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信仰与社会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释儒道三家信仰在明清的民间界限模糊,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红楼梦》的背景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本文通过解析《红楼梦》中角色的信仰的调适与冲突过程,将信仰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简述,分析信仰的实质以及信仰的社会功能,透过信仰与社会的关系新的角度浅析《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信仰与社会;信仰冲突与调适
  一.《红楼梦》中信仰的内容及其实质
  “《红楼梦》中既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也有苦集寂灭的佛教理念,还有烧丹炼汞的道教追求,各家思想均有体现。”[1]三家信仰在明清时,在民间逐渐成融合深化的趋势,宗教间的界限模糊,所以产生独特的民间信仰——一种融合了释、儒、道的民间信仰,在儒家的环境下,它们吸收了各大家的神祇,信仰上均不出三教的范围,如“阿弥陀佛”“太上老君”“东海龙王”‘全真道士’“地藏王”“玉皇大帝”不仅这些词,“色空论”,佛教里的因果报应、人生唯苦也均有体现。《红楼梦》中信仰的实质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没有绝对的坚持,是具有实用性的。
  二、个人的社会角色与其信仰的关系
  在《红楼梦》里,社会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王夫人为代表的上流阶层的人物,一类是刘姥姥代表贫苦的底层阶级的人民。第三种虽出身上流,但无信仰的人,以王熙凤为代表。
  前者对信仰有具有实用主义。“往往并不虔诚单一地信仰某个宗教,而是从急于功利实用主义立场出发。”[2]贾府比普通的下层百姓的精神基础、物质基础高。对于他们,信仰是用于显示自身高雅脱俗,是一种社交工具,给外人塑造一副自己心慈手软的形象;也有将信仰当作是一块“遮羞布”,用来遮住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情欲,贪婪等等。以第25回为例,贾府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念佛出场。一声“阿弥陀佛”。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行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王夫人念佛,是为了给自己祈福;贾母念佛,是为了保佑儿孙;黛玉念“阿弥陀佛”,是因宝玉生病,为他祈福。马道婆最为明显,她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心理却想着钱财。
  第二种则是有着虔诚的信仰底层人民。底层百姓遭受到了压迫,生活苦不堪言,所以他们将自己的信仰寄托在神灵上。信仰调节了他們失衡的心理,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是她们底层人的一种精神的支柱和寄托。同时这种信仰给予了他们安全感,让他们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慰藉。第二种是以刘姥姥为代表的底层贫困人家。她的念佛,都是善念。刘姥姥不识字,但她几乎佛不离嘴。当得到王熙凤接济她20两银子时,她感恩不尽,“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他这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号”。这是一种报恩的体现,显现出她念佛的虔诚。她是那个时代贫苦阶层人民的一个典型,虽然她与大观园的繁华、大观园里人物的雍容不相符。但她最是纯粹的、善意的。
  而第三种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人。她这一生就是一个现世报。机关算尽,最后却又被贾链害得惨死在牢中。但他又曾善意的帮助了刘姥姥,所以他的女儿被刘姥姥从救了出来。究其原因是她内心无信仰,没有儒家的礼义,也不尊崇佛教和道教倡导的善意,也不怕鬼神,不敬畏鬼神。她失去了自我精神世界的照看与看管,没了信仰就没有感恩与敬畏。
  三、信仰之间的冲突与调适
  信仰其实在《红楼梦》是有冲突与相互的调适的过程。王熙凤本人最为明显。王熙凤女儿生病,大夫说“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祭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已毕”于是凤姐听了连忙“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与家人忌煎炒等物”。她曾在第十五回说“你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就行要行。”明确不信鬼神的王熙凤,拜了痘疹娘娘。在古代,人类的生死无法控制,所以将生死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上,信仰并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抵制对死亡,减少对死亡的畏惧。在这过程中,从不信到信,有了对死亡恐惧,所以与原来内心不相信鬼神的心理进行冲突。
  四、在《红楼梦》中信仰的社会功能大致:
  《红楼梦》中信仰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可以分为四种
  1.凝聚功能:凝聚整个贾府力量。
  2.控制功能:形成一种潜意识,制约每一个人的行为,维持贾府里阶级秩序。
  3、调适功能:“民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在《红楼梦》中有详尽的描述,表现社会各阶层对简易直接的‘他力救济’的渴求”。[3] 古代人生命很渺茫,便将生死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上。信仰他们,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慰藉。借助神灵来抵制对死亡的畏惧。同时可以给无助和迷茫的民众提供支持,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寄托;同时增加民众的安全感和集体认同感,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伦理认识。还能调适内心的不安,例如王夫人害人后,通过念佛,减少自己的罪恶感。
  4、安逸功能:使人安于现状,缺失向上的动力。像刘姥姥这种阶级的人,就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早已被安排,要安于现状,一切顺其自然。
  《红楼梦》是一本精致的社会史。它不仅反映世俗人生,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的世俗化,是一本活的代社会史书。
  参考文献:
  [1]付金龙.《红楼梦》宗教思想谈浅.《社会科学(文摘版)》.2016-07.
  [2]陈艺鸣.从《红楼梦》咒死詈语看人们多元的信仰文化.2007.
  [3]赵伟.《红楼梦》中的民众佛教信仰.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佳作,此词多用叠字和双声字,节奏缓慢中带着急促、哀怨、凄惨。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孤独寂寞的悲伤情感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本文主要以王建中作曲的《声声慢》为切入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李清照;创作;演唱特征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 此词押韵并且用了很多叠字和双声字, 节奏忽然缓慢忽然急促, 悲凉婉转而又凄厉。可以说, 这首词是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辛酸史,真情实感, 在
期刊
摘要:土地收回的拟制诉讼是15世纪英国土地转让的重要形式。废除限嗣继承的拟制诉讼的学说理论还没有完全清晰,因为我们缺少关于15世纪权威的内容来追溯这一历史问题,但是理论的精髓并非不能重现。早在15世纪土地保有人,尝试阻却限嗣继承的拟制诉讼,在没有书面证据的情况下来排除他们的问题;限嗣继承地产持有人提出一个不动产诉讼,即一个杜撰的所有权证据来反对土地保有人,而土地保有人通过违约来让审判进行。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青年作曲家秦文琛为古筝和室内乐队创作的现音乐作品《合一》为研究对象。从题目所表达的思想以及作品在乐器的选择上入手,对该作品的音色、结构、节奏及技法、音高等方面作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秦文琛;音色;结构;节奏与技法;音高  秦文琛是中国国内目前极具才华和潛质并对乐坛具有冲击力的作曲家。他创作完成了大量的室内乐,民乐,和管弦乐作品。他的很多作品在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得大奖。近年来,秦文
期刊
摘要:在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高效率、高速度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伴随着互联网的完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促使网络环境更加完善,教育发展战略日益突出,逐渐催生出在线教育。现如今,网络教育呈现常态化发展,教育行业上市公司,面临着无处不在风险问题。因此,加大在线教育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对财务风险的含义进行详细阐述,进而说明了在线教育行业的财务风险特征
期刊
我反复朗读这首诗,仿佛伫立在海边,直面海平面上的蓝天,陶醉于蔚蓝的世界。  王猛仁,河南扶沟县人,家乡地处平原,诗的开篇即言“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沾满褐色的碧野游踪,这是我反复吟唱、尚未风干的思绪”。由此可见,这不是他一时梦的热血,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呼啸。以海的浪花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真挚的爱,将内心的情感附在外物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用饱含想象力的笔法写下《看海》,表达诗人对建设壮丽家乡的美好期盼。 
期刊
佛教同中国文化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的关键时期。南朝佛教偏重理论,北朝佛教则实践更重要,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石窟建筑在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另外还有一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石窟,如响堂山石窟。  一、概述  响堂山石窟是位于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有南响堂山石窟(亦名滏山石窟)、北响堂山石窟(亦名鼓山石窟)。两石窟
期刊
摘要:诗经中收录了许多远古时期的不同类别的歌谣。当然也包括了穿越了千年依旧光彩熠熠的爱情诗。在《诗经》中的爱情,不仅是单纯的爱情,它还关乎着自然界中的每一株蔓草,每一缕清风,每一束阳光。也包括了不同的爱情,甜蜜的、离别的、清新的。最让人注目的,则是爱情与植物的结合,那不仅使植物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也使爱情的味道中掺杂了一丝小清新以及从容不迫。更让与我们相隔了两千多年的《诗经》也变得触手可及。而本
期刊
摘要:京剧乐器京胡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现已经发展到具备我国特色的京剧乐件,本文在论述京剧京胡演奏技巧专业乐曲及表演地位的基础上,表明了日前京胡在表演技巧上存在地问题,论述出了较大现代传统乐件京胡演奏表演的技巧,着重表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表演和教学方面表演化,建立京胡表演在演奏系统体系;制造良好得表演氛围;加大京胡演奏知识提高技巧,加大表现、表演意识和能力;提高京胡比碍眼者的专业演奏能力等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戏剧演出先于剧本诞生,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剧本出现之后,却夺取了几乎所有戏剧研究的关注度,发展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剧本崇拜。究其根本,剧本崇拜是对文字的崇拜,是对物质载体的崇拜。  关键词:戏剧;剧本崇拜;剧场崇拜  赵宪章教授在他的《文学成像之起源与可能》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语言回归到它的原初表意也就凝结为一种倾向性张力,这种倾向性张力就是书写文本对于在场的期待,期待重返话语活动的原初在场。
期刊
《唐风·蟋蟀》是唯一一首单独描写蟋蟀的文章,全文为: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全诗只描写了“蟋蟀”这一意象,而诗中寓意也特别明显,无论是对一年即将结束,时光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