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释一一情景乡村土筑木造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22日-27日,中央美术学院乡土研究展《墟释一一情景乡村、土筑木造》在天津北宁公园乐观堂举办。此次展览是2015天津国际设计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周宇舫教授、何崴副教授联合策展,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和城市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
  此次展览以福建地区的土楼、木拱廊桥和传统村落为研究和观察对象。土楼和木拱廊桥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既具有独特的几何造型和空间原型,也承载了中国汉人独有的家族伦理关系,是研究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活化石”;闽东北木拱廊桥当地称为“厝桥”(厝:房屋),以其独有的木构形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享誉海内外,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座类似的木拱桥。展览提出了独特的观察和研究视角。这个视角包含了对于当代中国乡村风景的观察、传统民居的文献记录、实景照片和手绘速写,重要的是提出了自己对于当前乡村现象的释读。“情景乡村,土筑木造”,所谓情景乡村,指的是依然保留有传统感觉的乡愁似的乡村风景;土筑木造,意指土楼和木拱廊桥,也用来形容中国传统乡村最为常见的建造形式,土与木的结合建造形式。
  这个展览始于4年前,脱胎于中央美术学院每年的下乡采风成果展,由两位指导教师(周宇舫、何崴)将学生的作品移出学校,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乡土研究展览。两位指导教师目前都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任教,一位是周宇舫教授,另一位是何崴副教授。周宇舫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多年,后来赴美游学,2003年归国后在央美建筑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方法论和数字建筑基础性理论,并对中国传统土木构造建筑的未来有自己的心得,正试图以数字建筑的概念重新认知中国传统建构模式和建造体系。何崴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赴德国留学,2005年开始在央美建筑学院任教至今。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之一是中国乡土空间和文化,尝试以现象学的方式来观察、呈现乡土建筑,并致力于将传统空间语言转译至现代设计中;2014年,何崴主持设计的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项目获WA中国建筑奖,这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
  历次展览以“相坔”、“二次拓像”、“土楼七解”为题目,连续3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出,包括此次在天津国际设计周的展览,可以被看做是两位指导教师兼策展人的一个心愿的实现。在三年前一次与宋涛先生的对话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希望能将乡村状态“移”进美术馆,而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就包括了再创作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重呈。这个概念得到了宋涛等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的认同,也成为区别于学校测绘课程汇报的观念性展览。
  面对中国传统乡村风景的快速消失,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是这个展览所建构的一个议题。此次展览基于历史4年的中国传统乡村的观察,所展示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基于乡村田野调查的成果,通过对传统乡村情景的重新阐释,呈现了一种态度,即回归土地建构自我认知的教育途径,进而也是对传统村落更新的态度。两位指导教师的乡村理念通过实地教学和与同学同时第一面对实景的感悟,构成了学生作品背后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这些理念的呈现。当然,作为作品创作的主体,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2级建筑小分队的同学们对于下乡所亲历的景物的诠释,真正构成了这个展览,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展览将止步于一种平铺直叙的成果汇报。
  第一组:模型延构
  作者:金鹤年 方亦媛 李锦莉 毛甜甜 黄天植 王宗杰 刘子莘李亚锦 黄翾 周磊
  模型延构(STRUCTURE EXTENDING),基于木拱廊桥的传统木构模型,延展构成的尝试可以被看成是这种独特的木构模型的核心价值。探索的不仅仅是这种建造形式的变化可能性,而是其在当代的生命力,这或许是最为接近其物质性的一面。无论是线性的延伸,还是平面的延展,都是构成性的延展。中国传统建构的精髓即是一种延构模型,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延展可能性的建造体系。“土筑木造”的延构过程,不仅仅是系得住乡愁的活性载体,更是通向未来的“桥”。
  第二组:情景重设
  作者:秦缅 王楚霄 周俊彤 王颖 张智乾 胡云飞 刘名沛 孙玉成 黄鹤玥 李宜轩
  情景重设(SCENARIO RESETTING),是基于现场记录资料基础上的场景重新定义和重新设置,实物模型所呈现的是舞台化的共时场景,而皮影戏形式的影像所呈现的是重设的历时性场景,仙官桥的定时影像所记录的则是片段化的时间场景,将这三种对于时间的演绎在一起呈现,是一个非常好的具有蒙太奇电影语言化的“场景重设”装置,特别是一个世俗化的牌桌,将观众置入了场景之中,成为一个观者,也是被观看的对象也是一种时间的呈现,或者说“时空穿越”。那些坐在廊桥中讲述廊桥故事的长者,正是场景重设的主角。
  第三组:移位映像
  作者:陶暄文 孙慧琦 郭皓月 葛婧妍 梁欣 苗九颖 吕佳依 高俊 王睿东 马鑫
  移位映像(TRANS-LOCATION MAPPING),整个“小博物馆”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映像( MAPPING)”,用移动为操作,将作品定位为各种“移位”。有现场实物的“移物”,有通过映像叠影的“移影”,讲述一个置入自我的故事;有图像转译实物模型的“移译”,还有图形图像叠合传统绘画视觉语言的“移像”关联,简单拓像的碑文痕迹转移和异质呈现。“移”的概念本意是转换和错置,这个小博物馆的定义事实上不再是实物或影像的陈列,而是一个诠释现实存在的多维映像。在“映像”的语境下,采样的实物变成了有意味的“现成品”。
  第五组:身体映射
  作者:姜旭 刘烨琳 付一玲 隋昕 姜黎 徐子 钟朗 蔡明倩 赵今今 高鹏飞 薛海明
  身体映射(BODY MAPPING).一边是纪实性的声音,讲述着先人遗构的故事,一边是通过身体来体验土楼的几何构成关系。静默的集体舞蹈静音了历史故事,土楼的中心院落成为一个舞台,也是一个被诠释的对象,舞蹈的内容是由被诠释的对象即时引发的无意义集体动作,瞬间构成一个抽象的空间,可以被称为“身体映射”,不知土楼中的先民们是否也是这样来看待土楼中的仪式的,但“身体映射”本身所探讨的正是身体与环境的关系,仪式本身就是集体身体行为的“映射”。用绳子拉紧的模拟木拱廊桥的结构,也是对原木结构的一种材料解构,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结构造型形态。   第四组:文字解构
  作者:王子健 刘琪睿 张兰 郭宇飞 王浩坤 江衍璋 蒯新珏 金延盛 刘明希 张玮琪 戴高乐
  文字解构(CHARACTER DECONSTRUCTION),汉字中有很多叠构的字,不管给予了什么奇怪的发音,其字面的意思还是可以通过对于所叠之字的视觉认读来获得一个模糊的意思。如果溯源汉字的造字之法,又可以看成是一些可读性强且视觉形意明确的部首所叠合。同学们受到木拱廊桥中的对联、诗句的感悟,通过对于“诗句”的文字和意境解构,然后重新创构了新的文字,这或多或少可以看成是从徐冰老师那里走出来了一步。山水长卷草稿所描绘的情景一如世外桃源,尝试中国特有的视觉呈现方式来建构现实与过去的共生。
  【策展人说】
  与其它展览所不同的是,每件作品的说明文字实际上是策展人对于作品的旁观阅读。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呈现的再释读文本,与原始考察对象已经产生距离,而这个距离是重要的,可以被看做是创造性的源泉。对于这个展览,策展人认为整个展览就是一个观念展览,不是文本的陈列性展示。策展人对于每一组作品的诠释,成为最好展览介绍,更是展品的一种延展方式。
  “墟释”这个题目,表达的正是这个双重的意味。即面对传统乡村风景的消失,并试图阐释面对传统乡村情景的消失而感悟土地与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国建筑的根,和未来发展的道路。
  墟的本意是被人所遗弃的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场所。废墟,即存在而又废弃,凝固了时间。相遇的即刻,自然的再生弥散了这种时间性,废墟所呈现的是一种生机。“望墟兴叹”,不过是一种失落的矫情,面对自然的再生建构的启示,我们诚惶诚恐。
  墟的另一个意思是村落中的公共生活空间。墟里,是对传统村落形态最简的描述,也就是乡愁所在。然而,人去村空,墟废成芜,释归成土,随之而逝的是文明的乡愁。这种废墟化的过程,成为当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无奈景观,我们难以割舍。
  释,有消失之意。墟释,意指乡村消失的状态;释,亦是解释与释义之意。墟释,意指对于废墟的释义与阅读。这里所呈现的无外乎是对中国乡村现状的解读,几个正在释化中的村庄,几个土筑木造的乡村遗构的阐释。不同的观察,引导着学生找寻自我的视角,串联起来的点,构成一个整体移位的映射。诠释过程的关键在于一贯的态度,即不介入状态的拓像呈现,我们默然静观。
  四年前开始寻找原生态土楼的下乡课程,开启的是一扇趋近土地和自然之门。可能,放下所谓媒体时代影像化的虚拟教育,回归自在的土地才是一条帮助建构自我认知的教育途径。这个展览所展示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开始在某一个特定的情景,而不是先设的教学计划,更期待着不期而遇的另一个情景,属于土地的,属于自然的,我们归去来兮。
  自然从来是静静地重建着自身,启示着我们营造的真谛。
其他文献
建筑&空间
期刊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一一《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国内媒体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记者:对于“中国制造2025”,请您为中国制造勾勒一个形象。未来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您的信心源自哪里?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对顺义焦庄户地道战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农家乐庄园及周边环境进行旅游产品的实地调研,通过亲身体验旅游景区的环境、和当地旅游管理员、过往游客以及村民进行交流沟通和问卷调查,对当地旅游纪念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顺义红色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现状分析 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对高密度空间环境下城市道路人行导示设计的功能性进行探究。以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实地观察等方法,分别从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的空间设计及内容信息设计的功能性着手,重点探究其如何应对密集人流、复杂道路空间、多语言、文化信息的传达障碍等问题。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人行导示 设计 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U491.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去年10月份,出于对通勤的厌倦,陈腾蛟从供职的英菲尼迪“出逃”。和几个清华大学“未来汽车兴趣团队”的小伙伴一起研发了一辆“智慧”电单车——“轻客”。这是一台重量为13公斤的自行车。能够通过一块1公斤的锂电电池提供助力。在骑行过程中用同样的力气。可以达到普通自行车2-3倍的速度。  “轻客”(北京轻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腾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之前曾在日产英菲尼迪做汽
期刊
由一个加拿大蒙特利尔团队研发的单车智能化设备——智能光环(SMARTHALO)可以把普通的脚踏车秒变智能单车,为都市骑行族提供了路线规划导航、单车位置提醒、骑行运动跟踪、智能夜行灯、来电提醒以及防盗警告等一系列实用功能。  现如今智能单车以及单车智能化配件五花八门,但对骑行者而言,多数都是吸引装备控的花架子,路上骑行最重要的是安全,简洁使用的功能远比费电的用户界面来得有诚意。此外,太高档的智能单车
期刊
摘要:  将“研究性学习”的新观念、新思维融入到《综合构造》课程教学实践,重新进行教案设计、过程研究以及成果评价,使学生从“知识传递”型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体验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并在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伦理性实践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课程分“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进行把控,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式、真实性和渐进式的特质。 
期刊
摘 要:当代大众审美呈现出又酷又萌及扁平化的趋势,其成因是多样化的。人类历史经历数万年的更迭,审美文化主要交织着感性、理性和神性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审美文化总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哲学、道德、科学、经济等纠缠在一起,但二战之后,审美文化的变化之迅猛,并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多元但却保持着大体一致性的情况,其成因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大众审美 趋势及成因 设计批评研究 
期刊
摘要:  从“以赛代练”的内涵分析了设计思维培养的必要性;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以赛代练”思维拓展、资源分享、竞赛演练三个阶段的训练方式内容;提出了放射状、层次化、逆向化、矩阵式的设计思维训练方式,旨在为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工作室 以赛代练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97-02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杭州下沙江湾社区为例,以社区养老环境为目标对象,在相关养老环境案例、文献理论汇集以及基地现场分析的基础上,以城市景观、街巷景观、农业景观三个主题为基础构建情境,即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策略。希望从老年群体自身感受出发,构建若干贴近生活的情境,满足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需要、找到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实现作为老年群体的自我价值,从而缓解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养老环境的更新与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