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碧血洒热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他没有以如椽巨笔去驳斥凶残的政府和无耻的文人,而是将“三一八”死难者中自己所熟知的刘和珍君的事迹娓娓道来,还真相一个清白。他交往的刘和珍君,不是桀骜锋利的斗士,而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全年《莽原》周刊,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他眼中的刘和珍君,这样一个追求思想进步,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的,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女青年会是暴徒?在事实面前,流言不攻自破,民众不能再被愚弄。
  其次,这仅是请愿。是一些关心国事,心怀民族的民众的请愿,他们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抗议外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侵犯国家主权,声援北洋政府,不是阴谋反抗政府,也不是暴动骚乱。仅是徒手请愿,也就不存在武装暴乱的危险,对执政府何来威胁?又何须武力弹压,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一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政府的鲁迅先生,这一次都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三一八”惨案依旧发生了呢?还是陈西滢之流的学者文人一语道破天机,“三一八”事件的死难者是被人引入“死地”了。“死地”,何其精辟!执政府门前是“死地”?到执政府门前请愿是“自蹈死地”?那么执政府是什么?那这场请愿的结局就已事先预定了。对外国势力卑躬屈膝,对自己百姓的请愿武力镇压,事后又造谣污蔑,这是什么政府?对这样的政府,我们如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必将在沉默中灭亡。
  再次,这是罗网。少年时读《记念刘和珍君》,我老是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三一八”惨案是政府布成的罗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强忍心中的悲痛,工笔细描刘和珍君等烈士遇难的经过。“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当真正读懂这段文字后,我的心颤栗了。这是怎样的血淋淋的真相!想想射击者在哪里?造成这样的伤势,只有在背后,且躲在角落里开枪,才能“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什么人才会配有手枪?军官,还是士兵?参与屠杀的究竟是些什么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又是一个“偏”。难道屠杀者连面对徒手请愿的民众的勇气都没有吗?无耻的卑劣者,躲在背后和角落里开枪的下流者,段祺瑞执政府布成的罗网,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杀人者个个脸上涂满了血污。这才是先生细述烈士所受创伤的目的所在吧。
  最后,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扪心自问,有几人临难可以如是之从容?我只想提醒一句,这些女子的身份。刘和珍君等“三一八”的死难者,她们不是战士,她们还不是拥有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她们也不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她们没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她们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她们是青年学生,是有着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青年,她们风华正茂,她们意兴风发,她们拥有大好的前途,她们还有美好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些热血青年,怀着美好的愿望,聚集在执政府门前,徒手请愿,声援政府,迎接她们的却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屠杀。猝不及防中,面对的是枪弹的攒射,是流血的人群,是惊叫,是慌乱,是身旁倒下的同伴。面对此情此景,是惊慌失措,是夺命狂奔,这些举动对于还没有见识社会丑恶的稚嫩的学生来说,都无可厚非,又有几人可以做到镇定自若?人性,在此刻彰显,在这些青年身上展现。她们,从容地转辗于枪弹的攒射,在弹雨中互相救助,不抛弃,不放弃,虽殒身而不恤。这一刻,殷红的血,将永久镌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田。
  刘和珍君等,是真正的猛士,她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国献身,义无反顾,“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又是怎样的一种大爱!一腔碧血,喷洒于中华这片热土上,浸渍着我们的心,在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激励着战友奋然前行,给后来者以希望。古往今来,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群人,这片国土才没有沦落,她们是民族的脊梁,刘和珍君,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其他文献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荡而变衰”,沿此而下,历代的许多文人写了不少咏叹秋色的诗文。或凭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虽意境开阔,然而苍凉悲壮,抒发了诗人历经沧桑、壮志未酬的感慨。“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凛冽,砭人股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北宋欧阳修对山川寂寥,草木寥落的暮秋萧条之景更是极
期刊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愁眉苦脸,无话可说。学生作文水平难提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破解这个瓶颈,把学生从枯燥的作文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关注社会,把写作看成是放飞心灵的需要,乐于表达,文从字顺?下面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生活等方面就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谈几点浅见,欢迎同行斧正。    一、课堂教学中要习得写作的知识和方法    1.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感受遣词造句的妙处。兴趣是最
期刊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面对诗歌阅读、赏析中有关艺术手法的题目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情形。其实,许多学生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阅读常识不够丰富,从而处于答题中无法辨别试题考点的困境。为此我将诗歌艺术手法及诗歌答题技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以期对他们有所帮助。    一、熟练掌握常用术语,辨明试题的考点及问法    这样,力争胸有成竹,有备而战,方能胜券在握。诗歌赏析有关艺术手法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就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平时课堂实践的摸索和对其他老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观摩,我认为要真正地让学生自
期刊
近些日子,认真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对我帮助最大、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观课评教还是进行课堂教学,都应该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语文教学,即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教什么”而不是“用什么去教”这一重要理念。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每天辛苦备课上课,学生却兴趣索然,收效甚微,达不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现状使我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语文课究竟不知该怎么上
期刊
济宁市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座落在被誉为“大蒜之乡”、“诚信之乡”的山东省金乡县中心街东段,是英雄王杰的母校,依古塔,傍星湖,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教学工作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更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明星学校,最突出的是这所学校的各科教学成绩,特别是语文教学,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非常
期刊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潦倒不幸,他的无题诗因年代久远,加上诗意蒙眬,往往成为意旨难明,千古揭不破的诗谜,有些注释虽已成定论,甚至编入教科书,但细细推敲起来,却又似是而非。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选入了李商隐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下面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中的诠释有一些令人费解之处。经过查阅各种资料和长期思索,对于诗中“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
期刊
摘 要:当今的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探究原委,提出追求高效课堂的切实方法。  关键词:课堂高效率 误区 探究    高效的课堂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如今的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开放,教学手段趋于先进多样,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来百花齐放的景象。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然而在新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注重感悟、注重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施方法,而“换位法”则是通往体验和感悟的一座神奇的桥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指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当事人心境的心理历程。如果把这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重点。    一、精选内容,诱发阅读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才会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读、去想、去感受。因此,我们要精挑细选阅读内容,介绍好书给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