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羁旅人让感官带你上路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onee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或许不是最棒的一次旅行,却是最特别的一次旅行。
  赶紧忘了旅行团导游手中无聊的小绿旗,
  忘了到此—游的名胜古迹,
  忘了那些传统旅行方式中的各种巴拉巴拉。
  让感官引导自己前行,才是最诗意的旅程。
  林语堂对“旅行”有这样的总结:“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何谓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快乐,自然是旅行途中领略到的人文风光带来的乐趣:而诱惑和探险意志,则要归结到你对旅程预期之外的体验了。
  即便是传统的旅行哪怕是全程有聒噪的导游不停催促唠叨,也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在既定的道路上体会到或欣喜或苦恼的各种不期而遇——当然,这与你一开始抱持的旅行态度有关,假设你一开始就决心做一个不被任何事物牵绊的旅人,那么,或许你这趟旅程的经历会更加生动有趣。
  这大致要扯上“真旅人”的定义。勤劳的“真旅人”总是在名胜和古迹之间奔走,而聪明的“假旅人”则会选择更有目的性的行走——美食家靠味觉牵引着脚步前行、摄影师靠眼睛寻找远方的路向、音乐人则靠耳朵采集声音的碎片来组成一个更为宽阔的世界……我们期冀的,正是这种行走。安迪·安德鲁斯说:“没有旅行的生活,只能称之为生存。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最简单的感官体验出发,让本能带领我们前行——从另一个方面看来,这种聪明的“行走”,实际上也许是一种更加原始、简单,甚至有点“笨拙”的旅行方式。
  然而,在看似简单的感官体验背后,实则是你的思想在更前的前方,作出了沉默的引导。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行走不再是勇者的标记,而成为都市人寻求心依托的另一种方式。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疑问逐渐演变成“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去”的思考,行走的意义也被重新诠释。
  通过感官行走,我们要寻找的,除了一段有趣的旅途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适合你的生活——要知道,对我们而言,更好的旅行和更美的生活一样,仰望总归不是目的,碰触才是。
  设计一场美妙的感官旅行是行走之步伐和自身之欲望的最佳结合,更是寻求有别于常人的生活方式的出口。也许歌德的话能概括旅行与生活之间最好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从远方来,到远方去
  很多人听说许培鸿,是因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他跟着白先勇,一拍就是十年。实际上,在昆曲之外,许培鸿拥有着更大的天空。旅行便是其一。跟其他摄影师不同,许培鸿更重视的是直觉的引导。与其说是他的工作,倒不如说摄影是他的生活。跟着眼睛去旅行,才是他拿起相机的初衷。实际上,“眼睛旅行”的方式,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1995年,许培鸿就受到荷兰政府的邀请,前往荷兰全国备城市记录创作。1998年,许培鸿受美国蒙大拿州政府专程邀请,前往蒙大拿州深度拍摄大自然的风貌,网罗了印地安人与牛仔生活记录。在后来出版的图文集《张望180°的天空——一个摄影师在蒙大拿遇见的人生》的扉页上,他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你可呼吸过一种空气,传达到体内每一个细胞,感觉得出那股气的流动,舒畅?你可淋过一种雨,愿意舍弃了雨伞,让雨水在肌肤上滑过,滋润?你可奔驰过一条无尽的公路,恰似看见了地球的另一端,畅快?你可看过一百八十度的浩大天空?这一切,都是到了蒙大拿之后才体会到,‘大天空之州’的头衔果非浪得虚名。”
  每到一处旅行许培鸿总是尽可能的长住于当地,介入当地人的生活,把每天的拍拍看看,当成自己的日子在过。“只要有一点时间,我就会去旅行。我的旅行有点像自我放逐,是一种流浪式的,不为什么,只为自己的心意。”对他而言,跟着感觉走,远比有目的的摄影来得有意义。
  独自一人开车奔驰在美国西部的荒野上,任大自然的纯净将自己浸透,将自己放逐:在荷兰的小镇,一杯咖啡,一个三明治,坐一下午,惬意享受欧洲午后的温暖阳光:在中国藏区老乡家里,夜里哆哆嗦嗦穿衣去露天茅房,还生怕打扰了主人的美梦……路走来,许培鸿对人生、对价值的种种思索,留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也留在了他的作品中。
  从事摄影二十多年了许培鸿依然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经济压力里让自己保有当初心灵与创作上的纯真。“我一直相信一点,一个艺术创作者,他在创作的时候如果可以抛开商业利益的存在,出来的作品不管好或坏,一定有值得存在或者欣赏的理由。”从荷兰到美国蒙大拿,从藏区到甘肃,许培鸿总是可以凭着创作上的纯真,在平常中收获惊鸿一瞥,给世人带来震撼。
  这一切的收获看起来似乎如此漫不经心,实则是许培鸿多年积累酝酿的苦心孤诣。“放逐的旅行对我来讲是一种储备自己的能量,每一次出行我都是stand by的。”许培鸿是一个智者,他总是忙里偷闲,旅行放逐,带着眼睛,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人文风情,然后储备。“我的储备是没有目的性的,就是平时的一种休息。等到需要创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灵感是不缺乏的,你所有的积累就都跑了出来。”
  许培鸿曾多次去藏区和甘肃旅行,并用相机记录了藏族和回族的生活与自己的感受。不同于其他摄影师,他的作品没有刻意的拔高和故作高深莫测,没有充塞着的沧桑和触痛,独有清新。他们的生活很辛苦,可是我的人生观是乐观与美的。即使我拍很辛苦的环境,我还是用一种乐观的状态表达,因为我要去感动看的人。我不会用那种剥夺的、痛苦的方式来呈现,我要用一种感动的方式。许培鸿是敏锐的,他总是可以在寻常的题材中发现大不同,他那颗仁慈的心,充满了对生活、对人性、对艺术的怜悯。他把自己变成空气,只是静静的在旁边站着看,默默用作品传达他的感动。他的尊重、不侵扰充满着对生命、对艺术的敬畏。“每个人都有擅长记录自己心情的专长和方式,我是用相机在记录我的旅行感受。我热爱是因为感动,我拍摄也是因为感动。”许培鸿说,有些人按快门其实只是在抢快门,按下去,当时并没有一个故事,或者是感动,只是纯粹的抓拍,当然有时一刹那抓得画面好就会觉得拍得很精准。可是我发觉我自己在拍每一个画面的时候,我都是有感动的,所以这些图片都是有灵魂、有故事的。
  “你要试着在旅行中低调地、静静地又迅速地掌握每个生动的画面,一切人物、画面的拍摄都是缘分的相遇。缘分来之前,你要先准备好技术、精力、积累的情感,当画面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昧蕾带我上路
  要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寻找一个共同的话题,实属不易。但“吃了吗”永远是沟通的最佳开场白。热爱美食的生活家欧阳应霁有这么一个理论:食物是最容易让人引起共鸣的东西。用他的话说,你可以不擅长说 话,也可以不会写字,但你不可以不吃饭。因此,“吃”就如同一根丝带,让两个本无关联的人,在瞬间的饥饿中,找到对彼此的认可和好奇。
  而食物和旅行之间,更有着不可分裂的联系。踏上一片土地,首先飘来的是面包的香气,也许那里就是巴黎。每一个地方总有一种独属于它自己的滋味能让你神魂颠倒,而一场以美食为目的的旅行更能同时满足你味蕾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饮食可以通往生命的欢愉”,这是有“美国饮食文学界指路明灯”之称的费雪曾经说过的话。对于这位视美食如生命的作家而言,她几乎是在各种味觉的体验和追寻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原乡。她从南加州小镇里简单禁闭的饮食口味,一路走到了充满各种开放式饮食体验的拉丁社会。这实际上是她美味人生的开端,却也不失为一场追求口腹之欲的旅行。台湾作家韩良忆正是追寻着费雪的脚步,品着自己钟爱的食物味道,把全世界都走了个遍。
  曼谷,东京,伦敦,巴黎,普罗旺斯,威尼斯,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托斯卡纳……吃喝的精神是韩良忆走在路上的主旋律,但这种愉悦却不是她旅行的终极目的。之所以用味觉作为旅行的向导,韩良忆说,是想透过当地人的舌头,来感受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和费雪的“身体力行”一样,韩良忆喜欢“边做饭,边旅行”。所以,她选择了“居游”作为自己的旅行方式——她总会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耐心在旅行地住下来,和邻居闲话家常之余,顺便偷师学点当地的菜色——她居住的地方,有时候是都市的公寓,有时候是农场的农舍,甚至是森林深处的小木屋。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一个实用的厨房。
  接着,她的美食计划开始了一简单说来,她的旅行就是为了“吃好吃的,做好吃的”。味觉主宰着她前行但别以为吃饱喝足后,她就会心满意足地踏上回程。比起逗留于各种散发香气的餐桌,她更喜欢到市集上走走。不买点当地的食材,把当地的特色好菜学到手她可是不会轻易离开的。“市集就是课堂,老板卖给你菜的同时,也会附送菜谱。”游走在菜市场里的韩良忆,总是饶有兴致的向各位老板打听着菜的做法。而老板们呢,也会一边讲解,一边随手送她一把迷迭香。什么美食家、作家的头衔,早被韩良忆抛到九霄云外——此刻的她,就是一个如假包换、好学上进的厨子。“之所以选择透过饮食来了解一个地方,是因为小小的食材里,总会映射出属于那片土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渊源、文化发展。”威尼斯有一道菜叫“洋葱醋制沙丁鱼”,韩良忆不仅把它做得非常地道,还从中读出了一段威尼斯史。“为了防止败血病,总爱在菜里加维C含量丰富的洋葱——这是渔民的饮食习惯:菜里放很多醋,便于保存——因为渔民一出海就是几天几夜:仔细看,菜里还加了不少松仁一是地中海贸易的产物;除此之外还有葡萄干这种中亚的食物居然流传到了威尼斯——这就是中世纪以后中西方交流的成果……”
  在韩良忆的眼里,各地的食材往往能告诉你城市的秘密。“但光靠吃是无法真正走近一个城市的,看着食材如何在厨房中从冷变热,从生变熟,才是更全面、直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程。”逛完英国的波托贝罗市场,韩良忆一回家就做了一锅热乎乎的烤南瓜汤:游走到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她又立马学起了当地著名的培根洋葱糕饼。而到了威尼斯,一盘香气四溢的烤鱼被她端上桌来,“到了威尼斯?怎可不吃鱼!”
  就像热爱血拼奢侈品的人渴望着一次疯狂的巴黎大采购一样,她也在焦急等待着下一个飘着美食香气的旅行。
  耳朵的乡野之旅
  来自日常生活的声音采集在不断改变我们的聆听习惯。声音,这个无所不在的小兽,以各种姿态介入更多人的生活,影响着每一个人对周边环境乃至生活的感知和想象。世间的各种声音,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蕴意。夏日的蝉鸣、泉水的叮咚,还有风掠过树叶发出的腔调,一切自然的声音都在离我们远去。剩下的,是流行歌手的吟唱、车水马龙的声响,甚至各种来自生活的噪音…--为了寻找最真实的声音,欢庆,这个曾经在成都摇滚圈名噪一时的实验音乐人,告别了舞台,行走在通往西南地区的泥泞小路上。2000年起,欢庆开始了对中国西南地区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又一个充满惊喜的旅行。
  欢庆找寻民间音乐的旅程,要从一张档案馆里的唱片开始说起。1999年,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法国朋友,给欢庆带来一张老唱片。朋友研究的是社会人类学,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调查。身为音乐人的欢庆,经常听这位法国朋友聊起民间音乐的故事,慢慢的,他也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回,法国朋友在法国的档案馆里寻找资料时,发现了这张六七十年代的旧唱片这是前辈录下的当时西南民族民间艺人的吟唱。
  当民间艺人天然而质朴的吟唱从唱机里悠扬飘出,欢庆在瞬间被彻底打动。“震撼”,他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他第一次意识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竟是如此精彩。于是,他决心上路,寻找再次“震撼”自己的音乐。
  欢庆的每一次行走,都是在为了找寻更美、更真实的声音。寻找最美的声音的旅程,实际上压根不像听起来那么浪漫。面对被现代社会“放弃”的少数民族音乐,采集录音的难度极大。加之泥泞的道路,艰苦的环境,贫穷和落后,还有无法沟通的文化差异,都让这场旅途变得困难重重。但只要一听到民间艺人原始而真实的歌声,欢庆的所有不快都会烟消云散。
  欢庆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大凉山,用他的话说,那儿“埋藏着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静待你去发掘”。他还走过小凉山,走过云南,走过西盟,走过北川,走过贵州,走过藏区,甚至在中缅、中越的交界,也曾留下他手执录音器材、蹲在地上,耐心地聆听着少数民族的老奶奶轻声吟唱的身影。
  欢庆的身影遍布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角落,他管这叫“一路走,一路听”。在他的努力下来自傈傈族、佤族、纳西族、彝族、藏族、哈尼族、怒族的一曲曲古调被保留下来,少数民族的艺术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得以与更多现代人在另一个时空会面。在《双江采韵》里,他采集到佤族的口笛、佤箫、独弦琴、木鼓发出的各种声响,也采集到了怒江州一带非常罕见的怒族音乐:而在《天空之下》中,通过老妈妈哭丧等声音,一个古老而真实的哈尼族浮现在人们的耳蜗里……
  十里不同调,百里不同腔。在欢庆的耳朵里,每一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都有着独有的调子和特色,透射出那个地方的独特风景和人文艺术。很多人问欢庆,为什么对那些听上去单调、枯燥的少数民族音乐如此感兴趣?“因为我发现了这些声音的美。”他说。在欢庆的眼里,民间音乐真实而富有生命力,是一种极其不可思议的力量。“民间音乐的生长,就像山脉的演变一般缓慢。时间无法看到它的变化,两三百年前,这里的人哼出来的几个音符、几句曲调,能穿越时空,一直吟唱至今,”
  这几年,欢庆的耳朵之旅,靠的是一块铜 皮——口弦。这种深受少数民族同胞喜爱的小巧乐器,给了欢庆新的行走体验。为了调查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南传口弦”,他从黄河源头,一路追溯至中缅边境的丹珠。欢庆的下一站将是东南亚,他的第一支口弦正是来自越南的苗族。“我想到那个地方去,看看我的口弦的家乡。”
  问欢庆,在旅途中遇见的最美声音来自哪里,欢庆摇头不答。“如果你是有心人,就上路去寻找吧。你的耳朵会带你找到最美的声音。”
  诗人+数学家=好旅人
  “请客人们旅行吧/美丽的金斑蛾/鼹鼠绯红的手/开蜡花的灌木丛/小溪的喧响之流/青草在身后起伏不定……”这首美妙的诗歌,叫做《最高乐趣》,来自蔡天新的某次飞行旅途。金斑蛾、鼹鼠、灌木丛、小溪、青草……一这一切风景留下的印记,都记录着他曾经的脚步。如果在世界地图上把这个男人去过的国家涂上颜色,他留下的色彩,大概遍及全世界陆地的66%。
  “诗歌是我随身携带的家园。”过去的18年间,蔡天新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几年前,在前往立陶宛诗歌节的飞行旅程中,从法兰克福到维尔纽斯,两个小时的飞行他写下了十首诗。从在上大学的路上第—次见到火车起,他的足迹如今已经遍布了5大洲的94个国家和地区。在每个陌生的地域,他总会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当然,还有美丽的诗篇。
  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跑数字的数学家却能写下动人的诗篇——诗人、数学家、漫游者,这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才是今天我们眼中行走的蔡天新。他总是在旅途中携带着“数字与玫瑰”——数字是他理性的逻辑思维,玫瑰则是他感性的浪漫诗歌。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写诗,确实很难想象,实验室才是他们该呆的地方。但数学家和诗人实际上是相通的——都靠着自己的脑子,都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了。”蔡天新说。
  即便是在异国他乡,他的行走也从来不靠GPS。这也许是处理数据的缜密思维给蔡天新的旅行带来的最大好处。“报告文《哥德巴赫猜想》造成了很多人对数学家的固有印象,诗人也总是被放大那种思维中的疯狂、生活中的不羁。其实,诗歌需要理性,数学也需要感性。而我的旅危就是这两者的集合。”
  移动的风景总会给他带来新的灵感。无论是搭乘飞机还是火车,无论是行走还是自驾,他总以漫游者的身份,用不同的方式进入一个城市,带着他的数字和玫瑰,把那里的风景描述得既理性,又浪漫。蔡天新的旅行充满着惊喜。除了那些走走看看的随性旅行,数学研讨会、诗歌节也架构出他一个个飞行的目的地。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不赶时间,不到此一游”的旅行。花两个星期,从一个陌生的国度,飞往另一个陌生的国度,是蔡天新最理想的旅行状态。“能让你用最佳的状态探索陌生的城市,也能让你对旅行中遇见的一切事物保持新鲜感。”
  旅行之后,蔡天新总要手绘一张旅行地图。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9岁那年,尚未知道未来自己会走如此多的路,他就画下了人生第一张地图——画的是尼克松的访华路线。然后,他便一发不可收,如今他的家中已经放着386张自己的旅行地图。每一张地图就像一本厚厚的旅行日记,记录着蔡天新的每一次行走。手绘地图上或笔直或弯曲的线,让他的童年不再孤独,也让他透过纸背,看到了外面更远更大的世界。德国诗人托比亚斯、布加特谈到朋友蔡天
  新时是这么说的,“他不仅在无数次词语和身体的历险中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他的所有经历都似乎是有预谋的,它们相互作用,串通一气:地图,诗歌,旅行,数学,摄影。”
  不会写诗的数学家不是好旅人。在蔡天新看来,通过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一个和自己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地方,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欲望。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写下的:“世界就像一本书,一个人只见过自己的国家,等于只读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总是被远方吸引/总是被移动的风景吸引/只有当鸟儿回旋在稻田之上/才注意到那一片金黄/只有当风儿吹过/摇响门前的那棵桃树/才看见她已然身姿绰约/只有当阳光猛烈地照射到脸上/才发现葡萄园的绿色浓于青草/远方的色泽暗淡下来/但它依然非常迷人。”
  这首象征着蔡天新原始愿望的诗歌,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远方”。
其他文献
市中心土地旦盆稀缺,土地,成本提高也是规律,所以,豪宅必然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房价拐点已初现端倪,地产商的‘冬天’并未过去”,这是2011年12月6号微博上的一句评论,陈宝存随即转发并留言说道,“不是机会才是好机会”。作为中国楼市春天派四大代表人物之一,陈宝存甚至用“白银三十年”来概括房地产未来的走势。  “但现在成交惨淡,这种情况是错误的政策压力下的表现,跟2008年的情况一样的,200
期刊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旅居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徐霞客,游历三十余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写就《徐霞客游记》。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旅居中国四十余城市,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广为流传。  旅居,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形态,造就了许多璀璨的文化。今天,伴随着“地球村”、“世界公民”的形成,“旅”还是“居”,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定位。加之个体不愿受空间束缚向往自由,短时间
期刊
令毛振华欣慰的是,组委会的行动释放了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做到评奖公开公正,不是搞学术门户。  记者:既然是在追怀念董辅扔的大倡议的奖项,为什么没有以董辅扔的名字命名“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毛振华:这个奖项,确实是以董辅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但同时我们联合了北大、人大、武大、上海交大等学术结构,动员了全国的经济学家,要对一个时代的一批经济学家颁发是“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奖。如果以一个经济学家的
期刊
董事长最难做的一件事情是算别人算不清的账。因为你是投资未来,而很多人只要现在。马云在10年前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时没人相信,今天都信了现在房子、汽车什么都能在网上卖。我说立体城市如何好董事会、股东响应的人不多,因为大家都只算能算得清的账,而对那属于未来算不清的账没有概念和把握。但是我心里对未来是清楚的。现在这个事情越来越靠谱,最近有风险投资跟进,对公司的估值已经涨了10倍。这吼大家才慢慢觉得
期刊
失语症也许是一种生理上的病,但是类似这样的病症,一个民族一个集团也可能有,一旦有了这样的病,非常可旧。  近代中国,失语症,是不愿意变革者患的。我们知道,晚清政府,真正萌发变革之意,始于19世纪的60年代。帮助清政府打平太平天国的地方实力派,在内战过程中领教了由太平天国采用的洋枪洋炮的厉害,也尝到了洋枪洋炮的甜头,开始将魏源“师夷之长技”的设想落到实处。而清朝的中央政府,作为当家人之一的奕诉和文祥
期刊
跟杂志的关系密切了二十几年,所以染上快乐一日不跟杂志较劲就浑身不自在的毛病,这不,一大早就爬起来到楼下的报亭去抢最新(据说也是最后一期)《NOTMAGAZINE》,帮自己抢,也帮朋友抢。因为这本薄薄的东西只在可冷的几个报亭有售,而且每个报亭只有五本。  这个由香港才子孙俊良LES SUN主创的时尚文化杂志成了2011年上海文艺青年争相传颂和抢购的宝贝,跟随《上海一周》每月限时限量免费派送的《NOT
期刊
醉酒者洋相百出,看别人酒后疯傻是人间极致乐趣,轮到自己表演,醉酒后成为中心人物,也经历了太多。还酒不醉人,喝难受了都是劣酒。所以,如果我喝醉了第二天是不肯认输的,多与人争论,不说人不行只说酒不好。  喝茅台是喝不醉的,前年去茅台参观,先是宴上喝了又在镇上找酒,结果是深夜两点独自一人行走茅台镇,从这头走到那头,记得那晚月明星稀,街灯昏黄,自己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喜悲从中来,愁忧随风去。翌日醒,躺在床
期刊
2011年,春城昆明,《mangazinel名牌》携手全球頂级洋酒品牌“路易十三”于翠湖宾馆为其云南版“在云巅”创办一周年举办了隆重的周年庆晚宴。执行主编刘敏先生出席了止上次活动与云南政府要员、金融代表彳亍业精英、学者专家以及媒体同行共同庆祝这一辉煌时刻,畅谈对云南版美好前景的期望与祝福。  让有梦想的华人精英彼此相聚  华人精英会由南方周末报系于2004年发起成立,《mangazinel名牌》组
期刊
想像一下,如果在异国他乡的某个城市或风景名胜地,一个长假,你心无旁骛,与几个朋友,哪里也不去,只专注于打球,打高尔夫,而且一连打5天,而且是打5个不同的场,再而且,这5个场都是精品球场。你的感受如何?  当然是HIGH到天上去了,比神仙还要神仙,作为一个高尔夫爱好者,难道还有比这更美的事吗?  真的没有,而且,真的,这样的机会和体验也确实不多。我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巅峰体验,一个国庆节的长假,我与几
期刊
“喜”一字,從壹從口,以“对称”的形状象征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准则。凡喜之属皆從喜,《说文》里这样解析“喜”。好事成双,大喜成囍,相传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赴京赶考的王安石才倾贤妻,在新婚之际大书双喜,便是中国双喜文化的具象源头。时代在变迁,双喜仍永匣。创办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氏家庭恰好有人成婚,佛山人简照南在自家公司生产的香烟上标贴大红喜字,第一包双喜香烟就此诞生,“双喜”香烟也成为中国式“家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