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艺术的终结”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瑟·丹托作为20世纪比较有争议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其从哲学艺术终结、艺术节机制的丧失以及艺术史终结这三个方面推出了他的艺术终结论。但是艺术是没有终结的,只要人类没有灭亡,那艺术就会永远存在。同时,艺术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该年代自己的艺术,且艺术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终结哲学。
  关键词: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艺术观;中心
  0 引言
  阿瑟·丹托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艺术批评家以及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理论家。这主要体现在其提出的艺术终结理论上,这一理论甚至被认为是阿瑟·丹托艺术观的一种,到了现在也依然是学术界乐此不疲的话题。本文主要以阿瑟·丹托的作品《艺术的终结》为出发点,对其艺术观进行分析和发掘。
  1 “艺术终结”概述
  “终结”并不是一个新观念,也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世纪,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已经提出了“艺术的终结”,他觉得艺术自身还有一种限制,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限制从而达到更高的层面上。[1]在19世纪后期,弗朗西斯·福山也提出了“历史的终结”,而这些都能够被看作是终结的主角。阿瑟·丹托为什么又提起“艺术的终结”呢?
  20世纪以来,不论是美学还是文学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并且这种艺术的存在冲破了西方经典理论的界限,然后从现代化的角度对美学、文学的艺术进行重新定義。从这方面来看,20世纪的西方艺术也出现了很多理论问题,如艺术定义的问题、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之间的问题等。这也就是说20世纪前后产生的一些反经典的理论无疑对传统美学思想发起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的部分美学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得更多的艺术以及理论产生。阿瑟·丹托的理论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得以产生并且发展的。
  值得一提的是,阿瑟·丹托心中的艺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自律艺术,是在18世纪以来慢慢建立起来的艺术。而这种艺术也一直属于人工制品,并且始终坚持这种原则。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作时刻都在遵循美与艺术自身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舍弃的。阿瑟·丹托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上的,这也是阿瑟·丹托对艺术内涵最基本的定义,其艺术终结理论也仅仅在这里适用。因此,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艺术的终结”作出阐述。
  2 艺术终结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20世纪后期,现代艺术已然登上了西方艺术的最高峰,诸多艺术的存在形式使人们不得不去反思艺术内涵以及概念的问题,因此,阿瑟·丹托也就顺势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艺术的终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瑟·丹托的“艺术的终结”就是在黑格尔的理论上进行重构和确认,甚至阿瑟·丹托自己也说过他的理论几乎是在重复黑格尔的理论。
  阿瑟·丹托认为艺术终结于哲学。他认为如果艺术一直不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要使人们约束的事物没有相关联系,那也就表明艺术史没有任何用处。由此可以看出,从艺术的意义来看,艺术还是非常有用的,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完全没有意义。[2]例如,《泉》的存在正好可以证明一般的物品也能够成为艺术品,而《泉》的存在模糊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也就是模糊了非艺术和艺术之间的界限。针对这种情况,阿瑟·丹托提出了“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阿瑟·丹托认为这个问题超出了当前艺术的范围,同时也指出艺术应该交给哲学来处理。当艺术从属哲学范围后,艺术的终结也就理所当了。也正是在哲学和艺术相互纠缠的时候,阿瑟·丹托宣布了哲学是艺术终结的根本原因。
  其次,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不是说艺术不存在了,主要是指艺术史的终结。其终结也主要是指时间上的断续,并不是说终结后艺术就完全不存在了,因此终结不代表死亡。然而,与死亡相关的正好是艺术史的叙事。而所谓的艺术史的叙事,主要指的就是以经典艺术为中心进行叙事演进,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得以纵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其艺术属性发展的规律高度的吻合。这种叙事是单一传统的,并且不断进步的,因此,也可以说这种艺术史的叙事自身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3]但是随着前卫艺术的产生,这种叙事也不在遵循之前的原则,也就是说已经不再沿着之前的轨迹去发展了,我们也可以认为艺术的叙事走入了歧途。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的终结是因为艺术史叙事的终结导致的。
  最后,艺术的终结还和艺术界的机制有关系。在区分非艺术和艺术界限时,阿瑟·丹托应用了艺术界这个概念,因为他觉得艺术界这个概念能够将是否为艺术区分开来。而艺术界主要是指艺术得以生存的环境,其中就包括艺术沙龙、艺术的批判等。因此,艺术界能够对艺术进行最终的宣判,所以在区分日常用品以及艺术的时候也是可以交给艺术界来判定的。
  3 结语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实际上也就是“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当前应主要反思这种艺术观念对于我们中国艺术带来的影响。人们一方面认为中国的艺术始终没有真正与西方艺术相融合,针对“艺术的终结”来讲,急需我们处理的问题就是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就儒家思想而言,对于现代艺术道德、伦理的判断也直接影响中国艺术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马晶莹.再论“艺术的终结”——以阿瑟·丹托的艺术观为中心[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3):28-31.
  [2] 周计武.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的诊断[J].学习与探索,2006,17(3):126-129.
  [3] 张晓.论艺术是否终结——评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27(24):00269.
  作者简介:马妍岩(1989—),女,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2016级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型绘画。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城中城的连接中,商业综合体成为区块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购物娱乐、商务办公、社交休闲等多种功能,它独立发展,又与整个城市相融合,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不突兀于社会环境。本文从商业空间环境的交互形式、交互景观的空间样式、商业空间路径的交互方式、消费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体验四个方面,将交互设计融入商业综合体中,以武汉市汤逊湖北路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为实例进行研究,由交互景观节点串联整个场地,用灵活的交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当代国际环境下跨文化交际重要性随之凸显,文化空缺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本文试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角度,通过电影《刮痧》分析中美文化空缺现象内涵与表象并分析对策。  关键词:文化空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跨文化交际;电影《刮痧》  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某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现象在另外一個民族中不存在,从而使源文
期刊
摘 要: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是博物馆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创建公共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形式。微型展是博物馆临展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展示形式,具有文物极少、展示空间有限等特征,它既可作为小型综合性展览,也可作为小型专题性展览,在形式设计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博物馆微型展览从空间设计构思、装饰风格定位、展柜设计制作、文物展示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关键词:博物
期刊
摘 要: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广州美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了研究生二级管理体系。本文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实行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二级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如何加强二级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美术院校  1 研究生二级管理的基本情况  广州美术学院(下文简称“
期刊
摘 要:在信息社会,大脑通过对信息的感知构建意识,由意识指导行为。本文以“三亚市旅游服务网站”为载体,通过对网站的信息构建,运用可视化的设计方法,进行文字和数据的可视化设计,促使公众对整个网站内容的吸收更加便捷。用户若要得到较好的信息体验,需要通过可视化的表达形式,这是利用人类的视觉和触觉通过大脑分析来接收信息的交互技术。本文设计三亚旅游服务网站的过程,主要偏向传统的信息图设计,以静态图的方式呈现
期刊
摘 要:毛织物是秋冬季服装的常用材料,凭借优良的服用性能,其成为使用最久远的服装材料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毛纤维织物服装逐渐走进国人的日常生活。本文对毛纤维织物的特性及使用与保养作了综述,恰当地使用可以提升毛织物服装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毛织物;使用;保养  随着人们对服装的外观、穿着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毛织物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逐渐成为人们秋冬季服装材料的首选。  毛织物是以毛纤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比较引人关注的舞剧作品如《红楼梦》《青衣》《莲》《野草》等多是以文学作品为依托,作品的叙事性都偏强,作品从叙事性向隐喻性的转化或递进的展现还不够。本文以舞剧《莲》和日本舞踏为分析对象,比较分析中外舞蹈中的哲学文化隐喻内涵。  关键词:《莲》;日本舞踏;隐喻  西方的艺术是一种手段,艺术家们通过艺术手段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出发层面是哲学。中国艺术的出发点是什么?现在国内有多少艺术作品的
期刊
摘 要:《猫汤》这部超现实主义风格动画片以童话讲述方式,从猫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现实,是关于人类向自然索取无度招致惩罚的寓言故事。其中隐喻的成长中的暴力,以及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足以考验成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在自身焦虑性的接纳度,让人反思我们对于生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中的所为是否仍备受争议。来暗示出成人们内心深藏着的对于外部世界的不安和期待。  关键词:《猫汤》;超现实主义;动画片;日本;暴力  2001
期刊
摘 要:郭宝崑作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直接反映新加坡当下的社会状况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对新加坡文化的研究具有典型性意义。本文尝试分析其代表作《郑和的后代》中呈现的双重阉割,找出作者成功进行文化创伤操演的脉络。  关键词:郭宝崑;新加坡文学;阉割;文化创伤;操演  郭宝崑(Kuo Pao Kun,1939—2002)是新加坡当代著名的剧作家,毕生投身于戏剧活动,创作戏剧20多部。作
期刊
摘 要:《带方方看医生》是一本在古老中国水墨的传统影响下,在现代日本深入人性的素简风格追求下,在机缘巧合的特殊媒材尝试下的一本独特绘本。其中传统文化与画家个人机遇所展现出的个人特色的碰撞,生动、有趣、悠远、平和。恰如“禅”的意境,颇值得回味与研究。  关键词:儿童绘本;传统;水墨;日本  人生的轮回感是具有延时性的。在年长之后,你会发现面前所见之高山其实是自己领路而来,所见到的花朵亦是当年自己种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