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课程应破译核心密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建构。聚焦核心密码,重新建构教学内容;通过“线性比对”“梯度关联”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文中的关联性、差异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采用“听、读、解、问、背、仿”的“六个一”微讲堂模式,使学习更加体系化;跨越时空界限,使课堂阵地更加开放自由。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教学课堂,建构出教学相长的古诗文课程。
【关键词】古诗文;校本课程;核心;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30-03
【作者简介】崔兴君,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一首词·一节课——古诗文课程破土萌芽
执教苏教版六下《如梦令》,笔者巧取“花”这一意象,进行同质诗词的延展阅读,课堂教学发生了“由一变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质变。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古诗文教学探索,使教学实践呈现出由点到面,由面到类,由课到程的悄然变化。
《如梦令》课例再现:
一、质疑——感悟意象
师:假若李清照40岁时再故地重游,还会有17岁时的感受吗?
生:不会,40岁的李清照怎么也做不出“争渡”的举动。
生:这是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年纪大了就端庄了。
师:那换成杜甫和苏轼会一样吗?
生(大笑):杜甫是那么悲愤,才不会这么天真。
生:苏轼那么豪放,不会这么女孩子气。
师:是的,这首词表现了作为少女所独有的天真活泼,这“藕花”象征着少女天真活泼。让我们一起诵一诵这首词。
【设计意图:从年龄和性格入手,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藕花”这一意象背后诗人的心境与情绪,诗词的精妙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开放——建构课程
师:李清照可谓写花高手,让我们从这令她沉醉的“藕花”走进“一花一世界”的奇妙诗界。再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妙在何处?(生讨论)
生:这句极具色彩感,用“绿”代绿叶,用“红”代花,很有画面感。
生:这里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写人的“胖瘦”用在花上,表现词人对花的喜爱与怜惜。
生:这“胖瘦”也是特别有生命力,把花写活了。
师:这晚春时节将凋谢的海棠花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即将逝去的青春,就如电影《致青春》。
师:说得好,请大家再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中的“菊花”是在倾诉什么?
生:菊花那么萧瑟,我读出了词人的寂寞。
师:除了这两首校本教材中的,你还收集了哪些李清照写花的诗词?其中的花语又传递了什么?
【设计意图:多文本的比对参照,丰满了学生对“花”这一意象的感悟理解。至此,教师教学行为的重点已经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有关于“花”主题的古诗文课程的雏形。】
古诗文教学,不应是一首诗词烦琐分析,或1 1 …… N量的叠加,而是引导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诗文蕴含的历史、情境、意境,逐渐提升欣赏古诗文的独特眼光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突出核心,以点带面才能建构相对完整的、系列的古诗文课程,使学生有所得。
思考·实践——古诗文课程逐渐丰满
随着实践的深入,笔者逐渐感受到:教材中的古诗文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如何从“微”处做起,以小见“大”,建构出自己的系列古诗文课程呢?一切都要在“开放”上做文章。
一、聚焦核心,拒绝通篇顶礼膜拜
诗词的“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文本内容”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世上也少有完美的作品,以《如梦令》为例,33个字也不是每个字、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地毯式”的分析,静态缄默的水平铺陈,对于学生来说味同嚼蜡。建构古诗文课程,就要破译出课堂教学中诗词的核心密码,以一个文本核心整合教学内容,统领数个教学板块。
1.突显意象核心。如:教学苏教版四下《峨眉山月歌》《望洞庭》,抓住“山、水、月”意象群进行主题教学,精读“山中月”和“水中月”,再涵泳《月下独酌》的“酒中月”,《枫桥夜泊》的“江边月”,《静夜思》的“故乡月”,提升学生对意象美的感悟升华。
2.突显意境核心。古诗文中的意境是“妙不可言”——可感而不可知的。教学苏教版四下《小儿垂钓》《池上》时,以“童趣”为抓手,补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形成童趣组诗。捕捉古诗中最富“童趣”的动作:“遥招手”“偷采”“闭口立”“扑黄蝶”“收篙停棹”,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突显意境之趣,意境之悠。
3.突显题材核心。同一题材最能突显古诗文“情随意动”“有感而发”的特点。笔者将李白的《金陵白下亭留别》《长干行》《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王献之的《桃叶歌》以“邂逅古诗词中的南京”串在一起,通过涵泳诗篇感怀南京丰厚的历史地域文化。
4.突显“炼字”核心。古诗文之精妙处,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感悟古诗文炼字之妙,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就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四句诗词放在一起形成“炼字”主题,进行比对琢磨,采用替换、改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诗文炼字之妙。
5.突显作者核心。每个诗人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李白浪漫、苏轼豪迈、辛弃疾旷达……特级教师孙双金建构的《李白是仙》《李白是人》系列课程,就突显了李白的高傲、浪漫、洒脱的气质。以诗人为核心的专题教学,能最大程度彰显诗人气质,感受诗人风格。 以精妙的核心建构古诗文课程,能以小见大,点中带面,使教学更丰厚、整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升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关联比对,建立立体诗词课程
由课到程,不是量的叠加,重在体系完整的比照参读,以冀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关联、差异,从而逐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实践,探索出两种可行的教学策略:
1.线性比对。一条主线把几首诗词串联在一起,通过比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和提升赏读诗词的方法和能力。如:笔者执教苏教版六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花”这一意象串起,从“藕花”背后的天真无邪,到《醉花阴》中的“黄花”的相思,再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海棠”的伤春。对“花”的意象的品鉴在一篇篇诗词中被传递下去,延伸至学生课后品读诗词中。一朵“花”一条线,带来的却是多元的感悟,开放的表达,由此到彼,由一到三,建构了立体的诗词课程。
2.梯度关联。笔者认为古诗文课程的内容应涵盖短小的诗词和能给儿童珍贵奠基的千古传诵的篇章。如:苏教版六上《观书有感》中的读书方法,可以佐以《伤仲永》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感知学习的重要性。学苏教版六下《渔歌子》可以配合读《桃花源记》,感受与世无争的宁静……抓住儿童语言学习发展的黄金期,进行循序渐进的梯度关联,适度加厚儿童古诗文学习积累,能使学生在更开放、更自由、更立体的学习时光里,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全面提升,也把古诗文课程的实践探索推向更有深度的领域。
三、化繁为简,探索“六个一”的微讲堂模式
学习方式要基于儿童,与兴趣、经验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相契合。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的“六个一”微讲堂模式:
1.听一听。古诗词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为了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韵律美,笔者有意让学生观看或聆听一些吟诵专家如叶嘉莹、赵敏俐、徐健顺等先生的作品,有时也会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亲自向学生进行示范吟诵,这样学生在欣赏中由不接受到慢慢产生兴趣。
2.读一读。分“横着读”“竖着读”“去句读读”“繁读”四步。先按现代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自己读,再按古人书写习惯,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竖着读,通过变换不同的形式打通字词关。“去句读读”看似浅易,实则颇难。因为所读的人要边读边断,直到对诗文能完全理解。这一招就是在训练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再“繁读”,是因为繁体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字形保留了很多创字之时的文化基因。掌握一定的繁体字,除了能帮助学生日后阅读更多经典古籍,更能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感受汉字之美。
3.解一解。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为了适当降低诗文阅读的难度,笔者采用原文、译文对照互读的方法,师生轮读的形式进行大致的理解,不求生硬的直译。
4.问一问。或着眼句式,或聚焦文字,或辨析观点,梳理出一个最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5.背一背。在记忆方法上,可以借鉴英语的音标记忆法,可以参考古诗文诵读的节奏、韵律,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诗文。
6.仿一仿。对于诗文中的经典句式,低段的学生照着样子说一说,中高段的学生写一写,以真正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个一”微讲堂是基于儿童的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新模式。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渐入佳境,由碎片化逐渐转向系统化、体系化。这样的古诗文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可、接纳。
三、跨越时空,生活处处是学习
古诗文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性,除了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更体现在教学时空的开放上。教学内容不光是书本,教学阵地也可以走出教室。
四月,南京鸡鸣古刹旁的樱花吐艳,笔者计划和学生一起赏樱,于是在出发之前布置了三项自选作业:(1)吟诵一首写花的诗词;(2)仿写一首写花的诗词;(3)创作一首写花的诗词。请学生根据能力和喜好,任选一项完成。回来后,全班45名学生,3名选择背诵诗词,10名选择仿写诗词,32名都是选择独立创作,并且有15名学生当场即兴完成。
晨雾未尽之时,吾等师生于金陵鸡鸣寺赏樱。出之,自城郭之西侧而行,不过几里,改道而去,缓步而观之,见数朵樱花绽放枝头。又行数步,若有闻得淡香,远望,是纷白相间,有如层叠之密云,参差错落;又似喷花之飞泉,引观者而陶醉……终,吾等各作诗一首,为赋美景。——周百苏《观樱花记》
当笔者把学生的佳作,分享到QQ群和微信朋友圈,瞬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几句话到一段话,再至篇,这样的形式不仅令学生喜爱、家长赞叹,更打开了学习古诗文开放表达、创新思考、多元感悟的新生态,乃至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可见,不仅课程内容可以从课内走向课外,课堂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室外。六月,可以在校园里进行有关“童年”的古诗文学习,读《村居》《四时田园杂兴》《牧童》;九月,校园里的丹桂飘香,就以“桂花”为主题展开古诗文课程:杨万里《咏桂》、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李白《咏桂》、王维《鸟鸣涧》;十月秋至,金陵城落英缤纷,就诗赏落英:韩愈的《落叶送陈羽》、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李商隐的《北青萝》、李白的《秋思》;十二月,大雪纷飞,可以漫步紫金山,在大自然里感悟古诗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雪梅》《梅花》中的意境……在这样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古诗文学习时空中,学习更自觉、更自为,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教学相长的古诗文课程脉络。
这样的课程既是教师主导的课程,亦是属于学生的课程。不仅仅成就了教师专业素养,更满足了学生更丰富的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积淀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真正丰厚了儿童的古诗词素养。她带着教师个人与学生灵性鲜明的特色,使每个儿童的学习都在自由地、不断地生长着。
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策略,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课堂,必将带来学生古诗文课程的无限延展,并逐渐内化为古诗文一般的教学与学习生态。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陆纪燕.微课程教学法之初实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
[3]夏海.品读国学经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有删改。
【关键词】古诗文;校本课程;核心;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30-03
【作者简介】崔兴君,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一首词·一节课——古诗文课程破土萌芽
执教苏教版六下《如梦令》,笔者巧取“花”这一意象,进行同质诗词的延展阅读,课堂教学发生了“由一变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质变。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古诗文教学探索,使教学实践呈现出由点到面,由面到类,由课到程的悄然变化。
《如梦令》课例再现:
一、质疑——感悟意象
师:假若李清照40岁时再故地重游,还会有17岁时的感受吗?
生:不会,40岁的李清照怎么也做不出“争渡”的举动。
生:这是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年纪大了就端庄了。
师:那换成杜甫和苏轼会一样吗?
生(大笑):杜甫是那么悲愤,才不会这么天真。
生:苏轼那么豪放,不会这么女孩子气。
师:是的,这首词表现了作为少女所独有的天真活泼,这“藕花”象征着少女天真活泼。让我们一起诵一诵这首词。
【设计意图:从年龄和性格入手,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藕花”这一意象背后诗人的心境与情绪,诗词的精妙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开放——建构课程
师:李清照可谓写花高手,让我们从这令她沉醉的“藕花”走进“一花一世界”的奇妙诗界。再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妙在何处?(生讨论)
生:这句极具色彩感,用“绿”代绿叶,用“红”代花,很有画面感。
生:这里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写人的“胖瘦”用在花上,表现词人对花的喜爱与怜惜。
生:这“胖瘦”也是特别有生命力,把花写活了。
师:这晚春时节将凋谢的海棠花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即将逝去的青春,就如电影《致青春》。
师:说得好,请大家再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中的“菊花”是在倾诉什么?
生:菊花那么萧瑟,我读出了词人的寂寞。
师:除了这两首校本教材中的,你还收集了哪些李清照写花的诗词?其中的花语又传递了什么?
【设计意图:多文本的比对参照,丰满了学生对“花”这一意象的感悟理解。至此,教师教学行为的重点已经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有关于“花”主题的古诗文课程的雏形。】
古诗文教学,不应是一首诗词烦琐分析,或1 1 …… N量的叠加,而是引导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诗文蕴含的历史、情境、意境,逐渐提升欣赏古诗文的独特眼光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突出核心,以点带面才能建构相对完整的、系列的古诗文课程,使学生有所得。
思考·实践——古诗文课程逐渐丰满
随着实践的深入,笔者逐渐感受到:教材中的古诗文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如何从“微”处做起,以小见“大”,建构出自己的系列古诗文课程呢?一切都要在“开放”上做文章。
一、聚焦核心,拒绝通篇顶礼膜拜
诗词的“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文本内容”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世上也少有完美的作品,以《如梦令》为例,33个字也不是每个字、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地毯式”的分析,静态缄默的水平铺陈,对于学生来说味同嚼蜡。建构古诗文课程,就要破译出课堂教学中诗词的核心密码,以一个文本核心整合教学内容,统领数个教学板块。
1.突显意象核心。如:教学苏教版四下《峨眉山月歌》《望洞庭》,抓住“山、水、月”意象群进行主题教学,精读“山中月”和“水中月”,再涵泳《月下独酌》的“酒中月”,《枫桥夜泊》的“江边月”,《静夜思》的“故乡月”,提升学生对意象美的感悟升华。
2.突显意境核心。古诗文中的意境是“妙不可言”——可感而不可知的。教学苏教版四下《小儿垂钓》《池上》时,以“童趣”为抓手,补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形成童趣组诗。捕捉古诗中最富“童趣”的动作:“遥招手”“偷采”“闭口立”“扑黄蝶”“收篙停棹”,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突显意境之趣,意境之悠。
3.突显题材核心。同一题材最能突显古诗文“情随意动”“有感而发”的特点。笔者将李白的《金陵白下亭留别》《长干行》《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王献之的《桃叶歌》以“邂逅古诗词中的南京”串在一起,通过涵泳诗篇感怀南京丰厚的历史地域文化。
4.突显“炼字”核心。古诗文之精妙处,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感悟古诗文炼字之妙,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就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四句诗词放在一起形成“炼字”主题,进行比对琢磨,采用替换、改创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诗文炼字之妙。
5.突显作者核心。每个诗人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李白浪漫、苏轼豪迈、辛弃疾旷达……特级教师孙双金建构的《李白是仙》《李白是人》系列课程,就突显了李白的高傲、浪漫、洒脱的气质。以诗人为核心的专题教学,能最大程度彰显诗人气质,感受诗人风格。 以精妙的核心建构古诗文课程,能以小见大,点中带面,使教学更丰厚、整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升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关联比对,建立立体诗词课程
由课到程,不是量的叠加,重在体系完整的比照参读,以冀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关联、差异,从而逐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实践,探索出两种可行的教学策略:
1.线性比对。一条主线把几首诗词串联在一起,通过比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和提升赏读诗词的方法和能力。如:笔者执教苏教版六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花”这一意象串起,从“藕花”背后的天真无邪,到《醉花阴》中的“黄花”的相思,再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海棠”的伤春。对“花”的意象的品鉴在一篇篇诗词中被传递下去,延伸至学生课后品读诗词中。一朵“花”一条线,带来的却是多元的感悟,开放的表达,由此到彼,由一到三,建构了立体的诗词课程。
2.梯度关联。笔者认为古诗文课程的内容应涵盖短小的诗词和能给儿童珍贵奠基的千古传诵的篇章。如:苏教版六上《观书有感》中的读书方法,可以佐以《伤仲永》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感知学习的重要性。学苏教版六下《渔歌子》可以配合读《桃花源记》,感受与世无争的宁静……抓住儿童语言学习发展的黄金期,进行循序渐进的梯度关联,适度加厚儿童古诗文学习积累,能使学生在更开放、更自由、更立体的学习时光里,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全面提升,也把古诗文课程的实践探索推向更有深度的领域。
三、化繁为简,探索“六个一”的微讲堂模式
学习方式要基于儿童,与兴趣、经验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相契合。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的“六个一”微讲堂模式:
1.听一听。古诗词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为了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韵律美,笔者有意让学生观看或聆听一些吟诵专家如叶嘉莹、赵敏俐、徐健顺等先生的作品,有时也会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亲自向学生进行示范吟诵,这样学生在欣赏中由不接受到慢慢产生兴趣。
2.读一读。分“横着读”“竖着读”“去句读读”“繁读”四步。先按现代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自己读,再按古人书写习惯,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竖着读,通过变换不同的形式打通字词关。“去句读读”看似浅易,实则颇难。因为所读的人要边读边断,直到对诗文能完全理解。这一招就是在训练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再“繁读”,是因为繁体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字形保留了很多创字之时的文化基因。掌握一定的繁体字,除了能帮助学生日后阅读更多经典古籍,更能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感受汉字之美。
3.解一解。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为了适当降低诗文阅读的难度,笔者采用原文、译文对照互读的方法,师生轮读的形式进行大致的理解,不求生硬的直译。
4.问一问。或着眼句式,或聚焦文字,或辨析观点,梳理出一个最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5.背一背。在记忆方法上,可以借鉴英语的音标记忆法,可以参考古诗文诵读的节奏、韵律,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诗文。
6.仿一仿。对于诗文中的经典句式,低段的学生照着样子说一说,中高段的学生写一写,以真正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个一”微讲堂是基于儿童的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新模式。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渐入佳境,由碎片化逐渐转向系统化、体系化。这样的古诗文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可、接纳。
三、跨越时空,生活处处是学习
古诗文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性,除了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更体现在教学时空的开放上。教学内容不光是书本,教学阵地也可以走出教室。
四月,南京鸡鸣古刹旁的樱花吐艳,笔者计划和学生一起赏樱,于是在出发之前布置了三项自选作业:(1)吟诵一首写花的诗词;(2)仿写一首写花的诗词;(3)创作一首写花的诗词。请学生根据能力和喜好,任选一项完成。回来后,全班45名学生,3名选择背诵诗词,10名选择仿写诗词,32名都是选择独立创作,并且有15名学生当场即兴完成。
晨雾未尽之时,吾等师生于金陵鸡鸣寺赏樱。出之,自城郭之西侧而行,不过几里,改道而去,缓步而观之,见数朵樱花绽放枝头。又行数步,若有闻得淡香,远望,是纷白相间,有如层叠之密云,参差错落;又似喷花之飞泉,引观者而陶醉……终,吾等各作诗一首,为赋美景。——周百苏《观樱花记》
当笔者把学生的佳作,分享到QQ群和微信朋友圈,瞬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几句话到一段话,再至篇,这样的形式不仅令学生喜爱、家长赞叹,更打开了学习古诗文开放表达、创新思考、多元感悟的新生态,乃至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可见,不仅课程内容可以从课内走向课外,课堂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室外。六月,可以在校园里进行有关“童年”的古诗文学习,读《村居》《四时田园杂兴》《牧童》;九月,校园里的丹桂飘香,就以“桂花”为主题展开古诗文课程:杨万里《咏桂》、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李白《咏桂》、王维《鸟鸣涧》;十月秋至,金陵城落英缤纷,就诗赏落英:韩愈的《落叶送陈羽》、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李商隐的《北青萝》、李白的《秋思》;十二月,大雪纷飞,可以漫步紫金山,在大自然里感悟古诗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雪梅》《梅花》中的意境……在这样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古诗文学习时空中,学习更自觉、更自为,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教学相长的古诗文课程脉络。
这样的课程既是教师主导的课程,亦是属于学生的课程。不仅仅成就了教师专业素养,更满足了学生更丰富的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积淀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真正丰厚了儿童的古诗词素养。她带着教师个人与学生灵性鲜明的特色,使每个儿童的学习都在自由地、不断地生长着。
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策略,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课堂,必将带来学生古诗文课程的无限延展,并逐渐内化为古诗文一般的教学与学习生态。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陆纪燕.微课程教学法之初实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
[3]夏海.品读国学经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有删改。