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 语文 阅读 能力 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模式依然存在。不少教师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其结果是耗时长、效果差。因此,要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
一、阅读训练的起点放在预习上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是自觉运用学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连和融会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和能力。
指导预习的方法有:
(一)根据课文教学目的引导预习。引导学生透过对具体描写的场面与概括叙述的句、段的研读,使学生领悟到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魅力。这样引导预习,不但有效地培养了阅读能力,且对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二)紧扣文后的“研读与练习”布置预习。文后的“研读与练习”对文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大都做了规定。学生依之预习,就有了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机会。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让学生依“预习提示”自读课文。现教材每单元每篇课文前都设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这对学生预习阅读起了很好的提示作用。总之,教师只要紧紧把住“预习”这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学生阅读中的迁移能力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精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按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精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为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精读课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而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精读课选准突破点,而自读课则是在点上深挖。精读是为教会学生学会自读,因此,精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与精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自读既是精读的基础,又是精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精读,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精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精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实践证明,自读与精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鼓励学生设疑、解疑
“质疑法”是培养智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极好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开始时,教师设问题,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找出答案,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解答问题。随后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找同桌学生互相设疑、解答,检验阅读效率。也可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疑点设计成练习来研讨。设疑、解疑的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很感兴趣,能主动深入钻研,对文章内容能全面掌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起到触发思维的作用。
五、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面
阅读时,渗透文意,有时不是精读原文所能办到的,还需要了解写作背景、作者身世、写作意图等。这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教者在课堂上结合课文介绍作家作品时,力求全面深透,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对同一作家或同一年代作品的理解也大有裨益。此外,教师要组织课外阅读,经常向学生推荐新作名篇及报纸杂志上一些反映时代气息、奋发向上、文情并茂、富有哲理的好文章。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感受新气息,广泛阅读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若能每天把学生带进阅读的殿堂,阅读名言,接受心灵的洗礼……那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能让学生终生受益,也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中学 语文 阅读 能力 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模式依然存在。不少教师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其结果是耗时长、效果差。因此,要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
一、阅读训练的起点放在预习上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是自觉运用学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连和融会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和能力。
指导预习的方法有:
(一)根据课文教学目的引导预习。引导学生透过对具体描写的场面与概括叙述的句、段的研读,使学生领悟到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魅力。这样引导预习,不但有效地培养了阅读能力,且对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二)紧扣文后的“研读与练习”布置预习。文后的“研读与练习”对文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大都做了规定。学生依之预习,就有了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机会。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让学生依“预习提示”自读课文。现教材每单元每篇课文前都设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这对学生预习阅读起了很好的提示作用。总之,教师只要紧紧把住“预习”这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学生阅读中的迁移能力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精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按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精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为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精读课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而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精读课选准突破点,而自读课则是在点上深挖。精读是为教会学生学会自读,因此,精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与精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自读既是精读的基础,又是精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精读,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精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精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实践证明,自读与精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鼓励学生设疑、解疑
“质疑法”是培养智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极好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开始时,教师设问题,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找出答案,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解答问题。随后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找同桌学生互相设疑、解答,检验阅读效率。也可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疑点设计成练习来研讨。设疑、解疑的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很感兴趣,能主动深入钻研,对文章内容能全面掌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起到触发思维的作用。
五、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面
阅读时,渗透文意,有时不是精读原文所能办到的,还需要了解写作背景、作者身世、写作意图等。这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教者在课堂上结合课文介绍作家作品时,力求全面深透,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对同一作家或同一年代作品的理解也大有裨益。此外,教师要组织课外阅读,经常向学生推荐新作名篇及报纸杂志上一些反映时代气息、奋发向上、文情并茂、富有哲理的好文章。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感受新气息,广泛阅读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若能每天把学生带进阅读的殿堂,阅读名言,接受心灵的洗礼……那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能让学生终生受益,也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