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认识与写作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1940年10月28日,吴奔星先生应湖南省立衡阳乡村师范的邀请,“结初学写诗的朋友”作了一次演讲,讲稿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中;但所据为“剪刊残本”,内容有所缺失,今由吴心海先生的努力(见文后“校勘附记”)得以完璧,现与新发现的奔星先生的两篇诗论一起刊发,供我院研究生学习。
  一、引言
  我常常感觉得我国似乎是一个以“诗教”立国的国家。自三百篇到今日,诗风之盛,诗人之多,诗篇之富,至①属惊人;并且许多古代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常常寄托或保存在古代的诗篇中;而一般文人学者政客也时以诗为表现其主张或思想的工具。这种情形在其他各国是不大有的。可见我国文人的精神意志多半消磨在诗上。但是奇怪得很,要在我国文学作品方面,找出一篇有系统的诗论,却又万不可得,这又证明了我国诗人大抵重实践,不尚理论。虽说也有许多诗品诗话之类,但都是零零碎碎。使人抓不住一个有焦点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比起其他各国是相当逊色的,不过,要弥补这一缺憾,也难一挥即就。我现在只想以卑之无甚高论的态度,应付有志文艺者之需求,发表一点个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或商榷,抛砖引玉,寔有厚望。
  二、认识
  此处所谓认识,不单是认识诗的本身,而且要旁及与诗有关的许多问题。虽然以当代诗为主,但为讨论便利计,也略微涉及一点旧体诗的理论。
  甲.意义——古今中外对诗所下的定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只能综合地谈谈。我国最古的一部书《书经·舜典》上说:“诗言志”。又最古的一部诗集《诗经》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班孟坚(名固)《汉书艺文志》也说:“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此后,许多诗的定义,大体上难逃不了“诗言志”的范围,所以凡属言志的文字,便是诗,或者是近于诗了。但是志是什么呢?不外情感与思想的总和。无思想的情感,形象未立,不能入诗;无情感的思想,埋没性灵,流于哲学。虽然,这个定义很好,仍不免与其他言情的美文相混淆,所以我想改一下,便是:
  凡以和谐的音节,经济的辞藻,表现个人的观感或刻画精彩(或生动)的人生,都可称之为诗。
  这个定义要比较妥当一点,但我嫌它不免②“公式化”,似乎多少有点“八股”的气味,不妨干脆而简单地说:“诗是苦乐的象征,灵魂的散步”。倒有意味得多!
  乙.内涵——诗的意义弄清楚了,进而便须明了诗之因素,即诗是什么东西组合而成的。为大家易于领会计,可以列表以明之。
  丙.正名——“新诗”这一名词,实在欠妥,当初胡适之一班人为了与旧体诗区分发表计,临时采用一下,倒无不可,唯确定为永久性之专名词使用,即大有未妥。因为如果民国时代之诗是新,则将来诗再有改新,便将称为新“新诗”;再有革新,又将称为新“新‘新诗’”。如是下去,不知加到多少新字,实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不一定有我所想象的那么一天到来,但以此证明新诗一词之不妥,是再切当也没有了。并且文学之为物,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别。所以新诗与旧体诗二词对立三十年谬妄之局,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如为称呼方便计,可以叫今日之诗为“当代诗”或者“民国诗”,都比新诗来得好。
  丁.演变——民国诗之演变,也如历代诗一样,自有其渊源与流派。顾炎武会说:“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盛唐,势也”,这就是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时代起了变化,文学也自然随而起着变化。民国诗之兴起,也当然是“势也”!至于其所以兴起之原因,约有两个:一个是受了参差不齐的词曲民谣的影响;一是受了清末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的主张及一班留学生介绍西洋文学的影响,而操其③枢机替新体诗接生的,当推胡适之。自他的《尝试集》出版后,新的诗潮奔腾澎湃,周流全国,日新月异,逐渐成熟。为使大家得一明确的概念起见,特区分如下各派,略加说明。
  1.尝试派——此派作风以明白晓畅为主,中心人物为胡适之,为其④羽翼者,有沈尹默、刘复、俞平伯、宗白华、康白情、周作人、刘大白、沈玄庐、胡怀琛以至鲁迅均是,而最著者当推周作人与刘大白为此期之代表人物,周之诗集有《过去之生命》,刘之诗集有《旧梦》包含《旧⑤梦》、《风云》、《花间》、《红色》四部,此外尚有《丁宁》、《邮吻》、《再造》、《卖布谣》、《秋之泪》等。但他俩取经不同,周诗取法西洋散文诗(在其《小河》前曾有一段小序云:“有人问我这诗是什么体,连自己也回答不出,法国波特来尔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象,不过他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内容大致仿那歐洲的俗歌;俗歌本来要叶韵,现在却无韵……”),刘诗则脱胎于旧体词,所以虽为解放之新体诗,而旧体词之痕迹仍然存在。
  此外康白情著有《草儿》,俞平伯有《冬夜》、《西还》、《忆》,刘复有《扬鞭集》,胡怀琛有《大江集》,或则仿效西诗,或则脱胎旧体,颇极一时之盛。至于没有专集而须一提的,便是沈尹默,他所作的《月夜》,发表于民国六年,为备具新体诗之美的第一首无韵诗。
  这一派的机关刊物,要算《新青年》及《新潮》⑥。其活跃时期约起自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年。胡适之至今虽亦偶一为之,但已流于消闲或应酬了。
  最后尚须加一句论断的话,此派的胡适之及其他的作者,所写的诗篇,只有历史的价值,而无艺术的价值。虽有继往开来之功,亦广粗制滥造之路。
  2.英美诗风派——此派又可分为两组,一为小诗组,一为格律组。前组的作风为清淡,后组的作风为婉约。前组源于泰戈尔的小诗及日本俳句而参以西洋诗之气味,后组则完全脱胎于英美诗篇,尤受“十四行诗”之影响⑦甚深。前组以冰心女士、汪静之为中心人物,羽翼之者有徐玉诺、谢采江、朱自清、陆志韦、何植三、孙席珍、周乐山,及所谓“湖畔诗人”冯雪峰、漠华、修人、若迦等;冰心的诗集有《春水》和《繁星》,时寓哲理,受泰戈尔影响颇深,汪静之有诗集《蕙的风》,表现青春的火焰,至为旺盛。此外徐玉诺著有《将来的花园》⑧、谢采江著有《野火》、陆志韦著有《渡河》、朱自清著有《毁灭》与《踪迹》,湖畔诗人著有《湖畔》、《春的歌集》等,其他诸人虽或为结集,而散见之诗亦颇不少。至于后组则以徐志摩为中心人物,羽翼之者有朱湘、闻一多、刘延陵、梁宗岱、西蒂、陈梦家、方玮德诸人,此组之诗,字句相当整齐,为新体诗中格律最严者,曾有人名之曰“新律诗”或“香干派”。徐志摩为人倜傥风流,天才秀发,影响我国诗坛至重且大,惜天不永年,于民国二十年由沪乘机北上,机毁遇难,死于山东党家庄。所著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其次朱湘亦为此组中之健将,所作诗篇,字句整齐,人号为“豆腐香干派”,惟以不满现状,于民国二十二年秋往南京途中,投长江自杀,著有《草莽集》、《番石榴集》等诗集。其次为闻一多,所著之诗亦曾风行一时,著有《红烛》、《死水》等诗集,今则度其教授生涯,不弹此调了。其次为陈梦家,乃此组之青年诗人,为徐志摩所激赏,编有《新月诗选》,著有《梦家诗集》、《铁马集》等诗集。此外刘延陵、梁宗岱、西蒂、方玮德诸人,或有诗集,或未结集,过于烦琐,不再一一详谈。   此派之机关刊物有文学研究会所编之《小说月报》,新月社所编《新月》月刊,徐志摩等所编之《诗刊》,及叶绍钧刘延陵等所编之《诗》杂志,其活跃时期约起⑨自民国八年冬天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平⑩,止于“一二八事变”《小说月报》停刊。至于此派人物,今则或已作古,或充教授,诗之生命,早已终止,虽亦有偶尔即兴挥毫者,但亦止乎应酬应景而已。
  3.德日诗风派——此派作风为豪放,以郭沫若为中心,羽翼之者,有成仿吾、王独清、高长虹、蒋光慈、穆木天、王统照等,郭沫若所作之诗,雄深雅健,颇有可取,计著《女神》、《星空》、《瓶》、《恢复》、《前茅》等诗集,其他诸人亦均有诗集行世,不复详论。
  此派之机关会社为创造社,民国九年五月刊行《创造》季刊,后又刊行《创造周报》同《月刊》等。活跃时期与前派等。除王独清蒋光慈已去世外,其他如穆木天,王统照等亦时有作品发表,惟已不若向时{11}之刚劲,且影响所及,多有以标语口号为诗者,如臧克家田间诸人为此派后起之秀,亦不免时有此弊。
  4.法国诗风派——此派作风为缥缈。以李金发为中心,与之作风相近者,有戴望舒、废名、何其芳、施蛰存、卞之琳、路易士、吴奔星、李白凤、李章伯、林庚、伍蠡甫、水天同等。中心刊物,有施蛰存所编之《现代》、吴奔星李章伯合编之《小雅》、路易士所编之《诗志》,及戴望舒等所编之《新诗》月刊等,活跃时期约自“五卅惨案”,直至今日,犹方兴未已。此派主张:在内容上描写身边琐事,把握瞬间的冲动,发展个{12}人性灵,但自“七七事变”之后,已完全改观吟哦战斗的诗篇,以作抗倭的号角。至于在形式上,废除脚韵,不拘一格,总以各尽其才为主。目前诗坛的刊物合乎此派作风的,当推桂林的《诗》刊为最优,如婴子、周维、胡明树、艾青诸人,均系有希望的青年诗人{13}。
  5.改组派——这一派诗人是继承黄遵宪的流风,革新内容而不变更旧体诗的形式的,故人称之曰“旧瓶装新酒”,主要人物为吴芳吉吴宓二人,吴芳吉业已作古,所余者仅吴宓而已,此派之机关刊物为民国十一年在南京发刊的《学衡》杂志。其活跃时期约为民国十四年{14}至“七七事变”。虽吴宓仍在继续关门写作,而{15}于文坛上已不能激起波纹了。
  6.保守派——此派系维持旧体诗的残喘的。以《国闻周报》的“采风录”,及卢前所编《民族诗坛》为机关刊物,主要人物为陈石遗、汪东、于右任、卢前、易君左、陈树人等,并旁及一般党国要人消闲之作,他们也只存一种玩好的心理,并无一定的活跃时期,兴高采烈时口占一律而已。
  7.土风派——此派作风为通俗,约起自“九一八”,以冯玉祥、老向、老舍、陶行知等为中心人物,其间尤以冯玉祥作品为最多,他的作品为以抗战的内容,装入歌谣的形式,一行一行以至无数行,令人读之,毫无诗的感觉,只好像党政宣传大纲。拿给丘八读读,倒是非常适合的。他如陶行知和老向等之作品,也只是一些民教教材而已。此派机关刊物曾有中國文艺界协会会刊《三日刊》及老向所编之《抗到底》半月刊。我们可以断定此派在文学上将来决无成就,只是在抗战宣传上多少有些贡献罢了。
  以上所谈各派,除法国诗风、德日诗风、土风等三派尚有作者活跃外,其他都只能当历史看;其所举刊物会社的名称,也多成了过去。今之所以略略一谈,其目的在使大家知道过去诗坛的一个轮廓,详细情况如何,不是一下可以讲完的,有待编撰民国诗史了。
  至于全面抗战以后,诗人们所吟哦的对象,差不多已合而为一;所采用的形式,多为法国诗风派所主张的那一个。良以伟大的内容,实非其他各派的形式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假如我们还要加一派的话,那便可以命之曰混合派了。
  戊.比较——一般人认为新体诗是人人个个都可以写的,而旧体诗则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可了。其实大谬不然。做好旧体诗固然很难,做好新体诗又谈何容易?要之,都非易事。比较言之,则新体诗较旧体诗为尤难。如果要说他容易的话,也只有其中的尝试派、土风派不太讲求技巧,比较容易耳。我曾经拿过下棋来坐比方,那便是旧体诗诸如象棋,难学而易精;新体诗如围棋,易学而难精;如果大家都有写诗及下棋的经验,又无成见的话,大家是会同意我的说法的。
  己.欣赏——要分别诗的好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我现在为优良的诗拟定四个条件,可以命之曰四贵主义,便是境界贵静,辞藻贵和,气象贵壮,表现贵深。如有背乎此者,都非佳作。即使长至千行万行,仍是徒费纸墨,决不能以所谓伟大作品的大帽子去掩饰。因为伟大作品,严格地说起来,并不在篇章的长短,而在乎作品的本身好不好。好的作品一行也伟大,坏的东西万行也枉然!这是盼大家深切认识的。
  庚.长短——新体诗之长短约有六:
  1.要以活的语言,写活的人生现象,非若旧体诗之充满已死的文字{16}。
  2.文字与语言相统一,能深入各个阶层,非若旧体诗之为特殊阶级的玩物。
  3.吟咏的对象,扩大到宇宙人生的任一角落,非若旧体诗之多为少数人的空想。
  4.能利用古今中外各国度各阶层的语汇与辞藻,提炼新的语汇及词汇,增多表现的工具,提高写作的技巧,非若旧体诗之搬弄人云亦云的词汇。
  5.所采用之形式,能表现任何内容,非若旧体诗之形式时感穷窘{17}!
  6.为继往开来的神圣事业,非若今之少数人以旧体诗为消闲品,继其残喘而已。
  新体诗虽具上列种种之长,而在形式上亦颇有人感觉下列种种之短:
  1.字句繁冗芜杂。
  2.行节参差不齐。
  3.无脚韵,不便朗诵。
  4.无定型,不便模拟。
  实则这些并非新体诗之短,乃是新体诗所以足称为“新”之处。等到谈完写作那一{18}项时大家自会感悟的!
  三、写作
  谈到诗的写作,可分两个阶段:
  甲.准备时期——
  1.诗是以情感为命脉的,而今日所最需要的情感,是“大我”的情感,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必须培养热爱民族国家的丰富的情感。   2.有了丰富的情感,又要找寻寄托此种情感的事事物物;并且还{19}要注意什么事物才是你的情感最适宜的寄托的场所,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还要养成对宇宙及人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想象力。
  3.解决了以上二点,还得注意要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寄托着情感的事物,这就要注重表现的工具了,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必须摄取并储蓄描绘宇宙及人生各种色相的语汇同词汇。
  4.摄取并储蓄语汇同词汇,是不能凭空说的。我们应该批判地接收于诗有利的遗产,而且多多欣赏当代名家的诗篇,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除了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外,还要养成高度的欣赏力与明确的批判力。
  乙.实践时期——
  1.内容方面:
  a.发扬民族精神——“艺术的地”表现我国民族纵的横的特性,不应只拘泥于几个抗战建国过程中所用的新名词或新术说;尤其避忌“论说文”的姿态,必须要具象地含蓄地显露出民族性所以伟大的地方来。
  b.负起教育责任——第一不可迁就民众的智力,而须提高民众的智力;第二不可将许多新名词强硬地注射到民众的头脑里去,而须使民众在阅读诗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对民族国家所肩负的责任有一个猛烈的觉醒。
  2.形式方面:
  a.行节的画分,应以意象为转移。一节或一行,宜代表局部或全部的意象,不可故意弄得支离破碎。
  b.整个的诗篇不必有一定的形式。人皆有天才,人皆可以创造最适合于表现事物的形式。
  c.不必硬凑脚韵,以合乎语言的自然性而又不与散文混同为原则。钟嵘《诗品序·下》说:“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这话不啻为我的主张所下的注脚。
  d.他人之形式,只可供参考,切忌谄媚地“脱胎”于人,给人家作“子孙”,而失去你自己的“本性”!
  3.怎样写:
  a.大胆地学习,小心地创作,谨慎地发表,换句话说:初学宜放荡,如天马行空;成家宜谨严,若盲人走路。
  b.不要为题目所拘束,最好写成之后,斟酌内容,适当地配题。
  c.描绘悲欢的题材,不宜滥加一些悲欢的字眼,而须细腻地表现所以悲欢的原由,但又以不流于叙事文为上。
  d.不用典。钟嵘《诗品序》中云:“……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旧体诗尚且无须用典,民国诗更不用说了。
  e.写诗与读诗不同。读诗贵客观,客观便无我,无我则可知他人之长;写诗则贵主观,主观便有我,有我则不袭人陈言,而能画出自己生动的面孔。
  f.诗意贵含蓄。宋张南轩曾说:“作诗不可直说破,须如诗人婉而成章,《楚辞》最得诗人之意,如言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思是人也而不言,则思之之意,深而不可以言语形容也,说破如何如何思,则意味浅矣。”旧体诗如此,新体诗尤然!
  g.须把握灵感。宋严羽云:“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妙在悟。”妙悟云云,可为灵感之注脚,已今语释之,灵感是一刹那间的热情的冲动。当你的脑袋中,有这一种冲动时,那么,尽管你有天大的紧要事,也须暂时放下,赶快提取笔来乘兴而写,如此,当有佳作产生,否则,不啻毁灭你自己的声名呵!
  h.忌以险怪的词句表现最平凡的意境。写诗能注意以上诸点,自有办法。现在我借钟嵘的话来结束这一个节目,他在《诗品序》上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思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曼之累矣。……”
  他这几句话,虽是对旧体诗而发,但赋、比、兴的方法,是无问古今的。特此贡献诸位,以备参证。
  四、结语
  关于诗的诸种问题,约略如上所说。虽都是些老生常谈,但归纳在一起,对于一个初学写诗者,或者也有相当的益处吧?
  此外尚须顺便谈谈的,便是当前文学界有一种新的趋势,那便是讨论经年的“民族形式”一问题了。这个问题以郭沫若所发出的意见为最公允最正确,大家可以看他的《“民族形式”商兑》一文,我也曾专就诗的一方面,在桂林《诗》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以宫草的笔名发表了《略论诗的“民族形式”》一文。那篇文章的大意,约略说明了当前一班人对民族形式的误解,以及民族形式的内涵,与夫什么叫做民族形式的诗。前二点因为题旨所限,今天姑且不谈,后一点的意思,我也可以大概说明一下。我以为民族形式的诗,在形式方面,尽可能的利用可以表现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的伟大性,这一内容的形式,不必拘拘一格。既不完全是士大夫阶级所用的旧的格套,也非纯粹利用歌谣的定型,在写作历程中,自可得到一种比较适合而统一的形式。而在语言方面,则为士大夫的语言、大众的语言、外洋传入的语言以及我国旧体诗词所惯用而无腐气的语言的结晶,——说得更妥当一点,是各种语言的化合物,要是这样地写出来的诗,才算真正代表全民族的标准的民族形式的诗。
  最后须加以声明的,便是流亡数年,书籍散失,草拟此篇,全凭记忆。略无参考于诗之演变一项,自不免挂漏之议。其他不周到之处,亦在所难免;故此篇除供诸青年朋友工余参证外,并以就正于有道!
  按:右文本系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之约,于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出席该校第五次纪念周讲演之辞。原题为《门外诗谈:认识、写作及其他》。当时全体同学均低头记录,热忱可嘉。惜因时间迫促,语调过速,鲜有能尽其全者,兹特根据黄伻、邹敦源两同学之记录,略事损益,完成此篇,印而问世,俾供探讨。各同学精心记录,均于此谨致谢意。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吴奔星附识
  校勘附记
  2012年,我为父亲吴奔星编选的《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由北京昆仑出版社出版,《诗的认识与写作——给初学写诗的朋友》一文收录在“现代诗论”部分,文前说明为“本文为剪刊残本,从19页开始到22页结束,其后缺1至2页。杂志名字不详。应为抗战期间大后方文艺杂志。”出版之前,为了寻找此文出处、补充稿件缺失的部分,曾联系过上海图书馆、广西图书馆、贵阳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惜均无结果,留下遗憾。最近捡拾先父遗物,在一堆发黄的故纸堆中发现此文的油印讲义原稿,经核对发表稿件所存部分,仅有些微差别,可以证实为同一篇文章。对照讲义原稿,剪报所缺部分(约2000余字),不但可以完璧,而且发表剪报中字迹漫漶的部分,终得识别,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一书时的误植,得以纠正。从先父吴奔星按语中所说此文为1940年10月28日为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演讲之辞,以及文中提及他在桂林《诗》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发表《略论诗的“民族形式”》(一九四零年九月)来看,《诗的认识与写作——给初学写诗的朋友》一文大抵应该发表于一九四一年。
  吴心海记于2013年12月31日
  注释:
  ①剪刊残本为“质”——校勘者注。下同。
  ②剪刊残本为“兌”。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现代诗钞》(北京:昆仑出版社,2012年,下简称为《暮霭》)同样作“兑”。
  ③收入《暮霭》误作“起”。
  ④收入《暮霭》误作“起”。
  ⑤剪刊残本误作“蓓”。收入《暮霭》同作“蓓”。
  ⑥收入《暮霭》误作“《新诗》”。
  ⑦收入《暮霭》误作“印象”。
  ⑧剪刊残本为“《雪朝》”。
  ⑨收入《暮霭》误作“其”。
  ⑩吴奔星1940年10月28日为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讲演之辞讲义原稿此句作“民国十年一月文学研究会成立”。
  {11}剪刊残本“向”后一字模糊,难以辨识,收入《暮霭》错为“万”。
  {12}收入《暮霭》误作“各”。
  {13}剪刊残本无此句。
  {14}剪刊残本为“民国十一年”。
  {15}收入《暮霭》误作“至”。
  {16}收入《暮霭》误作“死的东西”。
  {17}收入《暮霭》误作“窒”。
  {18}收入《暮霭》漏“一”字。
  {19}剪刊残本到此终结,其后文字根据吴奔星1940年10月28日为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讲演之辞讲义补充。
其他文献
摘 要: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方面有很大建树,在文学方面亦有不凡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词独抒胸臆,秀逸自然,不仅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而且体现了他光明磊落、忠国爱民、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  关键词: 王阳明 诗词 人生境界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巨星,这就是明代中叶被世
摘 要: 《他们的眼望上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女作家赫斯顿的一部经典力作,享有很高的赞誉。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三次婚姻,揭露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论,展现出主人公在面对来自性别、阶级、种族的迫害时,敢于大胆地反抗,追寻自由,获得自身成长的过程,强烈震撼了西方传统意识形态的基石——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男与女,白与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逻各斯中心主义 男权中心主义
摘 要: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独立于中国现代文坛,得到众多赞誉。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出发,运用语言学、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剖析小说话语背后深藏的女性审美价值,尤其是探析作家萧红内心所具有的未凋零的诗心与幽然画情。  关键词: 生死场 语言 结构 诗性审美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舞台上,千姿百态的作家面影不断浮现。但那个吟着“姑娘啊!春天来了”的扎着两个小辫的悄吟太太,是
摘 要: 在政治文化氛围之下的文艺生产机制,一方面构成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原始动机,另一方面又造成现代历史小说“讽时刺世”的艺术特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内容与艺术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本文试图以国民党文化专制策略为中心,探究政治文化因素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政治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现代历史小说 文化专制  现实文化语境不仅构成现代作家的创作动机,甚至会在中途改变作家的创
摘 要: 文章对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误区进行了概括,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以《长恨歌》的教学为例,说明其中蕴含的性别文化:从唐玄宗这一形象的角度,分析对男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从杨玉环这一形象的角度,叙述对女大学生的审美观与爱情观教育;从当时社会的男性霸权文化,看白居易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者的局限性,促成大学生建立正确婚恋观。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性别意识教育 《长恨歌》  一、大
摘 要: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了两个音乐本体的概念:音乐感性本体及音乐理性本体。他认为,音乐并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音乐本体不是情感,而是与时代政治和人们情感无关的声音的“自然之和”。可将“自然之和”的特性贯穿于《声无哀乐论》的育人功能之中,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和“我”的音乐,从而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自然之和 育人功能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
摘 要: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作者阅读了康德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总结了特点。  关键词: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特点    由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自问世以来,就在哲学界掀起了一场狂风巨澜。在哲学领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可谓是一部哲学史上的奇葩,其抽象的思维,雄辩的语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与见解,犹如春雷在你脑际炸响,让你惊
摘 要: 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课堂上,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存在差异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实施差异教学,从而使学优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困生得到及时的补救,达到全员参与。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也需要差异教学,本文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差异教学观念,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差异教学的意义
摘 要: 二十多余年来,作文教学历经重主题,而重篇章,而重语言表达。作文注重语言表达,以为作文无需反映生活,无视内容,只求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的优美,则只取阴柔一路,而将壮美排除在外。这样,不但出现作文死记硬背、东拼西凑的情况,而且形成纤弱柔美的“缺钙”之风。这不但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茅盾散文的“行文每不忘社会”、“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的“实用”,正好能弥补
摘 要: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精神和学习能力。它强调明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勇于创新。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ISEC 明辨性思维  1.引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