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式立体农场方案设计

来源 :当代商报·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in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城市化发展,建筑用地挤占郊区农业用地,造成大城市绿色无污染蔬菜供应困难,特别是在全国一线城市,让民众放心的蔬菜供应成为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大楼式立体农场发展前景,将大楼式立体农场与传统农场进行比较,确定了大楼式立体农场相对于传统农业更有优势。
  关键词:传统农场;立体农业;农业前景
  1传统农场
  传统农业在我国普遍表现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前者多表现为家庭农场,即为小农经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在生产作业、要素投入、产品销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环节,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生产相对规模有限;后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多实行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较高。
  2立体农场
  立体农场建设与城市高层建筑中,通过满足植物对生长所需各种要素,实现城市农场发展,节约农业用地,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以开发公司为单位,实现企业化经营,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可满足所在城市地区对于高质量无污染蔬菜的需求,带动城市农产品自给自足。
  3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传统农场的优点:此方案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生产。且生产简单,充分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传统农场的缺点:生产环境为农田,受气候影响作用明显,如干旱洪涝。生产活动受季节限制,农产品上市时间集中,市场竞争强烈,价格波动大。且占地总面积大,个体分布较零散,生产规模小。生产集中于农村,销售地点为城市地区,产地相对集中,跨区域运输距离长,货车长途运输消耗能源,排放尾气破坏环境。大部分地区淡水资源浪费量大,不合理灌溉還易导致土地盐碱化。
  立体农场的优点: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产品质量相对较稳定。且可以结合新兴农业科技,对于光照时间,土壤养分,环境温度等进行区别适配,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互联网与市场联系,带动产品价值实现。且对于推动农产品价格平稳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生产企业打造品牌效益,诚信经营,促进民众对产品放心。回收灌溉用水,营养化后循环利用,可大量节约水资源。占地面积小,位于城市内部,接近消费市场,可大量减少长途运输。且可带动就业增长,适应从事传统农业人口急剧减少这一困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4大楼式立体农场方案简介
  以建筑透明化钢化玻璃建筑为基础,按照不同蔬菜所需条件不同,分层建设,对各类农作物进行检测,并得到准确生产条件,适时调节,提高产量。不同区域安设相对独立的温度控制系统,最大程度上满足蔬菜生长需求。为提高蔬菜质量,在阴雨天气可采用植物生长灯以保障所受光照均匀,充足。雨水将被处理用于生产过程,再与水回收系统结合起来,利用气培法和水耕法收集未使用的水,栽培水培蔬菜,通过营养液为蔬菜提供水分、养分、氧气的有别于传统土壤栽培形式下进行栽培,而且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无公害的基础上可以提高蔬菜质量。科学化管理,有效减少了农作物内部传染病影响范围。其生产时间为全年不间断,因其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可在任意时刻满足市场需求。联通互联网,推动线上订单,线下送货。适应短距离快递飞速发展趋势,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可结合时代潮流,将农产品销售创新发展,如结合游戏元素发展线上种菜,线下收菜,将种植系统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为建立这样一个高科技农场,大量的可持续技术将得到综合利用。这些技术目前都在使用,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被纳入一个站点综合利用,所以大楼式立体农场的发展将是农业发展领域一大创举。
  5农业前景
  当前从事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耕地面积减少,而大型机械化作业难以普及。传统农业发展面临气候变化挑战严峻,农科研究成果未广泛投入生产。当下各行各业创新升级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模式亟待实质上突破平面发展,实现垂直发展创新。促进解决城市中蔬菜供应和资源优化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大楼立体农场发展趋势一片向好。
  6结束语
  文章主要介绍农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传统农业与大楼立体农业的比较,确定了大楼立体农业更有发展优势。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中包含了互为连贯的三层要义:一、按照“古为今用”原则自觉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二、依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三、本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习总书记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当前及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
期刊
近日读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等著《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掩卷之际意犹未尽。可以说,这是一部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理论深度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呼应价值观教育实践需求的生动教科书。  该书是徐艳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系列之一。作者以强烈“问题意识”,紧扣时代发展课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期刊
摘 要:以2010年、201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地价、房价与地方债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价对地方债规模影响不显著。一方面,作为地方债的抵押品,土地升值会刺激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增加土地收储;另一方面,土地收入增加后,地方政府对于债务收入的依赖下降,举债动机降低,对地方债规模有负面影响。这两种机制对于地方债规模的影响相互抵消。2.房价对地方债规模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强劲增长的住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能源改革的不断推进,天然气已经成为国家主体能源,城市燃气管网也在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为了保障城市燃气管网生产管理的安全和高效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不可缺少。文章就城市燃气智慧管网技术进行简要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城市燃气;智慧管网;监测预警  1城市燃气智慧管网的建设目标和原则分析  1.1建设目标分析  基于安全性、先进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的原则,城市燃气
期刊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贯穿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也是根本目的,这源于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践行而后又背离了这一原则,后期由于公仆变主人、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导致亡党亡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理论上清醒定位主仆关系,从法治上切实保障,彻底消除公仆变主人的土
期刊
摘要:编辑出版通过文化积累、文化选择、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创新等途径,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作用。在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编辑出版要实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必须端正职业认识,以技术升级、人员素质提升等辅助方式,来提升编辑出版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编辑出版;文化传承;地位;作用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加强,这对文化传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编辑出版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
期刊
摘 要:方克立先生对张岱年先生倡导的“文化综合创新”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推进,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本方法贯穿于对当前许多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的新气象,由此而形成了“张方学派”。 方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构想,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并对创新性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张方学派; 方克立; “马魂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在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认同和践行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乡村慈善基金会”成为海门市乡村文明品牌的靓丽名片。海门市“乡村慈善基金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精神引领,使崇德向善成为风尚;建立“乡村慈善基金会”,使友善理念入脑入心;重在实践,用友善撑起一片蓝天。海门以“乡村慈善基金会”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活动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以“乡村慈善基金会”为载体,渗透和传
期刊
摘 要:行政行为伦理妥协是一种特殊的行为选择,表现为择小善弃大善,行政行为伦理妥协似乎与公共行政追求公共利益的宗旨相背离,但它又是公共领域不可回避的现象。要确保行政行为伦理妥协获得合法性,得到公众支持,必须从目的、手段和行政人员心理三个维度进行严格限定,确保它只是出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以权谋私,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贪图方便的随意之选,行政人员会感受到一定的心理煎熬而不是冷漠对待。科学限
期刊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实践为体,以中西文化为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关系的新解读。以“体用之辨”为线,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争论做了历史回顾,对文化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了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新阐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实践为体,文化为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