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必然有一个校本化表达的过程,而校本化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表达。要确立校本课程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感受力和生命价值,在于形成学生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确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课程基地和综合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载体。
【关键词】生命;生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3-02
【作者简介】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校长、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育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要给他一生有用而不是一时有用的东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面对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有一个校本化表达的过程,而校本化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表达。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经过课程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校本课程建设当然不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唯一路径,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该如何建设?
一、要确立本校的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校本课程文化
文化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和大纛。基于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基于对学校传统与文渊的梳理,我们提出了走进生命、走向生活的校本课程观。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感受力和生命价值,在于形成学生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走进生命,要求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路过学生的生命,而是与之深度契合,要更有深度,更有活力,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的提升;走向生活,要求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而是与之高度融合,要更有宽度,更接地气,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对我们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与调整。
二、要确立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
结构决定功能,工具衍生力量。校本课程的实施因为有更加自主的裁量权、更加丰富的内容选择和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因而对载体和方式的选择反而更加重要。因为正确的载体和方式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不仅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甚至能对学校文化基因的改造产生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有两种载体是我们优先选择的。
(一)课程基地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的界定,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點,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基地的提法可能会有争议,“基地”而已,暂时的,并非人安身立命、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家园。我们不想过分纠缠于这种理解,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一块试验田,一个孵化器——校本课程的试验田,学生成长的孵化器。我们现在有省级课程基地“汉画像石人”教育基地,基地开发了20余种校本课程,学生在基地里可以选修走进汉文化、汉画像石艺术赏析、拓片制作、汉服设计与制作、汉服表演、汉舞表演、汉车制作等课程,多为现场学习的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究的兴趣。比如,汉画像石艺术赏析,完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有《铁笔丹青大汉气象》的文本学习,更有对馆内原石与拓片的现场观摩和相关研究性课题的研究。
我们下一步要做两件事。1.将已建项目和在建项目均升格为课程基地,即按课程基地建设意图统整所有项目建设。比如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省安全教育基地、全国校园足球教学示范基地等均要有比较系统的课程开发,提升内涵和品质。2.加快学科教室建设,与课程基地建设珠联璧合,形成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我认为,课程有层次(如三级课程),但无主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层次有差异,但价值同等,而且它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生本课程,只有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课程基地当然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它也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载体,特别是在强调跨学科融合的课改背景下,更是如此。同样的,学科教室当然不仅是国家课程的实施场域,它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场域,因为很多校本课程就是学科深度学习延伸出来的。
(二)综合活动
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我看来,学校的所有时空都应该具有教育内涵,都应该课程化。这倒不是说要用课程框定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不给他留一点自由时空,而是想超越泰勒的传统课程观,特别是目标控制的理念,让课程回归人性、回归丰富性。课程更应该是一种环境,在这里,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滋养,能够有更多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有更强的存在感和获得感。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情境化、现场化是一件非常重要、富有智慧的事情。比如,我们固然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一番学前教育,但不如编印一本入学护照,对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及教学、文化场所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介绍,并按照世博会的样式给学生半天时间,让他们在开学前持此护照自行前往参观,集齐所有地点的印戳,方予入学。我们已经坚持做了好几年,效果很好,学生迅速熟悉了学习环境,并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充满自豪感,流连在紫藤长廊、汉画像石馆等地方不愿离去,许多学生表示将终生收藏这样带着体温和记忆的入学护照。
目前,我校活动课程的架构为“社团活动 ”的方式。规范的社团活动,有明确的章程,有教师指导,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场地,有考核评价,有经费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以社团为主体,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五节两赛”(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微电影节、艺术节,好声音大赛、吉尼斯大赛)的品牌。我曾应邀参加过TFM电影社团组织的微电影节,他们遍邀全市各校同道,盛况空前,我也人生第一次走了红毯,较之我的学生们紧张得多。邀我颁奖时,主持人坚持让我说两句。我说,西班牙人有一种说法,人这一辈子应该做三件事:一是生一个孩子,二是写一本书,三是拍一部电影。生个孩子,我做到了,写本书,我也做到了,还不止一本。但是,拍部电影我没做到,你们却做到了!TFM电影社团目前有社员300多人,所拍摄的微电影已经两度在全国校园影展中获得金奖。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所体现出的激情、能力和素养,简直令人震惊。潜光篮球社已经第四次自主举办了全市高中生篮球联赛。起初,来向我申请资金支持,我没同意,要求他们自行拉赞助。他们费尽周折,总算有一家打字社勉强同意冠名。如今,三菱重工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赞助。起初,我想派体育教师协助(实际上是监督)他们组织比赛,他们没同意。如今,他们已经举办多届,平安无事。就在上周,我应邀参加了高二年级组的好声音大赛,九班一个男生自弹自唱《少年锦时》,眉目如画,声音如泉,纯净容与,让人一下子便回想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很多年没有如此感动,在那个现场,我竟被那歌声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想,当我们的课程走进学生生命的时候,学生也就走进了我们的生命。这样的和谐共振,才能培育真正的核心素养。<\\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
【关键词】生命;生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3-02
【作者简介】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校长、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育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要给他一生有用而不是一时有用的东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面对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有一个校本化表达的过程,而校本化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表达。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经过课程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校本课程建设当然不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唯一路径,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该如何建设?
一、要确立本校的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校本课程文化
文化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和大纛。基于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基于对学校传统与文渊的梳理,我们提出了走进生命、走向生活的校本课程观。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感受力和生命价值,在于形成学生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走进生命,要求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路过学生的生命,而是与之深度契合,要更有深度,更有活力,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的提升;走向生活,要求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而是与之高度融合,要更有宽度,更接地气,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对我们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与调整。
二、要确立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
结构决定功能,工具衍生力量。校本课程的实施因为有更加自主的裁量权、更加丰富的内容选择和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因而对载体和方式的选择反而更加重要。因为正确的载体和方式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不仅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甚至能对学校文化基因的改造产生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有两种载体是我们优先选择的。
(一)课程基地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的界定,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點,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基地的提法可能会有争议,“基地”而已,暂时的,并非人安身立命、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家园。我们不想过分纠缠于这种理解,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一块试验田,一个孵化器——校本课程的试验田,学生成长的孵化器。我们现在有省级课程基地“汉画像石人”教育基地,基地开发了20余种校本课程,学生在基地里可以选修走进汉文化、汉画像石艺术赏析、拓片制作、汉服设计与制作、汉服表演、汉舞表演、汉车制作等课程,多为现场学习的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究的兴趣。比如,汉画像石艺术赏析,完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有《铁笔丹青大汉气象》的文本学习,更有对馆内原石与拓片的现场观摩和相关研究性课题的研究。
我们下一步要做两件事。1.将已建项目和在建项目均升格为课程基地,即按课程基地建设意图统整所有项目建设。比如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省安全教育基地、全国校园足球教学示范基地等均要有比较系统的课程开发,提升内涵和品质。2.加快学科教室建设,与课程基地建设珠联璧合,形成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我认为,课程有层次(如三级课程),但无主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层次有差异,但价值同等,而且它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生本课程,只有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课程基地当然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它也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载体,特别是在强调跨学科融合的课改背景下,更是如此。同样的,学科教室当然不仅是国家课程的实施场域,它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场域,因为很多校本课程就是学科深度学习延伸出来的。
(二)综合活动
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我看来,学校的所有时空都应该具有教育内涵,都应该课程化。这倒不是说要用课程框定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不给他留一点自由时空,而是想超越泰勒的传统课程观,特别是目标控制的理念,让课程回归人性、回归丰富性。课程更应该是一种环境,在这里,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滋养,能够有更多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有更强的存在感和获得感。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情境化、现场化是一件非常重要、富有智慧的事情。比如,我们固然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一番学前教育,但不如编印一本入学护照,对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及教学、文化场所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介绍,并按照世博会的样式给学生半天时间,让他们在开学前持此护照自行前往参观,集齐所有地点的印戳,方予入学。我们已经坚持做了好几年,效果很好,学生迅速熟悉了学习环境,并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充满自豪感,流连在紫藤长廊、汉画像石馆等地方不愿离去,许多学生表示将终生收藏这样带着体温和记忆的入学护照。
目前,我校活动课程的架构为“社团活动 ”的方式。规范的社团活动,有明确的章程,有教师指导,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场地,有考核评价,有经费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以社团为主体,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五节两赛”(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微电影节、艺术节,好声音大赛、吉尼斯大赛)的品牌。我曾应邀参加过TFM电影社团组织的微电影节,他们遍邀全市各校同道,盛况空前,我也人生第一次走了红毯,较之我的学生们紧张得多。邀我颁奖时,主持人坚持让我说两句。我说,西班牙人有一种说法,人这一辈子应该做三件事:一是生一个孩子,二是写一本书,三是拍一部电影。生个孩子,我做到了,写本书,我也做到了,还不止一本。但是,拍部电影我没做到,你们却做到了!TFM电影社团目前有社员300多人,所拍摄的微电影已经两度在全国校园影展中获得金奖。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所体现出的激情、能力和素养,简直令人震惊。潜光篮球社已经第四次自主举办了全市高中生篮球联赛。起初,来向我申请资金支持,我没同意,要求他们自行拉赞助。他们费尽周折,总算有一家打字社勉强同意冠名。如今,三菱重工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赞助。起初,我想派体育教师协助(实际上是监督)他们组织比赛,他们没同意。如今,他们已经举办多届,平安无事。就在上周,我应邀参加了高二年级组的好声音大赛,九班一个男生自弹自唱《少年锦时》,眉目如画,声音如泉,纯净容与,让人一下子便回想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很多年没有如此感动,在那个现场,我竟被那歌声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想,当我们的课程走进学生生命的时候,学生也就走进了我们的生命。这样的和谐共振,才能培育真正的核心素养。<\\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