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头鱼绝迹调查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称新疆大头鱼为世界裂腹鱼中的珍稀物种,仅存于塔里木河水系,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比陆地上的大熊猫。
  
  在巴州博湖县第三届博斯腾湖捕鱼节上,告别了休渔期,渔民们开湖拉网,第一网收获颇丰,“头鱼”花鲢和鲤鱼都超过了20公斤。网中还有鲫鱼、五道黑、池沼公,甚至虾和螃蟹,博斯腾湖渔业一直予人盛产印象。与渔民和当地人的攀谈中,我才得知它们竟不是湖里的“土著”,而是近几十年人们请来的外来客,而真正的“土著”鱼已不见了踪影……
  博斯腾湖大河口,烈日灼灼,清凉的芦苇棚下,游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品尝着新鲜的烤鱼、烤虾、蒸螃蟹。我却顾不得,急于寻找心中答案,“土著”们为何消失了?它们还能重回家园吗?
  
  现状:难觅水中大熊猫
  
  幸好,我遇到了曾在博湖县水产局工作过20年的张立,他对这片湖域情况很熟悉。他说,自古博斯腾湖只有三种“土著”鱼,新疆大头鱼、尖嘴子和条鳅。其中,新疆大头鱼需7至8年成熟,个头很大、一般体长80厘米,重10多公斤,肉质细嫩,汤鲜如牛奶,是当地民间的传统滋补品。
  曾经,人们认为这种美昧的鱼取之不尽。据介绍,1958年至1965年,捕捞的新疆大头鱼的产量达140吨~260吨,占博斯腾湖年产鱼量的20%到1966年至1971年,年产量下降到30吨,占产鱼量的10%~15%;1974年以后,其产量迅速递减,直到绝产;到了80年代末年,湖中连一条大头鱼都难以发现了。
  一旁的渔民陈存也佐证了这个事实。陈存今年58岁,山东梁山人,是较早从内地来讨生活的渔民。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每年往返于博斯腾湖和梁山之间,以结网捕鱼为生。如今,女儿女婿也跟着他在博斯腾湖捕鱼。
  “那年月,网网有(新疆)大头鱼,根本不稀罕,十多公斤的也常见呢。”陈存兴奋地用双手比量着。到上世纪80年代,陈存一次次收网发现,以前很常见的大头鱼越来越少了。
  到了1998年10月的某一天,一位渔民捕捞上一条新疆大头鱼,而且重达12.5公斤。“好家伙,这可是个大新闻呢,四邻八里的人都拥到码头看稀罕。”陈存望着湖面出神,似乎那条鱼马上要从水中跃出似地。据说,谁都没吃那条鱼,相关部门将其做成了标本,足见其珍贵。后来,年复一年,陈存和渔民们依然在湖里捕鱼,却再也没见过新疆大头鱼的身影。
  目前,博斯腾湖中的“外来客”又是从哪里来的?张立说,上世纪60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了调整新疆渔业资源平衡,有个很大的“北鱼南调”行动。就是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乌伦古湖里的五道黑、鲤鱼、鲫鱼的鱼苗,运到博斯腾湖安家。在早先的20多年间,偌大的水域中,土著们和外来鱼相处和谐。外来鱼迅速形成种群,开始带来经济效益,当地也多了像陈存一样从千里之外慕名而来的职业渔民。
  
  追溯:生命难以轮回
  
  湖区这么大,怎么就容不下新疆大头鱼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因对其习性缺乏了解,所以也无从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直到有关鱼类生态专家来此考察研究。
  专家们发现,新疆大头鱼有个奇特的产卵习性,同北美的大马哈鱼很相似。它们虽然在湖中生长,但到了成熟产卵期,公鱼和母鱼便结成群体,沿着开都河与塔里木河的进河口,逆流而上,抵达河源巴音布鲁克等地,那里海拔较高、水质纯净。在找到适宜的砂砾水底当产床后,产卵受精,群鱼纷纷死去。此后,鱼卵逐水漂流,回到入湖河口时,鱼卵恰巧孵化出鱼苗,游进博斯腾湖。在湖中生长7至8年后,受到体内某种召唤,它们又会溯游而上,开始新的生命轮回。
  千百年来,这是新疆大头鱼特定繁殖习性。没想到,在这几十年中,这一习性却导致了濒临绝种的悲剧上演。为了满足人们灌溉、发电的需求,开都河和塔里木河流域兴建了多处水利工程,人为地阻断了新疆大头鱼的产卵通道。我曾听阿克苏的一位老乡说,30年前,用分流的塔河水浇灌农田时,常有大头鱼也钻进去,成了白捡的美餐。
  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春夏之交,正是鱼儿繁殖季节,一条条待产新疆大头鱼“妈妈”,奋力逆流而上,经过百公里跋涉,遥望那它们母亲生育的地方。谁知困难重重,或因大坝拦路,或半路被捕捞,满足了沿途人们的口腹之欲。
  此外,有人认为,人为的“北鱼南调”,也是新疆大头鱼生存堪忧的原因之一。此前,博斯腾湖水域的群落单调,新疆大头鱼与尖嘴子、条鳅几种土著鱼经过长期磨合,早已互相适应,达成某种制衡:大头鱼体型最大,缺少竞争对手,处于该水域食物链的顶极位置。
  “北鱼南调”行动,曾引入30多种外来鱼,整个塔里木河水系的鱼类从上世纪60年代的15种,增加到80年代的40多种。土著鱼类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引入鱼种中,有凶悍的五道黑(即赤鲈)。同为食肉鱼,土著与外来鱼之间,为争夺食物,斗争日趋激烈,加之外来鱼的繁育能力强,使得新疆大头鱼种群渐渐处于劣势,进入濒危状态。
  
  未来:重回远古家园
  
  对于这些土著鱼来说,博斯腾湖成了回不去的家园。救救新疆大头鱼!谁都不希望让“水中大熊猫”就此绝迹!
  有人质疑,那么多种鱼消失了一种有什么关系呢?但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多种多样的物种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某些物种的消失,就可能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有关方面在得知水产专家的研究结果后,开始想办法让新疆大头鱼重现博斯腾湖。同时,可喜的是,在湖域周边的康拉克湖、台特玛湖、塔里木河流域,及阿克苏的克孜尔水库里,偶尔还能发现少量新疆大头鱼。
  博湖县成立了“博斯腾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护中心”,在上述几处水域捕捞了十多条新疆大头鱼。救护中心计划在3年内,利用科研手段,进行人工培育,成功孵化鱼卵后,再将鱼苗投放进湖区生长。不远的将来,这片水域中将再现土著鱼欢跃的身影。
  “这样做可以恢复鱼种,但(新疆大头鱼)在博斯腾湖已不可能形成大种群了。”张立惋惜地说。这是人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新疆大头鱼要至少7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且繁殖率低,在基数过低的情况下,种群是一时难以恢复的。
  这也是我所担忧的,虽然实现了人工培育,但新疆大头鱼的产卵习性没有改变,产卵通道已经阻断,它们如何繁育下一代呢?仅仅靠人为科技手段吗,依仗如此生息繁衍,它们还是原来的新疆大头鱼吗?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菜种子,许多都不能繁育下一代,即便留下种子也无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似乎占了主导,这些改变真的与我们毫不相关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采访手记:鱼害之惑
  
  在博斯腾湖,外来的五道黑似乎成了祸首之一,令新疆大头鱼的生存渐危。而在五道黑的家园——福海县乌伦古湖,近年来又有另一种外来鱼危及五道黑的生存,那种叫池沼公的小鱼,不过十来厘米长。每逢冬季,渔民捕捞上满腹鱼子的池沼公,出口到日本,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也换来了大量外汇。
  据张立介绍。日本人钟爱的池沼公是一种冷水鱼,曾在日本的沙浦湖盛产,在其水质污染后就消失了。人们发现,在东北的某些水域也有池沼公,只是因为其个体太小,一直未引起注意。有了日本市场需求后,有人发现新疆湖泊的水质纯净、气温适宜,很适合池沼公生长。才大批引入放养的。
  在乌伦古湖,五道黑是地道的土著,它们沿着额尔齐斯河流域繁衍,最终在湖中长大。而引入的池沼公鱼有个特性,跟其他鱼类产卵有时差。五道黑一般产卵在3月底至4月初,池沼公则在3月初至月底,优先孵化出的池沼公鱼苗就以五道黑的卵为食,直接导致了五道黑数量锐减。
  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引入新的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却改变了原本和谐的生态链条,新物种侵略式的繁衍,令土著鱼不知何去何从。
其他文献
申龙2007年从奎屯市考入昌吉学院,现担任昌吉学院学生联合会主席。  3年的大学生活,申龙认真学习,努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作为班长,按照“以人为本”宗旨的合理定位,申龙提出了班级建设三步走的构想“团结、学习、就业”。为了提高班级英语四级的过级率,他组织班里同学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去班里练听力,并且在晚自习的时间让同学们轮流英语3分钟演讲,在长期的坚持下,班级达到学院要求分数占80%。他的认真努力得
期刊
朋友是奢侈品,拥有就很满足;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近日,复旦大学女教师陈果的上课视频走红网络。    有网友惊呼,听陈老师讲孤独和寂寞,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有人羡慕“老师把课程讲得那么美,当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有人还说“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将陈果的上课视频传上
期刊
能源,新疆未来发展的支柱    6月15日,无风,天气灼热无比。我们在哈密淖毛湖沙漠深处一间简陋的工地会议室里,聆听一个有关煤炭开采的计划。室外一派黄沙风光,空旷无人。面容黝黑的项目负责人秦峰指着地图,为我们比划着这里的大致方位。  秦峰今年46岁,广汇淖毛湖煤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他所负责的项目叫做伊吾县煤矿,距离中蒙边境不过30多公里。目前正在修建剥土工程,准备进行大规模露天开采。  与它相距十
期刊
丹汝:  你好!我是一名今年才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记得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整个假期都在憧憬大学生活,心里无数次地幻想着大学生活的场景,可以说是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可是,我是一个从小没有离开父母,离开家的孩子,在满心憧憬期待的同时,我又在担心,似乎未来的大学生活又充满了许多的未知。担心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中能不能很快适应,担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总之,担心的有很多,也感
期刊
付出了爱,也收获了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新长征突击队”“学雷锋标兵集体”“民族团结好六连”……这些摆放在连队荣誉室的一个个牌匾,是一代代六连官兵坚持不懈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见证。    长达6天6夜的野营拉练那将结束,最后24公里的奔袭开始了。跌倒了,再爬起来;落后了,好几双手扶过来——最终,雪中奔袭,高歌凯旋,“民族团结好六连”的火红战旗率先飘过终点。    13个民族1
期刊
这座埋藏在地下1700多年的古墓是怎么遭到破坏的呢?是人为或是自然?为什么它周围的古墓却完好无损呢?    7月11日至14日,库车县地下古墓展览馆施工现场连续新发现三座古墓。7月19日,在专家发掘过程中,突然,挖掘机在施工中又挖出了第四座古墓。  最后发现的古墓与前几日发现的古墓却截然不同,它明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座埋藏在地下1700多年的古墓是怎么遭到破坏的呢?是人为或是自然?为什么它周围的
期刊
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一个人应该有至少两三种爱好,而且必须是真正的爱好。到晚年才说“我对什么什么有兴趣”是没用的,这只会徒然增添精神负担。一个人可以在自己工作之外的领域获得渊博的知识,不过他可能几乎得不到什么好处或是消遣。做你喜欢的事是没用的,你必须喜欢你所做的事。总的来说,人可以分为三种:劳累而死的、忧虑而死的、烦恼而死的。对于那些体力劳动者来说,经历了一周精疲力竭的体力劳作,周六下午让他们
期刊
“我是一只小小鸟,却想飞得更高!”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农民工把“进城挣票子、回村盖房子、娶娘子”作为进城打工的最终目标。学本事、长见识、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地位,已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的新观念、新追求。他们来到城市打工,不仅谋饭碗、谋生存,而且谋事业、谋发展;他们不仅被用人单位选择,也主动自我选择;他们不仅艳羡城市物质生活的富足,也渴望知识文化世界的丰富;他们不安于现状和命运安排,
期刊
时值7月盛夏,伊犁加哈乌拉斯台乡副书记马永军望着脚下干涸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我们是多年的贫困乡,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水利资源严重不足。”他说。  但是,他仍然满怀希望。  因为他们的对口帮扶城市江苏昆山,已经伸出援手,在伊犁陆续投资兴建基础设施。  输血?造血!  加哈乌拉斯台乡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东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约600公里,西至伊犁州伊宁市100多公里,农业和畜牧业是全
期刊
在奇台县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块十分珍贵的石碑,它就是被人们称道的新疆第一块护林碑。    由于年代的久远,石碑表面已经坑坑洼洼,碑文内容有的地方已经完全剥落或模糊,有的地方已难以完整地辨认下来,只能凭借人们去猜测了,有的地方还有一些别字。但这些却并不影响人们对碑文的完整理解。  现将碑文内容照录如下:  五□□□  □□民人□的□清□同□□王□□道口#有香火地界□有□木林枝四至□至#□□□西至大河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