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他没有以如椽巨笔去驳斥凶残的政府和无耻的文人,而是将“三一八”死难者中自己所熟知的刘和珍君的事迹娓娓道来,还真相一个清白。他交往的刘和珍君,不是桀骜锋利的斗士,而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全年《莽原》周刊,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他眼中的刘和珍君,这样一个追求思想进步,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的,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女青年会是暴徒?在事实面前,流言不攻自破,民众不能再被愚弄。
其次,这仅是请愿。是一些关心国事,心怀民族的民众的请愿,他们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抗议外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侵犯国家主权,声援北洋政府,不是阴谋反抗政府,也不是暴动骚乱。仅是徒手请愿,也就不存在武装暴乱的危险,对执政府何来威胁?又何须武力弹压,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一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政府的鲁迅先生,这一次都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三一八”惨案依旧发生了呢?还是陈西滢之流的学者文人一语道破天机,“三一八”事件的死难者是被人引入“死地”了。“死地”,何其精辟!执政府门前是“死地”?到执政府门前请愿是“自蹈死地”?那么执政府是什么?那这场请愿的结局就已事先预定了。对外国势力卑躬屈膝,对自己百姓的请愿武力镇压,事后又造谣污蔑,这是什么政府?对这样的政府,我们如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必将在沉默中灭亡。
再次,这是罗网。少年时读《记念刘和珍君》,我老是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三一八”惨案是政府布成的罗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强忍心中的悲痛,工笔细描刘和珍君等烈士遇难的经过。“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当真正读懂这段文字后,我的心颤栗了。这是怎样的血淋淋的真相!想想射击者在哪里?造成这样的伤势,只有在背后,且躲在角落里开枪,才能“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什么人才会配有手枪?军官,还是士兵?参与屠杀的究竟是些什么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又是一个“偏”。难道屠杀者连面对徒手请愿的民众的勇气都没有吗?无耻的卑劣者,躲在背后和角落里开枪的下流者,段祺瑞执政府布成的罗网,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杀人者个个脸上涂满了血污。这才是先生细述烈士所受创伤的目的所在吧。
最后,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扪心自问,有几人临难可以如是之从容?我只想提醒一句,这些女子的身份。刘和珍君等“三一八”的死难者,她们不是战士,她们还不是拥有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她们也不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她们没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她们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她们是青年学生,是有着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青年,她们风华正茂,她们意兴风发,她们拥有大好的前途,她们还有美好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些热血青年,怀着美好的愿望,聚集在执政府门前,徒手请愿,声援政府,迎接她们的却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屠杀。猝不及防中,面对的是枪弹的攒射,是流血的人群,是惊叫,是慌乱,是身旁倒下的同伴。面对此情此景,是惊慌失措,是夺命狂奔,这些举动对于还没有见识社会丑恶的稚嫩的学生来说,都无可厚非,又有几人可以做到镇定自若?人性,在此刻彰显,在这些青年身上展现。她们,从容地转辗于枪弹的攒射,在弹雨中互相救助,不抛弃,不放弃,虽殒身而不恤。这一刻,殷红的血,将永久镌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田。
刘和珍君等,是真正的猛士,她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国献身,义无反顾,“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又是怎样的一种大爱!一腔碧血,喷洒于中华这片热土上,浸渍着我们的心,在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激励着战友奋然前行,给后来者以希望。古往今来,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群人,这片国土才没有沦落,她们是民族的脊梁,刘和珍君,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他没有以如椽巨笔去驳斥凶残的政府和无耻的文人,而是将“三一八”死难者中自己所熟知的刘和珍君的事迹娓娓道来,还真相一个清白。他交往的刘和珍君,不是桀骜锋利的斗士,而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全年《莽原》周刊,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他眼中的刘和珍君,这样一个追求思想进步,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的,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女青年会是暴徒?在事实面前,流言不攻自破,民众不能再被愚弄。
其次,这仅是请愿。是一些关心国事,心怀民族的民众的请愿,他们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抗议外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侵犯国家主权,声援北洋政府,不是阴谋反抗政府,也不是暴动骚乱。仅是徒手请愿,也就不存在武装暴乱的危险,对执政府何来威胁?又何须武力弹压,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一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政府的鲁迅先生,这一次都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三一八”惨案依旧发生了呢?还是陈西滢之流的学者文人一语道破天机,“三一八”事件的死难者是被人引入“死地”了。“死地”,何其精辟!执政府门前是“死地”?到执政府门前请愿是“自蹈死地”?那么执政府是什么?那这场请愿的结局就已事先预定了。对外国势力卑躬屈膝,对自己百姓的请愿武力镇压,事后又造谣污蔑,这是什么政府?对这样的政府,我们如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必将在沉默中灭亡。
再次,这是罗网。少年时读《记念刘和珍君》,我老是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三一八”惨案是政府布成的罗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强忍心中的悲痛,工笔细描刘和珍君等烈士遇难的经过。“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当真正读懂这段文字后,我的心颤栗了。这是怎样的血淋淋的真相!想想射击者在哪里?造成这样的伤势,只有在背后,且躲在角落里开枪,才能“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什么人才会配有手枪?军官,还是士兵?参与屠杀的究竟是些什么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又是一个“偏”。难道屠杀者连面对徒手请愿的民众的勇气都没有吗?无耻的卑劣者,躲在背后和角落里开枪的下流者,段祺瑞执政府布成的罗网,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杀人者个个脸上涂满了血污。这才是先生细述烈士所受创伤的目的所在吧。
最后,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扪心自问,有几人临难可以如是之从容?我只想提醒一句,这些女子的身份。刘和珍君等“三一八”的死难者,她们不是战士,她们还不是拥有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她们也不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她们没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她们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她们是青年学生,是有着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青年,她们风华正茂,她们意兴风发,她们拥有大好的前途,她们还有美好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些热血青年,怀着美好的愿望,聚集在执政府门前,徒手请愿,声援政府,迎接她们的却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屠杀。猝不及防中,面对的是枪弹的攒射,是流血的人群,是惊叫,是慌乱,是身旁倒下的同伴。面对此情此景,是惊慌失措,是夺命狂奔,这些举动对于还没有见识社会丑恶的稚嫩的学生来说,都无可厚非,又有几人可以做到镇定自若?人性,在此刻彰显,在这些青年身上展现。她们,从容地转辗于枪弹的攒射,在弹雨中互相救助,不抛弃,不放弃,虽殒身而不恤。这一刻,殷红的血,将永久镌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田。
刘和珍君等,是真正的猛士,她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国献身,义无反顾,“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又是怎样的一种大爱!一腔碧血,喷洒于中华这片热土上,浸渍着我们的心,在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激励着战友奋然前行,给后来者以希望。古往今来,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群人,这片国土才没有沦落,她们是民族的脊梁,刘和珍君,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