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捞业一员虎将

来源 :航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参加工作的龚晓明,在中国救捞系统素有“虎将”“铁将军”之美誉。他业务上精益求精,政治上纪律严明,带领“大力”号救捞船舶多次获得省部级先进集体称号。在获颁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前,他曾获上海市第十三届“金锚奖”、2014年度救捞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他担任“世越”号打捞工程项目副总监。在打捞“世越”号的600天里,他坚守现场496天,带领全船200多名救捞人员圆满完成任务。
  攻坚克难,完成钢梁穿引任务,成为“世越”号打捞工程的“实力担当”
  沉船船艏起吊,如何确保吊高精准到位?作为项目副总监,他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亲自协调、指挥水手镶钢缆、拉钢丝、装零件,与工程师一起研究施工工艺,最后成功将沉船精准吊抬至指定高度,为穿引33根托底钢梁创造先决条件。
  “我也是个父亲!”遇难者家属悲切的心情牵动着上海打捞局整个作业团队,也牵动着龚晓明的心。用于托底穿引的33根钢梁,每根长28.5 m,宽1.8 m,高90 cm。在高难度作业面前,他不惧困难,大胆尝试,与船员兄弟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将前18根钢梁穿引到位,但在穿引第19根托底钢梁时,遇到了可怕的“拦路虎”——海底岩石!为了最大限度保护遇难者遗体,维持沉船原始状态,项目组放弃了用炸药炸开岩石的简单办法。龚晓明连续作战,带领兄弟们改造装备,与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反复更新图纸,反复试验,经过13次升级改造、4 015次作业试验,最终成功改造了专门用于击碎海底岩石的开沟犁,扫除了穿引最后15根钢梁的“拦路虎”。
  带伤坚守现场,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练就打不倒的钢筋铁骨
  “疼痛不能击垮送‘世越’回家的决心!”就是这样一种信念,让膝盖装有7根钢钉的龚晓明,依然站立如松,坚守现场!在坚守作业现场的近500 天里,他凭着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配合项目总监顺利完成了船艏起吊、船艉钢梁拖绞、抬浮驳就位和整理起浮等关键作业。
  接到“世越”号打捞任务后,项目部要求“大力”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准备工作,起航出发。如何让这艘老船里里外外焕然一新,让数十台大型设备和数百吨应急物资按国际适航标准配备到位,这不是一般的挑战!他身先士卒,以船为家,战高温,与船员同吃同住,加班加点进行全船刷漆、污水管改造、设备装运……最终,他们让“大力”号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了PSC检查,按时开航出征。
  在船艏起吊阶段,面对重重困难,他连续三天三夜奋战,累了就在甲板座椅上打个盹,高频对讲机一响,继续战斗。为了抢工期,他在骄阳炙烤的甲板上,每天扯着沙哑的嗓子,坐镇指挥现场作业,确保按既定方案精准起吊。在起吊钢丝焊接过程中,他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经常拿着卷尺一根根测量,稍有一点瑕疵就要返工,视质量为生命。在沉船起浮阶段,时间窗口只有短短几天的好天气,机会十分宝贵,一旦错过,不仅工期至少要顺延半个月,而且会使作业风险成几何级数增长。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装有7根钢钉的膝盖旧疾复发。项目总监多次劝他回国静养,但考慮到沉船起浮到了关键阶段,他均一口回绝,拖着伤腿坚守一线,直至顺利完成任务。为了保障各项作业顺利完成,他组织现场抗风141次,完成吊装作业10 938次,起抛锚756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保障作用。与他共事10多年的船员都习惯称他为“打不倒的‘铁将军’”。
  以船为家,铁腕治船,船舶管理达到国际标准,推动海上应急打捞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让一艘37年船龄的老船保持规范整洁,焕发新的活力?龚晓明始终秉持“‘大力’号保养好了,还可再用10年”的想法,坚持以铁的意志和纪律,塑造铁一般的船舶,带教铁一般的队伍。他将自己10多年在“三用船”上工作的经验和在国外学习的QHSE管理标准,科学运用到“大力”号船舶管理上,形成了以甲板和机舱为单位的18套操作规程,并加强每班巡查和每周每月例行检查,确保每个角落时刻干净整洁,每样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状态。登上“大力”号,你看不到船员当班时间驻足休息,除了作业,就是保养,船舶始终保持24 h100%高效运转。目前,国际海上救助打捞的出动时效标准一般是4 h,而“大力”号的出动时效为2 h,也就是说,接到应急任务后,“大力”号2 h内整装出发,快速反应速度整整超越国际标准2 h。
  在打捞“世越”号期间,他所带领的“大力”号不仅是指挥船舶,同时还作为韩方官员、专家、遇难者家属的接待和工作场所,500多天接待4 746人次。“大力”号窗明几净,配套齐全,管理规范,船容船貌令所有人赞叹不已!
  3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一马当先,抛锚移船、精确吊装、救生艇操控,以及其他各种甲板作业,样样精通。为了中国救捞事业,龚晓明甘愿吃苦,无私奉献,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海打捞局)
其他文献
东太平洋航运公司(EPS)委托GoodFuels公司为其2010年建造的47377载重吨MR型油轮M/T Pacific Beryl号提供生物燃料料舱。GoodFuels为EPS提供了一种剩余燃料当量的生物燃料油(BFO)。BFO的性能将在M/T Pacific Beryl号轮以及其他船级EPS管理的船舶上进行测试和分析。  EPS首席执行官Cyril Ducau说,“GoodFuels提供的先进
期刊
巴拿马海事局(AMP) 协同巴拿马共和国外交部,共同处理巴拿马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运协定的续签事宜。该续签协定于2021年7月20日开始生效。  两国续签的海运协定进行了升级,有效期从原来的3年延长至5年,这一举措加强了缔约双方的商業关系,加强了船舶登记处对其用户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的承诺。对于在船上使用巴拿马国旗的船舶所有人而言,这也体现了一系列优势,例如:  1.采取适当措施,便利和加快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国际国内法规的条款来讨论分析海船船员岗前培训的责任主体,旨在明确船东及船舶管理公司和船员服务机构开展船员培训的要求,促进船员岗前培训的规范开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真正发挥培训的功能和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船员;岗前培训;劳动合同  0 引言  海船船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有着技术性、独立性、团队性、风险性等职业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船员要有强健的体魄、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
期刊
2021年8月26日14:00许,“苏启渔运08022”轮在长江口北槽附近水域搁浅,船上10名船员遇险,亟须救援。  接到险情信息后,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立即启动应急救助预案,指派近岸双体快速救助艇 “东海救204” 轮紧急赶赴现场施救。  15:52,“东海救204”輪抵达事发海域,救助人员通过评估后,决定采用释放救助艇接救方式展开救援。经过两轮紧急接救,“东海救204”轮于16:14成功将10
期刊
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码头平面图(见图1)。该图呈规整的正方形,暗黄色纸质,以铅笔、红笔绘制、毛笔题识,构图简洁明了。这是近代民营航运企业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在十六铺购地建设大达码头时,近代中国民资船舶修造厂——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为其绘制的平面规划图。该图不仅承载了以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民营内河航运企业的发展历史,而且反映了二十世纪初近代航运背景下上海十六铺码头的变迁图景。 
期刊
摘要: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应急科普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应急科普的策略更是决定应急科普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博物馆的聚集区域,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率先成立了长三角科普联盟。本文立足于此次长三角科普联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科普宣传,结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的特点,分析当前长三角科普联盟在应急科普上存在的不足,从完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发挥“科学共同体”
期刊
“Oceanbird(海洋鸟)”号是瑞典创新技术公司开发的一种货船概念,运输汽车和卡车。它利用风能为动力在公海航行。该貨船使用5个垂直排列的262 ft伸缩翼将排放量减少约90%。该货船被设计成11 mph的速度,可运载7 000辆汽车。此外,当有狂风时,“Oceanbird”号船将会展开空气动力机翼。据瑞典创新技术公司称,“Oceanbird”号船将能够在12 d内横渡北大西洋。  (刘昭青 编
期刊
韩国现代重工集团表示,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C)上尝试无人操纵的处女越洋航行,依靠Avikus Corp.公司所开发的现代智能導航辅助系统(HiNAS)2.0运作。该运输船长300 m,拟首航太平洋或印度洋。  这艘船将是世界上第一次二等级自主型越洋航行,这是指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4级船舶自主系统其船上配有船员的遥控船舶。据全球市场研究者联合市场研究机构信息,预计到
期刊
日本三菱造船与法国能源巨头TotalEnergies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开发LCO2运输船。LCO2运输船在将CO2从其排放源输送至储存设施供利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CO2捕获、利用和储存作为实现脱碳化的有效手段,正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三菱造船正在积极寻求LCO2运输船的商业化。MHI集团通过集中三菱造船建造LPG和LNG运输船积累的先进气体处理技术,以及三菱重工工程的CO2捕获技术,为构建跨越
期刊
日本长崎大学和京瓷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智能监测浮标,其利用潮流产生自己的能量,用于持续的海洋數据收集。该智能浮标结合了长崎大学的潮流发电技术和京瓷公司的物联网相关技术,能够利用自身产生的能量来收集海洋环境数据。在潮汐周期的大潮至低潮期间,科研人员进行了为期9 d的试点测试,使用21个传感器来收集加速度、温度、流速和流向等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在实验期间,智能浮标平均发电量达到16.3 W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