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了命运的便宜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dyt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走亲戚,带小外甥去小店买花炮。回来路上听见有人喊他名字,我正要回头,却听小外甥压低声音说:“快走。”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一溜烟跑回家了。我转过头,看见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愣愣地站在远处,无所适从的样子。



  回到亲戚家,小外甥说那个孩子是他同学,不过大家都不跟那个孩子玩。那个孩子有时撵着跟人家玩,有时候又会莫名其妙地骂人,甚至动手,下手还特别重,有次把一个男生的耳朵都打出血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外甥的爸爸——我的表弟说,可能是没人管,那孩子的妈妈几年前跟人“跑了”,他爸在外面打工,不怎么回来,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孩子。
  父子俩的话帮我拼凑出这个孩子的处境:他打小没有父母照顾,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他既孤單又暴躁,想靠近同学,又无法采取正确的方式,才弄成这个局面。
  我力劝小外甥对他好一点,还想买个礼物让小外甥送给他,小外甥统统不以为然。我想这也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就给他们老师写了一封信,放在小外甥书包里,让他开学时交给老师。
  我不知道最后这封信会不会交到老师手里,也不知道老师会怎么想——觉得我多管闲事?或者轻蔑地一笑,丢到一旁?这些都有可能,但是不这么做,我心里总是不安。
  倒不是我天性善良,更多的是不安全感使然。这种不安全感包括两方面,一是我担心将来会在社会新闻里看到这个孩子。
  这些年看新闻里的恶性事件,很多作案者都有被伤害的童年——有人拒绝倾听他们的故事。倾听并不意味着原谅,只是让人思考,有没有可能事先防范。如若他们都能够被命运公正对待,有些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
  我一直害怕不公正引起的敌意。“用爱发电”是个笑话,但是不公正会使人与人之间缺乏体谅,社会各阶层之间更加紧张,整个社会充斥着戾气,即便人们丰衣足食,也不能免于恐惧。
  《红楼梦》里薛宝钗就深谙这一点。探春把土地承包给那些“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人,这样能够提升效率,让土地最大化地实现价值。但是,有获利的人,就有吃亏的人,宝钗敏锐地指出:对于没有分到土地的人,这是不公正的。
  首先,都是大观园的建设者,“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红利。
  其次,假如你仗着某些先天优势,“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那么,对不起,谁也不是没有杀伤力的,“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地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
  看宝钗这两段话,不得不服,这是充满智慧的洞察幽微,也是具有政治意识的大格局——顺带说一句,批评林妹妹不够贤良淑德,固然是跟玫瑰花苛求白菜的重量,说宝姐姐没有少女心、真性情,是否同样也是削足适履,要把全世界装进自己那一副模板里呢?
  总之,在探春发动的“土改”现场,宝钗点明了其间的不公正,也告知不公正会带来危险——谁也别想做个若无其事的既得利益者,否则就是惹火烧身。
  这是第一个层面上的不安全感,还有更深层面的,是我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我们即使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也有可能输在终点线前。在这个阶层不断翻滚的社会,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
  就像刘姥姥来荣国府打秋风,少见多怪,丑态百出,被黛玉、妙玉等人鄙视。然而,刘姥姥家从前是阔过的,贾家以后也会败落。刘姥姥身上有着贾府诸位的未来,只是当时他们看不见而已。
  我们常常以不知为知之,像林黛玉跟贾宝玉说:“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宝钗则深知明天不可知,因此暗中照顾邢夫人的侄女、贾家的穷亲戚邢岫烟。与其说是她心地善良,不如说她是在暗中救济那个可能的自己,未必是希望邢岫烟知恩图报。所谓底层,也是我们心里的那个“底”,只有大家都过好了,我们这些暂时的既得利益者才不会那么害怕下坠。
  说自己是既得利益者,似乎有点大言不惭——我没钱、没权、没有职务,连职称也不过是多年前评的中级,但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占了便宜的那一类。
  许多年前我去参加同学会,心中感慨:这真是一个“拼爹”的世界啊。
  我自以为没有“拼爹”,自己找工作,在网上写文章,被出版社发现。但朋友指出:“如果你出生在最底层,你可能连本课外书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写作了;遇到挫折,你也没本钱扛过去;一次大考考不好,就得回家务农——在这个世界上,你已经是比较幸运的那一类。”
  我一直记得那次谈话,并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某些时候,吃点亏就当上税了,为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添砖加瓦了。
  我告诫自己节制欲望,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不要跟比自己处境差的人计较,对所有的快递小哥都客客气气,即使他们迟到了,也要说“谢谢”。有一次,朋友聚会,那个送外卖的小哥把我点的汤全洒了,我没有说什么,更没有给他打差评。
  朋友说,他不受到惩罚就不会长记性,但我觉得,把汤弄洒和记性无关。我曾经催过一次单,后来那个小哥站在楼下打电话,几乎带着哭腔说,他找不到单元门,可是那门明明就在他眼前。当我走出来,接过外卖,他立即朝电动车狂奔而去,背影崩溃到凌乱——他实在是太赶了!
  在这个阶层不断翻滚的社会,谁能保证自己就不会落到类似的处境?我想,在尚有余地时做得好一点,让自己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被善待。即使不能够,我也可以心安理得对自己说,那是他们的错,不是我的错。我不觉得自己做的就对,但我只能这么做。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茫然的。我是孱弱之人,没有振臂一呼的勇气,也没有应者云集的自信,连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都要做半天心理建设,我能够做什么呢?
  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得自己是个既得利益者,为最底层者设身处地考虑,给自己造一个更好的“底”——如果下坠,能被稳稳接住;如果不下坠,也能心安理得。总之,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为世界变得更公平出一点力,仅此而已。
  (轻寒细雨摘自腾讯《大家》栏目,黎 青图)
其他文献
能破法执,就是菩萨。  再升级,得破空执。  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何况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吗?也是。这就叫:空也是空。  能破空执,就是佛。  但这很难。  什么叫“空亦是空”?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表述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是有,不是没有,不是又有又没有,也不是既没有有,也
期刊
失踪的作家  1926年12月4日,在距离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居住的斯泰尔斯庄园约12英里(约19公里)的一处斜坡下,当地警方发现一辆失控后冲进树篱的莫里斯轿车。车中无人,只有一个行李箱、一件皮毛大衣,以及阿加莎本人的驾驶执照。  由于此前警方已接到报案——阿加莎于前日,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开车离家出走。当轿车被发现后,英国媒体几乎集体宣布,时年36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人间蒸发,甚至还有
期刊
对爱人和亲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希望改造他们,至少让他们改掉一些缺点——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俄〕马克·夏加尔\油画  但是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改不了。因为每个人就是他自己,先天的遗传和禀赋,加上后天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这个人如今的样子,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办法。这不是考试,这次八十分,你努力一下,下次也许就九十分了。  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人不是玉。对于玉,只要剥离外面不美的璞,再去除杂质和
期刊
过去的这一年,打动我的是两位老人。他们是陆庆屹的处女作电影《四个春天》中的一对老人,就是陆导的父母。他们住在贵州的一座小城中,生活清贫,在20世纪60年代结婚时连一口锅都买不起。即使是极其寒素的婚礼,所欠下的债,也是到1995年他们才还清的。身处那样的物质状况和社会地位,他们照样把生命活得有声有色,丰满精彩,以至于平时喜欢随手拍拍照片的小儿子陆庆屹“不得不”拿起摄像机去呈现给大家,并告诉我们:“我
期刊
时至今日,绘画中的抽象表现形式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般观众的认同和追捧。那么,为什么没有表达任何具体形象的抽象画能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呢?抽象画在欧洲崛起  抽象画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能够在写实绘画繁荣了500多年的“欧陆画坛”脱颖而出,实在是有原因的。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再精美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日久生厌。19世纪中叶前,欧洲的传统经典作品在题材上已显得老掉牙,大多数是
期刊
那是四十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和同系又邻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饮酒。除感觉这样有些长大的气息之外,似乎没有旁的缘故。喝什么倒值得仔细研究。  有人根本不喜饮喝酒,但是舍不得错过大伙聚会,便主张喝酒精度数比较低的啤酒;有人想夸示自己的酒量,便主张喝高粱、大曲;也有人对酒没什么成见,但主张调和中庸,觉得绍兴、陈绍不那么辛辣,也不至于撑肚子,加之以话梅、柠檬,还颇有些甜酸饮料的风味;也有人认为,独沽一味不如百
期刊
在我插队的地方,人们把“讲故事”说成“讲古”。所讲的并不一定都是古人的事迹,也包括邻庄或本庄曾经发生的事情。如谁家的女儿和谁家的儿子相好,一起跑到了男方家;谁家的媳妇起夜时看见了黄鼠狼,随后就一病不起,命归西天。这些事件的确都发生在讲述之前,是过去的事件,相对讲述的当时,也可说是“古”了。再看“故事”二字的构成,其中有兩个词素:“故”和“事”,“故”是来修饰“事”的。所以,“故事”即“从前的事情”
期刊
咖啡馆作家和酒店作家  很多年前我去维也纳的时候,正好住在颇具传奇色彩的哈维卡咖啡馆楼上,于是每晚也装模作样地去那里读书写字,直至凌晨三点店家打烊。  这是一家典型的欧陆文学咖啡馆,阴暗破旧,但墙上贴满了正在城中上演的各种文艺节目的宣传海报,还钉着许多讲座与论坛的通告。有人喝酒聊天,有人下棋,还有人像我一样,看书、看报、看杂志。  这种咖啡馆能聚人。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
期刊
吉玛是一名负责市场营销的女性管理人员,尽管每天下午5点离开办公室,却并不能享受5点后的休闲时光。在乘车回家的路上,她要用手机一个一个地回电话;回到家吃完饭,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要查看邮件,再回很多个电话。同样的,在投资银行工作的丈夫此时也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在睡觉前还要工作好几个小时。  这是吉尔·弗雷泽《令人窒息的办公室,被迫工作的美国人》一书的开篇,被日本作者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引用。
期刊
逝 者  那个参与制造“东方巨响”的人,如今静悄悄地走了。  这一天,是2018年11月1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  54年前,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程开甲和他的战友们挺立在茫茫戈壁上,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开始欢呼。  在程开甲之前,曾经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英雄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这是一些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