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寻找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如何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呢?
一、构建趣味性课堂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各国教育界都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和因材施教。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育要个性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2.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客观需要
在传统的人满为患的大班中,每个学生得到的关注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则以其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数减少,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增加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视。因此,小班化教学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构建趣味性课堂也是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客观性决定的。
3.学生个性培养的需要
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需要有终身读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传统的缺乏趣味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谈到:“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识活动,促进学习。因此,构建趣味性课堂也是学生个体的客观需要。
二、构建趣味性课堂的策略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实物刺激、动手操作、竞赛推动、激励表扬等诸多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增强形象性:实物刺激,激发兴趣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减少,师生的距离缩短。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渴求新知识,渴求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实物教学符合初中生好奇、乐于探索新知的心理特点,符合认知规律。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教学中,由于这一段历史缺乏文字记载,于是学生对史前时代历史的印象模糊并且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人面鱼纹彩陶盆模型”、“小口尖底瓶模型”等实物。这样的实物观察比听教师的描述和观看课本图片更加真实和生动。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去准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物,学生也无法细致地观察与充分地交流。只有在小班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赋予实践性:动手操作,强化兴趣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必要条件。”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教具怀有浓厚的兴趣,合理地使用教具和学具,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演示、课本给我的将牢记;结论自己得出的我将终生牢记。”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手去试一试,体验一下,学生就会感觉到有些问题并不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收获成功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了。
例: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行政区划”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与位置比较陌生的情况,我利用学校实验室里的地图拼图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中国地图。学生通过拼图过程不仅掌握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还掌握了每个省(区)的地理方位及省区地图形状,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营造刺激性:组织竞赛,深化兴趣
学习竞赛是一种用来鼓励进取、战胜懈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组织方法。仍然以“行政区划”这一课为例,为了在课堂中尽快地让学生掌握我国34个省区的地理位置及简称,在学生动手拼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先通过组内预赛选出优胜者,然后由优胜者作为小组代表参加全班决赛。这样通过两轮的比赛,不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适当的竞赛能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是一次良好的德育过程。
(四)外部激励性:表扬与批评,内化兴趣
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初中生已经不需要外部的表扬了,其实不然,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的时期,父母的赞同、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称赞及学校的荣誉等外部动因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心理优势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予以正确的引导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种外部的刺激将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使用一些语言刺激:“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你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请继续保持”;还可以利用一些动作表情:如鼓掌、伸出大拇指、一个会心的微笑或实物奖励、成果展示等。这些激励手段能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乐学、勤学。总之,小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使评价发挥激励和导向的功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探索。
三、构建趣味性课堂过程中的一点反思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无论是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必须同社会相联系、同生活相联系。社会课是一门突出实践性、创造性的新课程,根据社会课的特点,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学习。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如何在学生的校外活动中较好地运用这四种培养兴趣的方式,让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有效地进行?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总而言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趣味性课堂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各国教育界都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和因材施教。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育要个性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2.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客观需要
在传统的人满为患的大班中,每个学生得到的关注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则以其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数减少,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增加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视。因此,小班化教学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构建趣味性课堂也是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客观性决定的。
3.学生个性培养的需要
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需要有终身读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传统的缺乏趣味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谈到:“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识活动,促进学习。因此,构建趣味性课堂也是学生个体的客观需要。
二、构建趣味性课堂的策略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实物刺激、动手操作、竞赛推动、激励表扬等诸多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增强形象性:实物刺激,激发兴趣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减少,师生的距离缩短。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渴求新知识,渴求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实物教学符合初中生好奇、乐于探索新知的心理特点,符合认知规律。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教学中,由于这一段历史缺乏文字记载,于是学生对史前时代历史的印象模糊并且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人面鱼纹彩陶盆模型”、“小口尖底瓶模型”等实物。这样的实物观察比听教师的描述和观看课本图片更加真实和生动。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去准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物,学生也无法细致地观察与充分地交流。只有在小班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赋予实践性:动手操作,强化兴趣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必要条件。”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教具怀有浓厚的兴趣,合理地使用教具和学具,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演示、课本给我的将牢记;结论自己得出的我将终生牢记。”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手去试一试,体验一下,学生就会感觉到有些问题并不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收获成功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了。
例: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行政区划”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与位置比较陌生的情况,我利用学校实验室里的地图拼图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中国地图。学生通过拼图过程不仅掌握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还掌握了每个省(区)的地理方位及省区地图形状,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营造刺激性:组织竞赛,深化兴趣
学习竞赛是一种用来鼓励进取、战胜懈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组织方法。仍然以“行政区划”这一课为例,为了在课堂中尽快地让学生掌握我国34个省区的地理位置及简称,在学生动手拼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先通过组内预赛选出优胜者,然后由优胜者作为小组代表参加全班决赛。这样通过两轮的比赛,不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适当的竞赛能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是一次良好的德育过程。
(四)外部激励性:表扬与批评,内化兴趣
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初中生已经不需要外部的表扬了,其实不然,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的时期,父母的赞同、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称赞及学校的荣誉等外部动因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心理优势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予以正确的引导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种外部的刺激将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使用一些语言刺激:“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你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请继续保持”;还可以利用一些动作表情:如鼓掌、伸出大拇指、一个会心的微笑或实物奖励、成果展示等。这些激励手段能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乐学、勤学。总之,小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使评价发挥激励和导向的功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探索。
三、构建趣味性课堂过程中的一点反思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无论是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必须同社会相联系、同生活相联系。社会课是一门突出实践性、创造性的新课程,根据社会课的特点,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学习。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如何在学生的校外活动中较好地运用这四种培养兴趣的方式,让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有效地进行?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总而言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