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侄孙子固家小集,见其后园一池甚广。因思唐戴简隐居长沙东池,柳子厚有记。吾子固虽富而不骄,有礼文足以饰身,乡里称其善,马少游之流也。余以东池隐居称之,不为过。况此乃吾家故事,特欠柳柳州作记尔。
  今朝当社日,明日是花朝。
  佳节唯宣饮,东池适见招。
  绿深杨柳重,红秀海棠娇。
  自笑鬓边雪,多年不肯消。
  (《全宋诗》第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赏析】


  戴复古(1167-约1248),字式之,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又受晚唐诗风影响,部分作品抒发了爱国思想,反映百姓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他总结诗歌创作经验,写成《论诗十绝》。
  花朝节前,诗人在侄孙子固家中聚会,看到后园有一方大水塘,便想起唐人戴简的东池以及他谦逊有礼、淡泊名利的品格。诗人认为,侄孙子固谦恭有礼、富而不娇、称善乡里,和东汉马少游相类;而子固后园中的池塘,则如同贤人戴简的东池一样,这也是因物而想到人。既然柳宗元已经去世,况且这又是诗人自家之事,于是作了这首五言律诗以记之。
  都说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节日氛围中,山光水色更易引起文思。这首诗作于花朝节前,诗的首联紧扣诗题,又点明了写作的时间。社日和花朝,都是重要的节日,前者重在祭祀,后者重在节庆,两节相邻,欢喜之情得以延续和加深。颔联是说值此佳节,理应畅饮,其中用“东池”代指侄孙子固家后园的池塘,于是居住在池塘边的主人就与东池的主人建立起联系,意在褒扬二人品格的高尚。颈联写池塘四周的花红柳绿,既与花朝节相应,说明群芳吐露,又以浓烈的色彩展现了诗人在节日氛围中与家人_起宴饮的喜悦心情。最是一年春好处,然而和明艳的花、旖旎的柳形成对比的,是诗人鬓角如雪的白发,但诗人不以此为“愁”,反而“自笑”,足见其心胸的开阔以及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知识链接】


  花朝节:百花女神的生日
  花朝节是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的传统节日。
  花是东方古典美学里富有生命的意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花木人性的特征,并为之择立主神和诞辰,由此产生了与草木花卉相关的传统民俗节日——花朝节。
  关于花朝节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寺院启涅盘(涅槃)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有学者则认为,花朝是先民自然崇拜中植物崇拜的遗俗,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花朝”寓意“開枝散叶”。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花朝节”便是人们祭祀百花女神、祈求人丁兴旺的日子。
  那么,百花女神是谁呢?一说是女夷,一说是三位身着红裳的艳丽女子,还有一说是上古神话人物盘古的女儿。其中,花神为女夷之说流传最广。据《太平广记》记载,花神名为女夷,是南岳魏夫人的女弟子,擅长侍花弄草,后人因此尊她为“花神”,并将花朝节附会为女夷的生日。《淮南子·天文训》中也记载说:“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闭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由此可知,早期的花神女夷来源于道教神仙,同时掌管庄稼、飞禽和花草树木的生死荣枯,传说中的活动时间始于仲春二月,与花朝节同月。


明代画家仇英绘《花神图》

  至明清时期,花神女夷的神仙职能演变成专管花草。清人李汝珍著《镜花缘》时,女夷已是“百花、百草、百果、百谷”四位仙子之一的“百花仙子”,掌管99种花卉,合其自身而成百花之神,专管人间百花的时序、形质。花神女夷奉王母娘娘之命,又从百花中选定梅花、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花、莲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山茶、水仙,分别为12个月的当令花,与之对应的十二花神也应运而生。当然,十二个月的当令花,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花朝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与花信有关。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一书中说:“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即二月十五。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花朝和中秋合称“花朝月夕”。到了唐代,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二。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八为花朝节。有的地方则以二月二为小花朝,二月十五为大花朝。
  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重要的节日。最早以“花朝”入诗的,应该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春别应令四首》之一,其中有“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想见”之句。而清代蔡云《百花生日》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则描写了旧时江南花朝节的盛况。
  早春时节,芳菲盛开,绿枝红葩,为花朝的活动提供了自然条件。宋代以前,过花朝节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花朝节作为全民的节日被确定下来,活动内容也日渐丰富——踏春赏花、女子剪彩花插头、花间扑蝶、皇帝赐诗、种花、栽树、祭神等。南宋以后,每到花朝节,花农们都会去花神庙,献上祭品,为花神“祝寿”,祈求花神保佑花木茁壮生长。
  赏花是一种高雅的情趣。置身于花卉的美丽和香气之中,不仅能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应该说,花朝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春日、生命、绿色的亲近和渴望。
其他文献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但不是唯一的书体,在符玺(符信、符契、印章)、幡信(官号、职衔、旗帜)、题署(匾额、碑额)、瓦当等方面还使用篆书。从文化角度来说,篆书形式上的浓缩,有利于在方寸之间表现抽象的审美意识;制作工艺上的实用,有利于篆刻印章表现“取信”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篆书在有限的空间里有着装饰与排列的优势,这是隶书、楷书等无法与之抗衡的,因而篆书在这些方面始终处于独占—方的地位,并—直延续下来。 
期刊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齐己的《早梅》,以清丽的语言,诗意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质朴的风韵,以此寄托诗人的远大志向。这首诗清润素雅,含蓄隽永,鲜明地突出了腊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意境深远。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无比向往,以及高远的人生抱负。他说,假以时日,我定能成大器,如同早发的腊梅那样,
期刊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轶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力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而况涉乎蓬蒿,驰乎丘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
期刊
重读完《傅雷家书》,依然慨叹不已,看看人家是怎么当父母的,感觉自己的学识、格局和境界远远达不到,但是,为人父母的人,心却是相通的。  傅雷先生同儿子谈音乐,谈艺术,谈成长,谈情绪起落,谈为人处世,谈状态低沉,談选择老师,谈生活细节,谈相亲择偶,谈夫妻相处之道……什么都谈。那时,电话没有普及,只能写信,辗转很久才能收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漫长,却有手书的温度,留存下来,惠及很多人。  即使那些谈
期刊
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  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二0)【赏析】  仲夏时,读到白居易的招饮诗“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心里还奇怪,他焉能如此别出心裁,自己不耐热,欲夜饮消暑,为“勾引”友人来陪,尽将林中风声拟雨,将月下沙色拟霜。想来,此般妙拟再加上
期刊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坐是两者弗获相通焉。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菑畲,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
期刊
说到近几年学界关注的丝绸之路史研究,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蚕”。新近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创造者已经开始利用“蚕”这种生物的生存特性来织造丝绸。考古学者发现了蚕茧的遗存,以“蚕”为表现对象的工艺制品也有了实物发现。比较精美的鎏金铜蚕,出土于汉代遗址。汉代是丝绸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时期。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正是中原文化向域外传播的标志性事件。到了西汉中晚期,丝织品在这一东西
期刊
《秦记》是秦国的史书。太史公撰《史记》,采用了许多《秦记》提供的历史记录。其中有很多详密的社会信息、新鲜的文化逸闻、生动的人物肖像、精彩的历史片段。分析《史记》和《秦记》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史记》的史学背景和资料渊源,更加真切地认识这部伟大史学名著的文化品质。一、秦始皇不焚《秦记》  秦始皇时代推行政治强权和文化专制政策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对于是否实行封建制
期刊
万青选(1818-1898)是一位清代地方官,初名万启甸,字泉甫,一生仕宦时间长达四十余年,三任淮安府清河县(现淮安市淮阴区)知县,官至淮安知府。万青选是周恩来总理的外祖父。纵观万青选一生,他是位两袖清风、才干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历史世界。两袖清风  万青选为官期间,自奉节儉,自己种植蔬菜、养殖家禽,以供家庭日常吃食,平日步行上堂,外出办事多不坐轿。地方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
期刊
《史记》沒有出现过“统一”一语,但是使用了“一统”的概念。《史记》记录了秦实现“一统”的历史。《史记》有关秦政的论述,对许多方面有所否定,但似乎对“一统”的历史趋势是肯定的。这一文化态度,应当与“《春秋》大一统”的政治导向有关。《史记》关于“一统”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秦汉历史的真实走向。太史公肯定“一统”,却对《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出现的“别黑白而定一尊”或“别白黑而定一尊”的行政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