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背景下村庄治理转型研究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与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村庄治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土地流转对村庄的农民收益、劳动力就业、组织结构、社会观念、公共需求、公共服务、市场机制等方面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本文以文献综述视角,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整理,分析我国农地流转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因素,以及村庄治理转型作出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地流转、村庄治理
  一、国内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土地流转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由于国外大部分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土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不区分城市和农村土地,国外学者较多从理论基础、制度和市场角度展开研究。
  国外学者较早对土地流转问题给予关注,形成了以 Karl Marx 的产权和地租理论、Ronald H.Coase的产权理论、Douglass C. North 的制度变迁理论等理论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Karl Marx 地租理论提到土地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法权关系,而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就是地租。
  Ronald H.Coase 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论述了交易费用为零时,不管农地产权制度如何,市场交易都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则不同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Alchian 和 Demsetz 对地权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地权稳定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所在,权利受限制越多,投资激励就越弱,稳定性就越低。这些研究奠定了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后来其他学者不断予以深化和完善,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2.国外关于土地流转制度、市场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国外土地流转是以全国为统一的大市场。①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现状。现有研究表明,农地制度由正式制度构成,包括法院系统、政策、合法的农地调查、登记和公告制度,同时还包括社会规范、信仰、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日本学者关谷俊作对日本农地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并详细阐述了日本农地流转历史。②土地流转市场研究现状。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作用至关重要,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地生产细碎分割是各地区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地产出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土地应该在公开市场自由交易,但由于市场可能失灵,政府必须予以适当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③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国外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从交易费用、流转意愿、土地规模、劳动力等方面探究了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Bogaerts 等学者通过对中欧国家和地区农地交易的调查研究,得出交易费用过高进而阻碍了农地交易的结论。Tesfaye Teklu 对埃塞俄比亚农地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与家庭可利用的劳动力和牲畜数量密切相关,而年龄和教育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尚不确定。
  3.国外文献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研究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能促进土地资源向生产效率高的农户转移,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提高人地自由度(Cheung,Tsang,1995;Zhang和Makeham,1992)。但是,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不稳定、土地政府的干预和市场自身的发育程度低等原因,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非常缓慢(Charles C.Krusekopf,2002)。而且,农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阻碍了中央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
  Zhang weifang和Tack Makeham(1992)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以广东南海为实证,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用途和规模、流转主体与特征、土地转入与转出原因、流转类型、流转成本及期影响因素、流转期限等问题。其研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土地流转不是由饥荒和战争年代的贫穷所导致,而是农户自发创新的结果,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土地流转不同。
  James Kai-Sing Kung(2002)采用农业部1999年对河北、陕西、安微、湖南、四川和浙江六省的调查数据,对非农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土地租赁的产生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影响农村土租赁的因素归纳为家庭特征(户主年龄、家庭平均年龄、家庭受教育程度、雇用劳动比率、家庭人均农村土地面积)、非家就业(本地非农劳动的时间、外地非农劳动的时间)、制度(土地承包安全感、近五年被调整土地的比率、农产品收购)和村庄特征(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四个方面,建立了土地租赁规模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了非农就业市场发展对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土地流转的内涵和外延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论形态和范式,以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为基础,并着力推动土地流转的实践和制度完善。国内学者业已对其内涵外延权利辨析流转方式流转动因和土地发展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内涵和外延研究现状。因为农村土地涵盖了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耕地、林地等,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从广义的范围而言,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征收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狭义的农村土地流转仅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 ②农村土地流转权利辨析。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权利变动情况,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将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予以转移,核心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二是认为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转移。三是认为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或部分移转给他人。争议颇多,尚无定论。③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研究现状。从现有研究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且法律规定的方式与实际方式的实质内涵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代耕"和"继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流转方式,只有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和抵押六种方式算是"基本流转方式" 。有学者建议将物权流转与债权流转进行区分规定,土地入股形式将成为主流形式。盖国强从实践中已经发生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做法看,有大调整、小调整、两田制、机动地、反租倒包、"四荒"拍卖、股田制、抵押、互换、转包和转让等具体形式。④动因研究现状。从理论层面而言,土地流转迫切而必要因为传统家庭承包责任制造成了土地零散分割,经营规模狭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经营。而通过市场把土地配置到专业经营者手中,农业能以最快速度实现现代化,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土地发展权研究现状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归属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土地发展权首创于西方国家,多指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国内的分歧源于对发展权客体的认识差异,狭义概念只涉及土地用途性质或者集约程度某一方面改变,如果包括这两个方面,则是广义的土地发展权。对于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单一主体论"认为要么归公,要么归私,"二元主体论"主张权利应该归属于国家和农村集体设立农地发展权对于完善产权有效保护耕地土地征用具有积极意义。现有研究为我们建立健全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2.关于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国内学者大部分认为土地制度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并针对他们各地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向和解决措施。于建嵘针对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矛盾和改革动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土农民不能成为征地的主体之一,造成大量的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变成了对农民的掠夺。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的客体,即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农民承包的土地,常常也因没有完成确权和登记手续,而处于法律上的模糊状态。流转土地的过程中,存在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有地方搞行政命令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下指标、限时间、限面积流转土地,甚至把土地流转当成政绩。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方向,地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上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包括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客体;突破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瓶颈;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水平。黄祖辉、王朋来自浙江省56个行政村(社区)和32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和资料显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虚化的利益主体、分散的流转形式、无序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影响土地流转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必须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的现状为出发点,在完善土地产权关系、土地治权结构以及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土地流转模式:"散户-中介服务组织-大户"。
  3.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制约因素的研究
  牟丽平认为我国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有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供给竞争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需求竞争不足,基层政权组织的非市场行为和不规范的乱收费扰乱了地产市场竞争。他还认为农民自身的问题是导致土地流转困难的重要原因,因为很多农民存在"恋土"情节,宁可抛荒也不转让,而且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市场意识淡薄,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张丁,万蕾基于2004年的15省(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从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两个方面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模型分析显示,现阶段农户土地过于零散、户主受教育程度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户之间的流转。在制定促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时,要权衡各因素的影响,兼顾效率与公平。韩超(2010)在对浙江省杭州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土地流转规模在地区之间的差异主要由4主要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产业结构、人均耕地数量、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归根到底,这些差异的存在是由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4.有关土地制度变革及对乡村治理的影晌
  项继权认为,随着农村改革及乡村社会分化,建立在集体经济及政治控制基础上的社区日益解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依靠加强农村基层政治与行政管理以及经济的集体化或合作化都不足以重建社区和社会生活共同体,应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用服务将人们联系起来,在服务的基础上重建农民的社区及社会信任和认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孙立平认为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的加速和变迁会随着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几种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逐步的稳定化;其标志主要有四点: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内部认同的形成、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吴晓燕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区黄石社区、红旗村的调查发现在政府、市场等多种力量推动下,一些地方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开始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农户家庭收入、劳动力流动、农村社会结构、社区公共需求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村庄治理的内容、方向、目标乃至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2.1.3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就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很多学者都对我国的省市的土地流转做了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改革措施,但大部分都是针对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对已有土地流转方面经验上的汇总,如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另外目前也有学者对浙江各地区的土地流转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但从内部挖掘具体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模型测量分析的文献不多。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传统农村社会由相对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农民收益来源、农村就业渠道、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公共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Douglas C.Macmillan:An economic case for landreform[J],Land Use Policy,vol18,2001.
  [2]A.Alchian and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
  [3]Krusekopf, Charles C.: Diversity in Land-Tenure Arrangements under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3: 297-312, 2002.
  [4] Zhang W.F and J. Makeham 1992.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Market for Rural Land Use in China" Land Economics 68.
  [5]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刘国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06(1).
  [7]盖国强.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
  [8]李长健,梁 菊.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4月.
  [9]于建嵘.农村土地流转要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前提[J].《文史博览(理论)》 .2009年12期.
  [10]黄祖辉、王朋.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1]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12]韩超.浙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
  [13]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4]吴晓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村庄治理转型[J].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马精文,(1988-),男,河南南阳,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1届企业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预备法官培训是司法制度重要的一部分,对法官队伍的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对预备法官的培训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对我国司法产生严重的影响。想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治标又治本。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观念转变;制度建议  17世纪英国普通法院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爱德华·柯可在抨击教会关于国王可以亲审案件的观点时说过一段惊世名言:"法律
期刊
摘 要:在分析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概念为基础上,对现行公司法75条的相关规定的不足之处做出剖析,并结合其他相关国家的立法实践对现行立法的修改提出建议,以真正完善我国的股份回购制度,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困境;重构  一、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概念  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自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特拉华州确立以来,先后被许多国家的商事
期刊
摘 要: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集中在三个方面体现出了老子的智慧。一作为史官出身的老子,其思想智慧的一大特征就是以史为鉴;二老子用他的行为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道;三老子的思想智慧可概括为"清、虚、卑、弱"四个字。老子的智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德;史学智慧  有一个人,两千年来一直被
期刊
纪录片依靠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纪录片表述的情境,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中,声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以小提琴大师斯坦恩访华为主线,记录了这位音乐家在华授课、观光、演奏的全过程。导演艾伦·米勒细化声音元素,充分利用声音的叙事功能,在线性的时间轴上构建起一个叙事的声音空间,声音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
期刊
摘 要:张爱玲的代表作品《倾城之恋》,讲述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纠葛。本文重新对其进行解读,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抑或是对爱情信仰的失落?  关键词:《倾城之恋》;信仰失落;转变  在张爱玲一生数量极其丰富的作品之中,《倾城之恋》无疑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这里言其特殊,是指有二。论及其一,《倾城之恋》的人物形象朦胧迷离、自我矛盾而充满纠结,而小说中所传达的表征旨意又非清晰透彻,如此这般,对于隐然成为张
期刊
摘 要: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石,是诉讼活动运行的基础。证据问题一直是诉讼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理论和实务界的问题。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相对滞后,刑事证据问题的规定过于粗疏和简陋,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刑事司法实践活动的诸多问题。本文也试图去厘清几个焦点性问题,以期达到理愈辩愈明的效果。把自己一些不太成熟和完善的观点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 焦点性问题 《关于办理刑事
期刊
摘 要:2011年7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中国第二、世界第四的铁陨石。而这一发现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不是因为陨石科研价值巨大,而是这块陨石犹如掉入了法律的真空地带,引起了人们关于物权立法的再次思考。  关键词:陨石;国家所有;私人财产;先占  "2011年7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中国第二、世界第四的铁陨石。'为了保护'陨石,当地政府很快将陨石拉走。时隔一年半后,当初向科研单位报告了陨石具体位置的两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驱动力将由传统的土地、资本、产业、政策转向依托人才、科技、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在全球化竞争当中,面对与世界一流城市硬件实力的差距渐微,我国的城市文化工程、品牌工程建设已是箭在弦上。城市形象视频作为对外交流的一种文化方式,能够涵盖语言、音乐、图像、文化、艺术、舞蹈等多种表征内容,除了宣传职能外,以其特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可产生积极的文化感召和情感认同,不断丰富城市的感知意涵,增强城市的形象魅力。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城市形象视频展开研究设计、分析流程和理论建构。
摘 要:元代杂剧名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西厢记》为世人所称道,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之美誉。本文分析了一个深受封建礼法熏陶却又敢于冲破世俗礼法的人物形象--细腻、聪慧的相国小姐崔莺莺。  关键词:崔莺莺;自然;细腻;聪慧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美好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同时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明初贾仲名在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便说"新杂剧,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利益分配的视角,使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与比较解释等狭义的民法解释方法,对职业打假索赔问题作出评析。经分析,得出职业打假者也属于消费者范畴;在消费领域中,职业打假行为应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双倍赔偿。法律经过利益机制的分配调控秩序,彰显社会正义。  关键词:消费领域;职业打假;民法解释;利益分配  引言:以"打假"为职业的维权现象  2009年6月,北京《石景山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