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智性写作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nengxian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的诗人中,郑千山是一位内心平静、沉默、稳重而成熟的诗人,他平时极少在一些诗歌聚啸的“江湖”场合出现,却独自而隐性地保持热情的写作状态,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不都去纠缠是非。应该说,郑千山在云南是一个冷静思考和难得的优秀青年诗人之一。直到如今,郑千山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激情坚持写作。
  当然,郑千山的诗歌无论在语言技巧和材质意义等构造上,都超越了很多诗人,他不但创作经验丰富,而且在韵味与语感上有种寻找“希望的语言”的架势,能将不同的诗歌元素完美地综合利用,这极大地成就了诗人郑千山今天的写作与快速成长。
  尽管今天的诗人郑千山在诗歌写作中似乎有些退居于随笔、时评。但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郑千山始终是一个明智而头脑清醒的诗人,他在诗歌、时评、随笔等等的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利用几者间的关系,在写作与生活中协调处理现实社会矛盾,结合自身优势,把握机会抓紧时间创作,努力趋向心中的“禅境”。
  20年前,郑千山弃医从文,在春城晚报副刊部从事文学工作至今,其大部分作品反映乡村生活、农事、医学等,真实地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欢乐与幸福。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新诗语言的尝试,也是对过去生活、旧语言与口语诗话的打磨提炼,打破了新体诗歌创作文本与“框框套套”的界限,在“新”和“变”二字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为现代新诗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从郑千山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的大气、现代而鲜活的语言,其已达到了一个既定目标,从生命与事物的思考抵达了一个哲理境界。同时,郑千山的诗歌短小精炼,突破了诗歌话语“简约”第一义的诗美元素,在“自由”“简约”之根性上,是对诗歌语言的的高度浓缩,有种特殊的亲和力与号召感,意象丰富而紧密,色泽层叠浓淡入微,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处。
  诗人冷静沉默而自强不息
  我对诗人郑千山产生印象,应该说是他1993年、1997年出版的个人诗集《悠长的尾音》《千山之上》(此两部诗集已由美国作家王克难译成英文出版),那些诗歌语言意境优美、意象贴切,诗语简洁、通透、厚重,具有一种奔放而独特的风格,表现了诗人郑千山冷静、沉默、内敛和自强不息的个性。
  在日常生活中,郑千山的诗有浓郁的地方性特点,其诗歌语言富有时代气息和浓烈的诗风特色,在语言材质意义的组合应用上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同时,郑千山的诗话语隐喻新奇而贴切,具备了一个诗人得天独厚的大气,创作的勇气和霸气,是人类灵魂与精神的追求者,诗生活中的佼佼者。
  在诗人郑千山的诗歌中,有部分诗作节奏较快,这顺应了昆明这座城市的发展规律,更符合郑千山在快节奏中把脉昆明的心脏,感受一个城市的心跳和速度的快慢。
  而在郑千山的另外一部分诗作中,作品节奏舒徐而缓慢,这是诗人郑千山语言表达的一种乐观方式,或其独有的表现能力,给他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一种生活在快乐与现实中,他以缓慢、深沉和含蓄的方式,将抽象哲理蕴涵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除此之外,也许是诗人在对东方文化理解上的优势与具有的深厚佛学功底的缘故,郑千山的诗歌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独特的深度、高度与厚度。
  而且,客观事实印证了郑千山的诗,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云南高原特有的本土色彩,反映了郑千山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重点关注社会生活和身边的人与事,在人类社会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语言突出了现代和历史性
  诗人郑千山的诗歌能够走到今天,而且受许多读者所喜欢和热爱,应该说得缘于他的诗歌作品力求现代、超前以及跨越现实和意识,包括现代审美意识的趋向性思考,突出了“现代性”与“生活性”,又不失去“历史性”,具有抒情婉转,诗歌语言厚重富有张力,诗语中夹杂着一种意趣、语趣、情趣、理趣以及时代地域性,诗歌语言材质充满了时代气息与活力,既有当今时代意义的精神与力量。
  严格地说,郑千山是云之南边陲的一个“忠诚卫士”,时刻“保卫”和“坚守”故乡的一片安宁。或许,郑千山就是昆明植物园那藤上的一颗葡萄,默默地挂在那里,天生的与众不同,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他都能控制和笑对人生,接受诗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幸福。
  从郑千山的作品《我对你说》《黄昏》《怀念》《我的老朋友们》《爱你》《高原城》《母亲.儿子》《多年以后》《走进春天》《面对一块石头》《光的运动》《二月》《走进森林》《绿色之窗》《石林》《情歌》《乡村生活场景(四首)》《话语》《送别》《大山先生的日子(二首)》《还是那个房间》《千山之上》等等优秀而难得的诗作,诗人集中笔墨,写出了各种场景对生活的怀念,对云南红土高原的难忘之情与依依不舍,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情诗包围着我们,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看来,云南这块得天独厚的黄土高原,拥有特殊而神秘的地域资源,造就了诗人郑千山今天有如此显赫的创作成就和名气。
  因此,云南让诗人郑千山抵达了太阳的深处,就像他曾经工作过的手术室一样,在云南的腹中探索内心独有的秘密,反映出了郑千山灵魂中的感情与真实的一面。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说,郑千山的诗歌似乎又有种超越云南本土,有种跨越地域层面,从语言字面意义上飞到国外,抑或太平洋上空的影子。这种势不可挡的架势,犹如流星雨一样划出了光亮,在天空留下了一串串思念。
  化景为情思再现语言艺术
  “燕啊燕/飞过天……//金黄色的田野/那一片歌声//如同熟透了的石榴/咧嘴大笑/是谁吹着号子/迸裂乡情的语言//田脊因快乐而悸动/山水谣弹着动人的簧片/“咿哟哎”/六岁的小娟子/做她的女王/在鱼鸭鸟虫之间//野莓子翻身滚落/土屋顶照常又升起炊烟/炊烟,炊烟/多么熟稔的脸//年逾古稀的母亲累了/一晃就是七十多年/父辈们在地底说/听,那一片歌声//扁担驮起的山头/忽扇忽扇//山笛声悠然翩翩/久去的日子灰了/含韵的乡音在最间回甜//只有旱烟筒般的忧郁/嗞嗞作响,欲罢又粘//燕啊燕/飞过天……(《燕啊燕》)。
  说实话,诗人郑千山写的这首《燕啊燕》,是我最为喜欢的一首。这首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久久难忘。诗人采用化景为情思,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的特殊再现,读来回味无穷,更是此诗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所在。
  标题“燕啊燕”取自诗歌的第一句,具有点名主旨的作用,能够在语言形态上与正文保持材质上的一致,在惊讶和感叹声中看见燕子飞过天,在庄稼成熟的田野上,留给诗人和我们的是了一串串思念以及燕子鸣叫的歌声。
  诗歌中的“田野”和“乡情”构成材质意义上的联系,“歌声”与“号子”、“语言”和“动人的簧片”又巧妙地勾勒出燕子飞过天的一曲曲乐声,“咿哟哎”把六岁小孩做女王的内心世界与美好场景一一勾画出来,这是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一般人是无法抵达的境界。
  接下来,诗人郑千山又巧妙地将“炊烟”、“脸”、“古稀的母亲”和“七十多年”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诗歌语言质感意义的融合。“嗞嗞作响”的“旱烟筒”,有力地让诗人联想到父辈们在生活中的忧郁感。光阴一晃而过,岁月真是不饶人!同时诗歌前后重复“燕啊燕/飞过天”,更加增加和提高了诗歌的气氛与厚重,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醇香。
  诗人郑千山有如此高超的创作技艺,非具有非凡的悟性和智性,一般的诗人当然难以企及。但是,他的诗歌似乎有些像他的生活一样,被一些人所“刻意”遗忘,我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这一代人的遗憾与困惑。
  诗歌充满了朝气和魅力
  郑千山写的《重筑西昌路》一诗,如果我在这里不提他诗歌的“出生”,根本就没有人知道这首诗歌的“年龄”。
  这首一直伴随诗人郑千山走过20多个春秋的诗,在这些发黄的日子中,我们今天能再次读到,算是一种荣幸和享受。郑千山这首富有时代气息的诗歌,可以说充满了朝气与魅力,诗歌语感较好,语言简洁清秀,有种向往积极、健康的东西在里面。
  我们可以慢慢品读,不难发现其中有些惊人而突破某种陈规的东西值得欣赏。“西昌路是昆明的‘瓶颈口’/马车、行人和轮子/缓缓移动,像挤出的牙膏/城市的嘴满是泡沫/粘乎乎,食物的残渣和分泌物/需要干净的水来冲刷//这可使群众们备受折磨/行路难/——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善/政府公告说:为了群众/四个月/要改造出一条/花园式的新路//叮当声,有节律,很响/在遥远的地方变成了/悦耳的琴声/这是建设:摧毁和重建/在尘土、机械和橡皮管中交换/动作与动作的交替/语言与语言的协调//我看见杠铁锹的人/我看见接水管的人/他们的手上都布好了既定的线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计划有步骤地掘进//这只是本市目前/所发生的一个故事/如蚂蚁群汇集要搬走某块食物/食物大到必须运用/‘集体’/蚁群就会无声地行动/重建设:每一份档案都隔绝在/‘修路’以外/聚集在这里的/是西昌路光明的未来……”
  诗人郑千山将昆明的西昌路比喻成一个瓶口,让许多过往的人乃至车马,小心翼翼地穿过那里,“瓶颈口”一样的路面,“马车、行人和轮子”“缓缓移动,像挤出的牙膏”,而“城市的嘴满是泡沫”又与“牙膏”形成词语材质上的组合关系,从而消除了语言在诗歌中的指示性。
  这首诗经过诗人大胆而巧妙的推断后,人们在修筑的道路上穿梭着,似乎又像早晚人们洗漱时的牙膏一样,从那些坑洼不平的泥土与沙石中,一切又被诗人当成洗漱时嘴里的遗留的残渣,这些场景需要建筑者像诗人一样冲洗和修理。
  接下来,诗人又将诗歌的声音转移到了路难行,于是出现了政府部门的公告,承诺四个月修出一条花园式的道路来。但在建筑者的劳动中,诗人郑千山没有把修路的噪杂声,看成一个城市的厌烦和伤疤,而是将这些各种声音当成了远处传来的动听的钢琴声,从西昌路上传出来……
  可想而知,诗人郑千山向往美好和追求完美的积极心态,从远到近、从耳朵到内心的呼唤,乃至诗人走进西昌路上,看见扛铁锹的工人,扛水管与电缆线的建设者,在西昌路上有计划地挖掘昆明的未来。
  同时,诗人把西昌路上的建设者看成密密麻麻的蚂蚁,在建筑中有时候是一个人搬运泥土沙石,有时又是一群民工集体出动,在昆明的西昌路上搬运着昆明人的身体……这是对劳动的颂歌,也是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整合性思考。
  当然,诗人郑千山的诗歌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隐秘的东西在他所设置的意象里面,诗人以高超的文本价值和艺术手段,留下更多的是思考和悬念,这种独特的语言中,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作者:彭美元,诗人、诗评家,现供职于云南信息报社)
其他文献
尿结石是指尿路中盐类结晶的凝结物,剌激尿路粘膜而引起炎症和阻塞的一种泌尿器官疾病。结石是在核心物质(粘液、凝血块、脱落上皮细胞、坏死组织片、异物等)的基础上,外周由矿物质盐类(碳酸盐、磷酸盐、硅酸盐、草酸盐、尿酸盐等)和保护性胶体物质(粘蛋白、核酸、粘多糖等)环绕凝结而形成。前者称为尿石的基质,后者称为结石的实体。  结石的形状为多样性,有的呈球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亦有呈细颗粒或沙石状者。其大小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2007-2009,对27例老年患者进行微创手术(钻孔外引流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两周后复查 CT有大部分病例积液较前明显减少,2个月后积液基本吸收,3个月后随访,CT复查大部分病例积液消失、疗效满意。  结论:老年患者如能及时诊断,早期行钻孔外引流术疗效可靠。    【关键词】 老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钻孔外引
期刊
想象力之于人,一如翅膀之于鸟;没有翅膀的鸟儿飞不高,没有想象力的人走不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想象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主体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画面的能力。在创造性想象中,我们运用想象力去创造自己希望去实现的一件事物的清晰形象,接着,连续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念头或画面上,给予它以肯定性的能量,直到最后它成为客观的现实。  在黄沙漫天的东亚
期刊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现就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谈几点感受。   一、采用对称法讲授国际音标,解决学生的正确发音和形成拼读能力的问题   我们看不懂外语,听不懂外语,主要是因为词汇量少,掌握不牢。因而怎样使学生迅速占有大量词汇,并能灵活地运用,是外语教学的主要课题。采用
期刊
中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各个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实践,在中学阶段能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自学物理的能力。  一、认识方法  1、学习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科学发展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物理学是一门很成熟
期刊
在现代交通和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和电话已经成了学校和家长沟通交流的“连心桥”。可现实中我们的“连心桥”不是畅通无阻,而是经常因种种原因而阻塞、甚至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担忧桥”。  前不久,我感于班里某个同学最近的进步之大,就想“怎样表扬他才能更有意义”。班里已经表扬过了,能有什么特别的方式通知其家长,让家长也分享一下孩子进步的喜悦呢?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了“手机短信”,既不费事、也不必大张旗鼓的浪
期刊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常被认为是一个人聪明的标志。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是睿智的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兴旺发达的民族。所谓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新颖出彩,不落窠臼。  一、人是习惯的奴隶  与创造力相对应的是习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感情的体现,能促使学生内在动力的产生。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进入智力亢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搞好生物教学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首先,上好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先入为主”效应。因此,上好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引
期刊
进入到中考复习阶段后,社会政治复习课就很难上,而这一轮的学习和复习又决定着中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如何做好这一时期的复习非常重要。笔者就此谈谈自己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中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