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阅读启悟中提升人格素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人生我做主中职学生人格素养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中职学校的普遍欢迎,并由此引发一定范围内关于学校教育的热烈讨论。本文拟就《读本》的特点作简要分析,并就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阅读启悟学生语境
  1.《读本》能够把握学生特点,真诚助力学生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逐渐成为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大大改变了原来产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技能不足的状况。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不少学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掉队生”,对于自己正在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缺乏信心,甚至无奈茫然。根据《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另据上海市2012年公布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显示,中职学生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有强烈的被人认同的需求。70.07%的中职学生经常认为自己会被忽视,感觉自己十分渺小;经常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的占到了42.67%。
  因此,如何让广大中职学生从无奈茫然的懵懂少年成长为自尊自信的产业大军,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从关注自我到奉献社会,逐步成长为自尊自信的人,成长为合格的公民,成长为普通而优秀的劳动者。
  一本好书应该能够用恰当方式把恰当的内容呈现给恰当的读者,并起到恰当的效果。人格素养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人格素养培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读本》围绕人格素养的培育,摒弃枯燥生硬的说教,并用微博互动平台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本生动贴心的青春励志读本,是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成果。
  2.《读本》编出了“语文版”的阅读启悟特色
  《读本》编写坚持以平等对话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的可读性为原则,摒弃了板起面孔说教的教导方式,而代之以平等对话和亲切地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启悟,引发亲和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读本》编写体例开放活泼,交流方式新颖。《读本》开篇有亲切真诚的编者寄语,篇章首页有凝重的格言警句,每篇文章最打动编者的摘要也在文首呈现出来分享给读者,文后知名作家十年砍柴的微点评和微博互动也为读本与学生的后续交流拓展了空间。
  编者的立足点是亲和、贴心的,所选的文章是生动有趣的。让学生读到一个触动内心的好故事,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样“渺小”却自尊自强的劳动者的榜样,牢记并奉行一句经典名言,可能就会让他们受益终生。《读本》选文注重人文性。选文共有12组,每组篇章的标题揭示其人文内涵:“人最珍贵”“责任如山”“以信立人”“习惯养成”“处事之理”“宽容如天”“善护心灵”“合作与竞争”“法律与道德”“正确的财富观”“家庭是根”“劳工神圣”。读本以“人最珍贵”开篇,最后一组文章落在“劳工神圣”上。引导中职学生阅读这样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美文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素养,让他们逐步成长为自尊自信的人,成长为合格的公民,成长为普通而优秀的劳动者。
  二、加强学生人格素养培育的几点建议
  1.改变沟通方式,真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近期几起学校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让人们惊叹: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何我们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提供的帮助如此无力?前不久,新华社对复旦学生投毒案的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了钱理群教授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著名作家莫言在他的《虚伪的教育》一文中也曾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上世纪末学校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存在的缺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但学校在学生德育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德育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效果。因此,改变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真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才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减少假、大、空的说教,多做具体细致的指导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切实的烦恼和问题,他们面对这些烦恼和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行动往往就是他们人格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比如,学生和同学、舍友发生了纠纷,学生遇到了经济困难,个别同学沉迷游戏不能自拔。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教师要努力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状态,摒弃枯燥乏味、大而化之的说教和警示,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用一些生动的事例开导他们,也可以现身说法真诚地谈谈自己在年轻时候遇到的问题以及当时的想法、做法。平时也应该针对做人做学生的一些原则问题提出具体切实的要求和强调。只要我们真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他们就能感觉到老师的责任和用心,这对学生的人格素养形成也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3.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多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这样的师道尊严也是所有为人师者应该坚持践行的职业操守。爱因斯坦就曾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更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对于教师来说,道理亦然: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比讲大道理对学生更有实效,老师在工作、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人格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教师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积极传递出人格魅力的正能量,对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也极为重要。
  尼采说,人与树是一样的。你想往自由的高处去,你的灵魂渴求着星球。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可以帮助他们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我的人生我做主中职学生人格素养读本》,中职学生人格素养读本编写委员会,语文出版社,2013年4月第2版。)
其他文献
一  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马尔克斯的名作《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教材编者归入了情感话题,附录于小说后面的分析除了提到该小说的情感魅力外,特别对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看法。编者认为: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时评语文读本》是一本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好书。它内容详尽、风格多样,全书分为时政篇、社会篇、公民篇、生命篇、人物篇、文化篇、教育篇,有时政的担忧,有对生命的反思,有对文化的叩问,有为教育的鼓与呼,充分展现了当下批有良知、胸怀广阔、傲骨凛然的文化人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关注人的存在,语文教学要肩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特级教师韩军说:语文教育
编者按: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成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具体实践中,以心理教师为主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满足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如何进行体系搭建、课程设计、队
明代小说戏曲评点家叶昼在评价《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见容与堂刻本《忠义水浒传》)所谓“《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即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对共性与个性、类型与典型的把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故能描绘出像鲁智深这样“千古若活”的形象。  一  叶昼所指《水浒传》中的“同”就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
审题是作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错误的“高发地带”,也是教师讲评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发现学生存在审题问题,教师总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急于传递正确的立意,于是,往往会在审题方法上下很多功夫,反复推敲材料内涵,反复强调正确立意。学生听罢神清气爽,过后换个材料,又陷于浑浑噩噩之中。  这不禁让我思考,从材料到观点,学生到底走了多少歧路?如果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错误思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
编者按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引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到2019年,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都将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好统编本教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语文教师面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较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有较大变化,比如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先识字再学拼音以及更加强调课型的区分等。如何理解这些变
儿歌《小小的船》因其内容浅显而又富有想象力,常被选人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关于此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很少对其中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存有疑问。当然,如果单从识字本身人手,把这首儿歌仅视为识字的材料,也许可以不管儿歌本身的内容,教学设计的深浅问题也就没必要提出来。只是近年来教育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随文识字日益得到教师的重视,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词的词典义,而且还要理解其文本中的语境义,乃至
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盎然生机和勃勃活力,—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思想眷注和内在安排。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思想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它,不再是一种应试“利用”的敲门砖,它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时下,语文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二是记忆,三是应考。语文教育沦落为一种技术、一种伎俩,麻木不仁,浑浑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本意是“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语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