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物我关系的古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产物。虚实结合是古诗的惯常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对比映衬以丰富意象,或渲染烘托以开拓意境。古诗之妙既在其实,亦在其虚,二者结合,方得意境之高远。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古诗虚与实的问题。
一、有与无
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此语道出诗中三昧。只有能引领读者由实入虚,由“形而上”之象,悟得“形而上”之情、理、志,才是古诗的意境所在,妙境所在。
例如王建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绝句缘事达意,其艺术魅力既在于有字处:写出了新娘的小心谨慎、聪慧巧思、机灵狡黠;也在于无字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若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可以通过相关的另一事物了解之。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笺注此诗时就点明个中理趣:“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
这方面,借景抒情诗更有代表性。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有字处妙笔生花,令人心旌摇荡:千里江南黄莺欢歌,树绿花红;村庄城郭傍水依山、酒旗招展;南朝佛寺屋宇重重,烟雨朦朦中愈深幽静美。杜牧虽然反对佛教,但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他在宣州、池州常常去寺庙游赏,还和僧人交过朋友。由此观之,这首诗无字处表现的应该是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是诗所写南朝佛寺必定带有其历史投影和色彩,而南朝皇帝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之无字处是值得深思的:是尚儒排佛,表达对南朝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讽刺;还是借古讽今,表达对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以至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的忧虑?似乎二者兼而有之吧。
二、明与暗
明写为实,暗写为虚。有些古诗往往言此意彼,婉曲达意,从而给读者别样的艺术享受。具有象征意义的托物言志的古诗明写的往往不是作者旨趣所在,暗指的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
例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明写的是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而作者的目的是通过瀑布这一形象寄托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古诗中除了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外,通过类比等手法婉曲达意的也不少。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明写新妇拜见公婆之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借此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另外,正话反说类古诗尤其应该注意。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此词写对宋王朝的讥讽与悲愤及“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哀愁。本来哀愁之极,作者却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话虽豁达,实则倍增哀愁与悲愤。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明暗相悖,极其含蓄曲折。它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主张。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但在南宋统治集团这里却全对不上号!于是辛弃疾只能仰天浩叹: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如果一味直言自己如何愁,如何悲,如何愤,那往往既不感人,也无艺术了。
三、露与藏
“露”为实,“藏”为虚。“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明陆时雍),“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宋梅尧臣),“写帘于林端,则知有酒家;作僧于路口,则识其禅舍”(清沈宗骞)是“露”与“藏”的最好注脚。古诗常常以“露”为触发点,引领读者去想象联想,从而体味诗中所“藏”之美境与深意,唯其如此,才更加含蓄蕴藉,神味隽永。
古诗的“藏”,常常表现为词句的简省,例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访隐者不遇》),一至三句之后分别隐藏了“师往何处去”“到哪里采药”“于此山何处”之类的问话。这样不言尽道尽使诗歌更简洁凝练,富有诗意。并且使读者在通过想象联想补充这些艺术空白的时候,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情感起伏。
“互文”实质上也是一种“藏”。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下句分别隐藏了“皎皎”“迢迢”二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下句分別隐藏了“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之后隐藏了“在船”二字,“在船”之前隐藏了“下马”二字。这种“藏”,文省而意存,互省又互补,使语言既凝练简洁,又形成参差错落之美。
除了词句的“藏”,还有意蕴的“藏”。例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是一首写弃妇怨情的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至于怨谁?恨谁?为何而怨?为何而恨?却被作者“藏”了起来,让好事的读者思而得之。
古诗的意蕴需用情感的玉泉去煮,去泡,方能散发独特馨香。例如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中包含着作者对春色已浓的惊讶、喜悦与赞叹之情。燕子是春之使者,它突现于作者的视野中,并引领作者看到春色一片:桃花盛开,鲜艳似锦,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双飞的燕子呀,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大自然的春色怎么这么悄无声息地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人间了呢?这如何不使忙于尘务久未亲近自然的作者感到惬意与激动呢?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意蕴,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感觉。而这种意蕴是被作者“藏”起来的,字面上是看不到的,需要阅读者去补充和丰富。
作者通联:山东威海市文登第一中学。
一、有与无
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此语道出诗中三昧。只有能引领读者由实入虚,由“形而上”之象,悟得“形而上”之情、理、志,才是古诗的意境所在,妙境所在。
例如王建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绝句缘事达意,其艺术魅力既在于有字处:写出了新娘的小心谨慎、聪慧巧思、机灵狡黠;也在于无字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若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可以通过相关的另一事物了解之。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笺注此诗时就点明个中理趣:“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
这方面,借景抒情诗更有代表性。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有字处妙笔生花,令人心旌摇荡:千里江南黄莺欢歌,树绿花红;村庄城郭傍水依山、酒旗招展;南朝佛寺屋宇重重,烟雨朦朦中愈深幽静美。杜牧虽然反对佛教,但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他在宣州、池州常常去寺庙游赏,还和僧人交过朋友。由此观之,这首诗无字处表现的应该是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是诗所写南朝佛寺必定带有其历史投影和色彩,而南朝皇帝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之无字处是值得深思的:是尚儒排佛,表达对南朝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讽刺;还是借古讽今,表达对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以至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的忧虑?似乎二者兼而有之吧。
二、明与暗
明写为实,暗写为虚。有些古诗往往言此意彼,婉曲达意,从而给读者别样的艺术享受。具有象征意义的托物言志的古诗明写的往往不是作者旨趣所在,暗指的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
例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明写的是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而作者的目的是通过瀑布这一形象寄托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古诗中除了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外,通过类比等手法婉曲达意的也不少。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明写新妇拜见公婆之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借此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另外,正话反说类古诗尤其应该注意。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此词写对宋王朝的讥讽与悲愤及“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哀愁。本来哀愁之极,作者却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话虽豁达,实则倍增哀愁与悲愤。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明暗相悖,极其含蓄曲折。它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主张。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但在南宋统治集团这里却全对不上号!于是辛弃疾只能仰天浩叹: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如果一味直言自己如何愁,如何悲,如何愤,那往往既不感人,也无艺术了。
三、露与藏
“露”为实,“藏”为虚。“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明陆时雍),“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宋梅尧臣),“写帘于林端,则知有酒家;作僧于路口,则识其禅舍”(清沈宗骞)是“露”与“藏”的最好注脚。古诗常常以“露”为触发点,引领读者去想象联想,从而体味诗中所“藏”之美境与深意,唯其如此,才更加含蓄蕴藉,神味隽永。
古诗的“藏”,常常表现为词句的简省,例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访隐者不遇》),一至三句之后分别隐藏了“师往何处去”“到哪里采药”“于此山何处”之类的问话。这样不言尽道尽使诗歌更简洁凝练,富有诗意。并且使读者在通过想象联想补充这些艺术空白的时候,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情感起伏。
“互文”实质上也是一种“藏”。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下句分别隐藏了“皎皎”“迢迢”二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下句分別隐藏了“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之后隐藏了“在船”二字,“在船”之前隐藏了“下马”二字。这种“藏”,文省而意存,互省又互补,使语言既凝练简洁,又形成参差错落之美。
除了词句的“藏”,还有意蕴的“藏”。例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是一首写弃妇怨情的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至于怨谁?恨谁?为何而怨?为何而恨?却被作者“藏”了起来,让好事的读者思而得之。
古诗的意蕴需用情感的玉泉去煮,去泡,方能散发独特馨香。例如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中包含着作者对春色已浓的惊讶、喜悦与赞叹之情。燕子是春之使者,它突现于作者的视野中,并引领作者看到春色一片:桃花盛开,鲜艳似锦,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双飞的燕子呀,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大自然的春色怎么这么悄无声息地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人间了呢?这如何不使忙于尘务久未亲近自然的作者感到惬意与激动呢?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意蕴,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感觉。而这种意蕴是被作者“藏”起来的,字面上是看不到的,需要阅读者去补充和丰富。
作者通联:山东威海市文登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