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0年3月国民党决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至今,孙中山的“国父”身份,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浮沉?背后,又折射着怎样的时代变迁?
国民党的中山痕迹
孙中山生前关注台湾,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是很好的革命基地。但因长期在日本活动,孙的这些观点,多只在私下谈及。
1900年、1913年、1918年,孙中山曾三次赴台发展革命力量。兴中会、同盟会中台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吴文秀、连横、罗福星、蒋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蒋渭水因在日据时期建立“台湾民众党”,被民进党视为“本土化”标志性人物,其实,蒋乃孙中山的拥趸,是中华革命党的秘密党员。孙也时常关照台湾革命党人要“学习国语”。
1925年孙中山去世。大陆舆论两极分化,褒赞者虽略占优势,但指责孙是“国之罪人”者,也“不为绝对少数”——其指责集中于:孙为对付恶政治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于民智启蒙方面轻举妄动;革命理论东牵西扯,政策策略优柔寡断;……等。相比之下,台湾舆论对孙的感情更为整齐划一。民众不顾日本当局反对,组织了许多悼念活动。在台北,一个仅能容纳2000人的会场,有5000多人前来默哀。生于台湾的作家张我军,在悼词中说,“唉!大星一坠,东亚的天地忽然黯淡无光了……消息传来,我岛人五内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样,西望中原,禁不住泪浪滔滔!”1929年,孙中山灵柩迁往南京中山陵。蒋渭水不仅让“台湾民众党”代表参加了奉安大典,还刊文称赞孙中山为“民国的国父”,远早于国民党正式尊孙为“国父”。
略言之,在日据时代,孙中山被台湾民众视作“中国的象征”,并自发赋予了其“国父”的荣誉。至于孙在革命生涯中的诸多可议之处,主要是大陆知识界在讨论,台湾舆论很少言及。
两蒋时代,由官方推动,孙中山的印记在台湾随处可见。当年台湾举行受降典礼的台北公会堂改名为中山堂,通往台北神社的马路原名敕使街道改为中山北路、第三女子高中改为中山女中。而其它城镇以中山为名的道路、建筑更是不可胜数。
在台湾,军队中的室内集合场地叫做中山室,以往到了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或者3月12日的逝世纪念日,机关学校必定要举行纪念会,高唱“国父纪念歌”。
在1990年代之前,作文写到“国父孙中山”,前面必须空一格表示尊敬,听到的时候,站着要立正、坐着就立刻端正挺胸。
数十年来,台湾都奉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在大小典礼上,与会者朝着孙先生遗像鞠躬,早已成为惯例,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时光荏苒,时代的巨轮前进,台湾政治氛围的改变,孙中山不再享有当年的尊崇。
一度在台湾,因为钞票上印了孙中山的头像,所以孙中山是钞票的代名词,如今却是“四个小朋友”。不但新台币的钞票上不再有他的肖像,纪念他的铜像也一座座从街头和校园消失。
在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前,台湾每逢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和忌日都要举行纪念活动,高唱《国父纪念歌》。后来这些纪念活动规模渐小,变成国民党党内活动,媒体也漠不关心。但今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忌日却成了媒体焦点,马英九、宋楚瑜等政治人物向孙中山先生献花及市民自发到“国父纪念馆”行礼等都被大篇幅报道,孙中山先生因民进党的政治蛮横而重回台湾的视线。
当天,马英九在网络上发表长文,披露自己每天进办公楼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孙中山铜像鞠躬致敬,称自己是孙中山的“铁粉”。他还在文中爆料,他2008年上任后,发现办公楼大厅摆放了五十年的孙中山半身铜像不见了,被松树盆景所取代,一查之下才知道陈水扁任上把铜像拆除扔到了仓库里,他立即指示迎回铜像并举行了复位仪式,并于2015年将办公楼内的敞厅正式命名为“中山厅”。马英九在文中回顾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后发问:“如果一位推翻帝制的伟人被视为‘封建’,我们总该先修改所有辞典中‘封建’一词的定义吧?一百多年来四代台湾人如此敬重怀念的人,今天的我们可以这样对待他吗?”
现实的尴尬
2月28日,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日,台湾宜兰市中山公园的孙中山铜像、蒋介石铜像遭泼红漆,并喷上“台湾希特勒”“228元凶”等字样。
当地警方怀疑是特定团体所为,宜兰市长江聪渊表示,对于过去的历史抱着尊重、包容的心态,不打算对肇事者提告。
同样是在2月, 民进党“立委”高志鹏指出,孙文被称为国父,是国民党在1940年决议通过:“拟请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案”,国民政府才正式发出训令,尊称孙文为“国父”,但孙文到底是不是“台湾2300万人”的“国父”,是否仍应沿用“未行宪前”行政命令的必要,就有待讨论。高志鹏说,转型正义的第一步是追求真相,向“国父”行礼是蒋介石为巩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高志鹏说,这个法案在上个会期就提出,遭到蓝军的阻挡,现在继续推动。
孙中山,被所谓的民进党普遍质疑。
台湾的泛蓝阵营这几年来一直试图加强连接台湾和孙中山的关系,例如台湾的“中央银行”也要发行纪念银币,但是距离上次发行“国父诞辰纪念银币”已经隔了30年。
在国民党党内都听不到“国父遗教”“建国方略”,政治人物再也不提“孙文学说”甚至“三民主义”的时候,孙中山在台湾还代表了什么呢?
“不要孙中山”的主张在台湾虽招致批评,但也有市场。台湾一知名主持人就网络发文呼应高志鹏:我上小学时就觉得挂陌生人的遗照很奇怪,看着很邪门。还有人开始向孙中山雕像泼漆。支持民进党的名嘴们也在电视节目上奇谈怪论:领袖崇拜是封建余毒,挂遗像就是封建主义。谁看见过美国人向政治人物鞠躬?“废除遗像就是标志从威权统治迈向民主政治,扫除威权时代贻害,还原真切历史。”
高志鹏更是在行使自己的“质询权”时在“立法院”的孙中山遗像下扬言:哪条法律规定要挂像?哪条规定孙中山是“国父”?尊崇孙中山是1940年国民党中常会的决议,代表国民党的认同,不代表国家认同,孙中山不适合作为偶像被崇拜。
高志鹏的逻辑代表民进党的思维,即:“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孙中山,和台湾2300万人没有关系,用不着崇敬。”民进党籍的“立法院院长”苏嘉全称“这种讨论”很健康,很有必要;同党的“副院长”蔡其昌也表态支持。国民党籍的一名女“立委”上台质询时,邀请苏嘉全和她一起向议场悬挂的孙中山遗像鞠躬,被苏拒绝。
但是,最关键的人物蔡英文一直沉默,眼见风波已引起社会反感,蔡英文拍板收网,在2月底的内部会议上指示“对于政治敏感度较高的议题要有整体战略思维”。其后,高志鹏的提案在“立法院”被退回。
国民党的中山痕迹
孙中山生前关注台湾,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是很好的革命基地。但因长期在日本活动,孙的这些观点,多只在私下谈及。
1900年、1913年、1918年,孙中山曾三次赴台发展革命力量。兴中会、同盟会中台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吴文秀、连横、罗福星、蒋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蒋渭水因在日据时期建立“台湾民众党”,被民进党视为“本土化”标志性人物,其实,蒋乃孙中山的拥趸,是中华革命党的秘密党员。孙也时常关照台湾革命党人要“学习国语”。
1925年孙中山去世。大陆舆论两极分化,褒赞者虽略占优势,但指责孙是“国之罪人”者,也“不为绝对少数”——其指责集中于:孙为对付恶政治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于民智启蒙方面轻举妄动;革命理论东牵西扯,政策策略优柔寡断;……等。相比之下,台湾舆论对孙的感情更为整齐划一。民众不顾日本当局反对,组织了许多悼念活动。在台北,一个仅能容纳2000人的会场,有5000多人前来默哀。生于台湾的作家张我军,在悼词中说,“唉!大星一坠,东亚的天地忽然黯淡无光了……消息传来,我岛人五内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样,西望中原,禁不住泪浪滔滔!”1929年,孙中山灵柩迁往南京中山陵。蒋渭水不仅让“台湾民众党”代表参加了奉安大典,还刊文称赞孙中山为“民国的国父”,远早于国民党正式尊孙为“国父”。
略言之,在日据时代,孙中山被台湾民众视作“中国的象征”,并自发赋予了其“国父”的荣誉。至于孙在革命生涯中的诸多可议之处,主要是大陆知识界在讨论,台湾舆论很少言及。
两蒋时代,由官方推动,孙中山的印记在台湾随处可见。当年台湾举行受降典礼的台北公会堂改名为中山堂,通往台北神社的马路原名敕使街道改为中山北路、第三女子高中改为中山女中。而其它城镇以中山为名的道路、建筑更是不可胜数。
在台湾,军队中的室内集合场地叫做中山室,以往到了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或者3月12日的逝世纪念日,机关学校必定要举行纪念会,高唱“国父纪念歌”。
在1990年代之前,作文写到“国父孙中山”,前面必须空一格表示尊敬,听到的时候,站着要立正、坐着就立刻端正挺胸。
数十年来,台湾都奉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在大小典礼上,与会者朝着孙先生遗像鞠躬,早已成为惯例,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时光荏苒,时代的巨轮前进,台湾政治氛围的改变,孙中山不再享有当年的尊崇。
一度在台湾,因为钞票上印了孙中山的头像,所以孙中山是钞票的代名词,如今却是“四个小朋友”。不但新台币的钞票上不再有他的肖像,纪念他的铜像也一座座从街头和校园消失。
在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前,台湾每逢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和忌日都要举行纪念活动,高唱《国父纪念歌》。后来这些纪念活动规模渐小,变成国民党党内活动,媒体也漠不关心。但今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忌日却成了媒体焦点,马英九、宋楚瑜等政治人物向孙中山先生献花及市民自发到“国父纪念馆”行礼等都被大篇幅报道,孙中山先生因民进党的政治蛮横而重回台湾的视线。
当天,马英九在网络上发表长文,披露自己每天进办公楼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孙中山铜像鞠躬致敬,称自己是孙中山的“铁粉”。他还在文中爆料,他2008年上任后,发现办公楼大厅摆放了五十年的孙中山半身铜像不见了,被松树盆景所取代,一查之下才知道陈水扁任上把铜像拆除扔到了仓库里,他立即指示迎回铜像并举行了复位仪式,并于2015年将办公楼内的敞厅正式命名为“中山厅”。马英九在文中回顾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后发问:“如果一位推翻帝制的伟人被视为‘封建’,我们总该先修改所有辞典中‘封建’一词的定义吧?一百多年来四代台湾人如此敬重怀念的人,今天的我们可以这样对待他吗?”
现实的尴尬
2月28日,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日,台湾宜兰市中山公园的孙中山铜像、蒋介石铜像遭泼红漆,并喷上“台湾希特勒”“228元凶”等字样。
当地警方怀疑是特定团体所为,宜兰市长江聪渊表示,对于过去的历史抱着尊重、包容的心态,不打算对肇事者提告。
同样是在2月, 民进党“立委”高志鹏指出,孙文被称为国父,是国民党在1940年决议通过:“拟请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案”,国民政府才正式发出训令,尊称孙文为“国父”,但孙文到底是不是“台湾2300万人”的“国父”,是否仍应沿用“未行宪前”行政命令的必要,就有待讨论。高志鹏说,转型正义的第一步是追求真相,向“国父”行礼是蒋介石为巩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高志鹏说,这个法案在上个会期就提出,遭到蓝军的阻挡,现在继续推动。
孙中山,被所谓的民进党普遍质疑。
台湾的泛蓝阵营这几年来一直试图加强连接台湾和孙中山的关系,例如台湾的“中央银行”也要发行纪念银币,但是距离上次发行“国父诞辰纪念银币”已经隔了30年。
在国民党党内都听不到“国父遗教”“建国方略”,政治人物再也不提“孙文学说”甚至“三民主义”的时候,孙中山在台湾还代表了什么呢?
“不要孙中山”的主张在台湾虽招致批评,但也有市场。台湾一知名主持人就网络发文呼应高志鹏:我上小学时就觉得挂陌生人的遗照很奇怪,看着很邪门。还有人开始向孙中山雕像泼漆。支持民进党的名嘴们也在电视节目上奇谈怪论:领袖崇拜是封建余毒,挂遗像就是封建主义。谁看见过美国人向政治人物鞠躬?“废除遗像就是标志从威权统治迈向民主政治,扫除威权时代贻害,还原真切历史。”
高志鹏更是在行使自己的“质询权”时在“立法院”的孙中山遗像下扬言:哪条法律规定要挂像?哪条规定孙中山是“国父”?尊崇孙中山是1940年国民党中常会的决议,代表国民党的认同,不代表国家认同,孙中山不适合作为偶像被崇拜。
高志鹏的逻辑代表民进党的思维,即:“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孙中山,和台湾2300万人没有关系,用不着崇敬。”民进党籍的“立法院院长”苏嘉全称“这种讨论”很健康,很有必要;同党的“副院长”蔡其昌也表态支持。国民党籍的一名女“立委”上台质询时,邀请苏嘉全和她一起向议场悬挂的孙中山遗像鞠躬,被苏拒绝。
但是,最关键的人物蔡英文一直沉默,眼见风波已引起社会反感,蔡英文拍板收网,在2月底的内部会议上指示“对于政治敏感度较高的议题要有整体战略思维”。其后,高志鹏的提案在“立法院”被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