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的异同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文书法和中国书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内容、书写的工具、所具有的功能上。阿拉伯书法艺术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很长的适应期,逐渐具有中国色彩,受中国书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阿拉伯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在中国,对阿拉伯文书法关注比较多的人员大部分是对伊斯兰教有所关注的人或者是常年在清真寺接触阿拉伯文比较多的阿訇、哈吉。
  近年来,中国比较有名的研究阿拉伯文书法的有:陈进慧,他是国内专门从事伊斯兰教研究的学者;李文彩,负责中国伊斯兰教杂志《中国穆斯林》,与阿拉伯文接触较多;陈坤,是青年阿拉伯文书法家;马德林、米广江等人与阿拉伯文接触也比较多。陈坤还专门写有一本关于阿拉伯文书法的书,名字叫《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这本书概括了阿拉伯文书法的基本概念和书写技巧。米广江的《伊斯兰艺术问答》是关于伊斯兰艺术的一本书,该书以《古兰经》《圣训》为基点,通过对它们的阐释,以问答的方式展示了伊斯兰教的理论,书中通过对阿拉伯文书写的阐述,总结出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产生、演变及相应的代表性书写者,论述了具有中国书法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丁克家的《至真至美回族艺术》,对众多回族艺术逐一做了总结,并对其理论进行简要探讨;总结了具有中国书法特色阿拉伯文书法的特征以及代表性书写者。《波斯和伊斯兰美术》的作者是罗世平和齐东方,主要介绍了美术的发展,书中简单介绍了阿拉伯文书法,分别论述了三个时期的阿拉伯文书法,一是倭马亚、二是阿拔斯、三是奥斯曼帝国。《伊斯兰艺术》,作者是郭西萌,主要讲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古兰经》中的字体,对于艺术性并没有过多地论述。
  一、中国阿拉伯文书法的起源
  阿拉伯书法起源于对《古兰经》的抄录。《古兰经》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于伊斯兰教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本著作具有很多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有其自身的魅力。中国传统书法和阿拉伯文书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功能、载体、书写习惯上。
  中国阿拉伯文书法的形成离不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伊斯兰文化是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阿拉伯书法也逐渐融合中国书法元素。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种族的,是深入人心的。唐代,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左手捧着《古兰经》,右手拿着与中国人民交易的特产,无形之中把伊斯兰文化留在了中国,在往后的日子里,它逐渐被中国化。唐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同时大量使臣和阿拉伯商人访问中国,一部分穆斯林逐渐在我国定居并且与中国人通婚,形成了中国穆斯林先民,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聚居地被称为“蕃坊”。
  到了元代,蒙古人不断对外扩张,导致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等作为俘虏被带到中国,其中有一些学识修养很高的人。这些人开始在中国扎根,这些在中国扎根且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统治者统称为“回回”。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开始在中国扎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散,一小部分本土中国人改信了伊斯兰教,这是伊斯兰教在我国扎根的开始。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彻底被中国化。与此同时,有人开始用儒家文化来解读伊斯兰文化,并且出现了用汉语翻译的斯兰文化典籍,使得伊斯兰教逐渐融入中国儒家文化,被称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文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明确。宋代建造的清净寺位于福建泉州,寺中的记载可以表明阿拉伯文此时已传入中国,广州的怀圣寺也可以表明这一点。其实,早在宋代,阿拉伯文书法就已经传入中国。从那时起,中国的穆斯林开始了将阿拉伯文书法本土化的历程,不断改造阿拉伯文书法,使其具有中国本土特征,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阿拉伯文化交相辉映。这样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保留了阿拉伯文的艺术特征,形成了带有中国色彩的阿拉伯文书法。
  二、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的共同點
  传入中国的阿拉伯文书法,通过借鉴、吸收中国传统书法的用笔、章法,完成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书写工具的变化最为明显,特别是纸、笔、墨等书写工具的变化。阿拉伯文传统的书写工具是用芦苇或者椰树叶柄等材料制作的,笔杆坚硬。中国的阿拉伯文书写者根据中国的本土方法,开始使用毛笔等来书写阿拉伯文字。阿拉伯文的传统是用硬纸来写字,而中国的阿拉伯文书写者受中国本土的影响,用宣纸或者毛边纸等来写,这是一种书写用纸的尝试,产生了意外的效果,给阿拉伯文书写的创新提供了一种途径。
  三、中国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相异之处
  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书法,通过吸收中国文化的出彩之处,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风格的阿拉伯文书法。运用笔墨纸砚这些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并采用中国传统的书写方法、装裱方式来表现阿拉伯文书法的独特魅力,使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风格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一)笔的材质方面
  中国穆斯林常使用的笔有:毛笔、竹笔、麻制笔、草茎笔、丝制笔、海绵笔、树皮笔、尼龙排笔等。这些笔的材质不同、所达到的书写效果也是不同的,墨的颜色有浓有淡,给欣赏者一种新颖、独特、焕然一新的感觉,十分接近中国书法的表现手法。材质上的不同,导致阿拉伯文书法要比中国书法的装饰意味更加浓厚。与此相反,中国书法的书写工具比较单一,通常是毛笔,只是毛笔的种类依据毛的材质、笔杆的材质以及笔锋的长短有所不同。
  (二)纸的制作材料方面
  中国的穆斯林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除了使用传统的硬纸作为书写工具以外,还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书写纸张宣纸以及类似宣纸的粗纹纸。中国书法采用的材质由于历史的变迁有所变化:甲骨文书写在龟甲兽骨上,汉代的简牍书写在以木、竹为材质的简上,帛书书写在丝绸之上,后期主要以纸为书写媒介,同时也有镌刻在石碑上的石刻书法。
  (三)用墨方面
  中国书法讲究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阿拉伯文书法主要起装饰和抄写《古兰经》的作用,墨色比较清晰,并不追求像中国书法中常常看到的墨色浓淡的对比。
  (四)章法布局方面
  阿拉伯文书法一般是横向书写,从左至右,再从上至下。而中国书法则是从上到下,再从右至左。现今的阿拉伯文书法中融合了很多中国书法的元素,格局方面,阿拉伯文在书写的过程中采用的格式、布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后也像中国传统那样加盖书写者的名章,也用闲章来进行装饰,最后把所写的文字装裱成卷轴,形式有对联、横幅、中堂、手卷等,书写的阿拉伯文书采用汉字书法的形式,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
  (五)书写内容方面
  阿拉伯文书法主要以抄写《古兰经》和名句箴言为主,很少有传达作者情绪的内容。而中国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书法书写内容广泛:中国书法不仅体现出其记录文字的功能,同时也是书家抒发情绪、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内容多样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内容,其传递的情感也不都是积极向上的。
  由于自身的使命,阿拉伯文书法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与中国书法有很大不同,书写顺序也有所不同。在传播到中国的许多年里,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书法的碰撞使阿拉伯文书法艺术逐渐中国化,形成了既不同于本土的阿拉伯文书法又不同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中国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进入元代以后,山水画主流开始向文人画方向转变。作为元代文人画家的重要一员,王蒙的山水画可以代表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主要面貌。本文以王蒙《葛志川移居图》为例,试图通过分析该作品的点景构成,阐述王蒙如何借助移居归隐这一情节内容表现隐居这一古代文人山水画常见的画题。  一、《葛稚川移居圖》创作背景浅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见图1)纵139.5厘米、横58厘米,为元代画家王蒙所作,画面右上
期刊
“第三新人”派中的代表作家吉行淳之介在1954年凭借小说《骤雨》等获得第31届芥川奖。其代表作有《原色的街》《暗室》《黄昏以前》等。他的作品的共通點是主人公都被设定为作家自身及身边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和女人们的性关系。并且,吉行在写这些小说时,在细节部分都采用了实际体验来保证小说的现实性,文本中呈现出私小说的色彩。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几乎都懦弱、胆小,厌倦了世俗的人际关系,吉行文学并没有拘泥于“性”本
期刊
胶州秧歌的形式既有齐鲁古风,又有其形成时期的特点。它的整体风格是男性大胆,女性柔美,富有弹性和微妙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动态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最闪亮的珍珠之一。它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浪潮中也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胶州秧歌在动感风格特征中仍然继承了传统民族气质,也渗透了现代西方文化,非凡而精致,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文化娱乐活动
期刊
在不同的中国作家笔下,不同时期的中国式“娜拉”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并且中西方“娜拉”们在出走之后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不同作品中“娜拉”们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  1918年6月15日,在《新青年》杂志出版的“易卜生”专号上,胡适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易卜生的文字,同期发表的还有
期刊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西域的桥梁,是经济、文化、艺术的交融通道。西域石窟艺术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外来民俗文化因素渗入到石窟艺术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佛教石窟艺术广泛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它不仅承载着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宁夏固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诸多具有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本文从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等角度来探究石
期刊
四川历来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这得益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深厚的人文底蕴、闲适宜居的生活。四川省会成都更是被称作“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同时又有“锦城”和“蓉城”的美称,成都人民的慢生活长期被看作是悠闲自由的理想生活,成都亦被视为最宜居的城市。而在这理想的慢生活中,茶是巴蜀人民必不可少的消遣。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乡,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研究中国茶文化则离不
期刊
歌剧《白蛇传》是由当代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所创作,该剧获得了美国第95届普利策奖。作曲家以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将中国戏曲及民间音乐与西方的歌剧咏叹调及西洋乐器相结合,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它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是一部当代最新型的歌剧。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声乐技巧、演唱、情感等,却恰恰忽略了声乐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声乐美学。本文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白蛇传》的声乐艺术和表演
期刊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这项技艺源远流长,也是木工的一类,是木作中的细木作。几千年来,木雕文化和工艺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变得愈发富有内涵,木雕身上的每一次刀起刀落都是中华文化的烙卬。木雕工艺发展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充斥着鲜明的地域文化与不同的个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同时,这项传统的工艺也将与时俱进,走向创新的道路。  中国木雕艺术早已横跨数千年的历史,被视为珍贵的艺术,
期刊
音乐与修辞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作为诗歌的形式被古希腊诗人吟唱,吟游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歌颂英雄事迹,其不仅仅是诗篇与故事,荷马史诗常被称为西方文化的奠基,在当今的希腊仍有很高的地位。本文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音乐修辞进行分析研究,解读古希腊荷马时代的早期音乐文化思想。  荷马时代是以传说中的盲人音乐家、弹唱艺人荷马的出现以及民间口头文学荷马史诗的流传而划分的时代。在诗歌的早期发展
期刊
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重要部分,左翼音乐运动的出现对后来我国音乐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空前绝后的作用。而田汉在左翼音乐中担起了主要创始人的角色,他同其他人做出了许多无法言说的努力,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就田汉与左翼音乐运动中的新音乐展开深刻探讨,使人共同感受中国“新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值得人们关注和了解的经历。  从1931年到1932年,再到1937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