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姿冲击状态下猕猴及人体响应值的耐限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变点分析和模糊分析的方法,确定了人体对坐姿冲击的耐限值,从而为人体损伤区间的划分提供了科学根据。
其他文献
数学创造,离不开想象,富有想象,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具有魁力。
本文认为“旁行”“敷落”在儒典中指“佛道”二教,并考察了其中的原因。
就鄂西南嵊谷暖区柑桔气候生态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极值分布理论,求得峡谷暖区的极端最低气温重现期至少为25a以上,其次是借助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手段进行了柑桔气候资
通过计算表明,奇异的黑弦和普通黑洞一样,具有类似的量子热效应,指出看到热辐射的观察者均不在无穷远处。
光学吸收检测器是液相色谱仪最常用的检测器之一,检测池是此种检测器的核心部分,是获得光穿过样品信息的重要部件,其设计影响检测器的性能。为了提高检测器的信噪比,减小检测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佳句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不仅意蕴深远,而且在形式上也富于工整,体现出了对偶的特点。在汉语中,有许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
关于现代汉语近指指示代词“这”的来源问题,众说纷纭。陈治文(1964)认为,“这”是“适”的因草体字形近而化的,作者列举大量汉晋简牍墨迹为证。但是本来注音“鱼变切”的“这”(音唁)为什么可以代替当时已经普遍使用的“者”和“遮”呢?陈治文未能给出可信的回答。吕叔湘(1984)认为,在早期文献里,近指指示代词最常见的写法是“者”“這”“遮”,“这”这个语词的本字大概就是“者”字。王力(1980)则认为
纠正了关于赋值图的张量代数的同构定理证明中的一个疏忽,给出了此同构定理一个完整的证明。
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研究了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相组成及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主要由α-Al2O3,γ-Al2O3相组成,氧化膜具有表面层,致密层,界面层3层结构,微弧大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