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在艺术市场的发展及创新思想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极具创意的文化特色体验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博物馆既要保持自身的教育功能又要通过发展创新思维模式,使自身保持盈利,以扩大规模,丰富藏品,增强自身运营能力。所以探究博物馆如何发展、盈利成为关键。
  关键词:博物馆;创新性;文创美学;经营新模式
  一、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故宫博物院借力自身特色,文创产品广受欢迎
  当下我国博物馆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文化的发展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建筑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7月正式向大众公开征集创意,出品了“朝珠”耳机、“皇帝”折扇等众多的文创产品,这一次的尝试是故宫在文创产业的重大转折点。从这时开始故宫文创产品的数量每年以千为单位开始上涨,带来了超过15亿的经济利润,故宫淘宝店也突破了600万的粉丝人数。人们对文创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着负面的评价。2018年故宫推出了故宫口红,被网友“吐槽”:“色号命名缺乏创意”“包装质量差,贴纸敷衍消费者”“质量差,能不能实际一点”。同时,故宫火锅店也正式关门。就故宫博物院来说,文创产品单一性强,往往是将文物上的图案,纹饰直接搬到生活用品上,如印花齐白石画作的帆布包、传统祥云纹饰文件夹等等。这些图案的大面积占比,除了达到文创的目的之外毫无创新。“萌萌哒”系列作为创新的一大卖点,也是褒贬不一。点赞派认为可爱又好玩,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给故宫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吐槽派”认为失去了故宫原本的沉稳大气,降低了格调。当然了,我们在文创产品创新的同时不能失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讲故事说道理要与传承文化及商业价值同等重要,故宫自己也做出改进出品了《谜宫·如意琳琅图集》这本解密书,联动手机App引导受众探索藏在紫禁城的秘密,解锁故宫历史文化知识,参与乾隆年间的大冒险。
  (二)国际同类博物馆文创产品特色发展方式
  1.外部性质的扶持
  国家性质的扶持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英国大英博物馆由英国文体部门赞助,通过制定三年的计划递交有关部门评估获得资金以及福利彩票的财政支持。荷兰国立博物馆通过基金会的支持,不仅在资金上更加充裕,更获得了产品和设备的支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通过开展教育项目获得资金,一来是合作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二来是面向社会设置儿童教育项目,开展儿童艺术启蒙等。
  2.内部特色的支撑
  博物馆通过发展自身特色创造收益,是更为简单方便的发展途径。会员制度的出现无疑成为了自身的特色发展,使其通过自身优质的展览吸引更多文化爱好者。利物浦博物馆通过会员的制度每年收会员费近1700万美金(2016-2017年)。法国卢浮宫、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极具特色的时尚店,不把博物馆商店作为礼品商店而是作为设计和设计书店,出售实用性极强的低价商品,如中等价位的服装、家具用品和高价位的首饰、观赏品等。英国国立铁路博物馆则是通过举办活动创造收入,在这里可以举办婚礼并且博物馆拥有专门团队为每一位新人私人订制,设立博物馆专门的区域承接活动,不存在威胁藏品安全问题。除婚礼外,博物馆还可以承接私人酒会、会议等。普拉多博物馆拥有其自己的咖啡馆。当然,与知名的餐饮企业合作是个互利共赢的好方法,但也不排除自己兴办能获得更大利益的诱惑,所以很多博物馆会选择自己来兴办餐饮店。
  二、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市场
  (一)消费方式的转变
  1.线上消费的增长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出现更成为其推动力。单单一个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粉丝人数就超过300万。同时,借助《上新了·故宫》这一节目的强大宣传力,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淘宝搜索量不断增長。线上消费成为了当下消费的热门渠道。
  2.中青年的消费群体
  我国文化的消费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发展缓慢,但自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号召以来,文化深入发展。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大型公众服务机构,应该在提升公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文化产业并不缺乏消费能力,尤其是中青年群体的消费能力。每当欧美大片上映的时候,电影院常常出现爆满的情况,这说明中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而对文创这种新型产品来说,拥有主动购买力的更多是80后、90后、00后。大部分顾客认为博物馆内文化创意产品购物环境较好,但是产品数量较少,更多的文创产品将受众定位在了中青年消费者,如养生枕头、茶具、胶带、手机壳等多种文创产品。因而故宫淘宝线上店铺的消费者,更多是年轻消费者。年轻消费者接受新事物速度快,网络思维丰富,数据显示,“故宫彩妆”上线后,转发并购买的大部分都是年轻女消费者。
  3.特定用户群体的出现
  随着复兴中华文化步伐的加快,不得不提一个特定的消费群体——汉服爱好者。这些爱好者们通过制作、穿着汉服进而达到对文化的体验目的,他们往往追求符合历史但极具风格的服装、配饰等等。
  (二)盈利模式
  互联网已经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新兴媒体更是为“老物件”带来新活力。同时,AR、VR技术迅猛发展并应用普及于博物馆文创产品中,如卡牌、明信片、书籍、日历等。同时这些艺术载体本身也是AR元素的依托,如用手机摄像头扫描这些产品的二维码,有关博物馆的数字化内容就会展示出来,让参观者在其他地点也能体验到相关内容。
  (三)文化市场的未来发展预期
  1.全民化的潮流
  自文化中国、美丽中国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注重文化的美丽,“国学热”也越来越被人所接受。更为实用的文创产品将走进千家万户。   2.文创产品更具特色
  每个博物馆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打造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游览项目。如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的以“三国科技”为主题的AR明信片,明信片的画面显示三国时期一些精巧或庞大的机械设备,借助AR技术,受众可以直观感受这些机械设备的 3D 动态运作模式,从而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相关兵器的知识。
  三、盈利模式的探究与创新思维的融合
  (一)现阶段博物馆的盈利模式
  1.主体的模式
  现阶段来说博物馆主体的主要盈利方式依旧是通过展示藏品盈利等传统意义上的方式,就故宫博物院来说售卖门票依旧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纪念品售卖、出售与故宫有关的纪念品也是其收入来源之一。
  2.线上经营的成功
  自单霁翔接手故宫博物院以来,文创产品开始“井喷式”增长,年轻人成为其购买力主体,网购成为重要销售途径。不仅仅是限定的产品,其饥饿营销的手段迅速捕获众多消费者的心。其定期的上新活动,也牵动着“忠实粉丝”的心。
  (二)自身特色的活动项目
  1.传统节日新形象
  相比较国外的博物馆而言,故宫应该打造自我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式方法更多要开发自己的特色活动。比如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可以在这些节日里重现当时紫禁城的习俗活动,就像乞巧节就可以举办节日活动,如晒书晒衣、投针验巧、吃巧果等,也可以举办汉服节,鼓励游客身着汉民族服装在紫禁城中赏月夜游,更可依据年节时分的礼仪开展礼仪文化周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光为故宫创造了门票收益,更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给紫禁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2.打造极具特色新项目
  “华夏汉服节”第二届的成功举办也推动了汉服文化的发展,故宫博物院也可通过举办“汉服节”活动,开放一些宫殿开展活动,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汉服节,使游客在历史建筑中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故宫作为一个热门的IP存在充满着底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各种影视剧应运而生,因此可以打造一个属于故宫自己的文化剧。如宋城千古情通过打造沉浸式娱乐体验,运用多元化情感体验讲故事,促审美,扩展了发展的可能性。
  3.运用科技新手段
  运用当下的流行手段如AR、VR、水幕电影、直播等等,为故宫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剧,可以结合北京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各大自媒体小视频平台上大火的《丽人行》,以舞剧形式讲述了杜甫和大唐盛世的故事,总点击量超6亿,并且得到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开始在全国各个省市进行巡回演出,这既创造了经济收入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4.创造体验新玩法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為例,2018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清明上河图3.0》采用360°全息沉浸交互、经典舞台艺术、4D球幕影像、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等多种新兴的科技手段,展现了不一样的“名画”。手机App“故宫陶瓷馆”,以时间轴为主线将馆藏主要藏品串起,观众可以通过点击藏品图标阅读藏品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手机现在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接收信息的方式之一,通过手机App来锁定目标人群是一种非常便利的方式和手段。就像迪士尼集团制作了自己的App,观众可以通过App在线预览娱乐项目的排队情况,故宫博物院一样可以制作一款自己的App,不仅可以在App上进行线上购票,了解公共设施位置和分布、故宫的平面地图、展馆的人流量、展品的分布状况,甚至选定想参观的宫殿进行私人定制的路线规划,不仅节约环保更节省了时间。App也可以定期发布新活动,比如限时的特定展览的展出信息、即将举办的活动模式及其时间、优惠活动、新品上架时间等等,将故宫与生活相关联。App上可以推出年卡制,刷App身份信息进入,吸引一批特别热爱文化的游客群体。
  参考文献:
  [1]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硅谷,2019(6).
  [2]齐杰.典籍博物馆经营性业务的盈利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8(10).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的花鸟画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大有工笔和写意结合的创作态势。这样的创作态势将持续引领艺术家创造更具时代感的花鸟画作品。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当代花鸟画;意境;兼工带写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自第一届开始,对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就起着引领的作用,它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展览,它的创作态势直接引领中国绘画的发展。第十三届全
期刊
摘 要:在油画风景写生中,瞬间之美是绘画主体对客观物象的主动性选择,是对风景的选取与暂停,同时也是主观情思寄情于景的切入,这一过程对绘画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取景”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也叫做构图安排,它不是绘画主体简单的一种物理性运动,它需要绘画主体主动选取,同时还要根据影响客观物象的内外部因素特征去把握。在外部因素方面,物象随光色变化而变化,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在内部因素方面,绘画主体应从其
期刊
摘 要:唐勇力创作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是新时代体现中国气派、民族精神的主题性作品和近十年中国重大题材创作风潮中的典型案例。这幅巨制可以放到画家个人的探索历史中考察。往前追溯30年,它的学术线索脉络清晰。“敦煌之梦”系列的探索、工笔写意性的提出、线性素描的理论与实践,为《新中国诞生》的诞生奠定了基石。  关键词:唐勇力;《新中国诞生》;工笔写意性;线性素描  画家唐勇力历时三年,于2009年创作
期刊
摘 要:文森特·威廉·凡·高是一位热情天真且非常具有个性的艺术家。尽管他只活到了三十七岁,但他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尽管遭受了许多的痛苦,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丝毫不减。他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历史价值。凡·高一生画了900多幅油画,其中约有11幅绘制的是向日葵。绘有15朵向日葵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虽然画幅不大,但将凡·高的绘画表现和风格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通过对凡·高
期刊
摘 要:野兽派是引导20世纪绘画大革命的派系,对当时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打破了以往的陈旧观念,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成型的开端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领袖,以高超的技艺不断为绘画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拓宽了人们当时对于绘画方式的理解,他把印象派中备受争议的纯色应用于作品之中,变为其个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并预言了日后简约风格的趋势。文章介绍了野兽派的由来及马蒂斯本人,重点通
期刊
摘 要:傅申先生曾担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等职,1979年出任弗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2018年受邀成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傅申先生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以及书画鉴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艺术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傅申在书画鉴定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也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
期刊
20世纪80年代起,张利华的油画从入选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和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到入选2008年“北京国际双年展”、2016年“第四届中国油画展”,这期间有油画作品几十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张利华的油画已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  张利华1977年考入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攻读油画专业,1982年1月毕业,1989—1991年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和油画研
期刊
摘 要:随着美术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速写作为造型基础中最重要的艺术课程却被逐渐忽视。由于传统的速写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机械、毫无感情地绘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当下的速写教学要不断地寻求发展和突破,其中,提高学生在速写创作中的创新能力和作品的个人特色是一道难题。文章就高校速写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改革创新入手,重点探讨了速写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速写教学;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初,表现主义流行于西方世界,这一流派的流行给西方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绘画表现方式。在绘画领域,其比较注重人主观意识的表达,画作中往往体现着创作者的内心,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化处理。文章通过梳理表现主义绘画发展历程,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这一艺术流派最具影响力的画家爱德华·蒙克,以其在 1893 所创作的代表作《呐喊》为例,分析其如何将表现主义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抽
期刊
摘 要:色彩作用于观者的视觉,是艺术创作传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色彩通过视觉感受使观者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心理效应。文章主要从视觉、情感体验两个角度来谈色彩的艺术心理效应的表现。  关键词:色彩;心理效果;情感  “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是死的一般。”我们一般在说起色彩的时候指的并不是色彩的事实,而是我们所看到的。看到的色彩与事实上的色彩并不是一样的,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