起过往岁月,张琦脸上泛起一阵苦笑。
“南湖社区是典型的老旧散社区,居民以退休老人为主,还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存在着居民数量大、流动性强、服务需求多元化等问题。”张琦说。
然而,南湖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加起来一共才十来个人。
社区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又缺乏专业性,在面对繁杂的社区事务和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拿辅导社区随迁儿童来说。多年前,随着社区随迁儿童日益增多,南湖社区党委曾开办过辅导班。
“那时,我们腾出了两间居委会办公室,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照顾孩子,好让他们的家长安心务工。”张琦说。
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经验,辅导班收效甚微,愿意让孩子来“托管”的家长越来越少,最后只好解散。
南湖社区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社区,居民也对生活服务有了新的需求。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仅靠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很难应对。
这样的现实工作需求,直接推动传统的“街道社区党建”向新型的“城市基层党建”转变。
“其实,在我们社区辖区内,还有天台岗小学、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等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如果能联合这些单位党组织的力量,将大大缓解社区治理的困境。”张琦说。
搭“大党委”之桥
2017年9月20日,南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
上午9点,辖区内5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书记陆续赶来。
一场大党委会议正式开始。
“这些天陆续有居民反映,社区绿化树木生长过快,存在安全隐患。”张琦说。
“最近雨水多,树木时常断枝。”
“树冠太茂盛,晚上开车连路灯都看不到。”
…………
大家都道出了心中担忧。
眼看时机成熟,张琦接过了话匣子:“社区党委决定进行整治,但我们的力量有限,希望各单位积极参与进来。”
“这對大家来说是好事,我们绝对支持。”辖区单位党组织书记争相回答道。
当场,天台岗小学等两家单位表示出资支持,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等三家单位表示将派出职工进行协助。
在各方安排下,10月2日,第一批园林工人进入南湖社区,开始进行相关整治。
“多亏了社区大党委的支持,仅十余天时间,一半辖区就得到了整治。”张琦说。
张琦口中的“大党委”,正是南湖社区深入实践“城市基层党建”新方略的重要产物。
面对社区治理困境,在南岸区委组织部帮助下,南湖社区党委积极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展开联系,建立起“南湖社区大党委”。
“大党委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搭建起有机联结各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的桥梁,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现在,社区重大事务都可以上会协商,极大增强了社区‘两委’的社会治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张琦说。
聚“微益坊”之力
2017年9月初的一天,南湖社区宏声新座小区。
退伍老兵郑正坐在沙发上,看着一份特殊的报纸。
今年建军节时,郑正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八一颂》投到了社区《南湖人家报》。
如今,看见文章发表了,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南湖人家报》是由社区退休老人夏虎创办的面向社区居民的资料,主要记录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点滴,深受大家喜爱。”张琦说。
然而,在创办之初,夏虎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早在几年前,夏虎就找到社区党委表达了办报的意愿,然而,这却让社区党委感到十分为难。
当时,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组织已有30多个,仍有众多居民申请成立新的组织。
“由于缺乏规范章程、活动场地和运营经费,大多数社会组织运营难以为继。”张琦说。
然而,社会组织的活跃却大大地提升了南湖社区的凝聚力,这让社区党委下定决心给它们提供帮助。
在随后的社区大党委会议上,张琦就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作了报告,党委成员一致决定共同出力搭建南湖“微益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社区党委腾出600平方米的办公用地,作为‘微益坊’活动阵地,大党委内的各单位也拿出了自己的会议室,随时供社会组织使用。”张琦说。
此外,各单位还派出专人帮助社会组织拟定活动章程,规范组织运营。
在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时,各单位还积极发挥专长,提供指导,并给予资金支持。
“‘微益坊’建好后,社区给我们配备了工作场所,介绍了人员,不少单位还组织职工为我们供稿,《南湖人家报》成功渡过了难关。”夏虎说。
如今,在“微益坊”的助力下,南湖社区的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社区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细服务”之翼
2017年9月7日,南湖社区志愿者服务广场。
一大早,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光明使者”小分队就来到社区开展志愿义诊。
闻讯,社区居民何碧娟老人立即赶到现场,加入排队的人群中。
大约半个钟头之后,何碧娟坐到了义诊台前。
“何老太,您的白内障相当严重,不加紧治疗可能导致失明,建议您尽快到医院做手术。”做完检查后,爱尔麦格眼科医院院长谭吉林提醒道。
闻言,何碧娟坐在位置上,面露难色,久久不肯离去。
谭吉林见状,感觉到其中另有隐情,随即拨通了张琦的电话。
在电话里,谭吉林了解到,何老太的家庭十分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用。
“何老太,下周到医院来做手术,费用的问题不要操心。”回到义诊台前,谭吉林安慰道。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一周之后,何碧娟来到了爱尔麦格医院。谭吉林亲自为她做了手术,并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用。
“‘光明使者’小分队已经到我们社区开展了多次义诊活动,是我们社区强化服务的典型。”张琦说。
原来,随着社区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鉴于自身人员配置不足,专业性不够,南湖社区党委积极与多个企事业单位对接,寻求专业力量进社区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细服务”。
“除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党支部,我们还积极与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党支部联系,邀请他们的学生来社区‘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并为‘空巢老人’提供社工服务。”张琦说。
此外,南湖社区党委还与重庆警察学院团委进行对接,邀请他们的学员加入“南湖安全卫士”义务巡逻队,开展社区巡逻。
“这一系列措施,把服务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扬。”张琦说。
连日阴雨过后,天色终于放晴。
一大早,社区里的老人们就汇聚到了广场上。
伴随着音乐声响起,老人们纷纷扭动着身子,舒展起筋骨来。
在广场四周,硕大的黄葛树伸展着躯干。一群园林工人正攀附在上面,小心翼翼地修剪枝干。
“这些天雨水较多,黄葛树生长旺盛,时常出现断枝伤人的情况,社区正在进行整治。”南湖社区党委书记张琦说。
这看似简单的整治工作,曾让张琦伤透了脑筋。
“社区里遍布黄葛树、刺桐树等高大树种,进行修剪整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离开了社区‘大党委’的支持,工作将难以开展。”张琦说。
如张琦所言,在社区“大党委”成立之前,南湖社区的工作的确曾遭遇过重重困境——
破“老旧散”之困
今年,是张琦在南湖社区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回想起过往岁月,张琦脸上泛起一阵苦笑。
“南湖社区是典型的老旧散社区,居民以退休老人为主,还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存在着居民数量大、流动性强、服务需求多元化等问题。”张琦说。
然而,南湖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加起来一共才十来个人。
社区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又缺乏专业性,在面对繁杂的社区事务和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拿辅导社区随迁儿童来说。多年前,随着社区随迁儿童日益增多,南湖社区党委曾开办过辅导班。
“那时,我们腾出了两间居委会办公室,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照顾孩子,好让他们的家长安心务工。”张琦说。
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经验,辅导班收效甚微,愿意让孩子来“托管”的家长越来越少,最后只好解散。
南湖社区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社区,居民也对生活服务有了新的需求。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仅靠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很难应对。
这样的现实工作需求,直接推动传统的“街道社区党建”向新型的“城市基层党建”转变。
“其实,在我们社区辖区内,还有天台岗小学、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等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如果能联合这些单位党组织的力量,将大大缓解社区治理的困境。”张琦说。
搭“大党委”之桥
2017年9月20日,南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
上午9点,辖区内5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书记陆续赶来。
一场大党委会议正式开始。
“这些天陆续有居民反映,社区绿化树木生长过快,存在安全隐患。”张琦说。
“最近雨水多,树木时常断枝。”
“树冠太茂盛,晚上开车连路灯都看不到。”
…………
大家都道出了心中担忧。
眼看时机成熟,张琦接过了话匣子:“社区党委决定进行整治,但我们的力量有限,希望各单位积极参与进来。”
“这對大家来说是好事,我们绝对支持。”辖区单位党组织书记争相回答道。
当场,天台岗小学等两家单位表示出资支持,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等三家单位表示将派出职工进行协助。
在各方安排下,10月2日,第一批园林工人进入南湖社区,开始进行相关整治。
“多亏了社区大党委的支持,仅十余天时间,一半辖区就得到了整治。”张琦说。
张琦口中的“大党委”,正是南湖社区深入实践“城市基层党建”新方略的重要产物。
面对社区治理困境,在南岸区委组织部帮助下,南湖社区党委积极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展开联系,建立起“南湖社区大党委”。
“大党委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搭建起有机联结各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的桥梁,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现在,社区重大事务都可以上会协商,极大增强了社区‘两委’的社会治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张琦说。
聚“微益坊”之力
2017年9月初的一天,南湖社区宏声新座小区。
退伍老兵郑正坐在沙发上,看着一份特殊的报纸。
今年建军节时,郑正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八一颂》投到了社区《南湖人家报》。
如今,看见文章发表了,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南湖人家报》是由社区退休老人夏虎创办的面向社区居民的资料,主要记录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点滴,深受大家喜爱。”张琦说。
然而,在创办之初,夏虎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早在几年前,夏虎就找到社区党委表达了办报的意愿,然而,这却让社区党委感到十分为难。
当时,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组织已有30多个,仍有众多居民申请成立新的组织。
“由于缺乏规范章程、活动场地和运营经费,大多数社会组织运营难以为继。”张琦说。
然而,社会组织的活跃却大大地提升了南湖社区的凝聚力,这让社区党委下定决心给它们提供帮助。
在随后的社区大党委会议上,张琦就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作了报告,党委成员一致决定共同出力搭建南湖“微益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社区党委腾出600平方米的办公用地,作为‘微益坊’活动阵地,大党委内的各单位也拿出了自己的会议室,随时供社会组织使用。”张琦说。
此外,各单位还派出专人帮助社会组织拟定活动章程,规范组织运营。
在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时,各单位还积极发挥专长,提供指导,并给予资金支持。
“‘微益坊’建好后,社区给我们配备了工作场所,介绍了人员,不少单位还组织职工为我们供稿,《南湖人家报》成功渡过了难关。”夏虎说。
如今,在“微益坊”的助力下,南湖社区的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社区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细服务”之翼
2017年9月7日,南湖社区志愿者服务广场。
一大早,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光明使者”小分队就来到社区开展志愿义诊。
闻讯,社区居民何碧娟老人立即赶到现场,加入排队的人群中。
大约半个钟头之后,何碧娟坐到了义诊台前。
“何老太,您的白内障相当严重,不加紧治疗可能导致失明,建议您尽快到医院做手术。”做完检查后,爱尔麦格眼科医院院长谭吉林提醒道。
闻言,何碧娟坐在位置上,面露难色,久久不肯离去。
谭吉林见状,感觉到其中另有隐情,随即拨通了张琦的电话。
在电话里,谭吉林了解到,何老太的家庭十分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用。
“何老太,下周到医院来做手术,费用的问题不要操心。”回到义诊台前,谭吉林安慰道。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一周之后,何碧娟来到了爱尔麦格医院。谭吉林亲自为她做了手术,并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用。
“‘光明使者’小分队已经到我们社区开展了多次义诊活动,是我们社区强化服务的典型。”张琦说。
原来,随着社区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鉴于自身人员配置不足,专业性不够,南湖社区党委积极与多个企事业单位对接,寻求专业力量进社区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细服务”。
“除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党支部,我们还积极与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党支部联系,邀请他们的学生来社区‘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并为‘空巢老人’提供社工服务。”张琦说。
此外,南湖社区党委还与重庆警察学院团委进行对接,邀请他们的学员加入“南湖安全卫士”义务巡逻队,开展社区巡逻。
“这一系列措施,把服务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扬。”张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