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批评角度分析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我在可能之中幽居》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狄金森是著名的美国诗人,她在孤独中写诗三十多年,总共留下大约1800首诗。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广泛,主要集中在生活情趣、自然、死亡,语言凝练简洁,描绘真切,思想深沉。她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本文主要从新批评的角度对狄金森的诗歌《我在可能之中幽居》进行分析和细读,首先集中分析这首诗的形式,然后分析了这首诗的内容。
  一、作者梗概
  艾米莉·狄金森是著名的美国诗人。狄金森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在一个公理会家族中长大。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致力于诗歌创作。她写了大约1800首诗。然而,只有几首诗得到了出版。迪金森去世于1886年,在此之后,她的妹妹发现了她的许多作品,这样她的诗才得以发表。
  狄金森的诗歌主要与这几个主题有关: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死亡、永生以及自然。大卫·波特说,狄金森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是:“不是抽象的死亡,爱情或名望,而是心灵在追求所有这些的行为。”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特,使用了大量的大写单词、标点符号和破折号。在写给大西洋月刊撰稿人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的一封信中,迪金森问希金森,她所写的诗歌是否“有生命”。希金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然而,他要求她修改她的诗歌格式(标点、韵脚等)。不过,在此之后,狄金森仍然坚持着她的这种非传统的写作风格。
  狄金森的短诗《我在可能之中幽居》一共有三个诗节,每节都有四行。通过从新批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人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关于诗歌写作的元诗:
  我在可能之中幽居——
  一座比散文更清澈的宅院
  更多的窗扉——
  更高雅的——门第
  那雪松木头的厅堂——
  目光难以窥越
  那永恒的大拱顶——
  天穹般的弧面
  闯入者——这最清晰的——
  窃居——在这里——
  我张开有限的双臂
  召唤整座天堂——
  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角度分析这首艾米莉·狄金森的短诗《我在可能之中幽居》为什么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的元诗(meta-poem)。文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这首诗的形式,第二部分分析它的内容。
  二、《我在可能之中幽居》诗歌分析
  (一)诗歌形式
  诗歌与散文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们的形式。诗歌的形式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速度以及它出版之后印在书页上的整体形象。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一首诗歌的含义与作者、历史、社会背景以及读者都是无关的。新批评理论认为,“诗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物,其意义必须存在于自己的结构中”。
  狄金森的独特诗歌形式便是她对大量破折号和大写单词的使用。她在短诗《我在可能之中幽居》中总共使用了13个破折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破折号可以替代括号或者冒号,还可以表示意思的转折。然而,迪金森在这首诗中对破折号的使用并不符合标点符号的规则。通过在每一行的末尾和诗中的某些行中加上破折号,狄金森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表现出来。
  这首短诗中的破折号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了顿挫的节奏,而且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根据新批评的理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创造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文本的意义会从结构中浮现出来”。这首诗的标题和第一行就点名明了这首短诗的主题:“可能”。如果把标题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句号,显然就变得逊色不少。破折号的魅力就在于,它既可以表示结束,又可以代表开始,这便是这首短诗中所说的“可能”。
  另外,狄金森诗歌中大量的大写单词也是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这首诗中,除了每行的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外,还有15个大写单词:“可能”“房子”“散文”“窗”“门”“厅堂”“雪松”“屋顶”“拱顶”“天空”“访客”“职业”“这个”“手”和“天堂”。使用大写单词表明诗人本身对这些名词的强调,通过大写,这些单词在书页上脱颖而出,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二)诗歌内容
  根据新批评家的观点,一首诗被认为是一个“客观实体”,这意味着它具有“本体论地位”,并且“像任何其他物体一样存在”。因此,人们必须客观地对待这首诗。关于狄金森作品的分析,人们经常把狄金森的生活方式与她所写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分析她的作品是不被新批评理论所接受的。这种相信诗歌的意义等于作者的私人感受或经历属于一种“意图谬误”。新批评家声称,一首诗需要单独通过其文本来理解,而不是依赖于作者的个人经历。
  在这首诗的第一节中,狄金森写道:“我在可能之中幽居(I dwell in Possibility –)”。她所用的动词“dwell”既有“居住”的意思,又可以被解释为“思考”。“dwell”也并不是仅仅是居住的意思,这个动词还带着一种诗歌中主角对“可能”的痴迷感。在此之后便是贯穿全诗的一个比喻:诗中的主角描述她的居所是“一座比散文更清澈的宅院(A fairer House than Prose –)”。通過这个对比,第一行诗歌中所说的“可能”可以理解为所指的就是诗歌。狄金森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她对于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个人观点:诗歌不仅比散文更好,也更有魅力。
  将诗歌比作“房子”的比喻贯穿了这整首诗。在本诗的第二节中,诗中的主角说她居所中的房间就像雪松一样。雪松是一种高大的常绿树,枝条宽阔,香气扑鼻。这座房子的房间和雪松一样高,因此其他人的“目光难以窥越”。然而,这个“比散文更清澈”的房子没有屋顶。狄金森在诗中声称这座房子的屋顶是“永恒的”,这座房子的屋顶便是天空。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说的就是诗歌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就像头顶的天空一样。
  在第三节中,诗中的主角谈到了她诗歌之家的访客。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来的房子,只有“最美丽(the fairest)”的客人才能进来。房主对她的客人很挑剔:这座诗歌的房子并不是欢迎每一个来访的客人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无屋顶诗歌之家,而它的访客,便这首诗的读者。狄金森通过这首短诗表达了她对自己诗歌读者的要求:她的“访客”应该拥抱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并有想象力来理解她的诗歌。下一行中的“职业”(Occupation)一词暗示了这座房子的主人的就是一位诗人。“这”(This)是这首诗实际写作过程的陈述。随后,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她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就像天堂一样,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三、结语
  狄金森的《我在可能之中幽居》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的元诗(meta-poem)。 通过使用房子的隐喻,狄金森展示了诗歌的力量。在她的心目中,诗歌是让人类触及无限宇宙的东西。她也知道,她的观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不过,她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她欢迎那些能看到诗歌之美的访客(读者)留下来。她对标点符号和大写单词的运用也表明了她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观点: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跳出过去传统诗歌的惯例和框架,勇敢地去接受可能,拥抱可能。
  (四川大学)
其他文献
《牡丹亭》中的陈最良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汤显祖的精心塑造下,他连接着剧情,使整部作品的结构显现得更加完整与严谨,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牡丹亭》中,汤显祖成功地塑造了很多重要的经典艺术形象,如杜丽娘、柳梦梅等。其中有一个小角色——
期刊
暮色四起,我来到凤凰古城,和妻子,和女儿。  探访武陵源,于我已是奢望之极。牵手凤凰古城,于我更是痴心妄想。我不知道,平日节俭的妻子,是如何下了这样大的决心,促成我们一家人去访凤凰、游武陵的。  其實,与凤凰古城牵手,在我内心深处,则是潜藏着一份魂牵梦萦的情思。这份情思,来源于沈从文的《边城》,来源于黄永玉的《太阳下的风景》。读书、品画、思人,那青青亮亮的沱江,那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那山水相依小城,
期刊
人性,是阿来小说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其作为社会作家难以磨灭的民族印记。嘉绒地区成为其书写历史和现实的生长根基,像是其小说中的蘑菇圈,在蘑菇圈里,“蘑菇的子子孙孙会四处散布,但祖宗蘑菇是不动的。他们就稳稳当当呆在蘑菇圈里,年年都在那里”。斯炯,是小说中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母亲,是照顾哥哥一生的妹妹,是机村人眼里揣着野种的回乡干部,是行为乖张的背水妇女,是给儿子带来仕途财富的蘑菇圈大妈……阿来赋予了斯炯
期刊
在明清传奇勇于创新、突破的年代,朱素臣对自己的传奇创作进行了定位。他以鲜活的舞台为目标,以普通市民为对象,在戏剧构思、舞台表演及脚色调度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体现着他在创作道路上的探寻。  一部成功的作品无法离开缜密的构思,巧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一半。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无不凝结了作家的精心构思。艺术关键在于构思,如何在平实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创作出经典,这是每一位致力于创作的人士所面临的
期刊
张表臣,字正民,他是南北宋之交的作家,著有《珊瑚钩诗话》。张表臣师从陈师道,在接受陈师道诗学观的基础上,又对其有所发展和补充。他继承老师陈师道的观点“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并认为含蓄渾成风格的诗是诗中上品。本文通过研究《珊瑚钩诗话》,探究立格、命意、用字对诗歌形成含蓄风格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三者对宋诗的功用。  《珊瑚钩诗话》产生于南北宋之交诗话创作的高峰期,今存明抄本和百川学海本,体例
期刊
王小波,一位有着独立精神和追求智慧趣味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世界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这些女性大胆追寻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她们厌恶千篇一律的生活,寻找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在性爱方面具有主动性,果敢坦率、热烈诚恳。王小波在描写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融进了自己对于女性的想象,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加到了这些女性的身上,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其理想精神的外化。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期刊
2018年6月9日,临汾影剧院首次上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该剧由临汾小梅花蒲剧团担任演出,山西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参与演出。作为弘扬山西悠久文化、迎接临汾“首届尧都旅游节”的重要代表作品,该剧受到了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临汾市委市政府等多个单位的合力支持。  首演期间,《尧颂》以其恢弘的场面、撼人的视听,感染了在场观众,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演出共分为八个篇章:凿
期刊
《影梅庵忆语》起首有言;“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其中指出众多文人出于亲昵,修饰无度,以至几乎人人闺房内室都有一个美女才人,真正风韵拔俗的女性反而被掩盖,这是文人好名的恶习所致。此处议论,一有为
期刊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虚构了一个位于2532年的称之为“文明国”的未来国家。在这个国家,高度发达的科技与极权统治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明显存在着人的反自然化与工具化现象,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遵循着千篇一律的生存模式,迷失在放纵的物质生活中,却无法摆脱精神世界的贫乏,缺少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一、家庭组织的消失  家庭是
期刊
视觉思维在思维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某种意义来说,两者存在较强的互通性,视觉思维可以更好地将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人们一定要重视视觉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有效保障视觉传达设计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在稳步上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美的事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人们一定要重视视觉传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