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时期德育语文课程活动体系的有效构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师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师者工作的首要位置,这足以表明“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那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语)由此可见,“道德品质”对于育人来说,既是全面发展的“必需品”,又是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就初中语文课来说,如何突出以德育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现象呢?笔者对此做些探讨。
   1.善于从“教材利用”中促进德智互动。作为“例子”语篇,教材文本的经典性或精髓性不仅反映在“工具性”上,同样集中地体现在“人文性”上。比如,《春》文中的“自然”德育元素,《秋天的怀念》中的“孝亲”德育元素等,都是我们开展语文“德智互动”教育活动的优质资源。不仅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省缺遗漏”现象,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相机补白”活动,有利于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情感体悟中进一步汲取德育营养。
   2.善于从“资源开发”中促进德智互动。在教育社会化、信息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不断增加课程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为促进“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和谐统一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同一作者”导向策略,先后引入作者的其他经典作品,如《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故乡》《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等,以此就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求同与求异”的类比阅读活动。通过如此形式的“多文本阅读”,讓学生从中不仅习得了极具个性化的“鲁迅笔法”,而且切实感受到了富有时代特质的“鲁迅精神品质”。
   3.善于从“内外链接”中促进德智互动。这里所说的“内外互动”,在于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元素的相互渗透和有效融合。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自觉接受社会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积极开展内外互动的“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课程活动,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又能不断放大“德智互动”的良性循环效应。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以“我对童话题材的学习与感悟”为题,让学生在个体悟读并联系生活认知基础上,开展与之相应的“想一想、谈一谈、写一写”等情感活动。许多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欺诈融资”“传销被骗”等现象,深入地解析了“虚假贪婪”的人性弱点和“自私自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不会有行骗者的生存空间。这不是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吗?
   4.善于从“拓展延伸”中促进德智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大语文教育观”指导思想,善于通过“拓展与延伸”来开辟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时空,从中取得最大化的“德智互动”效益。以蒲松龄的《狼》为例。在课文教学前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由途径和形式,多方搜集关于“狼”的信息,以进一步增强对“狼族和狼性”的切实感知。
   5.善于从“阅读体验”中促进德智互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其意重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必要性和“学用结合”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表明,积极开展以学生体验为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无论对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活动体系,还是对于实现“德智互动”来说,都是一种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优质平台。比如,在《背影》《散步》等教学后,开展以“孝亲与尊老”为主题的演讲讨论活动;在《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教学后,开展“经典故事”讲评活动……通过各类自主体验,引导学生在“德智互动”之路上走向更高更远。
   总之,“德育与智育”是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一体两翼”。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若以这些方面为基本抓手,认真应对并且熟能生巧,必将促进德智“并蒂之花”的日益娇艳。
其他文献
一、“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基本方法   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基本方法,主要有:   1.革故鼎新法。   革故鼎新法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要大胆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或摒弃旧的教育方式,建立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深入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洞悉学生所思所想,创新学生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要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将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读写一体化。教师应当优化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当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课文的行篇布局、情感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说:“语文就是对承载着‘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而低年级的课堂里,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表达”更为妥帖,而理解与积累,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给生字扩词,让理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贯串着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下面我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浅谈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旦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不管教师怎么努力,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作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而高中班主任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对班主任的工作与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现与大家进行探讨学习。   一、班主任要有全面的科学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并且要言传身教   班主任,首先是学生某一科目的任课老师,因此对于该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力、教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并且要
期刊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变(跨)体写作,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集中梳理“同质”或“异质”题材,鉴赏文本在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章法结构等的异同,赏析玩味语篇的秘妙之处并指向文本解构之后的写作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步韵追和,也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将不入音律的散文改写成入音律的诗和词,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乃至集字成篇,表达自己与作者心灵的契合,以便于诵读歌唱,這是阅读走向逻辑纵
期刊
《说文广义》中收录有关湖湘文化的词语中,涉及湖湘地名的就有20余条。其中有详述地名的由来,或是引用湖湘地名来阐释词义。本文以“楚”“衡”为例来进行探讨。   楚,方书谓之牡荆,俗呼黄荆,其本丛生,故本训云“木丛生者”。古以作杖,扑有罪者,或用榎,或用荆,曰夏楚。楚地多黄荆,故楚始入春秋曰荆,后曰楚,一也。   楚,我们见到它的第一反应就是“楚”代表“楚国”,在我们认识的世界里,它是历史概念。春
期刊
带着“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的美誉,带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环,带着“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美名,我跨出大学校门,踏入中学校门。弹指一挥间,二十年了!站在三尺讲台上,蓦然回首,才发现,作为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没有让人骄傲的声名和地位,也没有使人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有的只是忙忙碌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但我忙碌并快乐着,我深爱着我的职业——教师!   师表风范:
期刊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一旦变被动为主动,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求知潜能,这种求知潜能必将推动他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步入广阔的大语文学习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笔者试谈三点。   一、师生关系要和谐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意识,引领他们走入阅读活动,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态温和。教师的冷若冰霜成为横亘在师生之间的屏障,阻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参
期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家庭收入,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农民工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在这一特殊背景中成长的农村儿童,与同龄人相比,有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因为常年与父亲或母亲分离,甚至常年父母亲都不在家,心理上会产生自卑。一旦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他们不能及时得到父母亲的帮助,而那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