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诗与风情画卷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崇敏、孟家宗合著的长篇小说《天下一碗》经过反复修改,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名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也已拍竣,即将播出。这不仅是滇南、云南文坛的一桩盛事,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天下一碗》以滇南重镇蒙自的名吃过桥米线的传说与经营为线索,以蒙自的程、陈、刘、蒙四个家族的恩怨情仇为主要情节,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即清末民初的历史风云为背景,展示了一出社会历史内容厚重、文化积淀深厚、悲壮的活剧。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来看,虽然还留有某些从电视连续剧脱胎出来的痕迹,诸如叙述的方法与场面的切换,以及某些情节过于戏剧化等等,语言方面也还存在着进一步打磨的余地。但作为一部卷帙浩繁、情节丰富、人物众多、内容厚重的史诗性的的作品,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天下一碗》由于内容丰富厚重,我们可以从多个侧面去解读它。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一部描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历史风云的史诗来读,又可以把它作为一轴具有浓郁诗意的滇南风情画卷来鉴赏;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小说主人翁程华强着意探求强国之路的奋斗史来读,又可以把它看作是近代中法两个国家两个民族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文化史来看;既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记录历史风云、描摹滇南近代社会变迁的政治历史小说,又可以把它作为描写滇南风情和中法文化交流的文化小说。仅就作品内容的深厚与主题的多义性,就可以看出它不凡的思想艺术价值。
  
  一、一部描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历史风云的史诗
  
  《天下一碗》起笔于1885年中法战争。当年,广西前线镇南关总兵冯子才老将军与云南前线黑旗军双双大捷,可腐败的清廷却在法国公使福柯的欺诈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开放中越边境,并在蒙自设立通商口岸。大清在中法战争上的“不败而败”,震动朝野,连蒙自的童生程华强都到县衙击鼓为大清鸣冤,引发出一连串的故事。小说收笔于民国初年袁世凯准备恢复帝制,云南总督蔡锷潜出北京取途越南经滇越铁路回云南发动护国运动,路过碧色寨时险些遇刺的前前后后。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部小说描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风云,虽然落笔于滇南,故事围绕程、陈、刘、蒙四个家族的恩怨情仇而展开,却比较真实地描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云和我国西南边陲的社会风貌,深层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段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既具有史诗的规模,又具有史诗的品格。
  小说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历史事件的描述那当然是采用大写意的方式把它推到小说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上去做简括的叙述,可是这些历史叙事同小说主人翁的命运以及滇南小城蒙自的社会生活联系如此密切,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了。1885年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法国侵略者堂而皇之进入蒙自,程华强到县衙门击鼓鸣冤,这是程华强悲剧命运的开始,也是蒙自近代史的开始。随后,写程华强丧父之后,在岳父陈鼎德的鼎力支持下,刻苦攻读,由秀才而举人,然后到北京参加会试,适遇“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以及“六君子事件”,以至在考中进士之后,由于上书反对法国人在云南修建铁路,激怒“老佛爷”慈禧,被革去一切功名,逐出京城,并永不许再参加科举。在这儿,对诸多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的书写,虽然均采取侧写的大写意笔法,但由于同主人翁程华强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也留下了很深的历史痕迹。后来,程华强由于生活无着,“下海经商”,从一个经营过桥米线的摊贩到成为经营“滇南一碗”、“天下一碗”的企业家,走实业救国之路;小说又通过山东举人宋明理这个程华强当年科举考场的同窗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这个隐约从事革命活动经历的描述。把程华强的命运展示,滇南风云的叙事同全国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又通过范同舟、蒙子慧的故事,法国铁路工程师吕克及其妹妹安娜的故事,把滇南小城蒙自的故事同中、法、越三个国家与民族的故事联结起来。这样一来,小说既有比较开阔的历史视野,而且通过历史风云的描述,赋予滇南小城蒙自程、陈、刘、蒙四个家族恩怨情仇的故事的某些史诗的品格。
  把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滇南小城蒙自四个家族恩怨情仇的家族叙事结合起来,既有较开阔的历史视野和较广的艺术空间,又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笔墨细腻的富于滇南风情的日常生活叙事,这是《天下一碗》一个重要的特色,也是它作为一部描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风云的史诗的外在的表现。当然,作为一部史诗,不仅应具有史诗的规模,亦即具有史诗的外在形式,更应具有史诗的魂魄,亦即史诗灵魂。
  那么,《天下一碗》作为史诗的魂魄何在?
  首先,它表现出相当激越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激情。可以这么说,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一条红色线贯穿作品的始终。从中法战争“不败而败”,边城童生程华强到县衙击鼓为大清江山社稷喊冤被捕下狱,到程华强考中进士之后上书大清皇帝、皇太后,反对法国人在云南修铁路,以至被革去一切功名,逐出京城,永世不得参加科举;从蒙自一带(包括个旧、建水、河口等滇南各地)激起民变,拒绝法国人修铁路,甚至举义旗攻进蒙自城,烧毁法国领事馆和洋行,到后来程华强等认识到铁路对发展国计民生的作用。奔走呼号,捐款集资修建碧色寨至个旧的铁路。还有,陈鼎德拒绝把积压的大锡卖给法国人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出程华强、陈鼎德等爱国人士以及滇南各界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激情,成为这部史诗的灵魂,也是它艺术感染力最主要的表现。
  其次,小说中所集中表现的忠孝、仁义、诚信等道德观念也成为这部史诗的灵魂。忠孝、仁义、诚信作为儒家的道德观与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小说描写了个旧锡矿矿主陈鼎德(陈大锡)重承诺、守信义、毅然拒绝恶少刘漠沙对其爱女陈陆儿的追求,把爱女嫁给已经破产的穷书生程华强,并对这个未来的女婿鼎力相助,使其连中三甲的义举;小说还描写了猎户出身、当过镖师的老英雄蒙东照及其女儿蒙子慧同越南抗法英雄范同舟的情谊,为救范同舟,老英雄蒙东照喋血异国他乡,献出了可贵的生命;为救范同舟,蒙子慧只身前往西贡营救,最后双双坠岩,其中既有爱情的力量,也有诚信与仁义的道德力量;程华强在经营“滇南一碗”与“天下一碗”的商业活动中。也严格遵循诚信的商业道德,发扬儒家的文化精华,他认做米线的余大中为义父,并在余大中、贺老九遭刘家诬陷、身陷囹圄之际,挺身而出,为他们鸣冤昭雪,救出他们,更显出其大义大德。而同陈鼎德、蒙东照、蒙子慧与程华强适成鲜明对比的是蒙自土豪刘洪武及其恶少刘漠沙,他们在商业经营中坑蒙拐骗、栽脏陷害、而且偷种罂粟、贩卖鸦片,在社会上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最后,刘漠沙在罪恶被揭穿并误杀妻女之后,到哀牢山上入伙、沦为土匪。小说中,通过程、陈、刘、蒙四个家族恩怨情仇的生动描写,对其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忠孝、仁义,诚信的传统道德,无情揭露与鞭挞刘洪武、刘漠沙之流背信弃义的罪恶面目。这 种道德上的歌颂与揭露便成了这部史诗性作品最精彩的篇章。
  再次,“和为贵”的思想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小说在描述陈鼎德与程华强翁婿俩的经营活动中,以及他们与刘洪武、刘漠沙的斗争中,一直以忍让为先,以和为贵,只是在不得已时再后发制人。因此,小说所宣传的和谐文化也成为这部史诗性作品的重要思想之一,只是这方面的描写还略嫌不够充分。但是,“和为贵”思想的表现,和谐文化的彰显,对当下关于和谐社会建设是有启发与参照意义的。
  
  二、一轴描写滇南民俗风情的诗意画卷
  
  打开长篇小说《天下一碗》,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引人注目的诗意浓郁的滇南风情画面。
  说起风情画面,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关于滇南一绝“过桥米线”及其动人传说的描写了。过桥米线是蒙自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关于它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几百年前,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蒙自城里有一位秀才为了备考而到南湖中的一个岛上温习功课,秀才娘子为了节约他往返家中吃饭的时间,就准备了一种特制的饭食,即煮熟的米线以及盛在陶罐中保温的鸡汤,当然还有几样佐料,送到湖中的岛上让备课赶考的秀才食用。米线是用大米磨成米浆然后制成线状的食品,秀才娘子的发明创造在于用保温的鸡汤来调制米线,这种办法称为“过桥”。后来,秀才大概高中了,秀才娘子创造的这种吃法也就流传于民间,先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种小吃,后来又进入市场,成为蒙自乃至云南和全国的一种传统名吃了。为了这个关于“过桥米线”的美丽传说,至今在蒙自南湖还建有“瀛洲停”和一座秀才娘子送米线的雕塑。据说,亭子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雕塑则是近年才塑就立于通往瀛洲亭的广场路口上的。《天下一碗》是以“过桥米线”的传说和主人翁程华强经营“过桥米线”的“滇南一碗”和“天下一碗”的故事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的。在小说的开卷处,写程华强在南湖岛上的亭子中备考赶考,当时尚未成亲的陈陆儿常带着丫环小鱼给程华强送“过桥米线”来,而且常常加上几朵刚刚采下的新鲜菊花。这段美好的描述犹如当年秀才娘子到南湖送“过桥米线”传说的翻版,洋溢着诗意,充满着温馨。后来,当落魄的书生程华强在“过桥米线”中找到“天下一碗”,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在经营“过桥米线”中又有一番新的感悟,他曾对妻子陈陆儿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当然每时每刻都在想,其实中国之大,南北虽差异不少,可饮食的道理是一样的。北京涮羊肉,漠北吃大锅,都讲究“火”字。但在云南自有民情,要讲究不温不火。虽不生火,但一定要烫,一定要熟,而且是“长久的烫,长久的熟,还要余味更缈缈”。其实做人做生意也一样,皆要“不温不火”、“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细水长流。
  这一席话,把“过桥米线”的制作、食法以及经营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来认识,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名吃,一种美丽的传说,而是一种处世哲学了。它留给人回味当然更加绵长。
  说起对滇南风情的描绘,不能不说到作为滇南风情灵魂的滇南文化景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交融,再同外来文化,包括越南文化以及刚刚进入的法国文化相交融,就形成一种滇南独有的文化景观。滇南虽处西南边陲,但中原文化的引进与注入却成了滇南文化的核心,建水至今仍保存有规模宏伟、设施完善的文庙(孔庙),滇南一带重视教育,被称为“滇南邹鲁”。小说中所描写的个旧锡矿矿主陈鼎德(陈大锡)十分重视女婿程华强的科举事业,倾其。所有,鼎力相助,不达目的不罢休;在程华强中了进士由于上书激怒“老佛爷”被革去一切功名,逐出京城回乡后,一怒之下同女婿断绝了关系;后来,当程华强经营“滇南一碗”获得初步成功,并挺身而出为被刘家诬陷的余大中、贺老九两老汉伸冤后,发现程华强乃一重义能干的人才,又鼓励他化名再次参加科举以获取功名。对陈大锡的这些描写表现了滇南重视教育之风,也表现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滇南深刻影响和重要地位。当然,小说中关于哈尼族山寨土司龙飞重义的描写,关于越南抗法英雄后来成为叛徒的范同舟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描写,也都是意味深长的。
  一个地区的文化最重要的积淀是在生活于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杰出人物中表现出来,因此,观照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除了考察其独特的民俗与自然景观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一看在其代表性的杰出人物心理中的文化积淀。从上面的简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陈鼎德(陈大锡)与程华强为代表的人身上滇南文化的积淀,看到滇南风情的集中表现。下文还将对程华强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这里,我想以小说中两个着墨较多也刻画得比较成功的女性形象为例,来论证上述的观点。
  陈鼎德的独生女,被称为“个旧一枝花”,后来成为程华强妻子和创业助手的陈陆儿就是一个滇南文化、也是滇南风情的代表。她既有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对爱情的专注执着,相夫教子的女性承担,端庄温柔的性格,同时又具有滇南女性的大度、热情、干练,从她对丈夫的一生眷恋的女性蒙子慧的态度上,从她对待程华强遭遇各种灾难的态度上,从她失去爱子程东直的态度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作为滇南文化之化身的女性形象来。
  另一个女性形象蒙子慧身上表现出更多的传奇色彩,并存留着受法国文化影响的痕迹。她是老英雄蒙东照的独生女,漂亮浪漫,敢恨敢爱;泼辣中显示出东方女性的柔情。她对范同舟至死不移的爱,对程华强的鞭策与帮助所表现出来的真诚的友情,都令人为之动容。可以说,她是滇南文化、滇南风情的又一个代表人物。
  
  三、一个探求强国之路的志士
  
  《天下一碗》的思想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它成功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上。作者倾尽全力塑造的程华强的形象是成功的,他为人耿直倔强,毕生在探求一条强国之路,既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身上浓缩了我国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数十年间的历史风云,也是在这一历史风云中众多探求强国之路的志士仁人的代表。其它如程华强的岳父、个旧锡矿矿主陈鼎德(陈大锡),程华强的妻子陈陆儿、女友蒙子慧,法国铁路工程师吕克和他的妹妹护士安娜等等,也都是一些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们有的在上文已略作过一些分析,有的将放到下文再分析,这儿想着重分析下程华强的形象。
  爱国主义是贯穿程华强这个地处边远的滇南从穷书生到企业家的有志之士的人生主线。当他的父亲程授先在蒙自富豪恶霸刘洪武父子设计诱惑下,染上烟瘾,把家产抽光之后,作为一个穷童生,还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道理,企图走一条读书救国之路。1885年中法战争,大清“不败而败”,他不顾一切到县衙击鼓为大清鸣冤,但却因此蒙冤入狱后在岳父陈鼎德的倾力相助下,发愤攻读,连中三甲,但由于上书陈辞反对法国人在云南修铁路,激怒“老佛爷”,被除去一切功名,回到故乡,变成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草民。此后,他一方面为生计 奋斗,一边仍不忘忧国忧民,屡次到县衙击鼓鸣冤,屡次蒙冤受屈,且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尤其是在个旧矿主杨自元被迫发动矿上砂了起事攻打蒙自时,程华强被诬通贼,因此被捕下狱,差点丢了命,在岳父卖了矿坑营救之后。虽然获释,仍被送到铁路工地服苦役,而仇家刘漠沙仍派其管家白灿追杀到工地,要不是吕克的保护,也难免一死。严酷的现实使他认识至读书救国之路走不通,于是改走实业救国之路,这也是当时不少明智的有志之士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同刘漠沙之流长期的斗争中使他认识到,在恶势力面前也不賂一味忍让,要从斗中求和。于是当他在临安大狱中从一个为刘漠沙偷运鸦片被判死刑的死囚身上获得刘家的秘密,出狱就给予刘漠沙致命的一击。他的嫉恶如仇,倔强耿直的性格在同刘漠沙的斗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作者最后还是把笔墨用自描写他如何谋划修建从碧色寨到个旧这条中国人自己建的铁路上,他不仅奔走昆明立项,动员吕克出山支持铁路的设计与修建,而目捐出“天下一碗”营业获利的全部资金,凡此种种,更加显出他的爱国之心。 在创造程华强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时,作者既注意让爱国主义的红线贯穿到底,注意凸显其耿直倔强、自立自强的性格,同时也注意写他性格的发展,在动态中展示其性格的发展,而不是静态地表现其性格。于是,矗立在读者面前的程华强的形象,就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了。
  一是写程华强的读书救国到实业救国的转变。严酷的现实使他到处碰壁,认识到读书救国之路在当时走不通,在现实中,他逐步认识到“学问,不能完全照搬孔夫子的,读死书没有前程。要有点经世致用之学,像吕克那样,有些真本事”,于是他在经营“过桥米线”中学到了一些真学问,真本事,从小摊子到“滇南一碗”再到“天下一碗”,从蒙自城里到蛮耗码头再到碧色寨车站,再进军昆明,他的事业不断发展,以便积蓄更多的力量去为国家出力。
  二是写他从坚决反对法国人在云南修建滇越铁路到竭尽全力修建碧色寨到个旧的中国人自己的铁路的转变。他在铁路工地服苦役时,同法国铁路工程师吕克一起修建滇越铁路中的人字桥,看到另一个法国铁路工程师菲利普如何与不少修路劳工一起葬身于此,再后来又看到铁路运输这个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作用,于是,他对修铁路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对蒙自县令颜烈钧这样说:“今天程华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书生,对铁路已有透彻的认识!所以同样是为了修铁路,一反一正,但万变不离其宗,为的是我们云南!为的是我们大清朝!”
  三是写出程华强在艰难生活的历练和同恶势力的斗争中思想得到的升华。他从蒙子慧为他特地烧制的“天下一碗”的大碗中得到某种感悟,他对送大碗来的蒙子慧说了这么一席意味深长的话:
  人在这个碗中取食,每个都有应得的一份,只是有人该取却不敢取,或者不肯出力去取,本来属于他的那份就被敢取的、肯出力的人取走了;有的人为了多获几份,就巧取豪夺,以强凌弱;有的人肯出大力,得到了更多人的那份,就去奴役他人,造成天地间的不平,就有了在同一天地下,多吃少吃有吃没吃等等……
  这一席话,既可以看作是程华强思想的升华。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全书的点睛之墨。
  
  四、一首咏叹中法文化碰撞与交融的金曲
  
  十九世纪末,法国殖民者通过越南的保胜(老街)跨过红河进入中国。当他们凭着一纸不平等条约堂而皇之出现在蒙自的南湖之畔,建领事馆、海关和洋行、邮电局时,他们俨然是这块尚未开垦的红土高原的主人,筹划着修建滇越铁路,以便把更多的资源掠夺走。当然,这是法兰西共和国首席领事弥勒石和印度支那铁路公司法国代表裴里根之流的殖民者所干的勾当。而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像铁路工程师吕克和他的妹妹护士安娜这样的普通的法国人,还有作为“穷帮工”的希腊人克拉更斯·德鲁士,他们不是殖民者和侵略者,他们带来的是法国文化和法国人民的友谊。作者是怀着忧喜参半的心情来描述中法之交的第一页,沣咏叹中法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这第一支金曲的。因此,有关中法交流与文化融合的这方面的叙事就显得尤其宝贵,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审美的价值。
  作者在吕克、安娜两兄妹身上着墨较多,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吕克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他为修建滇越铁路而来到中国,来到滇南;但他是一位有着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技术人员,由于同印度支那铁路公司的老板斐里根意见不合,尤其是关于铁路线路选线的意见不合,他曾离开公司闯荡,甚至回到法国在议会上争取议员支持他修改线路。小说中这样描写吕克的形象:“铁路工程师吕克很英俊,有着宽宽的肩膀和一头红发。但也看得出他的邋遢,领口敞开着露出胸毛,满身异味,胡子拉碴,衬衫很脏。”他又是位常常酗酒的酒徒,声言“铁路是我们的魔鬼,酒精是我们的天使”。他准备把工业文化带到落后的中国,封闭的滇南,但在野外勘察线路时被哈尼人俘获,关人哈尼山寨达四年之久,好在山寨头人龙飞保护了他。他在遇到蒙子慧后。被她的美丽与浪漫所吸引,疯狂地追求她,而终未能得手。在修建人字桥工地,他保护了在此服苦役的程华强,又在许多关键时刻,吕克和他的妹妹安娜都热心地帮助了程华强,处处体现出中法文化的融合与中法人民的友谊。安娜是为了照顾她的哥哥而来到中国,她在蒙自开设了第一家洋诊所,救死扶伤,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个善良的法国姑娘,作为一个对中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拜程华强为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国人,作为一个深深暗恋山东举人、后来成为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宋明理的法国姑娘,在她身上,似乎更多地体现出法国文化的优长之处以及中法文化的交融。由此看来,吕克、安娜兄妹形象的塑造是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
  作为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具有史诗气度和民俗风情的作品,长篇小说《天下一碗》的问世,无疑将在当代中国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我对它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也期待两位作者再度合作,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来。
其他文献
一、市井意识: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灵魂    在展开正题前,首先必须弄清楚几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何要研究“市井”?它和“都市”有什么异同?“市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何位置?我们认为,“市井”与“都市”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市井”,一般指下层市民生存居住的小街小巷小沛,在中国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城市或城镇绝大部分是“市井”,“市井”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
期刊
众所周知,依据“必备”学养的要求和现行专业训练机制的约规,文学批评在文学代际层面上是落后于文学创作一到两代的。环颐当下,事实的确如此,这一方面正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文学创作正涌动着“低龄化”的趋势,“80后”的概念犹散发着腾腾热气,“90后”的新新人类已经个性十足地登场;相形之下,另一方面,“70代”的文学批评族群在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训练与储备后,目前才陆陆续续地正式向文坛报到,并在开始
期刊
对深圳,我们基本都是从报纸新闻等媒体上了解的。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再造了一个比许多国家都大得多的城市,而且是美丽富饶的城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选择了深圳,深圳添彩了中国。深圳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深圳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这种结晶和胜利,是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奉献,更是千千万万外来打工者的牺牲和付出。有热泪和快乐,也有苦泪和悲伤,在热泪和苦泪浸
期刊
梁小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作为“朦胧诗人”成名,而后又走出“朦胧”,诗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风格的转变之中,梁小斌始终从个人化的角度,对时代和自我做出记录和反思。梁小斌的诗歌已经成为当代具有标志性的文本,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诗歌在不同历史情境中的嬗变。    一、被“朦胧诗”遮蔽的梁小斌    虽然不是“朦胧诗”运动中最核心的成员,梁小斌也是“朦胧诗”代表性的诗人。他的《雪白的
期刊
在法国现代思想史上,如果我们把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西方社会“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水岭,那么尤奈斯库的荒诞戏剧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两个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当人们舔着战争的伤口寻觅逝去的家园,尤奈斯库接过“存在主义”的传声简告诉全世界,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场荒诞而痛苦的噩梦,相对于所谓的“意义”,只有纷杂的物质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当人们逐步在战后经济复苏的大潮中开始纵情
期刊
语汇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发展和状态的风向标。一些重要语汇的流行和变化,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心理的变化。当然,语汇的变化常常是十分迅疾的,我们主要观察那些在一个时期中比较稳定的语汇,也就是“关键词”。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不过,评估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妨“百家争鸣”。本文拟从这30年间文艺领域一些重要关键词汇的凸
期刊
拿到梁力先生《欧行散记》(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这本书的时候,着实为它外表的质朴和平实吃了一惊,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书的封面大都喧宾夺主。往往包装胜过内容。而梁力赠送的大著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其朴素的装裱和略带点抽象感的封面似乎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样的书是不带功利性的,我们应该摒弃浮躁,以快乐的心情享受阅读的过程。  近年来热销的旅行书或者游记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实用性强的,带操作指
期刊
以《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名声大震》、《舞动奇迹》、《奥运向前冲》、《奥运宝贝向前冲》、《智勇大冲关》为代表栏目的湖南电视娱乐节目已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电视景观。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加以审视的话,这些娱乐节目显现出一定的狂欢化特征:大众参与性、狂欢化广场语言、脱冕与加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巴赫金狂欢理论所表述的现代都市大众文化趋势。这种都市狂欢诉求具有浓郁的地
期刊
世界生态文学崛起于20世纪中期,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倡导生态保护为基本主题,主张通过传统文学形式表现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诗歌是生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诗歌自觉意义上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勃兴是新时期以来的事情,但在生态诗学在我国成为显学之前的20世纪前80年,新诗作品中却包含了生态意识的萌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生态诗学主题。    一、对自然生态美的尽情书写    自然作为
期刊
张承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小说家,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他却突然放弃了小说创作,以致于所有研究张承志作品的人几乎都绕不开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有执著精神追求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张承志为什么会突然停止小说创作?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张承志的作品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对于这个问题,几年后张承志自己曾这样解释:“如今我对小说这形式已经几近放弃。我对故事的营造,愈发觉得缺少兴致也缺乏才思。我更喜欢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