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稳定物价”“收入分配”“保障房”“反腐倡廉”“幸福”“十二五”……这一个个凝聚了“两会”重要成果、代表委员铮铮建言和全国人民殷切期待的热词,让百姓聆听到这个春天里最温暖的信息……
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3个部分: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2011年的工作。
对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专家们说,非常鼓舞人心、振奋人心!
▍讲协调:以人为本 平衡发展
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陆学艺)
关键词:民生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5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
陆学艺认为,这一概括实实在在。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报告中的这些表述振奋人心,在会场上多次激起掌声。这既是“十一五”的经验总结,也是政府的铿锵承诺。
关键词:两个7%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这两个7%,意义重大,对国计民生都有好处。和‘十一五’比起来,‘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的目标,是比较高的。如果达到7.2%,10年就会翻一番,也就是居民收入10年增加一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陆学艺说。
他说,这两个7%,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个例证。
以往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GDP挂帅,以致以牺牲社会建设、农村发展、资源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GDP。两个7%明确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4%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
▍重公平:就业优先 健全社保
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关键词:公平就业
郑功成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将公平就业摆到重要位置,实质上使就业优先战略跃上新台阶。
一方面,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提高城镇化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服务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将能够实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并强化劳动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同时,让农民工安居乐业,将有力促进就业公平。还需要推进以同工同酬、稳定就业为目标的新一轮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在化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实现就业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社保全覆盖
郑功成说,2010年是我国社保体系建设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社保制度覆盖面快速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社保体系正在向普惠全民的方面快速推进,社保体系建设从长期实验性状态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的社保体系仍存在制度缺漏、水平偏低、差距巨大等问题。基本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目标尚未实现,低保、医保及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仍然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保障待遇差距偏大等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继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是2011年的重要工作目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保的财政补助标准要从120元提高到200元,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连续第七次提高10%,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扩展到40%,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为1000万套等,再加上在其他社保方面的投入,全国社保水平在今年应较大幅度地提高。
同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民的目标,如果再加上已经覆盖城乡居民的低保制度的完善,可以肯定,未来几年内我国社保体系将迅速覆盖城乡居民,并朝着公平、普惠的方向迈进。
▍控楼市:保障安居 稳定价格
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 朱中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分务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房价问题没有回避,并提出加快解决住房问题的3方面措施,抓住了核心。”朱中一说。
关键词:3600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增加到1030亿元。5年将总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全部建成后,保障房覆盖率将达到约20%。
朱中一认为,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继续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加快建设进度还要保证地方政府的土地、资金投入到位。其中,关键是要严格落实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投入保障房建设。
关键词:决心
朱中一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把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实际上是明确了住房市场“调结构”的目标,就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用于满足居住需求的住房。
“报告强调这一点的措辞比较严厉,体现了政府把调控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朱中一说,尽管地方政府有难处,但只要把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就能克服困难。
▍促医改:攻坚克难 回归公益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关键词:医改惠民
饶克勤认为,过去两年,我国在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尤其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新农合,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农民。”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饶克勤说,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60%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报告明确提出,今后我国还将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合理药价,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目前,国家明确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同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和绩效工资,一些地方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公立医院是城乡居民反映看病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进入体制机制的攻坚阶段。”饶克勤说,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改革其筹资体制、支付制度等。
▍强基础:稳住农业 赢得主动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大兴水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认为,这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将集中精力解决水利建设滞后这个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从第一年开始就要毫不放松、扎实推进。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
“《政府工作报告》把确保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非常必要。”陈锡文认为,这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
关键词:“三农”投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扩内需: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关键词:内外均衡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3个部分: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2011年的工作。
对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专家们说,非常鼓舞人心、振奋人心!
▍讲协调:以人为本 平衡发展
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陆学艺)
关键词:民生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5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
陆学艺认为,这一概括实实在在。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报告中的这些表述振奋人心,在会场上多次激起掌声。这既是“十一五”的经验总结,也是政府的铿锵承诺。
关键词:两个7%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这两个7%,意义重大,对国计民生都有好处。和‘十一五’比起来,‘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的目标,是比较高的。如果达到7.2%,10年就会翻一番,也就是居民收入10年增加一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陆学艺说。
他说,这两个7%,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个例证。
以往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GDP挂帅,以致以牺牲社会建设、农村发展、资源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GDP。两个7%明确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4%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
▍重公平:就业优先 健全社保
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关键词:公平就业
郑功成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将公平就业摆到重要位置,实质上使就业优先战略跃上新台阶。
一方面,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提高城镇化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服务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将能够实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并强化劳动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同时,让农民工安居乐业,将有力促进就业公平。还需要推进以同工同酬、稳定就业为目标的新一轮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在化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实现就业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社保全覆盖
郑功成说,2010年是我国社保体系建设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社保制度覆盖面快速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社保体系正在向普惠全民的方面快速推进,社保体系建设从长期实验性状态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的社保体系仍存在制度缺漏、水平偏低、差距巨大等问题。基本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目标尚未实现,低保、医保及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仍然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保障待遇差距偏大等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继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是2011年的重要工作目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保的财政补助标准要从120元提高到200元,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连续第七次提高10%,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扩展到40%,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为1000万套等,再加上在其他社保方面的投入,全国社保水平在今年应较大幅度地提高。
同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民的目标,如果再加上已经覆盖城乡居民的低保制度的完善,可以肯定,未来几年内我国社保体系将迅速覆盖城乡居民,并朝着公平、普惠的方向迈进。
▍控楼市:保障安居 稳定价格
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 朱中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分务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房价问题没有回避,并提出加快解决住房问题的3方面措施,抓住了核心。”朱中一说。
关键词:3600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增加到1030亿元。5年将总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全部建成后,保障房覆盖率将达到约20%。
朱中一认为,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继续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加快建设进度还要保证地方政府的土地、资金投入到位。其中,关键是要严格落实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投入保障房建设。
关键词:决心
朱中一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把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实际上是明确了住房市场“调结构”的目标,就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用于满足居住需求的住房。
“报告强调这一点的措辞比较严厉,体现了政府把调控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朱中一说,尽管地方政府有难处,但只要把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就能克服困难。
▍促医改:攻坚克难 回归公益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关键词:医改惠民
饶克勤认为,过去两年,我国在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尤其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新农合,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农民。”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饶克勤说,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60%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报告明确提出,今后我国还将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合理药价,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目前,国家明确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同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和绩效工资,一些地方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公立医院是城乡居民反映看病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进入体制机制的攻坚阶段。”饶克勤说,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改革其筹资体制、支付制度等。
▍强基础:稳住农业 赢得主动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大兴水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认为,这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将集中精力解决水利建设滞后这个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从第一年开始就要毫不放松、扎实推进。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
“《政府工作报告》把确保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非常必要。”陈锡文认为,这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
关键词:“三农”投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扩内需: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关键词:内外均衡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参与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