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理智得以和谐发展,人的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语文体验式学习,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 情知交融
语文体验式教学特别讲究“融情”。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可以说是以“情”为生命的、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其学习必然要讲究“情知交融”。语文体验式教学的“融情”,一是“触文生情”,二是“移情入文”,也就说,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作品内容描写,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发情感经验,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引导或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之在某种情感状态下学习某篇文章,做到“移情入文”。而对课文主旨和中心思想的领悟,大都需要“意会”。
“情融意会”是语文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情绪感知性”特征,实现了语文学习过程的感知、融情和会悟。
2. 心身体验
语文的写作很强调有“真情实感”,语文的阅读也很强调“感同身受”。语文的“听”要求能听出“话中之意”和“弦外之音”;语文的“说”,要求能“表情达意”。也就是说,读、写、听、说等语文学习强调的是“身体心验”,不仅要运用“身”的多种感官感知学习的情境和学习的内容,还要用“心”(思维和情感)去“体”会、领悟、“验”证和调控它们,这就是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既强调身体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又强调思维和情感对感知的升华。
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心身体验”,实际上就是身心的“亲历”,既包括在动态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同时也包括运用各种感官对静态的情境进行感知。其中,“心验”就是“心历”,它既是主体运用思维和情感对学习情境和内容进行感受、体会、领悟、验证和调控,同时也允许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联想,借助“虚拟”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3. 知情意行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思想品德课程,却事实上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这也正是以前视“思想性”为语文课程属性的原因,现在不谈“思想性”而谈“人文性”,范围更拓展了。
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更应使学生具有“人文行为”。然而,当前的教育只停留在强调“知能转化”,而忽视“知行转化”。实际上,“能”不转化为“行”,教育的成果也就无法得到落实和体现,有很多事情,是学生“是不为,非不能为也”,比如助人为乐,比如同情他人,比如互助友爱等,语文课文中,关于这类思想的内容,学生学过很多,不能说学生不明白这些道理,不具备这样的“知”和“能”,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做不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不重视“知行转化”的后果。
语文体验式教学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激发爱心、感受真情、明白道理、认识真理,同时要求学生将爱心、真情、道理、真理应用到生活和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并在生活和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认知,也就是由“知”而“行”,又由“行”验证“知”。这正如佛家修“道”,为的不只是知“道”、悟“道”,更为了行“道”、证“道”;同样,进行语文体验式教学,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对某种情感和理知进行“身体心验”,从而获得相应的价值上和态度上的认同,又要在行动和行为中去“修”“证”这些情感和理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保证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生成的外在标志,不是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而是“人文”行为的表现。
体验是不能强迫的,它是联想、想象、顿悟、情感、生活等在学习主体心灵世界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放飞,是学习主体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本世界的碰撞、对接、交融。主体通过阅读同一文本对象后生成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体验是主体自己的感悟与感受,主体会生成什么体验,对主体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是自主的,只是主体的个体差异和己拥有的经验世界有关。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体验式教学不追求文本意义的终极解释,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追寻文本意义解读的多样可能。其次,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正如弗罗姆所说:“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充分地出生。”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体验式语文教学能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创设有助于主体充分生长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过程。
(如皋市如城镇城西小学)
语文体验式学习,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 情知交融
语文体验式教学特别讲究“融情”。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可以说是以“情”为生命的、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其学习必然要讲究“情知交融”。语文体验式教学的“融情”,一是“触文生情”,二是“移情入文”,也就说,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作品内容描写,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发情感经验,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引导或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之在某种情感状态下学习某篇文章,做到“移情入文”。而对课文主旨和中心思想的领悟,大都需要“意会”。
“情融意会”是语文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情绪感知性”特征,实现了语文学习过程的感知、融情和会悟。
2. 心身体验
语文的写作很强调有“真情实感”,语文的阅读也很强调“感同身受”。语文的“听”要求能听出“话中之意”和“弦外之音”;语文的“说”,要求能“表情达意”。也就是说,读、写、听、说等语文学习强调的是“身体心验”,不仅要运用“身”的多种感官感知学习的情境和学习的内容,还要用“心”(思维和情感)去“体”会、领悟、“验”证和调控它们,这就是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既强调身体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又强调思维和情感对感知的升华。
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心身体验”,实际上就是身心的“亲历”,既包括在动态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同时也包括运用各种感官对静态的情境进行感知。其中,“心验”就是“心历”,它既是主体运用思维和情感对学习情境和内容进行感受、体会、领悟、验证和调控,同时也允许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联想,借助“虚拟”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3. 知情意行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思想品德课程,却事实上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这也正是以前视“思想性”为语文课程属性的原因,现在不谈“思想性”而谈“人文性”,范围更拓展了。
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更应使学生具有“人文行为”。然而,当前的教育只停留在强调“知能转化”,而忽视“知行转化”。实际上,“能”不转化为“行”,教育的成果也就无法得到落实和体现,有很多事情,是学生“是不为,非不能为也”,比如助人为乐,比如同情他人,比如互助友爱等,语文课文中,关于这类思想的内容,学生学过很多,不能说学生不明白这些道理,不具备这样的“知”和“能”,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做不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不重视“知行转化”的后果。
语文体验式教学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激发爱心、感受真情、明白道理、认识真理,同时要求学生将爱心、真情、道理、真理应用到生活和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并在生活和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认知,也就是由“知”而“行”,又由“行”验证“知”。这正如佛家修“道”,为的不只是知“道”、悟“道”,更为了行“道”、证“道”;同样,进行语文体验式教学,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对某种情感和理知进行“身体心验”,从而获得相应的价值上和态度上的认同,又要在行动和行为中去“修”“证”这些情感和理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保证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生成的外在标志,不是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而是“人文”行为的表现。
体验是不能强迫的,它是联想、想象、顿悟、情感、生活等在学习主体心灵世界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放飞,是学习主体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本世界的碰撞、对接、交融。主体通过阅读同一文本对象后生成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体验是主体自己的感悟与感受,主体会生成什么体验,对主体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是自主的,只是主体的个体差异和己拥有的经验世界有关。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体验式教学不追求文本意义的终极解释,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追寻文本意义解读的多样可能。其次,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正如弗罗姆所说:“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充分地出生。”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体验式语文教学能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创设有助于主体充分生长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过程。
(如皋市如城镇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