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歌的音乐风格浅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声乐品种,其以戏曲为主元素,与歌曲、乐曲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戏歌完美地融入了戏曲、曲艺的音乐元素和唱腔。可以说,戏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苑坛上一朵盛开的奇葩,承载着传统音乐与现代化音乐艺术的美,是我国音乐艺术创作的精粹。基于此,文章从戏歌的发展及必要条件出发,以《梅兰芳》作品为例,详述戏歌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戏歌;音乐风格;《梅兰芳》
  戏歌,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借助戏曲音乐素材进行歌曲创作的一种艺术形态。“戏歌”以传统观曲艺唱腔为“种子”,脱离了传统曲艺唱腔的窠臼,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幻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歌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戏歌定位为一种戏中有歌,歌中有戏的音乐艺术形式。戏歌作为一种合流歌曲形态,它是歌曲和戏曲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兼备了戏曲元素和时代风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戏歌也获得了空前发展,与此同时,戏歌的音乐风格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历经时间的洗礼,戏歌在音乐风格上更具特色。鉴于此,文章以《梅兰芳》作品为例,就戏歌的音乐风格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推动我国戏歌文化的研究。
  一、戏歌的发展
  首先,戏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一直都保持着一份纯真。我国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多民族国家,自戏歌产生以来,就一直广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尽管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以及语言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戏歌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其次,戏歌仍旧保持着原生态。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族人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至今为止,各民族人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古朴民风,我们崇拜自然,部分少数民族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宗族信仰。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戏歌延续着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并将这些文化特色融入音乐之中弘扬。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京剧味十足的《说唱脸谱》以其琅琅上口的节奏和独特的戏曲风格把“戏歌”这一形式全面展现出来,一声“哇呀呀呀”震撼无数人,“戏歌”这一形式同时也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
  二、戏歌的必备条件
  戏歌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内容的选择上与人民的工作、生活等息息相关,这也是戏歌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原因。那么,就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及精神需要来看,怎样的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戏歌?而戏歌又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呢?首先,戏歌必须要以戏曲为基本载体,且具备戏曲自身所有的曲式结构形态特征。中华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戏曲基本上都是以“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曲式结构为主,那么戏歌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两种曲式结构,实现戏与歌的融合。其次,戏歌要具有戏曲独有的唱腔特点,尤其是戏曲的标志性特点,如润腔、拖腔等。再有,戏歌要具有经典剧种的旋律曲调特征。也就是说,戏歌在选用剧种旋律时,要从戏歌自身的旋律出发,确保所选用剧种和戏歌曲调有相似之处。除此以外,戏歌还必须要能够融入戏曲中的舞台表演风格。戏歌作为戏曲与歌曲的结合体,它与传统的艺术歌曲、民曲等存在本质性的差别,而在艺术形式上更是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我国的音乐艺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特有的文化底蕴,这使得戏歌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表达。
  三、戏歌的音乐风格浅析——以《梅兰芳》作品为例
  (一)从戏歌音乐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1.运用了京剧的曲调与板式
  京剧的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为主调。二黄是一种抒情性的腔调,节奏较为舒缓、平缓,适用于表现悲怨、深沉的情绪;而西皮的曲调却偏向于活泼、轻快,唱腔明朗,适用于表现坚毅、激动的情绪。戏歌《梅兰芳》作品中的首句,作曲家就精思细琢,巧妙地运用了名剧《贵妃醉酒》中的腔调,并在音乐中贯穿了京剧中最为常见的西皮和二黄。作为一首复段式的戏歌作品,《梅兰芳》借助这两个极具对比性的乐段构成了独有京剧气息的曲调。在作品风格的创作思路来看,《梅兰芳》的第一部分就运用了二黄板式,这种沉思、忧伤感叹的情绪,极符合当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第一句“那一轮女儿的如水”与后一句“源自于男儿的心火”看到,这两句歌词形成了一种自答形式,并引出了两段重复性的曲调。虽然说这两句歌词的曲调相同,但是怀念的情感更深一层。最后,作曲家在B段运用了西皮的板式,把《梅蘭芳》戏歌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巧妙融入时代民族乐声
  民族声乐作为一个民族性的音乐表演形态,一直以来都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本身,它是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就戏歌自身来说,它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所体现的是民族、区域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和历史变迁,是能够帮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多元化时代,戏歌在实现音乐风格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入了时代的民族乐声。就《梅兰芳》音乐作品来看,它的音域跨度极大,前半段一咏三叹,洋溢着细腻的韵味,而后半段却有着民族声乐所特有的音乐张力。细腻韵味和音乐张力的融合,使《梅兰芳》的气势更加慷锵有力、更加激越,同时也深刻地喻示着作曲者——梅兰芳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从戏歌音乐的演唱风格进行解析
  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蕴含着令人感动的信息,其不仅仅在于音乐形式的精炼,更多的是对于曲目自身和歌词意境的选择。戏歌最终是需要演唱的艺术,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只有当它赋予了声情的美,才能真正传达出听觉的美感。声,戏歌中的声,是一种艺术化、规范化的音乐艺术语言,它是演唱者运用演唱技巧所发出的。作为一名戏歌演唱者,只有根据自己的声音特色,锻炼自己的声音,驾驭它,才能实现“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目的。情,在整个演唱活动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是依托于思想感情指导气息发生运动,从而产生能够传递情意的声音。对于戏歌演唱者等来说,他们必须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才能更好地发出表情达意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的导向性作用。作曲家吴小平在创作歌曲《梅兰芳》时,巧妙性地把润腔的一些技巧运用到其中。第一句中的“一、轮、明、月”和后一句“自、于、烈”等字的行腔中,都用了润腔技巧,把歌曲中的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了梅兰芳先生的明镜心境。在歌曲的后几句中则采用了播音的装饰法进行润色,以增强歌曲的抒情性和旋律的表现。   (三)从戏歌音乐的风格题材进行分析
  作为一个戏与歌的融合体,戏歌长期扎根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播着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可以说,戏歌有着极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洗礼和锤炼后,戏歌已成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财富。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下,当下的文化思潮日趋多元化,文化思潮所提倡的是“文化相对主义”,而非用“我文化”代替“他文化”,同样这种思潮也融入到戏歌领域当中。那么,在多种音乐演唱样式的冲击下,戏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该如何体现,才能提升多元社会下的戏歌认知欣赏程度?
  首要的是戏歌音乐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在欣赏戏歌节目时,不仅仅可以看到表演者精彩的演出,还可以看到乐谱,包括旋律的走向。多元文化时代的戏歌是一种信息化的传播模式。此外,现代化社会向戏歌演唱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鼓励更多的演唱者采用更具民族音乐特色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多元化媒介中所传递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更应该成为戏歌音乐风格多元化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吸收民乐文化中的演唱形式、演唱题材,可以使我们的戏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梅兰芳》便是吸收现代音乐演唱风格的戏歌代表作品,其不仅融入了其他音乐文化的精髓,还在自身的基础上,对演唱素材加以创新,从而造就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梅兰芳》这一步戏歌作品不仅保留原有的音乐特色,还融入了时代属性,传递出了浓郁的时代风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戏歌作品所演唱的形式更加前卫,更容易被现代听众和观众所接受,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戏歌作为时代发展催化下衍生出来的新产物,是音乐艺术苑坛上的一块瑰宝。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中,戏歌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绩,并逐步走向国际发展舞台。显而易见,就戏歌的发展及其必备条件出发,展开对戏歌音乐风格的研究,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沈冰.人生如戏——评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
  [2]潘先伟.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J].四川戏剧,2008(01).
  [3]李婧,李强.浅谈歌剧《唐璜》中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中女中音的声音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2).
  [4]李保家.柳琴戏《四声娘》音乐创作点滴体会[J].剧影月报,2009(02).
  [5]李扬,郭丽微.我国民族歌剧的特点[J].大舞台,2012(07).
其他文献
【摘要】从心而论,19世纪的浪漫音乐容易被人接受,而18世纪的古典音乐,听起来更加理性,比较难表现他的内容。我们从小学习莫扎特的作品,但我们仍不清楚如何按照他的风格把他的作品演奏的很好,不仅仅是弹奏音乐那么简单容易,当我们随着年龄和琴艺的增长,却可以很好的弹奏李斯特超技练习曲,这中间存在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例如技术与技巧。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术;技巧  作为一种演奏技能的表现,钢琴演奏技术包括
期刊
【摘要】在学习中国声乐作品时,对于作品的选择以及作品所采用的民族音乐素材的把握是能否演唱好民族声乐作品的关键。艺术歌曲《故乡》 在抗日时期广为传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本文以《故乡》为例对声乐作品的民族性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陆华柏 ;《故乡》; 音乐特点  一、《故乡》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陆华柏是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二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武进人。出生于湖
期刊
【摘要】蒙古族民歌旋律是蒙古族舞蹈的靈魂所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统一。蒙古舞表演时需要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配合,一方面,蒙古族民歌旋律不但可以激发蒙古舞表演者跳蒙古舞时的灵感;另一方面,蒙古族民歌旋律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提示蒙古舞表演者不同舞蹈动作的作用。如果没有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配合,那么蒙古舞的表演就会变得空洞没有生命力。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旋律;蒙古舞;作用;影响  蒙古族民歌旋律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民族音乐这个“活文化”则随着这条历史长河不断地发展、繁衍生息。流行音乐是中国高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对杭盖乐队在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阐述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传承;杭盖乐队  汉斯立克说过“一切音乐作品是人的创作,是一定个性,一定时代,一定文化的产物”。中国民族音乐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有其独特的身份和话语,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审美判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体研究民间舞身份、话语“变”的内质,辩证认识“变”的影响,引起全方位的“思”和得出行之有效的“法”,是本文的主要思路。文章将临县“伞头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参照物,通过两“变”、三“思”展开阐述研究。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身份;话语;变;思  一、中国民间舞  (一)民间舞的概念判断
期刊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琵琶曲改编的声乐随想曲,是有较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作为一名声乐研习者,在演唱时发现这首歌曲声音跨度大且“呜”“啊”字型偏多,有大量的跳音和长音,因而发现这首歌曲更讲究气息、咬字和音高的准确度,所以像说话般的歌唱状态在这首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以《春江花月夜》为例,简要的说明在练习过程中摸索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说话;歌唱;情感;假声;模仿  一、声乐随
期刊
【摘要】叙事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花都法国。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叙事学的研究外延不断扩展。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指出,叙述的媒介并不局限在语言,也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音乐等。只要有信息的交流,就有叙述的存在。影视音乐,能够助力情节的演进, 执行叙事的功能,从而使电影变得独特。本文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叙事,旨在研究影视音乐是如何执行叙事功能,助推电影向前发展,使视听艺术达
期刊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练习曲对后世的钢琴练习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以肖邦的练习曲《离别》为例,探究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和表达形式,提高肖邦练习曲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特点;表达形式  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称,钢琴练习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进行钢琴练习曲的演奏时,必须全面的对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及表达形式进行分析,重视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的
期刊
【摘要】《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部巴洛克时期巴赫十分杰出的作品代表。通过聆听感受朱晓玫弹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对朱晓玫和《哥德堡变奏曲》的简要介绍,简要分析朱晓玫的钢琴演奏风格特点,感受朱晓玫演奏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对朱晓玫演奏的感想。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巴赫;朱晓玫  第一次知道朱晓玫,就是前一阵听到她在2014年莱比锡音乐节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能回去自己翻了很多关于朱晓玫的评论
期刊
【摘要】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在作品的曲式分析、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进行创新,抓住光线和色彩的瞬间感觉,追求精巧、飘逸、朦胧的风格特征,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被评价为“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喷泉一般涌起”。作品通过对音乐语言的运用,注重色彩的变化展现出一幅轻纱薄雾、夜色朦胧的迷人景色。  【关键词】德彪西;风格;色彩;画面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涵盖了众多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