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变革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要求辅导员的工作方式随之发生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线,更了解学生,本文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角度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思想空间日趋宽松,社会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将市场竞争的观念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创新观念和竞争意识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同时存在渴望独立和依旧依赖的矛盾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而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为30%~40%,主要集中在神经症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强迫倾向障碍。这就要求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除了继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工作传统外,还要增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认识,突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具体任务的培养上有些差异,但是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存在一致性,是辅导员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融合是高校辅导员必须探讨的。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主要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逐步增强自身的社会性,引导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在高校中,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树立他们自身的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地发展。总之,二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都是通过思想交流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全面成长。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主体,促进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觉悟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理想、信念和道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这种能力的提高要以崇高的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前提。而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受到其思想意识的支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均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品德为重要内容。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而且在于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总之,二者的教育目标均在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和谐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绝大多数都是中共党员,他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常规管理方面是具有优势的。而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考验着每个辅导员的能力,成为辅导员努力的方向。其中针对确有神经症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干预治疗,而针对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如适应发展问题、学习困扰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困扰问题、恋爱心理问题和网络心理问题等,是可以借助辅导员的力量干预的。辅导员具备参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利条件,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过硬,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契机。“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心理脆弱,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部分形成懒惰、依赖的性格,一遇到生活、学习、情感上的一点小挫折就难以承受,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思想政治专业或者教育心理专业,他们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凭借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教会学生使用宣泄、倾诉等方法主动克服不良情绪,教会学生制订发展规划,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评价调节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机会多,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辅导员有责任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他们可以在和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学生的性格、能力,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成为熟悉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另外,通过诸如“棒打薄情郎”的游戏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增加学生相互认识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辅导员没有忽视他,并引发他们形成班级的归属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高校辅导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模式
1.提高理性认识和观念认同,在认知层面达到二者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健康的心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结合的“小德育”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树立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者融合的“大德育”的模式,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自觉性,发挥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换位思考体悟学生,多角色定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情感层面达到二者的结合。高校中专门的心理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建立在来访者主动基础之上的一种关系,来访者希望通过与心理咨询员的干预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而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辅导员主动基础上的一种关系,相比而言,辅导员比心理咨询员更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能在情感上与学生达成共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尤其要特别关注情绪低落的学生、性格孤僻缺少正常沟通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看问题消极的学生,建立起这些特殊群体的档案,并定期跟踪,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平时既要当好教师的角色,又要当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可以利用学生没课的时间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防止问题的发生;在学生向辅导员诉说自己的处境时,辅导员要做到耐心倾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当好学生的朋友;在学生遇到内心困惑时辅导员要分清情况,适时干预,必要时要当好学生的家长,以家长的姿态避免学生犯错误。
3.引导学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行动层面实现二者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高低。每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都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进行自我调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一是可以采取专题讨论、情景模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二是可以将心理学上的自我平衡术、移情法、自我调节等方法注入思政教育中,同时还要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促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增强自我意识,实现思政教育的发展功能;三是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有策略性地推行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实现具体的结合则需要辅导员慢慢摸索。
参考文献:
[1]杜汇良,刘宏,薛微.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62.
[2]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89.
[3]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69.
[4]甄勇.浅析“90”后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J].学理论,2010(23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思想空间日趋宽松,社会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将市场竞争的观念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创新观念和竞争意识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同时存在渴望独立和依旧依赖的矛盾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而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为30%~40%,主要集中在神经症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强迫倾向障碍。这就要求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除了继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工作传统外,还要增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认识,突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具体任务的培养上有些差异,但是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存在一致性,是辅导员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融合是高校辅导员必须探讨的。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主要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逐步增强自身的社会性,引导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在高校中,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树立他们自身的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地发展。总之,二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都是通过思想交流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全面成长。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主体,促进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觉悟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理想、信念和道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这种能力的提高要以崇高的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前提。而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受到其思想意识的支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均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品德为重要内容。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而且在于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总之,二者的教育目标均在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和谐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绝大多数都是中共党员,他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常规管理方面是具有优势的。而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考验着每个辅导员的能力,成为辅导员努力的方向。其中针对确有神经症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干预治疗,而针对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如适应发展问题、学习困扰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困扰问题、恋爱心理问题和网络心理问题等,是可以借助辅导员的力量干预的。辅导员具备参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利条件,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过硬,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契机。“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心理脆弱,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部分形成懒惰、依赖的性格,一遇到生活、学习、情感上的一点小挫折就难以承受,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思想政治专业或者教育心理专业,他们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凭借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教会学生使用宣泄、倾诉等方法主动克服不良情绪,教会学生制订发展规划,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评价调节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机会多,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辅导员有责任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他们可以在和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学生的性格、能力,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成为熟悉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另外,通过诸如“棒打薄情郎”的游戏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增加学生相互认识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辅导员没有忽视他,并引发他们形成班级的归属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高校辅导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模式
1.提高理性认识和观念认同,在认知层面达到二者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健康的心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原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结合的“小德育”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树立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者融合的“大德育”的模式,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自觉性,发挥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换位思考体悟学生,多角色定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情感层面达到二者的结合。高校中专门的心理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建立在来访者主动基础之上的一种关系,来访者希望通过与心理咨询员的干预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而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辅导员主动基础上的一种关系,相比而言,辅导员比心理咨询员更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能在情感上与学生达成共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尤其要特别关注情绪低落的学生、性格孤僻缺少正常沟通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看问题消极的学生,建立起这些特殊群体的档案,并定期跟踪,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平时既要当好教师的角色,又要当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可以利用学生没课的时间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防止问题的发生;在学生向辅导员诉说自己的处境时,辅导员要做到耐心倾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当好学生的朋友;在学生遇到内心困惑时辅导员要分清情况,适时干预,必要时要当好学生的家长,以家长的姿态避免学生犯错误。
3.引导学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行动层面实现二者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高低。每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都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进行自我调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一是可以采取专题讨论、情景模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二是可以将心理学上的自我平衡术、移情法、自我调节等方法注入思政教育中,同时还要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促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增强自我意识,实现思政教育的发展功能;三是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有策略性地推行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实现具体的结合则需要辅导员慢慢摸索。
参考文献:
[1]杜汇良,刘宏,薛微.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62.
[2]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89.
[3]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69.
[4]甄勇.浅析“90”后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J].学理论,20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