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不能只是“视听盛宴”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dfhdfr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教下乡活动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收效也不错。送教课例丰富,给农村学校送去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改方向。农村教师面对送上门的学习活动,乐此不疲,虚心好学,内化提高,学以致用。诚然,此项活动意义深远,对促进城乡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深入其中,很多农村教师感觉听着心潮澎湃,回到课堂又是常态,不是不想动,而是动不了。他们往往发现哪怕是同一教学内容都难以移植,无法克隆。送来的东西虽好,但理论性较强,不够细化,不能一学就会,就只好抱怨了。久而久之,积极的跟进意识就有了倦怠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送教下乡活动不能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组织者不妨尝试一下以下做法,这对双方的教学研究是大有裨益的。一是送教可“同课异构”。与送教教师“同课异构”是农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极佳平台。他们平时登台展示的机会少之又少,能与名师同台竞技,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大捷径。因为在比较中就会有鉴别,在鉴别中就会有提高。执教的农村教师在震动之余可能会领悟到:教材挖掘不够到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面对生成有些窘迫……都是由于自己涉猎的贫乏,缺少灵动的智慧。这些彻悟远比送来的讲座更理性,更能触动心智,少了一些腾云驾雾之感。“同课异构”还能让送教教师在送人“玫瑰”的同时发现农村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直接为本校或上级教研部门提供科研的精彩蓝本,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教育均衡而忠诚服务。二是送教应“因需制宜”。学校教学工作有特殊性,不同的时段工作任务有所侧重。如果送教活动能根据农村教学工作的需求确定内容,则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虽有激情和热情,但不知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规范和重要,不能将养成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中,学期末,又常为不知如何系统整理复习而茫然。如果在九月初,有侧重常规训练的送教,在期末前夕,又有某一主题系统复习的送教,这无疑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的雪中送炭啊!三是送教要“现身说法”。当下的送教下乡多半是教师送一节优质公开课,教研员做一次专题讲座,双方内容各自为阵。由于时间原因,很少与农村教师互动交流。如果教研员能就本节送教课的精彩、缺憾与农村教师共同探讨,倾听他们执教时的困惑,了解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做现场指导,指点迷津,他们将豁然开朗,少走很多弯路。四是被送学校要“趁热打铁”。送教活动结束后,后续工作要跟上,被送学校的领导要及时组织教师交流体会和收获,促使大家对活动精神的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上一些创新课,把领悟到的精神、学到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真正达到送教下乡“送去一堂课,带动一个面”的目的。送教下乡不能只是农村教师的“视听盛宴”,它也应该是农村教师的行为活动!(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眼下,送教下乡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字眼,特别是教研部门,一年几次,组织城区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成了常规工作。然而,我们看到较多的是精心的准备、精美的课件、唯美的课堂,非常养眼,听课教师没有理由不欣赏。但是,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这些课好是好,就是没法学。”因为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缺失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如何使送教下乡不流于形式,取得最大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青衣的故事,大起大落,乍喜乍悲.举手投足中可见中国传统女子的端庄、温良、谨顺,盘腕转身间亦有满满的婉转风情.rn细眉弯成柳叶,粉面醉成芙蓉,水袖轻扬,摇曳生姿.青衣的美,在
期刊
期刊
案例rn安徽省涡阳县涡南镇张郢行政村张仁贤来信,反映其子被人殴打后死亡,报警后当地公安部门不予立案的问题.rn张仁贤来信讲述:2015年6月4日上午,他的儿子张建虎因向村党支
《安世房中歌》是汉初贵族文学的代表,深受楚地文化的影响,通过《安世房中歌》这个突破口,可以看到楚文化对汉代文化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
村级教学点是教育的神经末梢,存在教学条件落后、教师年龄老化、教育资讯滞后、一师一校工作繁重等情况。面对新课程,农村教师有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有的虽略知一些精神和要求,却不知道怎么落实践行。开展全镇村级小学教学观摩和研讨会,解决教师面临的这些困难,虽然有示范指导,有观摩研讨,受欢迎,也有良好效益,但终归既耗时又费力,且一年只能开展一两次,杯水车薪难以奏效。怎样持久、扎实、常态地把新课程理念送到山村教
案例rn编辑同志:rn我叫杨前国,此前我在迁西县旧城乡巴家峪村党支部书记、矿主张某某的铁矿上干活.自2014年以来,张某某以许诺各种优惠条件为诱饵,欺骗我们13名工人到他的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