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笔可以重新拿起来,不是吗?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q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真是一篇暴露年龄的文章。真的,在写之前,我纠结了好半天。
  在杂志里,在生活中,在网络上,你们都叫我怡明姐姐。这个称呼从我大学毕业来到杂志社工作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满21年了。
  编辑这样的工作,不光是伏案编稿、校对,更多时候是联系作者,约稿或是改稿,而作为《中学生博览》杂志的编辑,除了与作者沟通之外,与小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网络时代,编辑们与读者、作者的沟通比从前的打电话和写信多了许多渠道:QQ,短信,博客,微博,微信……交流从说话和写字,变成了打字。那些印有“中学生博览”字样的稿纸和信封,已经从书桌上渐渐地消失了。前两年单位收拾库房的时候,我看见了成摞的稿纸和信封,应该都是上个世纪末的存货。牛皮纸信封都还好,而那些稿纸却已经有些发黄了,看得出岁月历久的变化。小编辑们对这些稿纸视而不见,而我,却悄悄地拿回了几本,收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面。
  我是多么怀念那些给作者和读者写信的岁月啊。几乎每天都会给他们写信,三五封或七八封,写完了,叠好,装进信封,然后用胶水粘好封口。邮票是不用贴的,直接送到楼下的收发室,会有专人负责发信。再等上三五天,信差不多就到了收信人的手里,再过些日子,回信就又寄回了收发室。这些信里面,有时候会夹带着稿子,有时候没有稿子,不管有没有,每次拆信的过程都那么急切而快乐,不亚于网购时代收到快递。
  后来,电脑来了,网络来了,信渐渐地少了,写得少了,收到的也少了。跟读者和作者的交流都是通过一个冰冷的邮箱来传递。尽管人们给邮件起了一个娇美的名字——伊妹儿,尽管它刚刚兴起时自带时尚潮流的光芒,但我还是从心底抗拒着,怎么也爱不起来。好长一段时期,仍然是写信,寄信,等信。后来,我也用起了电子信箱,同时也写信。再后来,我彻底地告别了写信,这一别,已有十几年不再提笔了。
  感谢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的日子。感谢那些写信的岁月。感谢江苏柳堡的王垄先生,比我大4岁的小哥,一个那么有心的男生。1994年到1997年那三四年的时间,他是我的作者。我写的那些信里面,有不少是写给他的,跟寄给其他作者、读者的信件没有什么不同,不外乎是约稿,谈稿,偶尔谈及稿费。后来,他不再给我们杂志写稿,我们也基本上不再联系了。大约五六年前,我们通过博客再次联系上,他跟我说,当年我写给他的信他都保留着,我强压住心中的好奇没有追问,心里却记下了这件事。昨天,我在QQ上跟他提起那些信,说我想看一看二十多年前自己写给他的信已经很久了。仅仅10秒钟后他居然把信件的扫描文件发了过来。
  原来,那些信他不但保留了二十多年,而且早就扫描后存到了电脑里。那一刻,我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温暖和感动。这三封信分别写于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第一封信写于1994年12月12日,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刚工作了5个月的小姑娘。看到这些信,我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那些年的自己,那些年的工作和那些年的快乐。
  往事历历在目,而我,已经到了可以被读者称为阿姨的年纪了。暴露了年龄,却依然想当你们的“怡明姐姐”,倾心地为你们做一份杂志,在日常工作中加你们为QQ好友,悄悄地潜伏在几百人的读者群里,看你们的故事,听你们聊天,解答你们开小窗问我的问题,等着看你们在我的QQ“说说”下面的留言……
  当然,我也渴望着收到你们的来信,然后给你们回信。
  放下的笔可以重新拿起来,不是吗?
  编辑/宋怡明
其他文献
在15岁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洋葱,正如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暑假出门旅行过。  第一次吃洋葱的那个夏天,是中考完那个长长的暑假,彼时我正在一间大工厂里兼职暑假工,周遭全是同届的同学,做着相似的活儿。  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什么关于“童工”的概念,家长没有,工厂或许有,可他们违背了也就违背了。  中考之后,我骑着自行车一路沿着小河,在一间间工厂里寻觅兼职的机会,碰上了两个同样在找工作的同学,最后结伴进
不知道上次的觅食篇有没有帮助到你们。这次,不才我结合自己在校就读十几年的经验,给大家带来了交友篇。此篇不仅对内宿生有用,对走读和半宿生也是很友好的。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彻底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  注意:因为是不才个人的经验之谈,或许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大家斟酌过后再行动吧!(突然正经)  第一节:敌不动我不动  我以前是一个比较内向乖巧的孩子,在新的班级里,看着完全陌生的同学我不会
5月17日那天,60岁的李宗盛时隔5年发表了一首新作,叫作《新写的旧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首情歌,但当我点进去以后,歌词唱到第三句时,我仿佛心照不宣般明白了什么。人至中年,黄土埋到了半腰,对于“父亲”这个字眼抱着怎样的感情?  有人说,听歌最怕听懂了歌词。  [1]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长时间在国外出差,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才回来一次。出差间隔在家停留的天数不会超过一个月。第一次送
石菲看着镜中的自己,觉得额头有些发黑。  其实应该是印堂发黑,但石菲不知道“印堂”究竟指哪里,大概就是额头这一块吧。石菲摸着自己的脸,皮肤有些干,眼睛下面也出现了眼袋。怎么回事,这两天显得越来越憔悴了。果然还是很在意啊,那件事。石菲叹了口气,回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  因为分班的缘故,现在周围都是陌生面孔,朋友也得重新交了。石菲觉得身边的这个女孩还不错,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蛮好看的。一天相处下来,石菲觉
古老的岁月之钟已然被敲响,漂泊的岁月将记忆卷入过去,回首细望,依稀清亮,依稀明朗,只因经历教会我在人生中庭上要时时提醒自己,摒弃镜月,迎来明媚阳光。  那年五月,初夏清晨,灰烬查封了凌霜的屋顶。教室里,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准备公布作文竞赛成绩,试图平静的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耳畔响过,我的心已如朽木般再无欣喜,期待之后的失望、痛苦更胜一筹。朋友的安慰令我不悦,可内心始
明媒看法:熟悉的那个于正又回来了  澎湃新闻:于正经由《延禧攻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好感,可能在《皓镧传》播出后,又要被观众一一收回了。借助《延禧攻略》的东风,《皓镧传》万众瞩目。但《皓镧传》并没有像《延禧攻略》那样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以前观众熟悉的那个于正又回来了!  剧情24K纯扯,剧组穷得过火  加肥猫:女主妹妹一上来啊,那个头啊就跟异形似的,差点儿以为在看《迪迦奥特曼大战古娜拉黑暗之神》!她
[1]  最近出了趟远门,昨天下午又跑出去看电影,临走前刚换了饭卡,这就导致我一周饭卡都是没钱的。充卡的地方开门时间段太短,想人少的时候充,只有每天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看了下课表,这样的话我两天继续没饭吃。  柜子里的泡面早就没有,麦片还剩五袋,出校门那么不方便,我直接打开淘宝想买点速溶藕粉和小面包,于是我很尴尬地看到双十二这种东西跳了出来。  十几块钱到三十多块钱的东西,无条件五元红包双十二使用
这些年,高考作文的风向很明显,就是紧密联系时事,考察学生的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比如2018年全国卷和各地作文题目都紧贴时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这类作文很难写跑题,但也更难写出彩,大部分人写出来都平平淡淡,偶有文笔好点儿的得分能高些。若是想得到超高分,则除了妙笔生花外,更重要的是有那种“胸怀天下,登高望远”的磅礴气势。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以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中生的水平来看,能达到此等要求的不多。
每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幻想那个属于我的白衣少年,亭亭直立于阳光下默然浅笑,最后慢慢向我走来。  可是每次,还没等他走近,班里男生打闹的声音就会戳破我的粉色泡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看了一眼旁边畅饮肥宅水的同桌,我叹了口气,他凑过来问我:“喂!你干吗看着我一会笑一会叹气的,该不是想和我表白怕我拒绝你吧?”  我一巴掌拍过去,他一边捂着胳膊发出一声“嗷”的怪叫,一边翻着白眼儿倒在桌上,滑稽的样子引得周围
自荐信,或者说个人陈述,作为考生自我推荐的一种形式,在自主招生的报名材料中占有一席之地。  自荐信既不是唯一的申请材料,也不算是最重要的申请材料,甚至不是必须的材料(少数高校并不要求自荐信),但是自荐信起着“穿针引线”的纽带作用。  通过自荐材料我们需要展示的内容无非是想要说明:我是一个优秀的人(各方面都是),我适合学习该专业,尤其是贵校的这一专业。  报名系统上传的学生信息、班级及校园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