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制糖工艺的博物馆展示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糖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也是制作各类甜品时必备的材料。海南的蔗糖产业历史悠久但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机器工业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海南的土糖作坊逐步消亡,由大型加工厂所代替,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缺失的危险。本文旨在介绍土法制糖的传统工艺和博物馆展出的可能。
  关键词:土法制糖;工艺研究;博物馆陈列
  中国是使用甘蔗来制作糖最早的国家,在西周《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可知最迟到西周时期,中国的先祖们已发明并了解“饴糖”了,而饴糖是世界上最早被制造出的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制糖业基本经历了早期发酵制饴糖、手工土榨制糖和机械化制糖等三个阶段,而在祖国的南海明珠——海南岛上的土法制糖作坊中,这一趋势还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交接的时期。
  海南的蔗糖产业历史悠久,历经多次起伏而艰难发展。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甘蔗种植与榨糖制酒作坊,可谓蔗糖原产地之一,至清代甘蔗种植和土法制糖便已遍及全岛。其生产的土糖了供给本岛居民食用外还销出岛外,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解放以来,海南制糖工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机器工业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海南的土糖作坊逐步消亡,由大型加工厂所代替。例如原始的压榨甘蔗、提取蔗汁是靠畜力带动石辊来完成,而现在却由人工操作的机械所替代,究其原因是在于原始的制糖设备和工艺都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所以工厂都逐步的采用了半机械化榨汁的辅助手段,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传统的制糖技艺流程却逐渐的缺失。
  海南省为了保护传统的土法制糖技艺,在2009年将其列入海口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海南省第三批保护名录。但在社会趋利性的大环境之下,这些很少被人关注,逐渐被人忘却,甚至是几近不复存在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作为一名博物馆从业者,在研究海南岛上丰富多彩却逐渐被丢失的少数民族民俗的同时,也在思考将土法制糖的工艺流程在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作为对这一传统技艺更良好的复原和保护。
  图1.左侧:非遗传承基地标牌, 右侧:甘蔗堆积
  传统的土法制糖的流程可以归结为:“压榨蔗汁”、“提纯熬煮”和“结晶成糖”这三个部分。
  图2.海南土法制糖的工艺流程
  从甘蔗收割到榨汁、熬糖,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一种家族集体劳动,收割的时候家人们一起下蔗田劳作:砍蔗,剥叶,修蔗,去尖子,除去甘蔗有害的部分,为榨糖备好料。在榨糖、制糖的时候,全家人也一起出动,你榨出蔗汁,我熬煮,他制备成糖。在制糖作坊里面各司其职,使得每道工序都井然有序的进行。
  “压榨蔗汁”则可以细分为“准备原料”、“压榨取汁”和“收集蔗汁”。每一根甘蔗都要被“牛绞”,也就是原始的用牛拉转动石辊来压榨甘蔗的方法,现在已由人工操作的半机械化所替代。其原因在于原始的制糖设备和工艺都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现在的土法制糖作坊改进了榨汁工具,采用了半机械化榨汁的辅助手段,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传统的制糖技艺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发扬的一面。原始的制糖工具几乎找不到了,或者说已经找不全了。 “牛绞”制糖这种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牛绞”这种原始的用牛拉转动石辊来压榨甘蔗的方法,原理极为简单,即在两个大石辊中间塞入糖蔗条,驱赶牛拉动两个大石辊转动,挤压蔗条从而将蔗汁压榨出来。
  图 3 牛绞复原图
  “牛绞”蔗汁的石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最底端是辗盘(又称底盘)。由整块火山石料刻凿而成,以便于固定石辊下端的轴心位置,边缘有流口,用以盛接蔗汁。底盘上是石辊,石辊同样也是用整块的火山岩石打磨制成,是绞糖的主要部件,相当于现代糖厂的压榨辊。
  石辊圆柱体形,上端有凹槽安装有木质齿牙,石辊上下两端各有木质轴心,两辊大小相等,糖蔗经过石辊辗压后榨出汁水。再上面就是顶板。顶板以一定距离比例开两口圆孔,套入石辊上端的轴心,且顶板的两端用两条石柱子套稳,以固定石辊。顶板上再接以犁状制动杆,由粗壮大树制成,头部一端衔紧一石辊的轴心,尾部弯垂,由牛牵着制动杆转动,带动石辊旋转,使石辊榨出蔗汁。
  通过石辊的挤压把糖蔗汁液挤压出来,甘蔗一般要经过反复三次绞榨,才能把蔗汁全部绞出来,故有“一榨破蔗茎,二榨汁出半,三榨蔗茎干”的谚语。
  榨出的蔗水会缓慢地流入一个三级澄清池,进行初步的澄清。滤池里,蔗水混着滤渣,穿过滤网,逐渐清澈,再流向两列并排的铁锅。两排铁锅的设计十分讲究:每排皆由大锅向小锅按顺序依次排列,这其中含有奥秘,离灶口越远,火力越弱,锅小些容易受热。蔗汁首先倒入离灶口最近的大锅中,开水翻腾,蒸汽缭绕,糖浆在该锅中被蒸煮沸腾,待大锅内蔗汁将近沸点时即捞出糖泡沫和浮渣,加入石灰澄清。
  图4 熬糖灶台示意图
  而后的提纯熬煮土糖技术更是十分的考验人,已经跟随当地村民家祖祖辈辈好几代,往往是从辈传到儿孙辈代代相续。老人往往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对工艺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火候的掌握。成品糖的品质等等,甚至肉眼就能鉴别。而身强体健的儿孙辈们在家中老人的指点下也能较快的掌握这门手艺,所以老少在体力、经验上都能相互补充,工艺的传承才得以延续。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甘蔗汁倒到锅里,制糖师傅会按照情形像糖浆内加入石灰以熬炼浓稠糖浆,再把糖浆舀出盛到桌子上的模具内冷却,一块块板砖形的红糖就成型了。但其中火候、搅拌、加灰、冷却的任何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可能会失败!特别是火候,刚开始得用大火,开锅时,用中火,不断用木铲搅拌,快起锅时,就得用小火甚至退火,否则糖会烧焦。而如何判断糖是不是可以起锅了?当地的村民告诉我:看着粘稠度差不多了,捞一小块放嘴巴含住,不会融化就代表可以起锅了。   而“结晶成糖”这个步骤也很有讲究:将过滤后的甘蔗汁加热煮沸,加热原料一般用甘蔗渣和木材,煮沸过程中,师傅不停地搅拌,去掉泡沫及杂质,使水分不断蒸发,待糖蔗汁由糖水熬成糖浆就可以起糖,在熬糖的过程中,要加一些石灰,加石灰的量全凭师傅的感觉,在整个过程还要注意时间、火候、色泽、黏度等诸多因素,起糖早,火候轻,难以凝固,反之,糖则会有苦味,这时还要区分成糖的质量,糖分低的成糖,会用来制作糖粉:打一瓢瓢的糖浆倒在一张桌子上,糖浆不断地冷却,糖浆成糖团状,用平滑的厚木板不停地压碎糖团成粉末状即红糖粉;而糖分高的成糖,则会被用来制作成糖条。在一张桌面上,用不同的制糖工具间隔成网格条状,打一瓢瓢粘稠的糖浆倒在条状网格里面,冷却后卸掉条状网格工具,即成一条条的糖条。但即使是现在,有经验的蔗农告诉我们,一般10斤甘蔗仍只能得到一斤左右成糖。
  图5 左侧两张为制作糖条,右侧两张为制作红糖粉
  而以上讲到的三级澄清池、并排铁锅的设计、土砌的直风灶、手工熬糖的工序等,这些都与我在《天工开物》‘甘嗜’一章中查到的三星灶熬糖一样,简朴、直接,却最是天然!
  由于原生态的土法制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很难在当今社会存活下来,我们要将其延续下去就必然要进行改良,即在基本不改变制糖工艺流程的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强其文化性和功能性的结合。
  我用一张图表来总结海南土法制糖工艺的特性与展示内容:
  物质与精神 地域与历史 传承与创新
  土法制糖内在非物质性 土法制糖内在物质性 制糖传统根源的独特性 土法制糖继承的流变性
  1、土法制糖的工艺和流程。
  2、土法制糖的传说和神话。
  3、土法制糖的礼仪和祭祀。
  4、文化特性、文明成果。 1、土法制糖的原料。
  2、土法制糖的器具。
  3、传统糖产品的固有价值。 1、反映了海南的区域特性。
  2、反映了民族特性。
  3、反映了名族记忆。 1、新式糖产品的出现。
  2、新式制糖器具的产生。
  3、制糖工艺的传承。
  4、制糖工艺的渐变与突变。
  图6.土法制糖的特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展陈设计可以从什么是糖,糖的历史,如何制糖入手,将其与传统的土法制糖的思路串联起来,从海南特色的地域因素(包括气候、风格、材料等方面),制作流水线的设计,功能布局,空间尺度和热工技术等几个方面展开博物馆的室内陈设展览,尽可能的从展品本身出发,为了更好的展示传统文化及其价值来组成内容,使博物馆的陈列成为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承载媒介。
  传统的土法制糖作为经济层面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机械制糖所取代,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他的文化价值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将制糖的工艺流程在博物馆展出只是一个容器和窗口,更重要的是我们珍惜前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士泉,马艾鸿.南海植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1).
  [2]黄维春.土法制糖,那些纯手工的行当[N].今日浦江报,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基层文化是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中获得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来源。本文首先阐述了县级图书馆在基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县级图书馆在基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基层文化;作用;问题;措施  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是精神领域的成果,是影响人类思维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人们参与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加强县级图
期刊
摘 要:在500年前,活字印刷术发明,我们就逐渐开始成为了“书籍之民”。印刷技术快速、廉价、准确地复制了书籍。印刷追求精准、客观和权威。新闻、科学、数学公式和法律法规无一不从印刷中诞生。今天,我们是“屏幕之民”。文字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占据了我们清醒的每个时刻。  关键词:数字屏幕;
期刊
摘 要: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能力,全面提升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和带动儿童的全方位健康发展,少儿图书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需要少儿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儿童们创建一个优越的阅读环境,开展更多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儿童参与进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少儿图书馆;儿童;阅读兴趣  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期刊
摘 要:对于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舞蹈表现力是极为重要的。优良的舞蹈表现力能有力的阐述出舞蹈的内涵,提高舞蹈艺术的观赏性。不具备舞蹈表现力的舞者无法将舞蹈艺术中的情感展示出来,肢体所表现的内涵就显得苍白无力。目前来看,一些舞蹈演员的舞蹈表现力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认识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而舞者自身因素是决定其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原因。本文首先对舞蹈表现力的自身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期刊
摘 要: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电视采制过程中的最终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新闻节目的质量,关系到观众收视的效果。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决定整个新闻节目宣传效果的关键环节。那么,怎样才能编排好一组电视新闻节目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关键词:浅谈;电视新闻;编排技巧  许文华 徐永强  如果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一道道菜肴,而电视新闻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和教师对农村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总体上围绕着农村英语教学的问题表现、原因分析、策略建议三个层面展开。这些研究一方面对改善农村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表现为理论层次不高、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视野较狭窄、研究方法尚不够科学合理等。将农村英语教学研究推向深入依然是广大英语教师和学者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崛起,在扑天盖地的信息传媒中,广播电视做为传统媒体,其发展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县级广播电视台在中央、省、州、市等大台的挤压下,处于竞争弱势,在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孤军突围,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一席之地,成为众家县级广播电视台苦苦追寻的目标。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传媒  近几年来,云南省元谋县广播
期刊
摘 要:洪堡教育改革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培养精英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不受社会因素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面临挑战。大学教育是偏重于学术研究,还是应该跟进社会需求偏重于培养职业技能,是德国乃至世界高教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大学生生活普遍过于散漫,往往是既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没培养成具备职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通过对德国洪堡精英教育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有很大启示。  关
期刊
摘 要:师爱是教师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它使学生体验到来自他者的关怀、信任和理解,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法宝。辅导员工作要运用师爱的杠杆走进学生内心,爱之有道、爱之有度,充分发挥师爱的作用,从而创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师爱;功能;实施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源于高尚的师德,德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也是人健康成长的一个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开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也直接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信息获取和收集的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从图书馆方面获取,更多的喜欢借助互联网以及手机网络等新兴的媒体来进行知识的获取。而高校内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要想真正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追求,就必须要建立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并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挥在高校教学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