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蛇传》的声乐美学探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i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白蛇传》是由当代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所创作,该剧获得了美国第95届普利策奖。作曲家以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将中国戏曲及民间音乐与西方的歌剧咏叹调及西洋乐器相结合,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它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是一部当代最新型的歌剧。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声乐技巧、演唱、情感等,却恰恰忽略了声乐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声乐美学。本文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白蛇传》的声乐艺术和表演方式进行简析,以期为学习声乐美学和声乐演唱提供帮助。
  一、声乐美学的含义
  声乐美学是声乐艺术与美学的一种碰撞和融合,声乐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通过人的声音来传递思想情感,进而探究声乐艺术的学科。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声乐艺术本体中汇聚的一切美的因素,都在表演中表现出来。声乐美学要求表演者在熟悉作品背景、演唱方法技巧的基础上,重视声乐作品的哲学意义和美感,以此更准确地表达歌曲。
  二、歌剧《白蛇传》中的声乐美学
  周龙的歌剧《白蛇传》在21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突破性,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高度交融配合为出发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但是,它又打破了传统的剧情版本,以白蛇与小青500年前修行的故事为背景,将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与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区别于西洋歌剧又不失中国气派的优秀剧作。
  歌剧脚本是由出生在新加坡的美籍华裔林晓英女士以中国神话故事为素材进行编写的,整部歌剧分四幕,每一幕所展现的主题意义都不一样。故事讲述了在杭州西湖峨眉山上,修炼成仙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与凡人许仙相识,白蛇与许仙一见钟情,后白蛇与许仙结为夫妇幸福生活。此事被金山寺的法海识破,单纯善良也毫无定心的许仙背叛白蛇,听信法海的一面之词,最终将温柔聪慧的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自由、幸福的爱情的追求。
  与传统意义的《白蛇传》不同的是,歌剧《白蛇传》的重点在于白蛇是位女性的角色定位,她大胆地追求爱情,义无反顾接受与许仙的有违伦理道德的爱情。许仙在歌剧中的角色定位是封建、毫无主见、懦弱的男子形象,并且在第四幕《负心》这一部分,轻信了法海,背叛了自己的爱情。小青在歌剧《白蛇传》中前世是一名男性,爱慕白蛇却惨遭拒绝,便转世成为白蛇的好姐妹,陪伴着青蛇,因此小青是由假男高演唱。整个作品展现的是女同性与异性之间的异国风情故事。
  歌剧《白蛇传》的唱词不是中文和意大利文,而是使用英文。在序幕与幕间剧舞台转换时,增加了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者的方式对歌剧发生的背景、事件内容及人物内心活动作了简述与点评。作曲家在乐队音乐创作上打破传统模式,将中西有趣结合,分别从歌剧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唱腔、念白的织体上,音乐风格的新时代性及乐队编制配器上,以全新的理念取其精华、引用中国民族民间元素,创作出不同凡响的新音乐。
  在拿到声乐谱时,笔者围绕作品本体的材料,分析出其最大的特点是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例如,中国故事与西方咏叹调相结合,四个幕间剧中的材料采用的是四首古诗,配器使用了中国乐器。作曲家在乐队上主要采用的是西洋乐队,但也有中国民族乐器的使用,这样的配器彰显出中西结合的新型技法。中国传统民间乐器塑造出鲜明的人物,不同的中国乐器有特定的人物代表:埙是青蛇,竹笛是白蛇,二胡是许仙。作曲家尽可能在音乐中寻找创新的处理方法。
  在作品最开始序幕《传说》部分,小青运用中国的传统京剧念白,与英语的多音节相结合。演唱的过程中,小青演唱时多次运用“滑音”,甚至七度八度的大跳,中国的京剧韵味与西方的无调性作曲技法结合得很完整。例如,谱例一(见图1)中是七度的大跳。谱例二(见图2)即为中国京剧元素里的“滑音”。
  整部歌剧一共有四幕:第一幕为春(唤醒);第二幕为夏(热恋);第三幕为秋(蜕变);第四幕为冬(负心)。每一幕的幕间曲都是由童声合唱团演唱,作曲家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他2004年创作的合唱曲目,歌词选用的是中国古诗词,分别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苏轼《题林西壁》、李白《峨眉山月歌》、柳宗元《江雪》。这种中国古诗词更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内容,也让观众从内心产生共鸣。中国古代题材与英语的发音,采用天真纯净的童声更能彰显出音乐异国风情及现代音乐特点。
  谱例三(见图3)是幕间曲1春之歌。中国戏曲与西方美声唱腔不同,需要相互借鉴,以保证演唱效果。在歌剧整个唱腔的处理上,将京剧念白与西方自由无调性手法结合,周龙说:“听起来的效果像是吟诵英语的京腔。”笔者认为,这不只是借鉴了西方或者中国传统,而是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音乐美学。利用自由无调性手法扩展声乐部分的音高,从而使英语发音的腔体中国化。这样既保持英语重度音节的特征,又体现出中国戏曲的拖腔坠腔及顿腔的风格。这种声乐的艺术美学彰显了音乐的美感,并注入了新的灵魂。
  三、结语
  周龙老师说:“结果是一个真正融汇贯通:西方歌剧传统配器与中国戏曲说唱的结合,朗诵与唱腔的结合,塑造了中国和美国歌唱家同台联手合作的国际形象。”研究这部歌剧所展現的新型创作技法和声乐演唱美学,使声乐演唱更具有艺术内涵,对声乐学习者的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华南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春分时节,又逢雨天。远方的山,近处的水,脚下的路,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雾霭里,就连人的心绪也像这天气一样,变得潮湿了。  这里是洛阳,一个年降雨量600多毫米的千年帝都。無论岁月怎么更迭,这座古城对于甘霖的期盼,都常年存在。  我看了天气预报,这两日会有降水,我心里装满了喜悦。  而此刻,风无声,雨在悄悄滑落。久违的雨,细腻而多情,温润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  雨丝轻柔,我漫步在烟雨蒙蒙的洛水岸边,远
期刊
徽州体育素材图像是传统社会下的各种民俗活动的主要视觉表现形式。它的产生离不开古徽州村落民众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村落民众各种农耕生产、会社活动、节日庆典、宗族祭祀等活动。换言之,极具地方文化特质与丰富图像内涵的徽州民俗体育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古徽州留下了富饒的动态或静态的民俗体育视觉图像文化遗产,这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也是契合文化发展所必需的。本文以徽
期刊
音乐剧是一种由多种艺术元素相结合的舞台表演形式。通过对于舞台、台词、演唱、舞蹈等艺术元素的设计,它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剧情中并与人物角色产生共鸣。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自2009年在法国演出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音乐剧爱好者以及专家的高度认可。其采用极具突破性的法式摇滚乐与莫扎特的古典乐相融合的方式,以凸显人物性格以及内在情感变化。此剧虽然讲述了音乐家莫扎特的人生历程,但本
期刊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读故事 学作文》之《标点和空格》堪称“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最佳”改编,而轶闻之最早出处是孔另境的《我的记忆》,方圆等的改编存在不合史实、违背常识、偏离逻辑和模糊真相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与关键词“标点符号版”在某些语文教育资料中发生叠加。一则关于“鲁迅与标点”的轶闻就广泛分布在众多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料之中。对此,已有论者指出其在中学生刊物如《今日中学生》,专业刊物如《咬文
期刊
进入元代以后,山水画主流开始向文人画方向转变。作为元代文人画家的重要一员,王蒙的山水画可以代表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主要面貌。本文以王蒙《葛志川移居图》为例,试图通过分析该作品的点景构成,阐述王蒙如何借助移居归隐这一情节内容表现隐居这一古代文人山水画常见的画题。  一、《葛稚川移居圖》创作背景浅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见图1)纵139.5厘米、横58厘米,为元代画家王蒙所作,画面右上
期刊
“第三新人”派中的代表作家吉行淳之介在1954年凭借小说《骤雨》等获得第31届芥川奖。其代表作有《原色的街》《暗室》《黄昏以前》等。他的作品的共通點是主人公都被设定为作家自身及身边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和女人们的性关系。并且,吉行在写这些小说时,在细节部分都采用了实际体验来保证小说的现实性,文本中呈现出私小说的色彩。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几乎都懦弱、胆小,厌倦了世俗的人际关系,吉行文学并没有拘泥于“性”本
期刊
胶州秧歌的形式既有齐鲁古风,又有其形成时期的特点。它的整体风格是男性大胆,女性柔美,富有弹性和微妙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动态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最闪亮的珍珠之一。它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浪潮中也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胶州秧歌在动感风格特征中仍然继承了传统民族气质,也渗透了现代西方文化,非凡而精致,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文化娱乐活动
期刊
在不同的中国作家笔下,不同时期的中国式“娜拉”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并且中西方“娜拉”们在出走之后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不同作品中“娜拉”们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  1918年6月15日,在《新青年》杂志出版的“易卜生”专号上,胡适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易卜生的文字,同期发表的还有
期刊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西域的桥梁,是经济、文化、艺术的交融通道。西域石窟艺术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外来民俗文化因素渗入到石窟艺术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佛教石窟艺术广泛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它不仅承载着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宁夏固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诸多具有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本文从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等角度来探究石
期刊
四川历来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这得益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深厚的人文底蕴、闲适宜居的生活。四川省会成都更是被称作“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同时又有“锦城”和“蓉城”的美称,成都人民的慢生活长期被看作是悠闲自由的理想生活,成都亦被视为最宜居的城市。而在这理想的慢生活中,茶是巴蜀人民必不可少的消遣。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乡,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研究中国茶文化则离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