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同时在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立社会教育网络,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积极营造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周口地处豫东平原,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总人口10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农村未成年人在生存环境、教育状况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周口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对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我通过采用问卷、座谈、观察和走访等形式对周口未成年人、家长、中小学教师及村镇干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发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得到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重要作用逐步得到重视,社会教育的整体育人氛围得以培育。同时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不力。
一些乡镇党政部门的领导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只顾埋头抓经济工作,不够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政治控制能力减弱,因而也放松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权的改革和完善,农村两委组成人员的减少,村委会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少专职人员负责,因而出现了未成年人工作无人管的现象。
(二)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令人担忧。
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许多农村孩子害怕和父母沟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性格变得怪异,行为不羁。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导致农村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周口每年有260多万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全市有60多万留守儿童。据调查,一些地方70%左右的孩子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有效的监护和关爱,他们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农村留守孩子远离父母,在生活和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首先是一些孩子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教育权、健康权等,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或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孩子的管理和监护权。据调查,在农村孩子发生的溺水、触电、交通等意外伤亡事故中,留守孩子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思想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及时得到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其性格表现比较内向、孤僻、任性、冷漠,不善于与人交际、团结合作意识差、脾气暴躁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学习自觉性较差,甚至常常出现厌学思想、逃学、辍学等情况,少数孩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重智育轻德育,背离学校教育重心。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调查表明,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一是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如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仍然停留在智育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学校教育一直存在德育失衡的现象,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声望和地位的评判标准在农村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德育说说重要,做做不重要”的局面。许多农村学校认为,德育和智育可以分开独立施教,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德育教师,德育教师多由其他任课老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来做。这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德育,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和社会现实,弱化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
当许多农村孩子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几乎得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学校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指出,“至于说到儿童的体罚,……我是无论如何不赞成的;因为那是最残忍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凌辱”。[1]虽然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遭到我国众多有识之士的抨击,并且体罚学生这种行为同样为国家法律所不允许,但是这种行为在我们某些农村教师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动辄把学生赶出教室,让学生回家请家长,不让学生上课。一方面,学生害怕家长的惩罚,不敢告诉家长,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学生请不到家长,学生只好选择辍学。更为严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精神虐待,如用“蠢”“笨”“傻”“呆”“混”等挖苦、讽刺、侮辱学生,并成为现在许多农村教师的口头禅。
(四)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即使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也是流于形式。社会上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而施以不科学的引导。调查还发现,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不用看医生,只有身体生病才是疾病,农村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时,愿意求治的占不到5%。同时,特殊家庭和留守孩童出现心理疾病的机率更高,55.5%的留守孩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相当多特殊家庭的孩童孤僻冷漠,有严重的逆反心理。教育部的一项跟踪调查表明,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远高于城市的8%。在江西省农村,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形势同样严重。在阳泉市,65%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0%有轻度心理疾病,15%的未成年人需要心理治疗。[2]因此关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三、加强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落实责任,建立长期有效工作机制,确立正确衡量未成年人的价值导向;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舆论宣传,净化社会环境;加大农村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一)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驿站,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根基。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生活。惟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积极的、有力的发展和教养。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3]但是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家长对子女所负的主要是养育责任,最多再加上管理的责任。因此,广大家长看不到自己教育者的责任,不管教育、不懂教育就成为普遍现象。其实,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极大的,“父亲的家——你是培养道德的学校”,[4]“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儿童不能养成最理想的性格,那也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失,而是由于管教他们的人和他们的父母对于人性缺乏正确的认识”。[5]
2.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要他们的心智能够接受,可以及早教导他们,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像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样,乃是人类的天赋和本能,这样使他们在婴儿期就产生了对一切仁慈和友爱的萌芽”。“必须拟订这些计划,使儿童从最小的时候就养成各种良好习惯”。[6]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封建残余思想干扰我们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确立。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因此产生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偏颇:溺爱或惩罚;放任自流或不切实际的苛求;单纯重养而放弃必要的教育。家长必须破除那种违背科学规律的错误教育思想,再不能做那种“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的蠢事,摈弃那些“树大自然直”、“不打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教育方法,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家庭教育应积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整体教育网络,创造条件,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农村留守孩子和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既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又有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偏差的因素。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让孩子吃好穿好,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就是自己辛苦劳动价值的体现。有条件的家长,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各级政府近期出台了不少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新政策,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费用。……流出地政府要配合流入地政府安置农民工子女入学”。[7]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拿出时间或用现代通讯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家长要与学校和教师保持经常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思想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二)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显得更为重要。要纠正和防止一些学校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重视智力教育、重视文化知识传授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轻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状况,纠正和防止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当成“软”任务,常常被其它文化课挤占的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德育应该在教育中占首要地位,他说:“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信念: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8]学校要改进德育评估方法,着眼于准确反映学生操守和行为表现,着重于日常督导和考察,提高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单凭升学率、学生成绩评价教师能力和水平。有关部门不得单纯以学科成绩、升学率等评价农村中小学生和教师,不准给中小学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座位和布置作业。农村中小学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障体育、劳动技术和艺术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未成年人的特点,搞清楚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育人功能,例如举行集体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们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道德情操;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农村的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景,熏陶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
3.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农村学校是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德育工作质量。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培养和教育别人。”[9]因此,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的教师只尽上课的义务,缺乏育人的责任,不注意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有的教师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过问少,对学生管教不力,甚至放任自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完全推给了班主任。有些教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严重阻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进展。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0]
(三)积极营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要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对那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时予以批评,敦促改进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严禁地方新闻媒体宣传中考成绩,教育主管部门不搞中考成绩排名榜,降低单一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2.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电视是农村未成年人接受新的信息的主渠道,地方电视台要严格控制含有凶杀、暴力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片的数量和播出时间。乡镇广播站开设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广播专题,宣传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利用乡镇中心宣传长廊和各村、社区的宣传窗口,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网吧的监管和治理,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每年的文化“三下乡”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和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排演适合农村未成年人需要的剧节目,定期组织送戏送节目到农村。在‘送书下乡工程’中,面向未成年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及时配送一定数量的文化科普类图书”。
3.要加强法制保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针对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且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营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结合“四五”普法,制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规划,并抓好落实。要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有力地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法制课,聘请公安政法人员到学校不定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发挥农村两委职能,严防本村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农村的稳定。加强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防线。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针对农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多的主要原因,重点做好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的救助和保护工作。做好对有偏差行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行为矫治工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任宝祥.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37.
[2]http:jxwm.gov.cn/gzwcnr/xldh/2005-09-13/2674.html.
[3]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20.
[4]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63.
[5]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3.
[6]欧文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7]转引自任大鹏.农村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19.
[8]转引自外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2.
[9]任宝祥等.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8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关键词: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周口地处豫东平原,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总人口10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农村未成年人在生存环境、教育状况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周口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对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我通过采用问卷、座谈、观察和走访等形式对周口未成年人、家长、中小学教师及村镇干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发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得到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重要作用逐步得到重视,社会教育的整体育人氛围得以培育。同时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不力。
一些乡镇党政部门的领导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只顾埋头抓经济工作,不够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政治控制能力减弱,因而也放松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权的改革和完善,农村两委组成人员的减少,村委会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少专职人员负责,因而出现了未成年人工作无人管的现象。
(二)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令人担忧。
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许多农村孩子害怕和父母沟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性格变得怪异,行为不羁。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导致农村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周口每年有260多万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全市有60多万留守儿童。据调查,一些地方70%左右的孩子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有效的监护和关爱,他们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农村留守孩子远离父母,在生活和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首先是一些孩子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教育权、健康权等,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或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孩子的管理和监护权。据调查,在农村孩子发生的溺水、触电、交通等意外伤亡事故中,留守孩子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思想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及时得到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其性格表现比较内向、孤僻、任性、冷漠,不善于与人交际、团结合作意识差、脾气暴躁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学习自觉性较差,甚至常常出现厌学思想、逃学、辍学等情况,少数孩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重智育轻德育,背离学校教育重心。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调查表明,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一是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如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仍然停留在智育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学校教育一直存在德育失衡的现象,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声望和地位的评判标准在农村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德育说说重要,做做不重要”的局面。许多农村学校认为,德育和智育可以分开独立施教,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德育教师,德育教师多由其他任课老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来做。这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德育,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和社会现实,弱化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
当许多农村孩子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几乎得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学校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指出,“至于说到儿童的体罚,……我是无论如何不赞成的;因为那是最残忍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凌辱”。[1]虽然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遭到我国众多有识之士的抨击,并且体罚学生这种行为同样为国家法律所不允许,但是这种行为在我们某些农村教师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动辄把学生赶出教室,让学生回家请家长,不让学生上课。一方面,学生害怕家长的惩罚,不敢告诉家长,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学生请不到家长,学生只好选择辍学。更为严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精神虐待,如用“蠢”“笨”“傻”“呆”“混”等挖苦、讽刺、侮辱学生,并成为现在许多农村教师的口头禅。
(四)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即使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也是流于形式。社会上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而施以不科学的引导。调查还发现,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不用看医生,只有身体生病才是疾病,农村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时,愿意求治的占不到5%。同时,特殊家庭和留守孩童出现心理疾病的机率更高,55.5%的留守孩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相当多特殊家庭的孩童孤僻冷漠,有严重的逆反心理。教育部的一项跟踪调查表明,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远高于城市的8%。在江西省农村,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形势同样严重。在阳泉市,65%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0%有轻度心理疾病,15%的未成年人需要心理治疗。[2]因此关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三、加强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落实责任,建立长期有效工作机制,确立正确衡量未成年人的价值导向;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舆论宣传,净化社会环境;加大农村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一)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驿站,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根基。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生活。惟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积极的、有力的发展和教养。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3]但是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家长对子女所负的主要是养育责任,最多再加上管理的责任。因此,广大家长看不到自己教育者的责任,不管教育、不懂教育就成为普遍现象。其实,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极大的,“父亲的家——你是培养道德的学校”,[4]“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儿童不能养成最理想的性格,那也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失,而是由于管教他们的人和他们的父母对于人性缺乏正确的认识”。[5]
2.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要他们的心智能够接受,可以及早教导他们,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像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样,乃是人类的天赋和本能,这样使他们在婴儿期就产生了对一切仁慈和友爱的萌芽”。“必须拟订这些计划,使儿童从最小的时候就养成各种良好习惯”。[6]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封建残余思想干扰我们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确立。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因此产生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偏颇:溺爱或惩罚;放任自流或不切实际的苛求;单纯重养而放弃必要的教育。家长必须破除那种违背科学规律的错误教育思想,再不能做那种“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的蠢事,摈弃那些“树大自然直”、“不打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教育方法,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家庭教育应积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整体教育网络,创造条件,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农村留守孩子和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既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又有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偏差的因素。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让孩子吃好穿好,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就是自己辛苦劳动价值的体现。有条件的家长,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各级政府近期出台了不少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新政策,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费用。……流出地政府要配合流入地政府安置农民工子女入学”。[7]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拿出时间或用现代通讯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家长要与学校和教师保持经常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思想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二)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显得更为重要。要纠正和防止一些学校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重视智力教育、重视文化知识传授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轻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状况,纠正和防止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当成“软”任务,常常被其它文化课挤占的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德育应该在教育中占首要地位,他说:“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信念: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8]学校要改进德育评估方法,着眼于准确反映学生操守和行为表现,着重于日常督导和考察,提高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单凭升学率、学生成绩评价教师能力和水平。有关部门不得单纯以学科成绩、升学率等评价农村中小学生和教师,不准给中小学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座位和布置作业。农村中小学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障体育、劳动技术和艺术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未成年人的特点,搞清楚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育人功能,例如举行集体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们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道德情操;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农村的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景,熏陶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
3.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农村学校是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德育工作质量。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培养和教育别人。”[9]因此,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的教师只尽上课的义务,缺乏育人的责任,不注意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有的教师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过问少,对学生管教不力,甚至放任自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完全推给了班主任。有些教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严重阻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进展。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0]
(三)积极营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要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对那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时予以批评,敦促改进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严禁地方新闻媒体宣传中考成绩,教育主管部门不搞中考成绩排名榜,降低单一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2.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电视是农村未成年人接受新的信息的主渠道,地方电视台要严格控制含有凶杀、暴力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片的数量和播出时间。乡镇广播站开设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广播专题,宣传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利用乡镇中心宣传长廊和各村、社区的宣传窗口,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网吧的监管和治理,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每年的文化“三下乡”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和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排演适合农村未成年人需要的剧节目,定期组织送戏送节目到农村。在‘送书下乡工程’中,面向未成年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及时配送一定数量的文化科普类图书”。
3.要加强法制保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针对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且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营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结合“四五”普法,制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规划,并抓好落实。要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有力地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法制课,聘请公安政法人员到学校不定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发挥农村两委职能,严防本村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农村的稳定。加强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防线。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针对农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多的主要原因,重点做好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的救助和保护工作。做好对有偏差行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行为矫治工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任宝祥.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37.
[2]http:jxwm.gov.cn/gzwcnr/xldh/2005-09-13/2674.html.
[3]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20.
[4]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63.
[5]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3.
[6]欧文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7]转引自任大鹏.农村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19.
[8]转引自外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2.
[9]任宝祥等.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8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