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误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改革的艰难历程中,总会有挫折和失利,有时甚至会走入误区。但是,只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解读新课标,认真研究新课程,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努力去耕耘、去创造,就一定会走出误区,走向明朗。
  关键词:形式;效果;实用;实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68-2
  语文新课改颁布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在深刻感受到新课程带给我们鲜活的理念和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觉得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又走入某些误区。
  误区一:形式重于效果
  1.狭隘了“合作”的内涵。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为“合作”含义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课堂合作的途径亦多种多样: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竞争与争辩,甚至师生间会心的微笑、理解的眼神都应是“合作”。可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似乎少了这道风景,就忽视了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不自觉地走上“老路”——问答式,只是巧妙地把“学生回答”变成“学生讨论”罢了。长此下去,必定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学生成绩两极化的加剧。其实,我们倡导的“合作”这一形式不仅是作为一种达到解决学生疑问的途径而存在,而且要作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途径而存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性,而是集体的一个分子,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依存,互相合作,互相促进,这样才会求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语文课堂的“合作”,必须从多种途径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偏离了“启发”的方向。有些语文课堂的“启发”也趋向了形式化。教师的“启发”有时可能不着边际,找不准切入点。有时凭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不需要“启发”,而教者却煞有介事地发问,如讲有关的“天空”的课文,就有教师问出“你头上有什么”的问题,结果闹出很多笑话。笔者在教授《曹刿论战》时,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曾作了这样的启发:(1)“肉食者”的“鄙”体现在哪些方面?(2)曹刿的“远谋”又能从哪里看出?(3)可否认为鲁庄公不鄙呢?学生经过思考,反复讨论,互相争论,得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见解,可见“启发”必须有好的切入点,有明确的方向,切不可为“启发”而发问。
  3.放大了“多媒体”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可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成为一种“时尚”,似乎没有“多媒体”就不是“新课程”了。静心思考,有的多媒体缺少系统的规划,图片与课文内容缺乏联系,视觉、听觉效果过于强烈,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员,学生成了影视观众,多媒体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听觉和思维想像能力逐步弱化。笔者以为,语文的教学手段是由课文的体裁、性质、内容决定的,同时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素养、兴趣、爱好、性格和能力,并非每个人、每堂课都要采取多媒体,要从实效出发。
  误区二:实用重于“实质”
  1.重知识落实,轻美感体验。笔者认为语文应包含四个层次:文字、语言、文学及文化。其中语言和文学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文学与文化则偏向于人文性。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统一的,不可偏废。可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则偏重于语文知识点的落实,弱化了语文的整体性和人文性,结果,教师讲解平平淡淡,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在实行新课标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写作目的;教学中注意设制“课文的赏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用词造句,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语言艺术进行评析;注意对课文“定点”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亮点”、“感知点”。这些过程,其实就是美感体验的过程。
  2.重形式多样,轻文本理解。现在的语文课上,有些教师调用多种手段,如音乐、图画、表演、视频等,让语文课堂变成舞台或者影院,看似热闹,听课老师也觉得轻松,但总觉得缺乏对文本的真正理解。曾有教师讲授《以虫治虫》一文时,演示了自然界许多天敌的动画。笔者不否认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实物的当堂演示,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但如果把它当作黑板的替代品,教师的传声筒,就严重偏离了课文,偏离了语文的“本性”。其实,语文课如同中国画一样,是一项需要“留白”的艺术,一篇篇美文,与其让你演示得真真切切,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因为对美的感受是不可统一的,是需要读者用心去体验的。
  3.重技巧运用,轻灵活机动。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但是有些教师刻意地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力求课堂的精致完整,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的具体情境,缺乏灵活机动的处理“意外”的创意,则可能使课堂教学走进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在导入奇,设问巧,挖掘深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能仅为精彩而精彩,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合适的形式或手段,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评判传达给学生,把“美”的意境传递给学生;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由地畅谈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美和愉悦之中去接受语文的熏陶,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误区三:应试重于应教
  1.脱离课文,加强字词训练。过去对字词考查是考加点字注音的正或误的选择和订正错别字,现在是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于是,教师们大量地把课文中的生字词按照中考的要求加以归纳整理,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确保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一分不失。对于成语的运用,则脱离课文大海捞针,把课内外的成语加以罗列,印发讲义,让学生反复记诵,直至掌握。
  2.离开学情,大搞诗词赏析。近几年,泰州市有一项考查诗词赏析的题目,由于不考课本中的诗词赏析,只考查课外知识。于是,教师们放弃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的欣赏,只要能记诵即可,而花费大量精力,广泛搜集课外诗词,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解答。殊不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有一个迁移过程的,如果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赏析,教给学生赏析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离开文本,放弃必要的语文知识。因为中考不考文体文学常识,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此根本不予涉及。初中三年下来,即使是优秀学生,对名家名篇相关文学常识几乎一无所知,以致省重点高中的老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文化素养太差了,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教师还得补上这一课。至于文体知识,平时教学中更是淡化,以致不少学生只会写记叙文,而对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则无从下笔。另外,对于语法知识,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因为中考未作考试要求,教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无暇顾及。笔者经过调查,现在的不少本科学生连简单的收据都不会写,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失误。可见,应教的语文知识还是不可放弃的,它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不能成为学生的罪人啊。
  4.放弃课文教学,大搞课外阅读训练。泰州市语文中考对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阅读分析作了明确的考试要求,并且明确规定不考课内语段的阅读分析。于是,教师就疏于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指导,有的干脆不教现代文,只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作具体的要求。要知道,教材中选定的课文大多数是些经典的名家名篇,是些优美的时文美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和分析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学生只要通过这样的训练,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就会水到渠成,形成相应的能力,何苦大搞题海战术,既劳累了教师又辛苦了学生呢?
其他文献
本文从心理学为基础、提高授课辩证艺术、明确授课目标、教学语言幽默通顺等四个方面入手,开阔学生眼界,更新学习观念,善于使学生接受新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内容,正确地处理好教
故事与童话作为并列存在的文体,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特征,许多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对故事的特征描述不清晰,故事的下位分类缺乏统一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受民间故
全球化的时代是文化不断杂交的时代,面对“文化霸权主义”和由“文化割据主义”发展而来的原教旨主义这两种力量对民族文化自我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困扰,我们应该不断的反思民族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区域经济也一样,良好的金融支持可以为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反之,区域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又会带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区域经济
标题评价一种经体重调节后只需单次注射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一组双盲、随机的血管造影试验(lanoteplase vs alteplase)rn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25年里,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10%,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2003年的33.1%,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
文学类文本“探究题”,一般有如下之特点:一是开放性: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同学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问题可拓展至阅读文本以外的内容。四是难度大,要求高,能力层级为F级。  一、关于探究题的命题原则  探究性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少数省份设置12分,研究试题,我们发现它
中午吃饭回来,忽然注意到院子里的那排银杏树。顺着阳光看去,树叶已被打上一些金黄,亮亮的,让人感到温暖、静谧。奇怪!刚才去餐厅时,也从这排树旁走过,但好像并没有意识到它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