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武汉某报刊登了《写作文—背作文—默写作文》一文,作者谈了“下水作文”的三大弊病:其一,“逼迫学生就范”,让他们“千方百计地模仿”老师的“下水之作”。其二,这种模仿“熄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其三,“于老师也无补”,“下水作文”既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该作者如此看待“下水作文”,可能源于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其一,认为“下水作文”就是同题作文,即老师布置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自己也写一篇做样子。其二,“下水作文”就是老师先写好了,然后拿出来给学生作示范。不然何以说是造成学生“千方百计地模仿”?其三,质疑“下水作文”是否会成人化,使学生无法学会或老气横生,致使无法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下水作文”的路子很宽很广,如果仅仅看成是师生同题作文,那就走进了死胡同。“下水作文”是否能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动态地把握“下水作文”的时机。
一、“全下”和“半下”
“全下”就是指教师亲身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构思到成文,有些甚至是和学生同步完成。而“半下”,也即蜻蜓点水法,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如,对某次作文的构思、选材、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的粗略考虑,或是写作中对于突破难点的“集中式”讲解,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
在教学习作《写一种动物》时,对于下水作文我一下子摸不到门道。范文《花栗鼠二三事》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多字,让学生双休日去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写下来。满以为课堂讨论那么热烈,学生认识那么到位,时间又是那么宽余,大部分同学应该问题不大,没想到却几乎是“全军覆没”。范文中花栗鼠吃纸板一段写得传神,有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了兔子啃纸板,还有的写了猫吃纸板,丢失了猫的个性,机械地模仿让人忍俊不禁。失望之余,我问了几个学生。
师:老师的文章写得好不好?
生:老师写得太长太好了,我也想写得跟老师一样好,却无从下笔!
师:我不是让你们抓住动物的特点写吗?
生:我是想抓住动物的特点写,但写起来总感觉有些吃不准。
于是,我剪取了下水文中描写花栗鼠吃花生的典型语段:花栗鼠一到我们家就被奉为上宾,这让它有些受宠若惊。它的胃口很好,玉米呀,花生呀,来者不拒。我拿了一颗花生去逗它,它立刻作直立状高兴地手舞足蹈。我一不留神,它就用细密而尖锐的牙齿一下子叼过花生,用粉红色的小爪子麻利地剥开花生,一把塞进嘴里,伸伸舌头示意:“我吃完了!再给点?”我使用丰富的呈现方式,如,课件展示、童话剧表演、印发材料、板报张贴、口头背诵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下水文”的热情,一篇篇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动物描写佳作如期而至。
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每次“下水”一定要紧扣本次作文指导的目标。下水的目的是要针对什么是训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来写。是训练选材和立意还是训练布局谋篇,是训练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教师都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出现,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优下”和“劣下”
在潜意识中老师应是绝对正确的,老师多把自己的作文当成“范文”让学生模仿,称之为“优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以为“劣下”也未尝不可,“下水作文”中留出“破绽”,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去“质疑问难”“评头论足”,让他们在纠正老师作文的不足中学习正确的方法技巧,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的习作教学前,我先下水写了一篇《采茶记》:小姨的手指飞快地动着。虽然茶树枝叶繁多,但小姨眼疾手快,总能采到最嫩的芽儿。再一旁“偷师”的我一肚子羡慕。我试着学小姨的样子飞快地采着。可采完一看,我傻眼了。全是老叶、枯叶,嫩叶却凤毛麟角。我央求小姨传授我“采茶秘籍”。
师:“老师写得怎么样?”
生:老师没有把小姨的手指怎么动写具体。(怯生生地)
师:你觉得怎样写好?
生1:小姨的手指像小鸡啄食一般,在茶树间来回穿梭。
师:你写得比老师好多了。
生3:老师没有把“我”采茶的样子写生动,可以换成:“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飞快地‘旋转’着。”
生4:我央求小姨传授我“采茶秘籍”,可以加上动作和神态:“我垂头丧气地扔掉‘战利品’,要求重归师门。”
师:孩子们这次习作的难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把事情写具体,我还没教,你们就学会了。
“下水作文”不一定要尽善尽美。不少教师都认为,“下水作文”写得越好就对学生的作文越有帮助,教师也就越有面子,为此不少人煞费苦心,甚至不敢下水。太好的下水作文,会让学生望尘莫及。当然,“下水文”毕竟是老师的“作文”,如果尽是“破绽”,没有一点高于学生作文的地方,学生会产生“被耍弄”的感觉,也是不利于教学的。
三、“明下”和“暗下”
所谓“明下”,是指教师自己正儿八经地与学生一起作文,给学生以示范。所谓“暗下”,是老师把作文教学的意图隐含上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诱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并接受老师的建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习作《学会赞美》一课的导入时就动了一番脑筋。
师:刚才,我一说“上课”,你们就“哗”地一下站起来了,齐声说“老师好!”,我连忙说“同学们好!”。这叫什么?叫互相问候,是一种礼貌。我走进教室第一眼就发现,我们班有三大优点,第一,服装特别整洁。看得出来,你们的校服都是刚刚洗过的,对不对?
生:对!
师:是不是你们王校长要求的?不穿干净的校服就不准上今天的课?
生:(笑答)是!(听课的老师会心而笑)
师:第二个优点,你们神情专注,会倾听。第三个优点,你们的眼神令我感动。所有人的目光都可以向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友好、信赖! 生:是的,因为我们老师说你是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所以特别想上您的课,对您也就特别尊敬。
师:不过,你们一见到我心就凉了半截——原来,老师不过如此!(笑声)
生:不是的!您比我想象得好多了!
师:好多了?你原来是怎样想象我的?
生:我觉得你可能跟我爷爷差不多,满脸皱纹,也喜欢穿一身灰衣服……
师:你把我当成你爷爷了!
生:于老师,您很和蔼,说话也很幽默。
师:是吗?谢谢你的赞美!
生:于老师,您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是年轻的。
师:62岁的人,20岁的心脏。(笑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痕乃是最高的教学境界。于老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幽默对话,将怎样对别人赞美亲身演绎,激起了孩子们心中创作的强烈欲望。隐性的下水改变了作文教学的机械模式,把教师的“下水”隐性地穿插于教学活动中,也让习作课变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
五、“同下”和“异下”
“同下”就是教师和学生写同一题材的作文。同题作文容易让学生把老师的作文当作范本,从而不由自主地模仿,写不出个性的作文。“异下”就是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孩子而写的“放胆文”。为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写,教师先于学生之前写和学生不同题目的范文,在课前阅读材料的铺垫积累上,在激发情趣或揭示技法的展示中,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学写想象作文《天上的街市》,我先“下水”写了一首《云》:蓝天惊鸿/白云流空/你说这一朵是妈妈烫过的头发/那一朵是同桌圆圆的鼻头/这世间没有两朵一样的白云/就像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两条一样的河流/你说如果明天不是今天的重复/你就不会总是抬头看云。虽是仓促写成,可学生却更好地理解了想象是诗歌的翅膀,于是,作业中就出现了诸如“露珠是黑夜的眼睛”/“花瓣展开/那是孩子笑了/花瓣合拢/那是孩子睡了”这样美的诗句。
异题下水为学生提供了链接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自己的生活中,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和内心世界,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表现,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异题下水还为学生提供了链接课外阅读的方式,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言语范式用到作文中来。
六、“前下”“中下”和“后下”
“前下”是指前出示下水文章,有助于教师更有预见性地指导学生作文。在指导时要注意介绍其他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中下”则让教师更好地体验作文实际操作的过程,在与学生同步作文中,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展示自我的成就感。“后下”是指教师在课后的拓展阅读或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独特的立意,新颖的选材,有创意的构思,或者是较明显的败笔,将各种优劣得失做好分析、归纳,进行补充删改。
那一天,下雪了,孩子们兴奋不已,但不知怎样表达,笔下只有一些干巴巴的描写,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玩雪吧!”孩子们欢呼着跑出教室,在雪中又跳又笑,而我站在窗边微笑地看着他们,也许这第一场雪带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就是这尽情的笑声吧,那样的快乐在教室里是不曾见过的。我说:“孩子们,老师和你们一起把这情景写下来好吗?”孩子们雀跃。
回到教室孩子们咬着笔杆作冥思状,我听着窗外沙沙的落雪声,有一刹那的恍惚,仿佛我已不在这里,而是一个围着红丝巾的小姑娘,在爸爸的“哄骗”下去踏雪,猛地被爸爸横抱起来往雪地上一扑,那平整松软的雪上立即清晰地印出我的鼻子、嘴巴、还有丝巾打成的蝴蝶结,爸爸哈哈大笑,我摇摇晃晃地哭着追着要打他……低头看看地上,许多颗雪花在地上欢快地蹦跶,走进雪中,他们温柔地落在我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很快又调皮地藏了起来,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接了一朵,看着它在我温热的手心里温柔地化作一滴晶莹的小水珠……
我要求学生听后点评,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同学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坐在车上看到雪花纷飞,我的心像长了翅膀早飞出去了,迫不及待地下了车,雪花像知道我心思似的直往我身上扑,我伸出手,雪落在我的手心,我忍不住伸出舌头去舔了一下,雪花倏地不见了,只留下舌尖上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学生学会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文章内容,写了下雪时在故乡度过的时光,下雪时和朋友快乐而纯真的友情,有的同学写到2008年雪灾时看到的温暖故事……
这样的随堂“下水”作文让我仿佛看到智慧的花儿正在争相开放。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一起摆弄文字、一起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这无疑是一种课堂民主文化的生动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已经思考的基础上再跟老师的作文比较,并且立刻可以应用到修改中去,在应用中内化,作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少儿艺术学校)
“下水作文”的路子很宽很广,如果仅仅看成是师生同题作文,那就走进了死胡同。“下水作文”是否能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动态地把握“下水作文”的时机。
一、“全下”和“半下”
“全下”就是指教师亲身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构思到成文,有些甚至是和学生同步完成。而“半下”,也即蜻蜓点水法,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如,对某次作文的构思、选材、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的粗略考虑,或是写作中对于突破难点的“集中式”讲解,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
在教学习作《写一种动物》时,对于下水作文我一下子摸不到门道。范文《花栗鼠二三事》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多字,让学生双休日去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写下来。满以为课堂讨论那么热烈,学生认识那么到位,时间又是那么宽余,大部分同学应该问题不大,没想到却几乎是“全军覆没”。范文中花栗鼠吃纸板一段写得传神,有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了兔子啃纸板,还有的写了猫吃纸板,丢失了猫的个性,机械地模仿让人忍俊不禁。失望之余,我问了几个学生。
师:老师的文章写得好不好?
生:老师写得太长太好了,我也想写得跟老师一样好,却无从下笔!
师:我不是让你们抓住动物的特点写吗?
生:我是想抓住动物的特点写,但写起来总感觉有些吃不准。
于是,我剪取了下水文中描写花栗鼠吃花生的典型语段:花栗鼠一到我们家就被奉为上宾,这让它有些受宠若惊。它的胃口很好,玉米呀,花生呀,来者不拒。我拿了一颗花生去逗它,它立刻作直立状高兴地手舞足蹈。我一不留神,它就用细密而尖锐的牙齿一下子叼过花生,用粉红色的小爪子麻利地剥开花生,一把塞进嘴里,伸伸舌头示意:“我吃完了!再给点?”我使用丰富的呈现方式,如,课件展示、童话剧表演、印发材料、板报张贴、口头背诵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下水文”的热情,一篇篇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动物描写佳作如期而至。
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每次“下水”一定要紧扣本次作文指导的目标。下水的目的是要针对什么是训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来写。是训练选材和立意还是训练布局谋篇,是训练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教师都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出现,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优下”和“劣下”
在潜意识中老师应是绝对正确的,老师多把自己的作文当成“范文”让学生模仿,称之为“优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以为“劣下”也未尝不可,“下水作文”中留出“破绽”,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去“质疑问难”“评头论足”,让他们在纠正老师作文的不足中学习正确的方法技巧,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的习作教学前,我先下水写了一篇《采茶记》:小姨的手指飞快地动着。虽然茶树枝叶繁多,但小姨眼疾手快,总能采到最嫩的芽儿。再一旁“偷师”的我一肚子羡慕。我试着学小姨的样子飞快地采着。可采完一看,我傻眼了。全是老叶、枯叶,嫩叶却凤毛麟角。我央求小姨传授我“采茶秘籍”。
师:“老师写得怎么样?”
生:老师没有把小姨的手指怎么动写具体。(怯生生地)
师:你觉得怎样写好?
生1:小姨的手指像小鸡啄食一般,在茶树间来回穿梭。
师:你写得比老师好多了。
生3:老师没有把“我”采茶的样子写生动,可以换成:“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飞快地‘旋转’着。”
生4:我央求小姨传授我“采茶秘籍”,可以加上动作和神态:“我垂头丧气地扔掉‘战利品’,要求重归师门。”
师:孩子们这次习作的难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把事情写具体,我还没教,你们就学会了。
“下水作文”不一定要尽善尽美。不少教师都认为,“下水作文”写得越好就对学生的作文越有帮助,教师也就越有面子,为此不少人煞费苦心,甚至不敢下水。太好的下水作文,会让学生望尘莫及。当然,“下水文”毕竟是老师的“作文”,如果尽是“破绽”,没有一点高于学生作文的地方,学生会产生“被耍弄”的感觉,也是不利于教学的。
三、“明下”和“暗下”
所谓“明下”,是指教师自己正儿八经地与学生一起作文,给学生以示范。所谓“暗下”,是老师把作文教学的意图隐含上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诱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并接受老师的建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习作《学会赞美》一课的导入时就动了一番脑筋。
师:刚才,我一说“上课”,你们就“哗”地一下站起来了,齐声说“老师好!”,我连忙说“同学们好!”。这叫什么?叫互相问候,是一种礼貌。我走进教室第一眼就发现,我们班有三大优点,第一,服装特别整洁。看得出来,你们的校服都是刚刚洗过的,对不对?
生:对!
师:是不是你们王校长要求的?不穿干净的校服就不准上今天的课?
生:(笑答)是!(听课的老师会心而笑)
师:第二个优点,你们神情专注,会倾听。第三个优点,你们的眼神令我感动。所有人的目光都可以向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友好、信赖! 生:是的,因为我们老师说你是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所以特别想上您的课,对您也就特别尊敬。
师:不过,你们一见到我心就凉了半截——原来,老师不过如此!(笑声)
生:不是的!您比我想象得好多了!
师:好多了?你原来是怎样想象我的?
生:我觉得你可能跟我爷爷差不多,满脸皱纹,也喜欢穿一身灰衣服……
师:你把我当成你爷爷了!
生:于老师,您很和蔼,说话也很幽默。
师:是吗?谢谢你的赞美!
生:于老师,您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是年轻的。
师:62岁的人,20岁的心脏。(笑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痕乃是最高的教学境界。于老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幽默对话,将怎样对别人赞美亲身演绎,激起了孩子们心中创作的强烈欲望。隐性的下水改变了作文教学的机械模式,把教师的“下水”隐性地穿插于教学活动中,也让习作课变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
五、“同下”和“异下”
“同下”就是教师和学生写同一题材的作文。同题作文容易让学生把老师的作文当作范本,从而不由自主地模仿,写不出个性的作文。“异下”就是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孩子而写的“放胆文”。为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写,教师先于学生之前写和学生不同题目的范文,在课前阅读材料的铺垫积累上,在激发情趣或揭示技法的展示中,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学写想象作文《天上的街市》,我先“下水”写了一首《云》:蓝天惊鸿/白云流空/你说这一朵是妈妈烫过的头发/那一朵是同桌圆圆的鼻头/这世间没有两朵一样的白云/就像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两条一样的河流/你说如果明天不是今天的重复/你就不会总是抬头看云。虽是仓促写成,可学生却更好地理解了想象是诗歌的翅膀,于是,作业中就出现了诸如“露珠是黑夜的眼睛”/“花瓣展开/那是孩子笑了/花瓣合拢/那是孩子睡了”这样美的诗句。
异题下水为学生提供了链接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自己的生活中,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和内心世界,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表现,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异题下水还为学生提供了链接课外阅读的方式,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言语范式用到作文中来。
六、“前下”“中下”和“后下”
“前下”是指前出示下水文章,有助于教师更有预见性地指导学生作文。在指导时要注意介绍其他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中下”则让教师更好地体验作文实际操作的过程,在与学生同步作文中,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展示自我的成就感。“后下”是指教师在课后的拓展阅读或评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独特的立意,新颖的选材,有创意的构思,或者是较明显的败笔,将各种优劣得失做好分析、归纳,进行补充删改。
那一天,下雪了,孩子们兴奋不已,但不知怎样表达,笔下只有一些干巴巴的描写,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玩雪吧!”孩子们欢呼着跑出教室,在雪中又跳又笑,而我站在窗边微笑地看着他们,也许这第一场雪带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就是这尽情的笑声吧,那样的快乐在教室里是不曾见过的。我说:“孩子们,老师和你们一起把这情景写下来好吗?”孩子们雀跃。
回到教室孩子们咬着笔杆作冥思状,我听着窗外沙沙的落雪声,有一刹那的恍惚,仿佛我已不在这里,而是一个围着红丝巾的小姑娘,在爸爸的“哄骗”下去踏雪,猛地被爸爸横抱起来往雪地上一扑,那平整松软的雪上立即清晰地印出我的鼻子、嘴巴、还有丝巾打成的蝴蝶结,爸爸哈哈大笑,我摇摇晃晃地哭着追着要打他……低头看看地上,许多颗雪花在地上欢快地蹦跶,走进雪中,他们温柔地落在我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很快又调皮地藏了起来,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接了一朵,看着它在我温热的手心里温柔地化作一滴晶莹的小水珠……
我要求学生听后点评,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同学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坐在车上看到雪花纷飞,我的心像长了翅膀早飞出去了,迫不及待地下了车,雪花像知道我心思似的直往我身上扑,我伸出手,雪落在我的手心,我忍不住伸出舌头去舔了一下,雪花倏地不见了,只留下舌尖上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学生学会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文章内容,写了下雪时在故乡度过的时光,下雪时和朋友快乐而纯真的友情,有的同学写到2008年雪灾时看到的温暖故事……
这样的随堂“下水”作文让我仿佛看到智慧的花儿正在争相开放。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一起摆弄文字、一起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这无疑是一种课堂民主文化的生动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已经思考的基础上再跟老师的作文比较,并且立刻可以应用到修改中去,在应用中内化,作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少儿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