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要想语文课生动活泼、有魅力,我认为就要大胆地给语文课堂注入活水——争论,这就是创新语文课堂的形式。它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如鱼得水,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努力寻求自己的见解,智慧的火花必将相互映射。如何给语文课堂“注入活水”,让其发挥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那是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以对话、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配合,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想、敢问,使学生跃跃欲试的 “群体共鸣效应”才有可能产生。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才能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我在讲《背影》一课时作小结说:“读了这篇课文,从父亲不顾自己行动不便而爬越铁道买橘子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父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课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大家怎样看待这部分的记叙和描写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题不是宣传交通规则的,“背影”把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以及对儿子的挚爱表现得朴素动人,这种人性的美好情感才是文章表现的重点。通过教师引导,保留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要使学生意识到对学习内容的发问和争论是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了《藤野先生》后,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藤野先生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鲁迅,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他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如果真的理解关心,既然‘悲哀’,既然‘想说’就一定会说,但他‘竟没有说’,说明他并不是真的理解关心鲁迅先生。再说了,日本当时的扩张势头非常凶猛,他怎么能真正理解一个弱国子民的辛酸呢?”学生的一番话,有理有据,略一思索后,我把问题回抛给学生:“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吗?”短暂的沉默后,学生有的举手发言,有的查找依据……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被激活,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被点燃。
三、创设“生疑”情境,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争论的能力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反映语文整体的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意义,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问题 “生疑”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例如《晏子使楚》一课中,晏子出使楚国碰到三大难题,但他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没有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设置情境,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问一位学生:“个子矮会引来许多麻烦吗?”“不知道!”学生回答。我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我继续说:“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国派身材矮小的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得知,特意作了布置。晏子到来,见城门紧闭,传者让晏子从城门旁边新开的洞口钻进去。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呢?请思考5分钟,然后发表你的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然后再读课文,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在熟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含义表达出来。同学们要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把阅读、语言、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论的兴趣
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中学生是由形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转变的时期,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因此,教会学生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赞同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呢,还是赞同妈妈要回羚羊木雕呢?”几乎全班学生都表示应该珍视朋友间的友谊,不能重财轻义。可是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妈妈的做法也没有错。”全班愕然。他说:“孩子总是不大懂事,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而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如果一家人多商量,不是可以避免这样的矛盾吗?”我立即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同时激励:“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学生又读课文,进行讨论,在争论中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懂得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课文中不同人物处理问题的认识。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总之,争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争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课堂关系的呼唤和生动写照,课堂争论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使学生如鱼得水,学得更好,学得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