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教育发展受到普遍关注,注重个性发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的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相同中找不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加强认识,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注重教育针对性,分层次对待”“注重个性发展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三个方面的论述,提出在新课改背景下,把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有效地结合于课堂教学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效挖掘潜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方式仍然以“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均被一张张试卷所“覆盖”,大部分后进生是因对所学科目厌烦而成绩下降。一堂课中对同一个问题认识的深浅程度、探讨的兴趣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教师备课“备教材”,很少有教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拓展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探索出一种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机器,故为师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认识,积极引导
农村中学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水平、不同的个性特点。班级教学形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难以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展开工作。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特点和需求的学生,能开展学习上的共同研究,促使大家互相合作和互相监督,但是个别学生在活动中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大部分工作依旧由积极的成员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共同富裕”一课时,我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什么是共同富裕。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引导。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育针对性,分层次对待
孔子之所以有三干弟子、七十二贤才,除了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中人以上,可以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在教育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应该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教师就应予以恰当的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分层次对待,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教学载体,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提高学习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原则。我认为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教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改善提高。
四、德育为首,育人为本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教育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农村中学,很多教师仍被“升学率”牵着鼻子走,加上生源差等原因,不少学生在教师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名字或一张相片,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础上,再说“以生为本”只是妄谈,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习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太过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不理,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甚至还上演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很多学校戴着“新课程”的帽子,却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特别是学困生,受不了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在知识上成为残缺不全的废人,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教师必须及时充实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为了順应这个特点,科任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天下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需要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要结合实际,组织时事形势讲座、座谈会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想方设法扩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的状态。对此,教师要经常充电,利用多种渠道,如网络、电视、报刊、培训会等,增加教学理论知识、社会发展的时政知识,多留心、多用心、多记上心,随时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事件。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才能让同行羡慕、学生佩服。
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学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今,少年儿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使个体社会化的漫长的、终身进行的过程。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要不断吸取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利用宝贵的民族教育资源,使之能够在教育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从而促进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良好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方式仍然以“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均被一张张试卷所“覆盖”,大部分后进生是因对所学科目厌烦而成绩下降。一堂课中对同一个问题认识的深浅程度、探讨的兴趣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教师备课“备教材”,很少有教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拓展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探索出一种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机器,故为师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认识,积极引导
农村中学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水平、不同的个性特点。班级教学形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难以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展开工作。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特点和需求的学生,能开展学习上的共同研究,促使大家互相合作和互相监督,但是个别学生在活动中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大部分工作依旧由积极的成员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共同富裕”一课时,我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什么是共同富裕。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引导。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育针对性,分层次对待
孔子之所以有三干弟子、七十二贤才,除了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中人以上,可以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在教育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应该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教师就应予以恰当的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分层次对待,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教学载体,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提高学习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原则。我认为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教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改善提高。
四、德育为首,育人为本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教育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农村中学,很多教师仍被“升学率”牵着鼻子走,加上生源差等原因,不少学生在教师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名字或一张相片,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础上,再说“以生为本”只是妄谈,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习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太过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不理,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甚至还上演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很多学校戴着“新课程”的帽子,却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特别是学困生,受不了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在知识上成为残缺不全的废人,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教师必须及时充实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为了順应这个特点,科任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天下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需要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要结合实际,组织时事形势讲座、座谈会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想方设法扩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的状态。对此,教师要经常充电,利用多种渠道,如网络、电视、报刊、培训会等,增加教学理论知识、社会发展的时政知识,多留心、多用心、多记上心,随时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事件。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才能让同行羡慕、学生佩服。
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学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今,少年儿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使个体社会化的漫长的、终身进行的过程。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要不断吸取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利用宝贵的民族教育资源,使之能够在教育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从而促进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