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只鸽子都得到新生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知识分子写作”以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人为代表,“民间写作”以于坚、韩东、伊沙、侯马等人为代表。
  曾经喊过“饿死诗人”的伊沙,坚持民间立场和解构主义诗歌主张,写作了大量诗歌,他的《结结巴巴》引起过诗坛的热议。他的另一首《鸽子》,不同于他一向的调侃式、后现代风格,更让人刮目相看:
  在我平视的远景里
  一只白色的鸽子
  穿过冲天大火
  继续在飞
  飞成一只黑鸟
  也许只是它的影子
  它的灵魂
  在飞也许灰烬
  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
  依旧高飞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已出版《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晨钟暮鼓》《中国往事》等诗文集多种。曾获《诗参考》“十年成就奖”暨“经典作品奖”、《山花》2000年度诗歌奖、首届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等多种奖项,曾当选“当代十大青年诗人”(1998)和“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人”(2007),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诗歌节亚洲诗人大会。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引人瞩目且饱受争议,是“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
  《鸽子》一共10行,可分两层。第一层,“在我平视的远景里/一只白色的鸽子/穿过冲天大火/继续在飞/飞成一只黑鸟”,写一只鸽子通过大火由“白”变“黑”。“穿过冲天大火”对于鸽子来说,既是一场劫难,更是一场洗礼;“继续在飞”,写出了鸽子勇敢无畏和执著不弃;“飞成一只黑鸟”,写出了鸽子飞翔的悲壮。第二层,“也许只是它的影子/它的灵魂/在飞也许灰烬/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依旧高飞”,写鸽子的精神不死和重获新生。这一层以“黑鸟”形象为中心,用两个“也许”展开想象,第一个“也许”,揣测是鸽子的“影子”和“灵魂”在飞,虽运用想象却顺理成章,意即鸽子的精神依然活着;第二个“也许”,更为大胆,更有张力,令人惊叹和震撼,说鸽子烧成了“灰烬”,即便如此,也会保持自己飞翔的“形状”,这是新生,是更高层次的新生。
  这是一首励志诗,意象单纯集中,意蕴丰富深刻。一只白鸽,穿过冲天大火,在继续的飞翔中变成黑鸟,抑或是它的影子或它的灵魂在飞,也许是灰烬,也保持着鸽子的形状,依旧高飞。从“白鸽”到“黑鸟”到“影子或灵魂”再到“灰烬”,鸽子的意象不断变化,读者的印象也在一次次惊异中不断加深。“在我平视的远景里”,说明了诗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更暗藏着这只鸽子是我们人群之中的“鸽子”,它的新生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效仿。在写法上,主要运用象征手法,由实而虚,实的是具象,虚的是精神,鸽子当然成了勇敢执著而无怨无悔的精神象征,愿人世间的每只鸽子都能在烈火中得到新生。
  这首诗在伊沙众多的诗作中是个特例,是他主体风格之外的另一个收获。对于传统的主流精神和价值,作出一种认可和肯定,而不是解构与否定,体现了诗歌的高贵。伊沙对这首短诗似乎也比较满意,曾不无调侃地说:“争取上明年的庸诗榜。”诗歌评论家陈仲义评价说:“作者一改‘坏笑’的颜面,认真而严肃地凝视远方。完全不同于从前的调侃作派,少有地做起‘凌空蹈虚’的遐想:从白鸽到黑鸟、到影子、再到灰烬的过程,我们体会到诗歌的精灵,正在经历飞升的涅槃。诗人可以找出许多理由,一直做形而下匍匐,津津于俗世琐碎,却不可忘怀,必要的灵魂高度,才能保证诗歌在恒久的时空穿行。”
  诗歌获奖对一个诗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价值体现,而不能说是对俗世的妥协。针对官方和民间颁发的许多奖项,诗人伊沙却说:“我心不俗,但喜欢以俗制俗,所以对我来说,在名利上,任何一种得到,不过是得给膜拜得到的人看的。”一个真正的诗人身处俗世,心应该是不俗的,否则,他那被俗风俗雨所笼罩的心,是不可能“依旧高飞”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凝视  冯永杰    对一幅名画凝视  对一束鲜花凝视  对一抹远山凝视  对一泓碧水凝视    凝视,是一种品味    对一尊塑像凝视  对一座丰碑凝视  对一面旗帜凝视  对一枚勋章凝视    凝视,是一种瞻仰    对一片竹林凝视  对一扇窗口凝视  对一行大雁凝视  对一叶归帆凝视    凝视,是一种思念    对一个老人凝视  对一群孩子凝视  对一双泪眼凝视  对一朵笑靥凝视    凝
期刊
这篇撼人心魄的小小说,以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为描述对象,以“圣诞礼物”为线索,用一个饱含真情的故事,讴歌了纯真的童心和真挚的爱,谱写了一曲温情的爱的颂歌,告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们,不要將“冰冷的手”伸向那“暖烘烘的小脸蛋”。其实,在孩子们那稚嫩的胸腔里,流淌着最真挚、最纯洁的爱。这种爱甚至会比成人更炽热、更无私;这种爱就像永恒的星辰,璀璨耀眼,让这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作品的写作技法主要表
期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梦想登临泰山的愿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登顶飞来峰后的豪情。古人喜欢登高,常以五岳为尊。或许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我们这些后生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对登临的向往。  一  登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追求的是梦想,追求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俗语有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性的追求,而不是像野兽那样只对
期刊
小小说《做客》反映了这样一个并不鲜见、令人悸动的事实: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孩子们都快忘记他们是“一家人”的身份了,觉得爸爸妈妈是客人一样,放假去与他们相聚,被孩子们理解为是到“他们家”做客。“家人做客”,反映了一种莫可奈何的社会现象,令人动容的同时,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以下几点可供写作时借鉴:  1.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巧妙安排。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但是作者又写了那群小伙伴,这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找准命题老师给定的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因为文言文翻译题,一个句子往往会给定两到三个得分点,阅卷者根据采分点予以给分。下面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为例,总结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采分点,以期帮助同学们有效备考,提高翻译题的得分
期刊
登抱犊观日出,早在宋、金时期就成了达官显贵阶层的一大雅好,也留下了不少有关抱犊观日出的诗文。据考,古时抱犊寨上有“望海亭”,即为观日出而建,所以以“海亭”命名,可能有“云海”之意。古代的“望海亭”几遭破坏,已不得见。  观日出,只能在凌晨时方可一睹壮景。由于抱犊景区的客运索道所规定的第一班“空运”早已红日高照,所以不得不在山上留宿过夜。  昨游“老鹰峰”之后,又在“天池”呆过午夜,睡下时一直担心早
期刊
手头有一部《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词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目,林林总总,凡20余条,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渐渐地,心头也跟着沉重起来,窸窣翻动的书页,翻卷起一幕幕褪色的史剧,云烟漫漫,翠华摇摇,在车轮和马蹄声中连翩而过。那快马的汗息挟带着九重
期刊
“吸进来,呼出去”,这六个字,是我在一座寺院迎门的颓壁上读到的,无意间一抬眼,不知为何,这个藏在满墙文字汪洋中的句子竟自己浮凸出来,要我认出它。仿佛被久候的人轻轻拍了一下肩膀,心一动——噢,你终是来了。薄薄的欢喜,登时掠过忧伤的心堤,是一种松绑的感觉。然而,我却不曾滞留,目光挪开的当儿,脚步已然随着众人走远。  春光正好。游寺院的时候,心里一直默诵着那六个字——“吸进来,呼出去”。默诵“吸进来”的
期刊
拥有了你的爱,就拥有了满天璀璨的星光。  ——题记  小时候曾在不经意间听人说起,每个人都拥有漫天繁星中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它的光芒也许不那么耀眼,却总在你失意时用微弱的光芒为你照亮前途的光明大道,在你成功时为你喝彩,在你迷惘时投给你一个会心的微笑……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方,它总会在你的上空温暖地闪亮,用翅膀守护你的成长。于是,我怀着这样的遐想,经常满怀期盼地伏在窗边仰望星空,希望可以找到属于我
期刊
写评论文字,或是作者的缘故,或是文本的缘故。那么这次,无疑是因为《第N次重复》的巧妙而迷人的构思,令我欲罢不能。因为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还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好的作品并不多见。《第N次重复》无疑称得上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读完小说,查阅作者黄莞的生平经历时,发现是一片空白。原来在写作这篇小说时,作者还是十七岁的少年。而这篇小说也只是为了千禧之年征文的即兴创作。  于是,想着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这篇小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